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大学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研究报告 大学实验室建设项目.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45343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39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大学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研究报告 大学实验室建设项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某某大学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研究报告 大学实验室建设项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某某大学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研究报告 大学实验室建设项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某某大学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研究报告 大学实验室建设项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某某大学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研究报告 大学实验室建设项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某大学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研究报告 大学实验室建设项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大学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研究报告 大学实验室建设项目.doc(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某某省工程咨询中心二八年六月62某某省工程咨询中心编制 项目名称: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工作阶段:可行性研究签 审 人 员审 签 人: 注册咨询工程师 高级经济师审 核 人: 注册咨询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注册咨询工程师 正高职高级工程师项目一处处长: 注册咨询工程师 高级经济师项 目 负 责 人: 工 程 师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1.1 项目名称11.2 报告编制单位11.3 报告编制依据11.4 报告编制内容21.5 项目实施单位21.6 项目建设的意义

2、及必要性21.7 项目建设地点21.8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31.9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31.10 结论4第二章 项目实施单位介绍52.1 学校概况52.2 机构设置82.3 重点学科8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283.1 是加快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早日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需要283.2 是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和建设国防科技创新基地的需要293.3 是实现某某工业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需要30第四章 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334.1 建设地址334.2 建设条件33第五章 建设方案375.1 设计原则375.2 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375.3 总平面布置385.4 土建工程40第六章 环境保护446.1 环

3、境状况446.2 环境保护设计标准446.3 项目建设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446.4 项目建成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采取的措施46第七章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487.1 设计依据及原则487.2 资源供应状况487.3 项目能耗状况497.4 节能措施49第八章 组织机构、人员配置及培训528.1 组织机构528.2 人力资源配置528.3 人员培训52第九章 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安排539.1 项目管理539.2 项目招标539.3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56第十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5710.1 投资估算编制依据及说明5710.2 总投资估算5710.3 资金筹措57第十一章 经济和社会效果

4、分析5911.1 项目实施经济效果分析5911.2 项目实施社会效果分析59附件:一、陕发改社会200870号关于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二、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某某省人民政府、某某市人民政府科工人2002101号关于重点共建某某工业大学的决定三、项目选址意见书四、某某省国土资源厅陕国土资规发2004101号关于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的批复附图:一、项目建设区域位置图 二、项目总平面布置示意图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名称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1.2 报告编制单位编制单位名称:某某省工程咨询中心工程咨询资格等级:甲 级工程

5、咨询资格发证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编号:工咨甲法定代表人:某某 注册咨询工程师 高级经济师上级主管单位:某某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3 报告编制依据1、某某工业大学与某某省工程咨询中心签订的关于编制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协议书。2、某某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陕发改社会200870号关于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国防科技实验室等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3、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颁布试行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002年试用版)。4、某某工业大学某某校区总体规划。5、某某工业大学提供的有关资料。1.4 报告编制内容包括项目实施单位、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

6、要性、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建设方案、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及培训、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安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经济和社会效果分析等内容。1.5 项目实施单位本项目实施单位是某某工业大学。具体介绍详见本报告第二章。1.6 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1、是加快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早日实现国防现代化的需要。2、是建设国防科技创新基地和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的需要。3、是实现某某工业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需要。1.7 项目建设地点本项目建设地址位于某某市某某区东大街道办事处所辖东大村、北大村和索庄交界处,高冠河西侧,秦岭北麓脚下,东临高冠河,西临东祥路,北为城市道路,南为某某工业大

7、学某某校区建设用地。项目占地面积30.0259公顷,其中代征道路及绿地1.7838公顷。1.8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国防科技实验室、鱼雷技术研究中心、空间动力研究中心、弹道技术研究实验室、水中兵器实验室、自控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心、配电中心、天然气调压站及道路、管线等室外总体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8.91万平方米。具体如下: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序号工程或费用名称建筑面积(m2)备 注1国防科技实验室250005层(3层)2鱼雷技术研究中心250003层3空间动力研究中心96003层4弹道技术研究实验室180002层5水中兵器实验室350002层6自控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200004层7实验车间20000

