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大学语文练习题集锦附答案.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766912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2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大学语文练习题集锦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练习题集锦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练习题集锦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练习题集锦附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专升本大学语文练习题集锦附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升本大学语文练习题集锦附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大学语文练习题集锦附答案.doc(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升本大学语文练习题集锦精读篇目(21篇)(一)论 语 十 则一、词语解释题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时习:经常温习。说,通悦,高兴。)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含怒,怨恨。)3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就有道:跟从有道德有学问的人。)4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患:担心。不己知:宾语前置,不知己,不知道自己。)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无,无所得。殆:疑惑,不安分。)6由!诲女知之乎?(诲女:海(hu):教海,引导。 女:通“汝”,你。)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是:此,这。 “知”通“智”。是聪明、有智慧、态度明智的意思。)8默而识之,学而

2、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识: zh,牢记在心里;厌:通“餍”,满足。何有于我:即于我何有,对我没有什么遗憾了。)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焉:师法,效仿的人或地方)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同“凋”,凋零,残落。)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端正;令:命令;虽,即使;从:听从)1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无:没有。生:生存,活命。以:而,来。杀身:牺牲生命。成:成全)二、单项选择题1.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B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A )A仁 B 义 C礼 D信 3.论语一书的体裁是( C )A对话体

3、B专论体 C语录体 D评述体 4.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乐于切磋的是( A )A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下列孔子语录中,含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之意的是( C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6.下列孔子语录中,提出了被视为儒家道德节操最高境界的是( D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7.下列孔子语录中,运用对偶修辞手法的是( A )A学而不思则罔,

4、思而不学则怠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下列孔子语录中,说明学习方法的是( A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D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9.下列孔子语录中,没有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项是( A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B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简析题 阅读下边的一则语录,回答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 “子曰”中的“子”是对谁的尊称? 孔子2

5、.从好学的角度,概括出这段话的三层意思。 孔子说:学了,然后经常练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这样的人,不也就是君子吗?3.这段话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反问。(二)谏逐客书 一、 单项选择题1.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成命的根本原因(C)A.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充沛 B.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C.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D.论证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2.下列文章中,以驳论为主的是( D )A.季氏将伐颛臾 B.寡人之于国也 C.秋水 D.谏逐客书3.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D )A.秦国依赖客卿才强大

6、起来 B.重物轻人不是统一天下的正确方略C.驱客卿比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D.驱逐客卿是错误的4谏逐客书列举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重用客卿而取得大成就的事实,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法是( A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5.谏逐客书铺陈秦王所喜欢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 D )A.批评秦王声色误国 B.宣扬秦国强大富足C美化秦王以增强其接受劝谏的可能性 D.阐发重物轻人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6.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外国,来证明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D )A.例证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7.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指出纳客之利

7、,又说逐客之害,这种论证方法是( C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8.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说驱逐客卿是“藉寇兵而赍盗粮”,后说驱逐客卿是“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这两者在论证方法上的不同是( C )A.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归纳法 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归纳法C.前者是类比法,后者是对比法 D.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对比法9本文中,作者用“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做法来论证秦王的错误,这里采用的论证方法是A、归纳法 B、对比法 C、演绎法 D、类比法 ( B )10作者用“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论证“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运用论证方法是( D )A、归

8、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11下列文章中,属于奏章的是( C )A、五代史伶官传序 B、答司马谏议书 C、谏逐客书 D、报刘一丈书 12李斯的代表作是( A )A、谏逐客书 B、寡人之于国也 C、大同 D、陈情表 13、李斯的谏逐客书选自( B )A、左传 B、史记 C、战国策 D、国语 14、谏逐客书贯穿始终的论证方法是( A )A、由个别到一般 B、由一般到个别 C、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比较 D、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 二、 多项选择题1.谏逐客书的说服力来自于( ABDE )A.论点始终紧扣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 B.反复对比论证利害得失鲜

9、明 C.正言直谏,敢于批评秦王耽于声色 D.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E.语言铺陈排比,文章气势充沛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这四君指的是(ABDE )A.秦缪公 B.秦孝公 C.秦始皇 D.秦惠王 E.秦昭王3.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下列论据来论证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其中运用类比论证法的有(BCDE )A.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皆以客之功” B.“地广者粟多”C.“泰山不让土壤” D.逐客是“藉寇兵而赍盗粮” E.五帝三王“地无地方,民无异国”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有(

10、 ABCD )A.排比 B.对偶 C.比喻 D.类比 E.归纳三、 简析题1.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1)能体现这段文字中心论点的是哪几句?

