XX大学804生态学大题讲解.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745657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大学804生态学大题讲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XX大学804生态学大题讲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XX大学804生态学大题讲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XX大学804生态学大题讲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XX大学804生态学大题讲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大学804生态学大题讲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大学804生态学大题讲解.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 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及服务功能.,服务的内容* 答: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2传粉、传播种子的功能3生物防治功能4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功能5土壤形成及其改良功能 6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 7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 2.写出Lotka-Voltrra模型方程,简述4种竞争结果。*答:2. 简述植物种群种内关系及种群调节方法。*答:植物种群种内关系包括群聚,种内竞争,隔离.种群调节办法有行为调节, 生理调节和遗传调节.3. 简述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研究干旱胁迫的形态和生理指标。*答: 植物在形态结构、生理适应和行为上都有所变异以适

2、应干旱环境。在形态结构上:体积矮小;叶小而硬,气孔少而下陷,栅栏组织多层、排列紧、细胞间隙少,海绵组织不发达;体表的表皮细胞厚,角质层发达,毛被及蜡质有所增加;个别器官肉质;机械组织发达;根系发达;等等。生理适应的特点是:半纤维素和糖含量增加,以提高渗透压;脯氨酸增加;气孔开度减小,甚至关闭;光合减弱,呼吸增加,以增强抗干旱能力;吸收运输水分能力增强;等等。行为的适应:叶片卷曲等4. 简述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类型。答: 物质多层利用型,生物互利共生型,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型,观光旅游型。5. 简述植物对水分子的适应类型及特点*答: 根据栖息地,把植物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两类。水生植物:分为沉

3、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1) 水生植物生长在水中,长期适应缺氧环境,根、茎、叶形成连贯的通气组织,以保证植物体各部分对氧气的需要。2) 水生植物的水下叶片很薄,且多分裂成带状、线状,以增加吸收阳光、无机盐和CO2的面积。陆生植物:生长在陆地上的植物,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1) 湿生植物多生长在水边,抗旱能力差。2) 中生植物适应范围较广,大多数植物属中生植物。3) 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忍受长时间的干旱。4) 旱生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根系发达、叶面积小;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以及高渗透压的原生质等。6. 简述生态适应及生物进化答: 生态适应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生物进化是生态

4、适应的结果。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认为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都是由原始生物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演变而来的,这种演变发展过程称为生物的进化过程。进化过程使简单的原始生物变为复杂的现代生物种类,变现出多样性的增加,而且进化过程没有终止。生物所生存的环境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式,制约着生物进化的方向,而每一种生物进化的方式称为生态适应,整个生物进化的过程可看作是一系列生态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环境对生物的一个自然选择过程。7. 举例说明生物种间关系答: 原始合作: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偏利共生:指共生的两种植物,一方得利.而对另一

5、方无害.(如鸟在植物上筑巢)互利共生: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竞争:两个或多个种群争夺同一对象的相互作用(大小草履虫的竞争)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如狼吃兔子)寄生: 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蛔虫和人)8. 简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答: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 (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边界特征。9. 简述全球环境问题答: 1、全球变暧与

6、海平面上升2、酸雨3、臭氧层的破坏4、荒漠化5、生物多样性锐减 6.生态安全问题10. 简述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答:(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

7、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11. 简述生态系统健康及诊断指标答:生态系统健康是以符合适宜的目标为标准来定义的一个生态系统的状态,条件或表现,有以下特征:不受生态系统胁迫综合征的影响,具有恢复力,具有自我维持能力,不影响相邻系统,不受风险因素的影响,在经济上可行,维持人类和其他有机群落的健康。其诊断指标有生物体型分布,营养结构的完整性等。12. 简述生态位原理及其应用。13. 简述水质环境监测指标*答:水质监测是监视和测定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及变化趋势,评价水质状况的过程。监测范