8、4层8办公楼280005层9配电中心3000单层10天然气调压站2000单层11其它辅助用房3500单层12室外道路、管线等总体工程合 计1891001.9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经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50362万元,其中工程费用40090万元,其他费用5898万元,预备费用4374万元。资金来源为某某工业大学自筹。1.10 结论经分析,本项目建设将完善某某工业大学国防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科研条件、提高国防科研质量,加速科研成果向国防专业转化。项目的建设对增强国家安全、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以及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提高某某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实验室等硬件配套设施提供保障,增强

9、该校国防科研实力,拓宽科研面,以便为国防科技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为创建我国国防科技创新基地做出贡献。项目的实施利国利民,符合国家、某某省和某某工业大学的“十一五”规划要求,对促进我国的航海、航空、航天事业以及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项目建设依据充分,建设地址落实,建设条件较好,项目实施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建议有关部门对本项目给予大力支持。第二章 项目实施单位介绍2.1 学校概况某某工业大学老校区位于某某市友谊西路127号,新建的某某校区规划占地3900亩。该校是我国唯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科型和开放式的大学。该校

10、前身是1938年成立的国立某某工学院(由北洋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焦作工学院组建而成)和1952年成立的华东航空学院(由交通大学航空系、浙江大学航空系、南京大学航空系组建而成)。1957年两院合并组建某某工业大学,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该校。经过70年的建设,该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1960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七五”、“八五”均被国务院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15所大学之一;“九五”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立项建设;“十五”又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是全国首批设立研究生院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该校拥有基础研究院、国防研究院、某某

11、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全国最大的无人机研究与发展基地。该校秉承“公诚勇毅”的校训,发扬“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开拓创新”(三实一新)的校风,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2007年该校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学生251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100余人,硕士研究生6100余人,本科生14700余人,留学生100余人。2.1.1 院系专业设置现设有航空、航海、航天等20个学院,54个本科专业,101个硕士点,57个博士点和12个博士后流动站,13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建有凝固技术、翼型叶栅等6个国家

12、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2 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员工35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400余人,博士生导师380余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7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5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0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1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44人。2.1.3 教育教学成绩“十五”以来,共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68项,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专业被国防科工委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16个专业被某某省确定

13、为某某省名牌专业,有19门“国家精品课程”、47门“某某省精品课程”;“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是教育部首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国防科工委重点投资建设的“国防科技研究生创新实验基地”;已获“国家优秀博士论文”10篇。2.1.4 科学研究成果“十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6780多项,其中牵头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104项。共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8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2项、国防科技奖160项。此外,还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研制任务,是“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作出贡献单位”的两所高校之一。有两项科研成果分别入选2004、

14、2006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奖项。科研经费连年递增,2005年为9.07亿元,2006年为9.39亿元,均位居全国高校第6位。2007年达11.93亿元。2.1.5 人才培养建校以来,已为国防科技事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14万余名高级科技人才,其中博士3000多人,硕士15000多人。培养了6个学科的第一位博士,34名博士和教师获得德国洪堡基金,30多位获得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0多位将军和6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一大批学员成为国防科研、生产单位的领军人物和栋梁之材。2.1.6 国际合作已与美、俄、德、法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所高等院校、企业和研究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是“中法博

15、士生学院项目”建设院校;为“国家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建立了25个中外联合研究机构;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内的12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为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2.2 机构设置学校党政职能部门设置齐全。设有党政办公室、发展计划处、组织部、研究生院、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科学技术处、学生处、实验室与设备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团委、财务处、机关党委、监察处、离退休工作处、审计处、工会、国际合作处、图书馆、基建处、出版社、公安处、医院、保密处、高教研究所、工程训练中心、档案馆、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后勤产业集团、基础教育中心、体育部、某某校区

16、建设办公室、某某校区管理委员会、365所、科技产业集团、国防科技研究院、某某工业研究院、某某西南科技协作中心等部门。2.3 重点学科某某工业大学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3个,其中机械电子工程、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水声工程为2007年新评定的国家重点学科。2.3.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该学科于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1997年被批准为某某省重点学科,其所在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于1998年获一级学科学位授权。该学科现有教授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3人。1986年以来,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

17、展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863高技术项目4项,以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防重大型号项目、企业合作及国际合作项目等1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2项。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30篇),年均科研经费622万元。该学科已建成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和4个专业实验室,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学科基地。 目前,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1、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包括面向复杂控制系统的并行处理与并行

