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侵犯行为.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2615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79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侵犯行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十四章侵犯行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十四章侵犯行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十四章侵犯行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十四章侵犯行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四章侵犯行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侵犯行为.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四章 侵犯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金盛华,本章要点,*侵犯的概念*关于侵犯的主要观点*侵犯的影响因素*媒体暴力与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第一节 侵犯及其原因,一、侵犯行为的概念二、侵犯行为的解释,一、侵犯行为的概念,侵犯(aggression):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侵犯行为包括三个要素: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一、侵犯行为的概念,侵犯的分类侵犯方式 言语侵犯(verbal aggression):谩骂,讽刺,诽谤,嘲笑 动作侵犯(behavioral aggression):使用身体某一部位或武器进行,如踢打,撞击,砍杀,枪击侵犯动机 报复性(retal

2、iatory):目的在于造成对方身心上的痛苦或伤害。工具性(instrumental):通过侵犯对方达到其他目的(抢劫杀人),一、侵犯行为的概念,侵犯的普遍性侵犯的稳定性 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 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 与后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 联系。,赫伊斯曼(1984)对600多名被试进行历时22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8岁时的侵犯性记录能够很好地预示他们成年以后(30岁)的侵犯性行为。,二、侵犯行为的解释,本能论(弗洛伊德)侵犯是一种本能,是由遗传获得的,而非习得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死本能是一种对内自我破坏的倾向。生的本能会把侵犯推向他人,把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外部,

3、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人的攻击力是由内而发,而且人类的侵犯行为不会消失。重要的是让人们有机会以非破坏性的方式将侵犯性释放出来(体育竞技、自由搏击)。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侵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侵犯也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于实施侵犯,而战争就成了发泄侵犯冲动的重要途径。,二、侵犯行为的解释,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侵犯归于个体内部脑机制:海马:影响情绪;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神经递质: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雄性激素:增加攻击性,二

4、、侵犯行为的解释,挫折侵犯理论 挫折(frustration):对行为后果的阻碍。玩具实验(勒温,1941)实验组:把孩子们带到一个全是玩具的房间前,孩子们非常想期待玩那些玩具,但是实验者只允许他们从窗外观看,不许他们进去玩。在经历漫长而痛苦的等待之后,这些孩子最终才有机会玩那些玩具。控制组的孩子则一开始就被允许玩那些玩具,没有遭受挫折。结果发现:玩玩具的时候,实验组比控制组的行为更具破坏性,将玩具摔在地上,往墙上砸,或是踩踏玩具。,二、侵犯行为的解释,挫折侵犯理论挫折感越大,导致的侵犯越强?哈里斯(M.B.Harris,1974)实验实验助手在商场、银行和售票窗口排队的人群中插队,插到第二个

5、人或者第十二个人的前面。,观察表明,第二个人对插队者的反应比第十二个人更具有侵犯性。由于第二个人比第十二个人能更快地达成目标,所以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2,12,二、侵犯行为的解释,挫折侵犯理论 替代性侵犯(displaced aggression):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对方抗衡时,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替代性侵犯(displaced aggression)有两种类型:侵犯对象的替代 侵犯类型的替代 eg.受到父亲责打的孩子由于不能直接挥拳打倒父亲,可能会嘟嘟囔囔地骂父亲几句(侵犯类型上的替代),或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侵犯对象上的替代)。,二、侵犯行为的解释,挫折侵犯理论

6、理论修正 侵犯线索(aggression cue)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被个体标定是“愤怒”的情绪状态;只有当环境中出现能引发侵犯的适当线索时,侵犯才会出现。侵犯线索具有个体差异性,只有当个体将某个事物与侵犯行为联系在一起时,线索才具有引发侵犯的作用。,二、侵犯行为的解释,挫折侵犯理论理论修正 武器效应 武器有效的侵犯线索 伯克维茨和李佩奇(L.Berkowitz&A.Le Page,1967)的实验 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使被试有机会对实验助手实施电击。实验条件a:桌子上除了放有电击设备外,还有一杆.12口径的猎枪和一支.38口径的左轮手枪(武器条件)

