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35张PPT).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77816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35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教版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35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教版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35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教版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35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教版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35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35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1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共35张PPT).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五,一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发展与各国关系,实现国家利益。,(一)外交知识基础培训,1.外交:,外交活动形式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2.外交的宗旨:,3.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的因素:,A country does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only permanent interests。注:permanent adj.永恒的,不变的。Interests n.利益;利息。,英国前首相帕麦斯顿,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国家利益,国

2、家实力,国际环境,国家性质,影响外交的因素,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发展与各国关系,实现国家利益。,(一)外交知识基础培训,1.外交:,2.外交的宗旨:,3.影响一个国家外交的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家性质、国际环境等。,(一)外交知识基础培训,(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1)国际环境:,两大阵营逐步走向对峙;,1950年12月11日时代周刊,1949年5月30日,罗申离开广州回国,标志着苏联完全放弃了对国民党残余政权的支持和利用,弹性政策遂告终结。6月下旬,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又秘密访苏,同斯大林及联共其他领导人举行五次会谈。中方通

3、报了新中国开国的准备工作以及内外政策。斯大林对苏共与中共接触过程中的“失误”表示了歉意,并表示新中国成立之后,苏联将“立刻承认”并给予援助。,美国敌视新中国;,(一)外交知识基础培训,(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1)国际环境:,两大阵营逐步走向对峙;,美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社会主义力量壮大,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国家利益:,打破封锁、巩固政权、维护独立;,恢复经济;,3)国家实力:,贫、弱;,4)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华社记者提问:根据目前形势,新中国将实行什么外交政策?,(一)外交知识基础培训,(二)新

4、中国的外交政策,1.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共同纲领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国民政府,不承认屈辱外交,实现独立自主。,帝国主义,废除在华特权,巩固独立与主权。,社会主义,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美联社社记者:贵国外交为何要执行“一边倒”政策?,“一边倒,是孙中山的40年经验和共产党的28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40年和28年的经验,中国人民

5、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坚决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边倒?,利大,弊多,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中间道路,(一)外交知识基础培训,(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苏联(1949.10.2)保加利亚(10.4)罗马尼亚(10.5)匈牙利(10.6)朝鲜(10.6)捷克斯洛伐克(10.6)波兰(10.7)蒙古(10.16)民主德国(10.27)阿尔巴尼亚(11.23)越南(1950.1.18,印

6、度: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瑞典: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英国: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大国;,社会主义国家,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印度:1950.4.1印度尼西亚:1950.4.13瑞典:1950.5.9丹麦:1950.5.11 缅甸:1950.6.8瑞士:1950.9.14,(一)外交知识基础培训,(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意义:,第一次建交高峰,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2.中苏结盟,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时,在莫斯科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字仪式;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

7、一个条约。,(一)外交知识基础培训,(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原因,3)过程:,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特点:,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6)意义:,2.中苏结盟,2)目的:,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印中两国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并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它经受了岁月的检验,为世界指明了一条通往和平与和谐的道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印中关系中最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

8、,印方将致力于保持并推动两国友谊与合作的进展。印度总统阿卜杜勒卡拉姆致胡锦涛的贺电,(一)外交知识基础培训,(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苏结盟,4.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1954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亮相国际舞台走向世界,(一)外交知识基础培训,(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苏结盟,4.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并发挥积极作用;,展示了新中国争取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决心;,5.参加万隆会

9、议,1)背景:,2)特点:,3)中国的贡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同:,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维护

10、和平的共同愿望;,(一)外交知识基础培训,(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苏结盟,4.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5.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1)背景:,2)特点:,4)成果:,3)中国的贡献:,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处理关系十原则;,万隆精神:,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联系;,5)意义:,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要致力于同各国相互尊重、扩大共识、和谐相处,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坚持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致力于同各国深化合作、

11、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推动共享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成果,促进世界普遍繁荣;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促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地区安全稳定。2006年8月,胡锦涛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讲话,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一,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其二,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其三,温家宝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50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问题探究: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现实意义?,旧中国:屈辱外交政策;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弱国无外交;综合国力是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强后盾;,问题探究:,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认识:,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家实力,国际环境,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与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签约;,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参加万隆 会议,影响因素:,三大方针:,四大成就:,打破美国外交封锁;,外交政策成熟;,第一次以大国身份亮相国际舞台;,密切与亚非国家关系;,有才有智有勇有谋有功有德有来人,无私无求无瑕无疵无基无碑无子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