18、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复杂系统控制与信息安全,学习控制与随机模糊神经网络系统;2、智能控制、非线性系统最优化理论及应用;3、复杂系统的动态估计与控制,包括动态系统的多模型多尺度自适应估计与控制,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无人机和无人作战平台控制系统设计;4、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及应用,包括非线性系统建模,鲁棒估计与鲁棒控制,飞行管理与控制;5、控制理论的现代数学方法,包括分布参数系统控制,非线性系统的几何理论。 今后五年该学科的主要建设目标是通过教育部“211工程”(二期)、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发展规划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的投入,将该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将现有部级重点实验室升级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国家杰出

19、青年基金、“特聘教授”上岗等高层次队伍建设方面取得进一步的成效;在网络环境下复杂系统控制与信息安全、新型神经网络和模糊控制器、多尺度系统理论、非线性控制理论与应用等研究领域做出具有自己特色、部分方向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的成果,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在论文、专著和国际合作方面有比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被三大索引收录率有一个大的提高。通过五年的建设,使该学科居于国内一流学科水平,接近或部分达到同类学科国际水平。2.3.2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创建于1958年,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批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一级学科授予权,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获得计算机科学与

20、技术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曾参与了60年代我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系统-441B的开发与研制;以康继昌教授为首主持研究、设计、开发、定型我国第一台应用于航空火力控制的机载数字计算机-114机,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强5火控计算机115机,具有技术创新的导弹指挥控制计算机系统-622计算机,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应用于红2乙导弹制导系统,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80年代面向领域研究应用技术,航空领域的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应用软件包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自行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基于1553总线规范的机载分布实时信息处理原型与仿真系统、626 FFT实时信号处理机;90年代承担了专

21、用并行处理技术、面向航空领域的软件技术,结合航空电子综合化和航空测试应用的分布实时计算技术,面向军事应用的ASIC技术,基于国防应用背景的智能实时信息处理技术等17 项国家课题,作为主要单位参与研究的“1750 军标计算机及其开发环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变后掠飞机测试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计算机组成原理系列改革”获国家优秀教学一等奖;PD-100并行仿真计算机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研究特色为:突出实时计算,面向国防领域。目前已形成专用处理器设计技术、面向国防领域的并行与分布计算技术、嵌入计算及其应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工程数据库及其应用技术学科方向,在国内同学科中具有注

22、重技术创新与面向国防领域的特色与优势。 在专用处理器正向设计、分布实时对象计算应用技术、数字图象处理新算法、基于面向对象与关系相结合的工程数据库设计、航空分布式测试技术方面取得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承担国防信息技术基础研究课题2项,启动10项“十五”国防先进计算及其应用技术预先研究课题和2项国家高技术重大专项的研究课题,与美国、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高等院校相关学科,IBM、NEC 等著名IT企业的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 今后五年,该学科将以优势学科方向为重点,优化整合学科方向,使面向领域的高性能专用微处理器设计,嵌入实时

23、计算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特色学科方向得以快速发展,使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环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相关的国防基础研究、国防高技术研究、国防预先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为主体,使该学科成为国家级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团队的组成部分。在高性能专用处理器设计、并行化实时图象处理、嵌入分布实时计算、基于对象/关系的OLTP处理等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方面取得一批技术创新、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并在国防和其他行业中得以应用;培养出一批适应国际化环境和知识经济时代IT技术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2.3.3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曾于1974年率先开展CAD/CAM方向研究;1981年获

24、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培养出本学科国内第一位博士;1988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建成CAD/CAM国家专业实验室,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被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并建立某某省CAD工程技术中心;1998年所在的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0年成立现代设计与集成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现有教授26人(博导17人),副教授24人。1996年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29项,“863”计划项目47项,国家(国防)重点项目16项。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5项;出版专著、教

25、材20部,发表论文550余篇;已培养(授予学位)硕士107名,博士64名,博士后12名,留学生10人。目前,年招收博士生30-40名,硕士生90-100名。 该学科掌握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的核心与支撑技术,处于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先导和前沿的位置,集中体现了多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反映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制造全球化对制造业发展的要求,为现代制造理论技术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展示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在复杂产品大系统集成建模、基于虚拟样机的建模理论与相关算法、异地跨平台产品数据管理、快速反应制造系统等方面不断创新和突破,从而推动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向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虚拟化、敏捷