11、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 (2)概括所列举的论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帝业的事实为论据,说明客卿的功劳。(3)这段论证的说服力来自哪里? 用的事实说话。(4)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来:迎来。举:攻取 治:安定 从:通“纵”,即合纵,指南北六国联合秦。 西面:面向西方的秦国 施:延续 杜:削减,削弱。(5)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一层:(开头至客之功)列举记叙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重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二层:(由些观之段末)议论客卿的功劳。(6)这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答:归纳法、例证法。(7)这段文字所列举的秦国四位国君任用客卿建立功业各

12、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穆公用士侧重于不拘一格,直接靠他们夺取霸权;孝公用商鞅之法,侧重改革,强在国力;惠王用张仪之计重在外交;昭王得范雎重在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加强自己的统治。这样写的好处在于:说明无论是在哪个时期、哪个个领域秦国的强大都离不开客卿的功劳。(8)这段文字中使用了何种性质的论据?答:事实论据。2.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

13、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1)概括这段文字的旨意答: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2)这段文字可划分为两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答:一层:(开头至无敌也)说明纳客之利。二层:(今乃段末)说明逐客之害。(3)划分前一部分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答:一层:(开头至无敌也)说明纳客之利。(4)前后两部分构成怎样的关系?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段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古今、正反对比关系。对比论证的方法。(5)前后两部分各自又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答:前一部分运用的是:类比论证方法;后一部分运用的是比喻论证。3.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

14、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1)为什么说文章最后一段总收了全文?答:因为这一段分别概括了前文中各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得出结论。(2)这段文字中,什么地方运用了对比论证法?答: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一减一增,内虚外怨,所以增减、内外就是对比。(3)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本文能够说服秦王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答:秦王怕灭亡,想保住江山。4、阅读谏逐客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

15、、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击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流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含义。所以饰后宫:因此 说:通“悦”高兴、愉悦 所以跨海内:能够,用来 (2)这段话表达了什么观点?答:不能重物轻人。(3)这段话是立论还是驳论?答:驳论。(4)这段话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例证法、归纳法。(5)这段话中使用卫何种性质的论据?事实论据。【课文翻译】我听说宗室大臣在计议驱逐客卿的事,我个人认为这是做错了。过去,

16、秦穆公访求贤才,西边把由余从西戌争取过来,东边在宛地得到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招来丕豹和公孙支。这五位贤士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穆公重用他们,于是兼并了二十个小国,成为西部诸侯的霸主。孝公采用了商鞅的办法,移风易俗,人民因而富足兴旺,国家因而富强,百姓愿意为国家出力,各国诸侯都表示亲近归服,战胜了楚、魏两国的军队,占领了上千里的土地,直到今天秦国社会安定,势力强盛。惠王采用张仪的计策,攻占了三川地区,西边兼并了巴蜀,北边接收了上郡,南边攻取了汉中,并席卷了南方各族地区,控制了鄢、郢两都,东边占据了成皋,割取了大量肥活的土地。这样就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迫使他们面向西边事奉秦国,功绩一直

17、延续到今天:昭王得到范雎,罢免穰侯,赶走华阳君,加强了秦王室的权力,制服了豪门贵族的势力,逐步吞并各诸侯国,使秦国建成帝王基业。这四位国君都凭借了客卿的功劳。从这些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呢!假使当初四位国君拒绝客卿而不予接纳,疏远士人而不予任用,这就不会使国家出现富饶的实际状况,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名声了。如今陛下得到昆山的美玉,占有了随侯珠、和氏璧那样的宝物,悬挂着如同明月的珍珠,佩戴着太阿宝剑,骑着纤离骏马,立起翠凤羽毛装饰的锦旗,树起灵鼍皮的大鼓。这许多宝物,秦国不出产一件的,可是陛下却喜欢它们,这是为什么呢?如果一定要秦国出产的东西才能用,那么,夜光之璧就不能装饰在朝廷上,