8、围十分广泛,包括未被污染和已受污染的天然水(江、河、湖、海和地下水)及各种各样的工业排水等。主要监测项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水质状况的综合指标,如温度、色度、浊度、pH值、电导率、悬浮物、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另一类是一些有毒物质,如酚、氰、砷、铅、铬、镉、汞和有机农药等。14. 简要分析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子*答:生物多样性于进化时间有关,进化时间越长,且环境条件稳定的物种多样性高。 物理环境越复杂,或叫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群落的复杂性也高,生物多样性就越大 气候越稳定,变化越小生物多样性越高。 竞争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捕食将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的水平,从而减轻了被

9、捕食者的种间竞争。竞争的减弱允许有更多的被捕食者共存。捕食者维持群落的多样性。 植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生产的食物越多,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整个区域物种多样性就越高。 人为因素。15. 简述生态学的方法论及观点*答: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与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模拟,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生态学的观点:层次观,整体观,系统观,综合观,进化观16. 简述植物对水生环境的适应特点答: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17.

10、 简述能量在两个营养级间转化时的损失答:当能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相邻的下一个营养级时,其耗损是多方面的:由于不可食或不得食而不能被利用的,可以利用但因消费者密度低或食物选择限制而未能利用的,利用了而未被同化的,同化后部分被呼吸消耗掉的以及变为生产量后又因多种原因被减少了的18. 简述边缘效应及应用答: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使得相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到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应用在适当增加森林和草原的交接带,以保护和增殖野生动物;平原区造林带已被证实有良好的效益;通过加

11、强水陆相互作用,建立起各种类型的基塘结构,获得较高的系统生产力;以及利用城镇与农村交接处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高的特点发展城郊型农业。19. 简述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答:r-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经常出现大起大落。 k-对策者:个体大,种间竞争能力强,繁殖率低,遭受激烈变动或死亡后,返回平衡水平的自然反映时间长,容易走上灭绝20. 简述旱生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对水因子的适应答:旱生植物在缺水环境下的植物根系发达,茎的木质部呈隔离状,常常肉质化,含有大量的薄壁细胞,叶常常退化,形成针状。对水因子的适

12、应体现在有各种减少蒸腾的特化结构,有亲水性强的原生质体有特殊的水分与光和代谢途径。21. 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答: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和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的越多,竞争越激烈22. 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答:按环境性质划分:分为水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荒漠,草原,热带雨林) 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自然生态系统(草原,森林,水域,沙漠,极地),半自然生态系统(农田,人工林,人工草地,牧场,鱼塘,养殖,微生物),人工生态系统(城镇,工矿,宇宙飞船,实验室微生物)23. 简述植被恢复的有关技术24. 简述景观生态

13、学的基本理论答:时空尺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异质(复合)种群,渗透理论,等级理论,缀块动态理论25. 简述不同波段的光对生物的生理生态效应26. 简述种群调节的基本理论*答:种群调节:指种群大小的控制或者是指种群大小所表现的作用限度。1、生物学派:生物学派代表Howard & Fiske (1911)对两种迁入害虫舞毒蛾及棕尾毒蛾的寄生性天敌进行了研究。认为选择性因子是调节种群的主要因子。2、气候学派:气候学派Uvarov (1931)巨著Insect and Climate认为气象因子是控制种群的主要因子。3、自调节理论:自然种群本身有调节能力,种群的增长反馈引起种群生物学、遗传学特性

14、改变,导致死亡率增长,从而种群下降。4、生态系统调节理论:种群作为生态系统中一环,其调节是在整个系统中通过各种相互作用来实现。如云衫卷叶蛾幼虫的周期起落;针叶林生物量过大时,大树、老树易遭虫害,叶子全被吃光,下面小树则由于阳光、养分条件有利而成长,卷叶蛾则因天敌而下降。由此看来卷叶蛾是针叶林系统更新的必要成份。5、进化学派:强调种群调节是在生态系统长期的协同进化发展而来的机制。 27. 简述研究种群分布的方法答:样方法,趋势面分析法,中心点-四分法,种毗连法,变异矩分析,点格局分析法28. 你是支持个体伦还是机体论,说明理由答:我支持机体论,可以将生物群落比拟为一个生物有机体,看成是一个自然单