7、。实验条件b:在电击设备旁边放置两副羽毛球拍。结果表明当被试愤怒时,他们在武器条件下,比在羽毛球拍条件下对实验助手实施了更多电击。,二、侵犯行为的解释,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侵犯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后天习得的。侵犯是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班杜拉,1963,1973)强化(reinforcement)习得 因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关注),导致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大。(打我娃娃实验)观察习得 通过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习得侵犯。模仿电影中的成年人或者卡通人物,出现攻击玩具的行为。(充气娃娃试验),二、侵犯行为的解释,打我娃娃实验(P.A.Cowan&R.H.Walters,

8、1963)实验材料:一个肚子上写着“打我”的玩具娃娃。打娃娃的肚子时,它的眼睛和插在钮扣洞上的一朵花会发光。每次拳击玩具娃娃,都会得到一个有色玻璃球作为奖励;第二组的孩子间断获得同样的奖励;没有外加奖励,只有拳击时娃娃的发光作为积极反馈控制组:无强化支持实验程序:实验进行两天后,引起被试的挫折,然后安排被试同一个未参加实验的儿童玩游戏,看如何解决游戏中出现的矛盾。结果发现:各个奖励组被试实施的侵犯行为(推人、踢人、撞人等)明显多于控制组,而其中又以间断强化组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持续强化:刺激停止,行为中断;间歇强化:不知道刺激何时出现,持续行为),二、侵犯行为的解释,充气娃娃实验(班杜

9、拉,1961)实验情境:让被试儿童与一个成人一起呆在一间屋子里(屋里有一个高约1.5米的充气娃娃)。实验组:成人先装配一会其他玩具,之后对充气娃娃实施长达9分钟的暴力侵犯,拳打脚踢,同时,不停喊:“揍它的脸”,“打倒它。”控制组:成人则修装其他玩具,不去理会充气娃娃。每个孩子单独留在游戏室20分钟,除其他玩具外,有三个充气娃娃。,第二节侵犯的影响因素,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人格特质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

10、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敌意归因偏差(hostile attributional bias)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很快道歉,并扶起你,破口大骂,认为他不是故意的,产生敌意,愤怒,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B.A.Bettencourt&N.Miller,1996;G.P.Knight,R.A.Fables&D.A.Higgins

11、,1996)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男女攻击方式上的差异,在八岁时即出现(儿童时期的间接侵犯形态有:说谎、冷漠、报复等形式),然后差异逐年增加,直到十五岁左右,并延续到成人时期(K.Bjokqvist et al.,1992)。,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高温美国五十个城市45年(1950-1995)的年平均温度 vs 暴力犯罪的信息天气越热的年份里暴力犯罪的比率越高。戴厄舍和德勒维(C.A.Anderson,S.B.Deuser&K.M.DeNeve,1995)实验:被试在一个可调温度的房间内打游戏。房间内可调为适宜温度(大约72。F)或是非常

12、高的温度(94。F)。结果发现,温度越高,被试体验到更多敌意,人们会出现越多的侵犯念头。?温度越高,侵犯行为就越多倒U型,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酒精和药物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唤醒水平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两个部分:生理唤醒以及个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认知性标定。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去个性化(费斯廷杰等,1952年)个人

13、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津巴多的经典实验(1969)被试:纽约大学的女学生,四人一组。去个性化组:每人发一件从头蒙到腿的大罩巾,不使用他们的姓名,并在黑暗中进行实验,因而同一组被试无法相互辨认。控制组:每人胸前都有一个很大的姓名卡片,并相互引见,同组被试之间就知道了每个人的姓名。实验条件(被评者):1)温柔的富有献身精神的年轻妇女,她正为资助未婚夫上大学而工作;2

14、)令人讨厌的自私自利的女性。研究程序:给被评价对象以电击,引发她的痛苦,然后对其进行评价。实验进行时,被试可以看到被评价者正在说话,但听不到声音。每当她们按电键给予电击时,被评价者就身体扭动,挣扎,表现出痛苦的样子。电击共20次,分两个阶段操作。当电击进行到第10次时,被评价者痛苦强烈,以致于挣脱了电极带,继续进行后10次的电击。,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去个性化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于社会评价的关注。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也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非个性化条件下,被试受指导语影响,猜测主试目的(考察是否存在偏见),迎合主试,刻意表现出对某类人没有偏见。

15、,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媒体暴力(media violence):大众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等)刊登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是引发侵犯的重要社会因素挫折侵犯理论:宣泄,降低暴力发生的可能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侵犯线索和模范对象,增加暴力,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媒体暴力影响个体行为认知“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好人”也会使用暴力行为;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使用暴力未尝不可”。态度 暴力镜头已经不构成新异刺激,对此形成漠视的态度,减弱他们对暴力行为的敏感度,降低他们对受害者的同情。行为看到看似真实、没有受到惩罚的暴力行为,模仿这种行为,在处理问题时,