26、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航空航天大型复杂产品制造系统总体集成技术方面,发展了多企业多层次异地协同设计制造系统集成框架;解决了复杂产品外观设计、评价、装配序列生成等问题;提出了多准则、多目标的非线性优化理论,实现了结构形状、尺寸、拓扑关系的优化设计;在基于虚拟样机和实物测量建模的虚拟制造、快速原型、高效加工及可重组集成快速反应制造体系的若干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研究和开发了多种航空航天复杂结构件精确高效制造工艺及专用设备;研究了航空宇航重大型号项目管理及先进生产控制系统体系结构。 该学科有五个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快速反应制造技术,现代设计与产品开发技术,航空宇航制造工艺与装备技术,

27、项目管理与协同产品商务技术。 2.3.4 固体力学学科195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5年获世界银行重点学科发展项目资助建设“动力学与强度”国家专业实验室,1996年首批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7年被评为国家力学教学基地建设单位和某某省重点学科,1999年设“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现有研究人员41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8人,“长江学者”2人。先后曾获航空部专项资助项目、世界银行重点学科发展项目、“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等建设经费共计110万美元和8

28、50万人民币,初步建成“动力学与强度”国家专业实验室。该实验室拥有各类先进的进口力学试验机、损伤检测仪器、工作站和大型工程分析软件,实验室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具备了一流的试验和计算条件。该学科注重基础研究,发展学科交叉,面向工程应用。在材料细观力学行为的理论、实验与数值模拟;新材料包括复合材料和智能材料的损伤演化及破坏分析;金属材料的变形机理及本构关系;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与微细观结构之间的关系;有限元和边界元的非线性数值分析以及并行算法及小波方法等基础研究已形成较稳定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新型抗毁伤材料、功能梯度防护装甲的冲击动力学、新型航空发动机高温材料的本构关系、多孔非均质陶瓷基复合材料

29、的力学行为、智能材料与结构的非线性力学行为与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具有力学与材料学科交叉的特色。此外,在飞机结构耐久性、损伤容限及可靠性分析与试验;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和寿命评估;航空器战伤评估与修复分析等与航空工程结合十分紧密的力学研究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1996年以来,完成科研项目41项,经费1218万元。发表论文371篇,其中被SCI收录52篇,EI收录97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已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高级力学人才,其中硕士316名、博士124名、博士后16名。 该学科正进一步改善研究环境,提高队伍

30、素质,加强理论研究深度,紧密结合工程,力争在一些学科前沿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努力将其建成为国防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服务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和科研基地。2.3.5 飞行器设计学科包括飞行力学、飞机设计、无人机技术、导弹设计及空间飞行器设计5个专业,是首批设立的硕士点和博士点。1985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被评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7年被批准为某某省重点学科,1999年被批准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该学科不断适应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需求和推动,逐渐形成一个多学科综合,面向航空航天主战场,提供新概念新思想、先进设计手段和评价手段的学科领域。现有教师

31、100多人,其中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863”及总装专业专家4人,博士生导师17人。拥有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211工程”一期建设实验室2个,专业教学实验室4个,实验室面积4000多平方米。该学科“飞行动力学和控制”及“飞行器系统工程与可靠性”两个基础性研究方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飞机综合设计”、“导弹与空间飞行器设计”及“无人机系统设计”3个研究开发产品已大量装备部队,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且形成了产、学、研基地。近五年来,该学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数十项,承担各类基金、重点预研和重点型号项目经费超过3亿元。出版

32、专著、教材11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某某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九五”期间为国家培养博士40余名、硕士150余名。该学科已形成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其特色紧扣世界新型飞行器的发展动向,研究并解决有关前沿基础理论与应用课题,建立和完善基本理论体系、工程设计与评价方法,提出新设计概念、进行关键技术攻关、系统整合等。未来五年该学科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是: 以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需求为牵引,拓展现有学科方向,开展前沿领域高水平研究工作。 结合“211工程”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在硬件和软件环境方面达到国际水平,成为高

33、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实践基地。 继续在产、学、研结合中发挥学科主导优势,在国家重点型号任务中解决重大理论和工程问题。 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进行开放式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力争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3.6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学科创建于1956年,196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获准为全国第一个水中兵器博士学位授权点,1993年获准建立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学科名称调整为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2000年被批准为“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授权点。 该学科由航海工程学院所属的测控技术及仪器、电子信息工程、热能动力