15、位。我认为任何一个生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到相对稳定的顶级阶段的演替过程。例如,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森林区的一篇沼泽最终会演替为森林植被,这个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生活史。因此,群落像一个有机体一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的不同发育阶段,而这些不同的发育阶段,可以解释成一个有机体的不同发育时期。29. 举例说明信息流的人工调控及应用答:光信息的应用:利用光信息调节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例如利用各种昆虫的趋光性特点进行诱杀,养鸡增加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化学信息的应用:对生物发出化学信号而影响它们的行为。例如采用迷向法防治铃虫和舞毒蛾 声信息的应用: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林

16、的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1. 论述农田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及低碳农业的途径。*答: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流动路线是: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固定在作物体内,作物向土壤输入有机碳有两种方式:一是作物生长期间凋落物以及收获后的秸秆根茬部分;二是根系释放的有机物质土壤中另外一部分碳来源于有机肥和化肥中的碳量。同时,作物和土壤的呼吸作用向大气转移碳量。碳素沿着食物链向家禽家畜和人类流动,然后人畜粪便以及遗体重新进入系统。此外还包括物质投入和农业管理等活动折合的碳量。低碳农业的途径有: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循环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农业资源一农业产品一农业废物

17、再利用”的循环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资源消耗、低废弃物排放、高物质能量利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农业是依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发展生产,最终建立起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体系,是一种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发展有机农业经济:有机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它将农业经济系统纳入到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发展有机农业可减少对环境的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有机农业产业是

18、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有机农产品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增加出口可以给农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极大潜力。2. 论述中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答: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

19、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3. 论述生态文明的建设内涵及建设途径*答:生态文明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 是人与自然交流融通的状态, 它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 它支撑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协调发展, 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核心,表现为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建设途径有: 重视生态文化建设, 提高

20、公民生态环保意识,首先,生态文化追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其次,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民的生态环保意识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循环、绿色低碳经济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友好, 人类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 加强制度建设, 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性约束探索环保新道路, 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作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健康之源。当前

21、,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是环境问题, 突破口也是环境保护,必须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环保道路4. 论述生态工程的原理及主要类型*答; 生态工程原理归纳为(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返,分层分级利用。(2)协调与平衡原理:要处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3)整体性原理:生态工程建设要考虑社会、自然、经济的关系(4)物种多样性:物种繁多复杂生态系统稳定性好(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主要类型包括 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这类系统可以进行多类型,多途径模拟,并可在短期内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和蚯蚓的生产设计,将秸秆的能量多层分级

22、利用,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系统:桑基鱼塘是典型的此系统,形成桑蚕鱼桑的水陆物质循环系统。废物再生的环境调节工程系统:利用工厂余热作为临近住房冬季取暖热源,利用工厂余热建立不同梯度的水生植物养殖,收获的植物用于养猪,猪粪用来造林,在吸收工厂产生的二氧化碳,兼顾生产和环境保护。 多功能污水自净工程系统: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设计串联的氧化塘,利用水域生态系统中菌,藻,水生植物在阳光下释放氧气富集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细菌分解有毒物和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营养,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多功能农工联合生产系统:在一定区域内,调整种植,养殖,加工的产业结构,使农林牧渔各业合理规划,全面发展的综合生态工

23、程技术。5. 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答:6. 列举你熟悉的生态学常用实验研究方法和技术*答:常用试验方法:1 野外调查、观测 野外考察:考察特定种群或群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的关系。首先有一个划定生境边界的问题,然后在确定的种群或群落生存活动空间范围内,进行种群行为或群落结构与生境各种条件相互作用的观测记录。定位观测:是考察某个种群或群落结构功能与其生境相互关系的时态变化2实验方法 就地实验:指仅控制某一因子,来观测其不同水平的生态效应 控制实验:指控制所有的因子,检验某一个或几个因子不同水平的生态效应3 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机理分析方法:机理分析是根据

24、对现实对象特性的认识、分析其因果关系,找出反映内部机理的规律,建立的模型常有明确的物理或现实意义一类是测试分析方法:测试分析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黑箱”系统,内部机理无法直接寻求,可以测量系统的输人输出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按照事先确定的准则在某一类模型中选出一个与数据拟合得最好的模型。这种方法称为系统辨识常用技术手段有 野外自计电子设备(测定光合,呼吸,蒸腾,水分状况,叶面积,生物量气象气候要素)同位素示踪(测定物质转移和物质循环)稳定性同位素(用于生物进化,物质循环,全球变化)3S技术,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生态环境要素的时空定量,定位,动态监测,调查与信息管理)生态建模技术(