16、简单的运用模仿到的行为。,第三节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一、家庭暴力二、校园欺负,一、家庭暴力,11.25 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我国有30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受害者一般以妇女儿童居多。就总体而言,受教育程度越低,生活越贫穷,社会地位越低,则家庭暴力的发生率越高。家庭成员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数的50以上,知识分子实施家庭暴力呈上升趋势。,二、校园欺负,校园欺负(bully in school):中小学生中经常发生的一种侵犯行为,包括恶意推搡他人、打骂他人、给他人起侮辱性的绰号、散布谣言等等。学校中的欺负行为非常普遍,在各个国家中都具有很高的发生比例。欺负行为的特点:它属于侵犯行为或故意伤害行为;行

17、为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欺负行为的双方在力量上以不均衡为特点。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欺负行为参与者的人格特质,家庭因素,第四节 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一、社会公平的建立二、宣泄三、移情能力的培养四、成熟个性的培养,一、社会公平的建立,不患寡而患不均生物心理学家的猴子实验(S.F.Brosnan&F.de Waal,2003)被试:卷尾猴给一对猴子两个代币,可以用代币换取报酬(黄瓜或者是更喜欢的葡萄)。实验条件:1)平等:两只猴子都得到黄瓜;2)不公平:一只猴得到葡萄,另一只猴得到黄瓜;3)努力对照:一只猴没付出努力就获得葡萄,另一只猴用代币只换得黄瓜;4)食物对照:一只猴子用代币换得黄瓜后,发现在

18、另一只猴子常待着的地方放有葡萄。,“相对剥夺理论”(亚当斯,1965)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等的人进行比较,如果这两者之间的比值相等,双方就都有公平感。否则,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二、宣泄,宣泄(catharsis)的基本假设是,侵犯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能量聚集越多,其发生侵犯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若这些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就可以减小其侵犯性的强度,攻击行为也会随之减弱。一切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宣泄是指已经产生了对一定对象的侵犯准备而言的。对于未产生愤怒攻击准备的人,实

19、际地经验侵犯行为,或想象、目睹别人实施侵犯行为反而会更增加侵犯的危险性,这证明宣泄方法不能滥用,否则效果适得其反。,三、移情能力培养,移情是指当一个人感知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能够体察到他人的情绪状态,并产生共鸣。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培养儿童的移情能力降低其侵犯性。,四、成熟个性的培养,犯罪心理学家强调,个性成熟者的自我意识和控制水平较高,对别人进行侵犯的可能性也较小。犯罪心理学家强调的成熟个性特征主要有:(1)有道德责任意识和成熟的敏感性;(2)关心别人的福利和得失;(

20、3)不保留敌意与怨恨;(4)不歪曲现实;(5)自我认识客观;(6)对自己的行为负责;(7)懂得自己的角色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而不成熟的个性特征则与此相反。,作业与思考题,1你怎样看待侵犯行为的普遍性和连续性?2有人认为,没有一种侵犯理论能够解释各种的侵犯行为。你怎么样看待这一问题,试比较各种理论间的异同。3请你举一个生活中替代性侵犯的例子。你觉得什么时候会出现替代性侵犯?4你怎样解释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之间的联系?5社会学习理论和挫折侵犯理论对媒体暴力的作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你赞成哪一派的观点?请详述原因。6设计一个实验,考察酒精对侵犯行为的影响。你觉得有哪些变量需要控制?7除了文中提到的控制侵

21、犯行为的途径,你觉得还有哪些其他途径?,建议读物,1.美R.A.巴伦&美D.伯恩等社会心理学.第十版.黄敏儿,王飞雪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美埃利奥特.阿龙森社会性动物郑日昌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安.韦伯社会心理学赵居莲译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19954.章志光等,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Bandura A&Walters R H.Social lear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New York:Holt,Rhinehart and Winston,19636.Baron R A&Richardson D R.Human aggression.New York:Plenum,19947.Huesmann L R,Moise J T,Podolski C L&Eron L D.Longitudinal Relations Between Childrens Exposure to TV Violence and Their Aggressive and Violent Behavior in Young Adulthood:19771992.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3(39):201-2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