18、犀角、象牙制造的器皿就不能成为玩赏的东西,郑国、魏国的少女就不能充满后宫;駃騠名马也不能在马厩里饲养,江南所出产的金器锡器就不会被使用,西蜀的丹青也不能用来演染彩色:如果用来装饰后宫嫔妃的珠宝、充当姬妾的美女,娱乐心意和耳目的东西,都一定要秦国出产的才行,那么,宛珠装饰的簪子、镶满小珠子的耳环、东阿的丝绸衣服、精致华美的装饰品,就不可能呈南在眼前。而那些善于随着社会风尚而装扮雅致,善于把自己打扮得艳丽窈窕的赵国美女,也不能侍立在身旁了。敲瓮击缶,弹筝拍腿,又呜呜地唱着以娱乐耳目的,这是真正的秦国音乐;而郑国、卫国和桑间的新调,昭虞、武象之类的古代乐舞,都是外地的音乐。如今却抛弃敲瓮击缶的声音而

19、听取郑、卫的时兴乐歌,停止弹筝而采用韶虞乐舞,这样做是为什么呢?这只不过是图眼前的快乐,使自己感官舒适罢了。现在选择人才,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适用,不问是否相宜,不论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人就得离开,凡是外来的客卿都要被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重视的是女色、音乐、珠宝、美玉,而轻视的则是人。这不是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做法。我听说,土地广阔的,粮食就充足;国家强大的,人口就众多;武器精良的,兵士就勇敢。因此,泰山由于不拒绝土壤,所以变得那样大;河海不嫌育细流,所以才达到那样深;做王的人不拒绝民众,所以能显示思德。因此,地无四方之别,民无国家之异,四季生活富足美满,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

20、于天下的原因。现在却抛弃百姓,来帮助敌国,驱逐客卿,来使别国诸侯建立功业,使得天下贤士退缩而不敢向西,裹足而不敢进入秦国。这正是所谓“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不出产在秦国而值得珍贵的东西很多,不出生在秦国而愿意为秦国效忠的人也很多。如今驱逐客卿来帮助敌国,拒绝民众而增加敌国的人口,对内削弱了自己的国家,对外则在各诸侯国中树敌,这样下去,要想秦国不发生危机,是不可能的。(三)寓 言 二 则一、词语解释题1永之氓咸善游。咸:都2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暴甚:突然上涨得很厉害。绝:横渡。3中济,船破,皆游。中济:中渡,即船行到了河中。4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寻常:度量单位。寻:古

21、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5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今天为什么游在后面了呢?后:落在了后面。为:语气动词,表疑问,相当于呢。6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是以:因此。7何不去之?去:丢掉,抛弃。8不应,摇其首。应:回答。首:头。9有顷益怠。一会儿更加。10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蔽:蒙蔽,这里指钱迷心窍,蒙昧无知。且:将要,就要。何以货:将钱财拿来做什么呢?11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若是:如果这样。得不:岂不是,莫非。大货:大利。更大更多的财利。大氓:大人物。高官。12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辄持:就拿来。卬:同“昂”抬起。负:背,驮。13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驮的东

22、西越来越重,即使十分疲惫劳累了。14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背甚涩:后背很不光滑。卒踬仆:最后跌倒。15人或怜之,为去其负。敬苟能行,又持取如故。或:有的去:减去。苟:如果。故:原来一样。16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极:用尽。已:停止。17遇货不避,以厚其室。厚其室:使动用法,使他家里的财富增加。18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黜弃:罢官,遭贬斥。迁徙:被流放。病:困苦。19苟能起,又不艾。艾:自责,警醒。20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彩缤纷戒。日思高其位,大其禄:使动用法。每天都在想着使自己地位增高,使自己的奉禄增加。滋甚:更加厉害。以:通“已”已经。

23、戒:警惕。21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他们名义上叫人,而其智力(慧)则与小虫一般。二、单项选择题1哀溺文序的文体是( B )。A小说 B寓言 C童话 D随笔2哀溺文序的主题思想是( C )。A应该学会游泳 B反对见死不救 C讽刺要钱不要命 D悲悼溺水而死者3下列语句中,使哀溺文序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的是( D )。A“吾腰千钱,重,是以后”“何不去之”。 B“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C“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D“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4蝜蝂传的主题思想是( D )。A描绘小虫形象 B刻画小虫善于负物 C刻画小虫喜攀高 D讽刺腐败官僚5蝜蝂传第一部分的表达方式是( A

24、 )。A叙述描写 B夹叙夹议 C抒情 D议论6蝜蝂传第二部分的表达方法是( B )。A叙述描写 B夹叙夹议 C抒情 D议论三、简析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1) 这段文字的描述对象是什么人?永州的一个善于游泳的人。(2) 作者的讽刺意图指向什么人?爱财如命的人,为钱所蒙