25、如从生理生态过程,斑块,种群,生态系统,景观到全球)以及实验室内的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如GC,MS,HPLC,ICP,核磁共振,显微镜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7. 论述岛屿效应原理及实践应用意义答:岛屿上物种数目(或一个地区中)会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最初增加十分迅速,当物种接近该生境所能承受的最大数量时,增加将逐渐停止。其应用意义在于对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8. 论述农田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及调控途径答: 过程:植物吸收土壤中的铵盐和硝酸盐,进而将这些无机氮同化成植物体内的蛋白质等有机氮,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将植物体内的有机氮同化成动物体内的有机氮。这一过程为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

26、。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氨,这一过程是氨化作用。在有氧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氨或铵盐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最终氧化成硝酸盐,这一过程叫做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产生的无机氮,都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硝酸盐被反硝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并且进一步还原成分子态氮,分子态氮则返回到大气中,这一过程被称作反硝化作用调控途径: 对氮素的营养调节主要表现在对氮素的输出控制上。对于氮素的输出,则主要通过减少氮素的无效输出来进行控制。对氮素的淋溶损失可以通过改良土壤、合理的种植体制、良好的灌溉体系、实行间作、覆盖种植技术、有机肥与无机肥混施及合理

27、恰当的施肥技术等来实现;而反硝化作用造成的氮素挥发损失改善耕作制度和正确合理施用硝态氮肥和氨态氮肥等措施来实现。而收获则可以通过秸秆还田来做到带走的养分最小化,使得氮素的输出减少。9. 什么是生态恢复,论述生态恢复的原理及技术答:生态恢复是改良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重新有益于利用,并恢复其生物学潜力。10. 论述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及保持养分平衡的途径*答:养分循环的过程:生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生物的残体归还土壤,土壤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残体,养分再次被生物吸收。保持养分平衡的途径有(1)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 (2)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 (3)农林牧结合,发展

28、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使秸秆还田 (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作物的归还率 11. 论述循环农业的原理及主要技术答:主要依据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方面:()1 能量耗散低滴原理。农业是开放系统,其功能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只有通过外界能量的投人,才能降低系统嫡值,提高系统的功能。()2 资源循环再生原理。农业系统是一种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农业系统内循环和系统外反馈循环相结合,提高能量转化率和物质循环利用率。()3 物质组链加环原理。通过食物链加环、组链,减少非生产循环,增强生产循环,提高物质循环周转率,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减少废弃物排放。(4) 生物互相作用原理。合理配置生

29、物的生态位,利用生物之间自身的相互作用,设计资源利用最大立体种植、生物固氮、生物防治、生物干预等生态化技术,实现循环农业的目标。()5 生态经济协调原理。,按照生态经济协调的原则设计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既要获得合理的生产力,又要将其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承受范围之内,形成一种“经济高效、技术可行、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社会认可”的可持续农业模式。主要技术(l) “减 量 化”关键技术:农业物质循环高效利用及减量技术。针对农业Nj污染以及温室气体危害的问题,通过多样性作物种植与轮作技术以及C、N、P循环控制技术的研究,降低化肥施用,提高生产力,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农业系统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通过提高系统中

30、的农田“四水”(降水、灌溉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效率,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消耗。农业耕种节能关键技术。针对目前农田生产机械能能耗高、能效低的问题,重点研究减少土壤耕作次数,省工、省时,节能降耗的耕种技术,降低能耗,提高能量利用效率。()2 “再 利 用”关键技术:可再生资源的直接还田技术。不同秸秆残茬资源的还田(直接还田、翻埋还田、堆沤腐解还田)技术,建立快速、省工、高效、适合主要农田生态系统的农田可再生资源集成利用技术体系。可再生资源的加环利用技术。通过基于农业废弃物的加环接口技术.延伸农业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途径,提高总体效益,包括秸秆饲料转化技术、秸秆有机肥加工技术、秸秆

