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表达技巧鉴赏1005.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795894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4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表达技巧鉴赏1005.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表达技巧鉴赏1005.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表达技巧鉴赏1005.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表达技巧鉴赏1005.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表达技巧鉴赏1005.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表达技巧鉴赏1005.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课件——表达技巧鉴赏1005.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诗歌鉴赏,丰利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感悟高考,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要求,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傍晚,西风,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

2、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注: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

3、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荒村”与“古寺”(“断霭”与“流莺”、“生”与“语”),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内容。,(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

4、第1416题。(8分)望庐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 徐 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上海卷,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

5、6题。(8分)望庐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 徐 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

6、1416题。(8分)望庐山瀑布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 徐 凝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注谪仙:李白。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同意。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

7、显得壮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2005年湖南卷)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两首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_。,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

8、思念,更表现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技巧,结构上的作用,情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2005年湖南卷)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登崖州城作(李德裕)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两首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

9、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_,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情感,技巧及作用,1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湖北卷)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

10、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寒蜇:寒蝉。(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1)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离别;想像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1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5年湖北卷)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

11、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寒蜇:寒蝉。(2)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2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山东卷)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

12、期诗人。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处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轨的极度悲愤之情。,诗歌鉴赏考查方向,1、诗歌体栽:诗(绝句、律诗)、词、曲,2、考查角度:形象(情感)、技巧、语言、评价。,3、命题形式:填空、简答,常常与前人的 评价结合起来,对比鉴赏。,4、答题要求:可以有多种理解,但要言之 成理(最好不要推翻前人的评价),运 用

13、鉴赏术语,饱含情感。,5、试题分值:68分。,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1、抒情方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4、构思技巧,一、考查范围,比喻、比拟、衬托、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通感、对比、用典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赋、比、兴,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像联想,象征寄托等,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先总后分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等,1、抒情方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4、构思技巧,比喻、比拟、衬托、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通感、对比、用典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赋、比、兴,记叙、描写、抒

14、情、议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像联想,象征寄托等,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先总后分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等,表达方式,诗歌鉴赏命题的常用术语理解,1、抒情方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4、构思技巧,比喻、比拟、衬托、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通感、对比、用典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赋、比、兴,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像联想,象征寄托等,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先总后分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等,诗歌鉴赏命题的常用术语理解,抒情特点,1、抒情方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

15、:4、构思技巧,比喻、比拟、衬托、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通感、对比、用典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赋、比、兴,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像联想,象征寄托等,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先总后分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等,诗歌鉴赏命题的常用术语理解,艺术构思,1、抒情方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4、构思技巧,比喻、比拟、衬托、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通感、对比、用典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赋、比、兴,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像联想,象征寄托等,首尾照应

16、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先总后分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等,诗歌鉴赏命题的常用术语理解,布局谋篇,1、抒情方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4、构思技巧,比喻、比拟、衬托、借代、夸张、对偶、双关、设问、反问、互文、通感、对比、用典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赋、比、兴,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像联想,象征寄托等,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先总后分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等,诗歌鉴赏命题的常用术语理解,写作特点,写作技巧,艺术特色,艺术手法,写作手法,1、抒情方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4、构思技巧,比喻、比拟、衬托、借代、夸张、对偶

17、、双关、设问、反问、互文、通感、对比、用典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赋、比、兴,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像联想,象征寄托等,首尾照应 开门见山 层层深入、先总后分 卒章显志 过渡 铺垫 伏笔等,诗歌鉴赏命题的常用术语理解,表现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涕下”。,(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送元

18、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问题:“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绝句二首 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反衬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辑,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有人评论这首孟诗

19、“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渺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辑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蝉 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緌:蝉喙),分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

20、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高尚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菊 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画菊 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咏物言志的手法

21、。菊表现了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画菊表现了作者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崇高民族气节。,台 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分析: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与眼前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借古讽今(喻今、伤今),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22、,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用典故抒情,用事,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 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 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 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绝句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怀古诗。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简洁而有意味,颇显豪气。,古代诗歌的修辞方法分析,

23、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这首诗将江岸的群山比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静态的景物动态化,写得形象生动。把“孤帆”比喻为“飞鸟”,写了舟行之快。,将什么比喻为什么,表达效果怎样,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第四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了乐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作具体解释,这种修辞达到了什么效果,赠汪伦 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流水