25、蔽心智的人。(3) 文中采用了哪几种正面描写方法?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和表情描写。(4) 文中采用了哪几种侧面烘托方法?反衬,对比。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1) 蝜蝂主要有哪两种特性?善负物,喜上高。(2)作者为什么要描述蝜蝂的习性? 因为蝜蝂善负物,喜上高的两个习性正好与腐败官僚的贪得无厌、好向上爬的两个特点相对应。(3)这篇讽刺性寓言主要运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类比。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今世之

26、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1) 这段文字主要抓住了“嗜取者”的哪两个特点来展开叙写?遇货不避、日思高位大禄(贪得无厌、好向上爬)(2)这两个特点与的习性之间构成了怎么的关系?一一对应的关系。(3)与文章第一段相比,这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第一段运用的是叙述描写,这一段运用的是夹叙夹议。(四)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 单项选择题1.下列文章中属于史论的是( C )A.李斯谏逐客书 B.韩愈张中丞传

27、后叙C.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D.司马迁李将军列传2.欧阳修的文学主张是( C )A.“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B.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C. “明道”、“致用”、“事信”、“言文”D. “胸有成竹”、“心手相应”3.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D )A.满招损,谦受益。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D.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4.集中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反义词是( A )A.盛与衰 B.天命与人事 C.满与谦 D.忧劳与逸豫5.整体看来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C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对比

28、法 D.类比法6.为了鲜明地体现主旨,五代史伶官传序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D )A.托物言志 B.侧面烘托 C.象征 D.对比7、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是一篇( A )A、史论 B、奏疏 C、小说 D、辞赋 8、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说明王朝的兴衰主要在于(B )A、天命 B、人事 C、人才 D、伶官 9、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是(B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梅尧臣 10、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诚人们要居安思危的警戒性语句是(C)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满招损,谦得益”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二 、多项选择题1

29、.下列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论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有( ABCD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D.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怜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E.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2.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所采用的主要论据是(ABE )A.后唐庄宗“所以得天下”的历史事实 B.后唐庄宗“所以失天下”的历史事实C.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的历史事实 D.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E.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的名言3.下列议论文中,全文贯注对比论证方法的

30、有( ACD )A.谏逐客书 B.答李翊书C.五代史伶官传序 D.答司马谏议书 E.论毅力4.下列文章中,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来表达主旨的有(AB )A.答司马谏议书 B.五代史伶官传序C.寡人之于国也 D.香市 E.种树郭橐驼传三 简析题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1)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即事业成败的关键是看人的主观因素。

31、(2) 概括这段的论据。答:以庄宗得失下的经历来论述中心论点。(3) 作者用什么方法突现中心论点?请略加说明。答:对比。其庄宗励精图治夺取天下,而又享乐腐化丢天下进行对比,得出了“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中心观点。2.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怜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 最能体现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的是哪两句?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据?答: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4)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突出中心观点?请略加说明。答:对比。用庄宗盛衰时的情景来进行比较。3、阅

32、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告知之臭。(1)解释下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原:推本求原,推究。(2)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提出中心论点,引领全篇。4、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告:告诉,叮嘱。(2)将“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译

33、成现代汉语现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雪恨的心愿!课文翻译唉!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虽然有人说是在于天命,难道不是也在于人为!考察一下后唐庄宗得天下和失掉天下的原因,便知道这一点了。世人相传晋王临死的时候,把三支箭赐予庄宗,并且告诉他说:“梁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起来的,契丹曾同我约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了晋国投靠了梁国。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雪恨的心愿!”庄宗接受了箭,并且把它们收藏在宗庙里。从此以后,每逢出兵打仗,就派遣官属用一少牢礼祷告于太庙,并请出那三支箭,装进锦囊,背在身上,一马当先,等到胜利归来,再把箭放回原处。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34、用木匣装着梁朝君臣的头颅,献入太庙,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时,他气概轩昂,真可以说得上是气势雄壮啊!可是等到仇敌已被消灭,天下已经平定,只是一个普通的军士在夜间一声呼唤,作乱的人便四面响应,而自己仓皇向东奔,还没有见到叛贼,士卒就已经离散。君臣相对而视,不知投向何处,竟然对天发誓,割断头发,痛苦流涕,这个时候,他是多么悲惨啊!难道是取得天下困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导致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尚书说:“自满招致灾祸,谦虚得到益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身败亡,这是当然的道理。所以正当兴盛的时候,普天之下的英雄豪杰没有谁可以和他争锋;可是当