31、生产食用菌技术等。()3 “再 循 环”关键技术:农业光热资源周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利用生物之间的互补效应,增强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稳定性,提高光热资源利用率及物质产出率,实现农田物质与能量利用效益最大化,主要包括:农田光热资源周年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农田复合系统生物多熟立体配置技术等。农业产业间关联循环生产技术。主要是要将农作物生产体系一畜牧养殖体系一农产品加工体系紧密相连,研究开发农牧结合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可再生资源的能源化利用技术(4) “控 制 化”关键技术:农业有害生物的生态控制技术。通过对病虫草害的生态调控、生物防治、非化学药剂等环境友好型技术及制剂的应用,减少向农田生态系

32、统中人工输人化学合成农药的量,达到农田生态健康、生产过程安全的目标。温室气体及污染物减控技术。主要包括农业系统CH4、NZo 等控制技术,残留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重金属轻度污染农田的生物消减技术、农业循环过程中的有害物质阻断技术12. 论述生态系统研究与一般系统研究的异同*答:相同点在于都是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整体,相互作用结构和功能的单位是能量、物质、信息流不同要素所构成的 都具有多元性整体性相关性不同点在于:生态系统研究内容是生物与环境关系,而不是物质运动规律;演替方向有序而不是无序;目标是多维的而不是一维的;环境是多变的而不是固定的;参数是粗糙的不完全的不确定的,而不是可辨识,可预测,可

33、统计处理的。调控方式是自我调节而不是外部调节。13. 论述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征答:生态旅游的内涵包括: 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教育,解释和管理; 生态旅游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供人们观赏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一种活动 生态旅游是指按生态学要求实现环境保护的生态项目, 生态旅游是对环境保护及维护当地居民正常安适生活承担义务的旅行,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和生态类型与生态资源为主要旅游对象与活动形式,以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接受生态知识的科普教育或探索和研究生态科学为主要目的及内容的一种新型综合性旅游项目。生态旅游的特征:天然性:生态旅游主要以自然景观为对象,生态景观包括自然生态景观与

34、人文生态景观,其最显著特性就是天然性,一切都是天地造化,自然完美,与此对应的是生态景观与资源的不可替代不可再生性。高层次性:生态旅游不仅是单纯的到自然生态环境中去看一看,而是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在生态旅游中通过对环境的审美感觉,使人重新发现自然环境的意义和人在环境保护中的重大作用.可持续性:就是指生态景观,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综合性:生态旅游的效益是综合性的,首先经济效益上,我国的特色生态景观将成为经济效益的有利条件,社会效益上,生态旅游有助于人们寻找丰富多彩的符合个性的精神文化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14. 论述群落演替的发展趋势及半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原则15. 论述人类活动

35、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答:。 1 湿地面积减少 :湿地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驱使人类不断地进行围湖垦殖、围海养殖、过度砍伐等,湿地的面积也因此骤减,尽管目前对湿地的保护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国际湿地公约以及各国各地区的法律法规,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湿地的开发和利用,但湿地面积减少的事实却依旧存在。在湿地面积锐减的同时,湿地所拥有的独特的生态功能,包括防洪、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方面的功能也在迅速退化。 2 湿地污染严重:湿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使其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之一,围绕湿地进行的各种人类经济活动,对湿地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的废水,被排放入湿地中,使湿地生态系统遭

36、受到极大的破坏。 23 物种多样性受到破坏:湿地的动植物物种丰富多样,是除了森林以外的又一个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同时,物种的多样性对于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的活动带来的水污染和生境的变化,使湿地中的动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动植物由于对生存环境较为敏感,适应能力比较差,群体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或已经灭绝。对于适应能力比较强的生物,生长发育也受到影响。物种多样性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系统愈发脆弱。4 影响生物群落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在大规模开发时期,湿地中的生物的生境遭到破坏,生物群落的生存和发育受到极大影响。在保护为主的时期,建立了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但仍无法消除人类的影响。3 湿地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和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我国,目前湿地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保护好湿地成为一个全球的课题,也是人类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