24、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抒情。作者把潭水深与情深结合起来,以 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情真。,春雪 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表达诗人盼望春天的焦急心情。,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分析:通过陶者和富家

25、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运用借代手法,用颜色“绿”代替绿叶,用颜色“红”代替红花。语言简洁而意味无穷。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主人下马客在船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理解: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理解: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理解:主人和客人都下马,主人和客人都在船,理解: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 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理解:胜友如云,

26、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互文修辞的运用能收到笔墨经济,以少胜多,表意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1、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5、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7、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反问对比、借代对仗(对偶)比喻设问,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

27、成功地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用典,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希望像刘裕那样建功立业。,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1、赋比兴,2、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回头。,春日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来赞美春天的?,答:第一句叙事;第二句描写,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3、动静结合,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28、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特别是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动景,如水流、风摇等等。据侧重点的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写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写静景来衬托。,分析: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鸟鸣涧 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村行 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

29、峰无语立斜阳。,鹿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这是一首隐逸诗,作者写出了空山的宁静、幽深。作者在渲染空山的静时采用了以闹衬静的方法外,还用了以动景衬静景的方法:返景(斜阳返照)宁静详和,静静地照在深林里的青苔上,更显深林的幽与静以“返景”衬空山的幽静。,“万壑有声含晚籁”,实质指万壑涵盖所有的声音,突出了万壑之静;“数峰无语立斜阳”,数峰本无语,这里经过强调,反而暗示数峰欲言又止,以动衬静。,4、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又是

30、一对相对的概念,(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2)景物为实,情感为虚,(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4)有限为实,无限为虚,(5)正面为实,侧面为虚,乌衣巷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问: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慨?,答: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

31、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因文识象,由象悟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蛙声十里出山泉,踏花归去马蹄香,间关莺语花底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

32、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通过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正面为实,侧面为虚,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望天门山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

33、立、坚强不屈。,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以“花”之闲反衬人之忙,总之,实境乃是一种真境、事境、物境;虚境乃是在此基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文所举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虚可生实,实可生虚,想象则是其桥梁,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诗歌更为饱满,充满灵气,充满诗情画意。,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间接抒情)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

34、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

35、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像。,晓出净慈寺送林方子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前两句泛写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的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

36、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赠花卿 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问: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 的写法?,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浪淘沙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诗人以浪漫的想像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5、以景衬情,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

37、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自己浓浓的乡思情!,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比较两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不同。,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白诗以乐景衬乐情,陈词以哀景衬哀情。白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盎然;“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

38、动态到色彩,描绘的是一幅鲜艳、明丽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陈词上片写景,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创造出浓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自己悲切的心情。,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苍凉的秋景哀景:急风震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流,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为下文四句渲染了浓浓的愁意,水到渠成地抒情作了很好的铺垫。下文四句叙事抒情哀情: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沦落他乡不胜的感伤。,喜景衬喜情,哀景

39、衬哀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的前两句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融。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形成鲜明对照,用以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以乐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6、细节描写,秋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

40、“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以“时时误拂弦”的细节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以“剔开红焰救飞蛾”表现了宫女幽居深宫的哀怨。,7、衬托,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表现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

41、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8、象征,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析】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9、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的写法。,田家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10、联想和想象,

42、月夜 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1、层层渲染、层层铺垫,江上看山 苏辙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分析: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却哪知巫山最最浓秀?层层渲染,层层铺垫,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古

43、代诗歌的构思技巧分析,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2、伏笔、照应,分析: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照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照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3、结构对照,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分析: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了作者对禁锢思想、

44、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4、线索,简析这首宋词的艺术特色。虞美人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1)以“听雨”作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听雨”把三个画面巧妙的构成一个整体:在“听雨”中欢乐,在“听雨”中忧愁,在“听雨”中总结一生。(2)映衬手法。第一个画面的欢乐对第二、三个画面的忧愁、凄凉起反衬作用;第二个画面的满腹愁思对第三个画面的万念俱灰起陪衬作用。,5、卒章显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李白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6、托物言志,杨柳枝词 白居易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园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