35、他衰败的时候,数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能使他人死了国家也灭亡了,破天下人耻笑。祸患往往是从细微小事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又常常因过分沉溺于某种事物而陷入困境,所以败身亡命的,难道只有伶人吗?”(五)答司马谏议书一、单项选择题1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的是( A )。A王安石 B.欧阳修 C苏轼 D.范仲淹2答司马谏议书中“谏议”是指( C )。A名 B字 C官职 D劝谏3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君实”指( A )。A司马光 B君王 C蒙君实 D诚实4王安石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有司”驳斥( A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拒谏5王安

36、石以“举先王之政,以兴利作弊”驳斥( B )。A侵官 B生事 C征利 D拒谏6王安石以“辟邪说,难壬人”驳斥( C )。A侵官 B生事 C拒谏 D致谤7王安石以“盘庚之迁”的事例驳斥( D )。A侵官 B生事 C拒谏 D致谤8、下列哪位作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 )A、李清照 B、辛弃疾 C、王安石 D、杜甫 9、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一篇什么体散文?( B )A、赛疏 B、书信 C、辞赋 D、小说 10、答司马谏议书的总体行文风格是( D )A、慷慨激昂 B、平易质朴 C、含蓄委婉 D、刚柔相挤 1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驳斥司马光指责新法“征利”的观点时,所操持的理论依据是( C )

37、A、“受命于人主” B、“举先王之政” C、“为天下人理财” D、“度义而后动” 1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所采取的主要驳论角度是( A )A、驳斥论点 B、驳斥论据 C、驳斥论证 D、驳斥态度 二、简析题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1) 概括这段议论的中心论点。作者针锋相对,逐条批驳司马光强加给的五条罪

38、名。(2) 这段议论的驳论着眼点是什么?驳论点。(3) 司马光攻击新法的主要观点有哪几个?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4) 王安石驳斥司马光种种观点的总立论原则是什么?作者先把名实必须相符确立为辨别是非的原则。(5) 这段驳论的力量主要来自哪里?用新法的实绩逐条批驳。用事实说话。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婿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必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 这段议论的驳论中心是什么?驳斥司

39、马光强加给他的“致怨”的罪名。(2) 这段话可分两个层次,请概括这两个层次的大意。一层:表明自己是为了国事、皇上而有损害了一些人的利益而招怨,也是预先就想到的。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说明坚持改革会受到怨诽是正常的,但时间和实践会证明这是对的。(3) 在驳斥过程中,作者揭露了什么?保守势力为了一已私利反对新法是料想中的事。这也是王安石变法所招致的。1、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40、。聒:强作解释,勉强唠叨。 见:被 视遇:看待。(2)将“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现在详细地阐述事情的缘由,希望或许得到您的原谅。(4) 王安石引用盘庚东迁的历史事实来说明什么?体现了他怎么样的决心?自己变法由于损害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而招怨、反对,是他先前所料想中的事。表明了他要顶住压力,不为流言所动,坚持变法、维护新法的决心。(5)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怎么样的风格特点?寓刚于柔。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1)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知

41、:领教 膏泽:施恩泽给这些人民。膏泽:这里作动词用。膏:油泽:雨露。 事事:做事。前一“事”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2)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旨。 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绝不妥协的立场和决心。 课文翻译安石说:昨日承蒙指教,私下以为和您交往相处已经很久了,而议论政事每每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在治国的根本方法上存在很多差异。虽然想强作解释,也终究不会得到您的理解,所以想省去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您待我不薄,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草率从事,所以现在详细地阐述事情的缘由,希望或许得到您的原谅。大概读书人所争论的,主要在于概念和事实关系,概念和事实弄清了,天下的道理也就掌握了。这次您用来指教我的,是侵犯了其他官员的权力、滋生事端、搜刮钱财、不听建议,以招致天下人的怨恨诽谤。而我则以为,接受皇上的命令,在朝廷上议论修订法律制度,然后交给各职能部门,不是侵犯其他官员的权力;称扬前代贤王的政治,以求兴利除弊,不是滋生事端;为国家管理财政,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的言论,斥责奸伪巧辩的小人,不是拒绝别人的建议。至于召来很多怨恨诽谤,本来就预料到会是这样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日子不是一天了,士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