34、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自动化五个专业教研室组成,建有“水下信号处理及控制”和“声学工程与检测技术”两个国家级实验室,全国唯一的大型高速水洞,大型消声水池等专业实验室。近五年承担国家、部委等各类科研项目124 项,获国家科技奖3项,部级科技奖38项。同时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摘引189篇次,出版专著8部,教材5部。主要研究方向及特色为:水下信息处理与引信技术:主要研究复杂多变、强干扰背景下的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自动目标识别与分类,多目标参数估计技术,水下对抗与反对抗技术,末制导与引信一体化技术等。研究的突出特点是目标信号多变,干扰背景复杂,检测可靠性要求

35、高,功耗限制苛刻等。 水下航行器精确制导与控制:主要研究在噪声干扰强、载体高速运动等恶劣信息环境下的目标检测与定位技术,高精度快速控制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垂直命中导引律,组合制导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等。水下航行器制导系统具有制导参量获取手段单一,可获取的参量少、精度低,弹道复杂,命中精度要求高等特点。 水下航行器系统总体设计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水下航行器总体设计及优化理论,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随行波减阻降噪技术,水下航行器新概念、新原理等。多学科交叉与多系统的高度综合是该研究方向的一个突出特点。 水下航行器动力推进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新型高能燃料燃烧机理,点火启动关键技术,大流量旋转燃

36、烧室优化设计,电动力推进及无级变速技术等。水下工作环境特殊,受外形及体积、重量等严格限制,为了消除水下航行器的航迹,燃料和组元也有特定要求是该研究方向的特点。 水下航行器系统建模理论与仿真技术:主要研究水下航行器运行过程中动力学与环境的精细建模,仿真系统精度和置信度评估,分布交互仿真、多媒体仿真技术,数字化和一体化半实物仿真技术,动力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舰船声、磁、水压场半实物仿真等。水下环境、入水弹道复杂,建模困难是该研究方向的特点。 “十五”期间,该学科出色的完成了国家重点型号项目的研发任务,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狠抓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在宽频带自导技术,高精度快速控制技术,精确制导技术,水下

37、航行器减阻降噪技术,新型多能燃料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点上力争有较大突破。从而使该学科点的整体学术水平有较大提高,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2.3.7 电路与系统学科始于1958年建立的电子线路、遥控遥测和微波电路等专业,1984年获“信号、电路与系统”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批准为某某省重点学科,1999年建立“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20人,累计招收博士生73人,硕士生232人,其中,已获博士学位16人,硕士学位139人,目前在读博士生57人,硕士生93人。该学科长期承担大型国防项目研究(如研制出装备国产某型飞机

38、的雷达,多个型号的无人机电子系统),形成了航空电子综合系统、网络理论及应用、微电子与电路设计、大规模系统分析4个研究方向,建有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九五”以来,完成国防重点型号研制任务2项,国防重点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2项,累计经费约5800万元。目前在研项目38项,经费3400多万元。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18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32 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的论文 69篇。承担了“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先进航空火力综合控制系统”和“空中交通管制”的部分建设项目以及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该学科紧密结合国防科研,长期从事国防高技术研究、无人

39、机电子系统、网络参数测量,航空微电子技术和航空大系统分析。研究主要围绕航空和无人机需求开展。在微电子技术方面开发了微电子设计和EDA系统,并设计和研制了的多种国防急需的芯片,打破了西方对我国的封锁。网络参数测量是电子学的基础之一,该学科在多端口网络参数测量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成果曾被国际无线电联盟(URSI)列为电磁测量进展,研制的多状态反射计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超过了HP公司的矢量网络分析仪(航空部鉴定)。“十一五”期间该学科的主要建设目标和预期成效如下:建设高水平的航空电子综合实验室,开展航空电子前沿技术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建立有先进水平的微电子与EDA研究室;在“211工程”一期的基础上续“航

40、空火力控制”实验,在航空武器系统分析和综合方面取得突破;建立一支高水平,年龄搭配合理的学术梯队,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利用该学科将要建成的一流的试验设备,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增强创新能力。紧跟该学科国际发展前沿,使该学科的学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2.3.8 材料学学科起源于原某某工学院热加工专业,1957年成立材料热加工系,1962年扩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6年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8年根据新的学科目录,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内进行了结构调整,形成了材料学学科。新组建的材料学学科覆盖了原来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和复合材料两个博士点及铸造博士点(原国家重点学科)的一

