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导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759451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祝福》导学案(教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福》导学案(教师版).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语文必修第2课祝福导学案编写人:闵燕 审核:高一语文组 时间:2012-2-10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1.训练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4.品味文章细节。【学习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学习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学法指导】1.通过复述课文培养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2.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

2、祥林嫂的悲剧根源。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言的深层含义及情感。【时间安排】三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自主学习,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整体感知小说,初步概括人物形象。【学习步骤】一、知人论世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

3、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短篇小说。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4、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

5、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经夏衍先生改编后,将祝福搬上了银幕。 二、自主学习1.字音积累钝( dn )响 寒暄( xun ) 朱拓( t ) 间( jin )或悚( sng )然 踌蹰( chu )( ch ) 不更( gng )事 谬( mi )种淡( dn )然 俨( yn )然 雪褥( r ) 瑟( s )瑟 尘芥( ji )堆形骸( hi ) 脸颊( ji ) 沸反盈( yng )天 贺家墺( o )荸荠( b )( q ) 絮絮( x )呜咽(

6、y ) 驯( xn )熟 桌帏( wi )讪讪( shn ) 咀嚼( j )( je )赏鉴 渣滓( zh )( z ) 瞥( pi )拗( ni )不过 蹙( c )缩 门槛( kn ) 窈( yo )陷 惴惴( zhu )歆享( xn )( xing ) 牲醴( shng )( l ) 蹒跚( pn )( shn )2.字形积累寒暄 (喧哗) 烟霭(和蔼) 走投无路 (回头) 形骸 (惊骇 弹劾)惴惴 (揣摩 湍急)3.文学常识(1)祝福选自 彷徨 ,作者是 鲁迅 ,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 呐喊 和 故事新编 ,散文集是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是 野草 ,还有杂文集17本。(2)小说是通过完整的

7、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3)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4.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三、合作探究1.梳理情节(1)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

8、请指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序幕(第 段第 段):开端(第 段第 段):发展(第 段第 段):高潮(第 段第 段):结局(第 段第 段):尾声(第 段第 段):(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 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在结构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2.赏析人物形象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可分为哪几类?请简单分析重点人物形象。第二课时【学习要点】1.分析人物形象。2.分析祥林嫂的死因。【学习步骤】一、自主学习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

9、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按照作者记叙的先后,参考课文中的时间提示,筛选课文有效信息,完成下表,并为祥林嫂写篇小传。祥林嫂生平大事年表年龄事件二十六七岁以前童养媳二十六七岁夫死出逃 鲁镇为工二十七八岁被逼改嫁 拼死反抗三十岁夫死子丧 鲁镇为工三十一岁捐门槛 赎罪无效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 记忆尤坏三十三四岁赶出鲁家 沦为乞丐三十七八岁飞雪之夜 寂然死去(2)朗读自己划出的描写祥林嫂肖像的文段,提取关键词填入下表,然后比较异同,分析其形象变化。初到鲁镇重回鲁镇临死之前衣着相貌眼神形象二、合作交流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1.鲁迅先生指出: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

10、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篇小说三次描写了祥林嫂的眼睛,旨在突出其心理变化。她初到鲁镇时“顺着眼”,表现其安分守纪任劳任怨的品行;再到鲁镇仍然是“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无疑是人生遭遇波折,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述的体现;最后“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这是她在长期严重打击与折磨之下,内心抑郁无法宣泄,精神麻木的表现。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文中还有多处刻画祥林嫂眼睛的地方,找出来并说明眼神描写中反映了祥林嫂怎样的心理状态。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再到鲁镇顺着眼,带着泪痕

11、再受打击,内心痛苦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不让祝福失神、窈陷再受打击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2.神态、动作描写两次祭祀第一次,讪讪地缩了手,疑惑地走开。第二次,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的站着。精神为之崩溃3.语言描写:“我真傻,真的”失子对祥林嫂是致命一击,反复述说以减轻内心痛苦;人们对祥林嫂悲惨遭遇却厌恶和唾弃,人际关系的冷漠,预示着祥林嫂悲剧的必然。4.概括祥林嫂性格特点。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以至于被社会吞噬的人物形象。