41、部分,包括超高温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及碳/碳复合材料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998年被批准为首批“长江学者”设岗学科。该学科共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项,国家发明二、三等奖各1项。目前的研究方向以航空航天高性能结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新材料及特殊功能材料的科学研究及高层次人材培养为特色,重点发展五个学科方向:碳基、陶瓷基复合材料;航空航天特殊功能材料;航空航天高比强、高比模金属结构材料;航空发动机材料的环境模拟与性能表征;高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 该学科具备了如下优势: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良的研究生培养条件。整合了原铸造重点学科的一部分、金属材料热处理博

42、士点、复合材料博士点的师资力量。拥有教师47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授23名,副教授15名,其中29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约占教师总数的62 %。近年来,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530名,硕士研究生30名左右。已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博士和硕士。 承担着多项重要科研项目。目前承担着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十五”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90多个科研项目。学科具有鲜明的国防特色。该学科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以航空发动机及卫星、导弹为主要应用背景的超高温复合材料;以电子侦察与反侦察为主要应用背景的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飞机结构等用先进金属材料;以航

43、空航天技术为应用背景的高性能结构与功能树脂材料。 “十一五”期间,该学科将以“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改善条件、创新教学,培育数个国内外知名的研究方向”为指导思想,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航空航天超高温复合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中心;建成以航空航天用高温吸波材料、IIVI族化合物光电转换材料、红外增透保护膜等特种功能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为特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及高层次人材培养基地;以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和新型金属结构材料为主导,建设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特种金属结构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基地;以航空航天应用为背景,建成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先进结构与功能复合材料用高性能树脂的教学、研究与应用

44、开发基地,并开拓民用;围绕材料学各个学科方向的科研和教学的需求,对X射线衍射仪等常用分析测试设备进行更新和改造;以材料学本科生教学为对象,改革与完善教材体系和教学手段,建设能够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启发创新思维、便于学生实践的材料学教学基地。通过今后五年的建设,拟在超高温航空发动机结构材料、高性能飞机结构材料、航空航天特殊功能材料方面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材培养基地,并取得一批对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为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提供材料科学基础的支持。2.3.9 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该学科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立的应用物理和金属物理专业基础上创立的,1994

4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的主要特色是:选择了材料科学的新兴学科生长点作为主攻研究方向;以35-45岁的青年学者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以理工结合和服务国防建设为发展模式。该学科的主要优势是:1、青年学术带头人引导发展。四位主要学术带头人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一位为首批“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二位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学者。一位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一位获国际著名的洪堡基金。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给予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资助。2、主要研究方向是材料科学的新兴生长点。空间材料科学、智能材料科学和低维材料科学都是材料科学在最近十年中形成的新兴学科领域,将带动本学

46、科点迅速发展与壮大。同时“国防大加”的良好机遇也为高温结构材料研究和材料表面与界面研究带来新契机。3、已建立起学科结构合理的系列实验室、研究室和教研室。该学科已建成空间材料科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智能材料研究室、材料表面与界面研究室和材料物理与化学教研室。实验室、研究室和教研室拥有专业实验场地1600平方米,仪器设备200多台套,并有一个90平方米专业图书资料室。4、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1996-2000年间,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篇,EI收录70篇),获得专利16项,取得经省部级鉴定为国际水平成果10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47、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2项。1999年,国际空间材料科学领域的权威研究机构美国NASA-Lewis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对该学科发表的30余篇系列论文进行了专题评述(见公开发表的“NASA技术备忘录TM- 999-207943”),评价为该领域国际学术前沿做出了贡献。2000年,欧洲空间局(ESA)正式批准本学科与德国宇航院(DLR)合作提交的2005年国际空间站实验计划并给予相应资助。1998年,国际凝固理论与技术领域最高学术论坛、每十年一届而且每届仅邀请30位学者参加的“Zermatt国际凝固理论研讨会”特邀本学科带头人与会作学术报告,这是该国际权威学术论坛首次邀请中国学者参加。2001年,声悬浮研究取得国际领先水平成果,Nature杂志给予专题评论。五年来,该学科已经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材料系、德国宇航院、Max-Planck金属研究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和德国IFW固体与材料研究所等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关系。 5、西部大开发为本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西部大开发世纪工程的实施,将为各个相关科技领域带来大好发展时机。该学科重点发展四个研究方向:空间材料科学研究;智能材料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