12、三、突破疑难讨论:祥林嫂之死,谁是凶手?据此分析鲁四老爷、婆婆、柳妈、鲁镇的人们、“我”等人物形象。1.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封建统治,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奉封建伦理道德。他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他厌恶祥林嫂是个寡妇,支持婆家把她抢回;他冷酷地打击祥林嫂,说她“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祝福时不准她沾手,祥林嫂死后还骂她是“谬种”。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元凶。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之一?柳妈虽然地位同祥林嫂差不多,属于下层劳动群众,

13、但她是个受神权思想和宗教迷信毒害很深的“善女人”。她对祥林嫂在抗婚撞案的反抗之举中留下的“疤”进行嘲讽,有意挑逗人家的疼处,并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使祥林嫂恐惧不安、彻底绝望。这无论是否有意的说教,还是做了封建宗教迷信和神权观念的传声简,都是把祥林嫂推向了死亡深渊的无形的一掌。这说明封建社会的“善女人”有不善的一面,深受封建思想和宗教迷信毒害的下层劳动人民有时会成为迫害自己同类的帮凶。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在作品中有什么作用?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灵魂”的有无问题,之所以作了含

14、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表现了其软弱无能的一面。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4.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从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还有 “我”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对待祥林嫂在精神以及灵魂的态度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残酷地虐杀了祥林嫂,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封建礼教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第三课时【学习要点】1.概括小说的主题。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步骤】一、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景物描写,体会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提示

15、: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 推动情节的发展 深化作品主题。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语言的深刻性。二、合作交流1.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鲁镇”是一个怎么的地方?“灰白色的沉重的火药香”。明确:看似喜庆而热闹,实则沉重压抑。“天色愈阴暗一团糟”。明确:阴沉、悲凉、死寂。“女人的臂膊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明确:女人地位低下。“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明确:旧习俗依旧;贫富差距。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表现了什么?明确:封建卫

16、道士。 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封建制度,反对一切革命。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大骂新党、讲理学的老监生、对联和书、骂祥林嫂)小结:腐朽愚妄的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妇女地位低下、冷酷、沉重压抑的社会环境,预示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2.小说描写了三次“祝福”和四次“飞雪”,这些景物描写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

17、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明确:开头的祝福景象: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开头的祝福景象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祥林嫂死后当晚“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沉痛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

18、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微雪点点地下来了”:暗示着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了暗示情节的作用。结尾的祝福景象: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首尾照应,结构完整;深化文章主题。以“祝福”为题的涵义: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3.对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围的人持什么态度?(1)祥林嫂再嫁:(2)儿子被狼吃了:(3)祥林嫂头上的伤疤(4)祥林嫂的死:4.总结小说主题祝福通

19、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三、突破疑难讨论: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抗争过吗?我们应如何看待祥林嫂的这些行为?观点一:反抗过。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和摧残,范伯群先生说:“大致是由逃、撞、捐、问这四个层次构成的。”祥林嫂从山里逃出来,到鲁镇做工,她是在上有严厉的婆婆,外有封建孝道和封建妇道的环境下逃出来的,她的行为无疑是一种维护人的尊严的抗争;改嫁时“出格”的吵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一路上只是嚎,骂”,是她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洗刷污秽,让自己享有人的权利;临死前对鬼

20、神的怀疑,问“我”灵魂的有无,则更体现了她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一种叛逆。这一切都表明祥林嫂曾抗争过。 观点二:“没有反抗”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四、课内巩固研究祥林嫂几次不幸遭遇发生的时间:以“春天”为突破口,以“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话题分析课文: (1)春天是什么?(2)为什么说祥林嫂没有“春天”?(3)谁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点拨:作者安排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都发生在春天或临近春天:A、(春上死了丈夫),逃到鲁镇做工。B、(新年刚过),被婆婆卖到贺家坳。C、(春天)(过年时) 阿毛被吃。D、死去。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的悲剧性。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归纳小结】【课后反思】【课后巩固提高】(另附)第10页 共1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