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学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847479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6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规范学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社会规范学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社会规范学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社会规范学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社会规范学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规范学习》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规范学习》PPT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 社会规范学习,第一节 社会规范学习概述,一、什么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用以调节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如法律、道德、习俗、风尚、团体规约、组织章程、学习纪律、操作规范、游戏规则、家庭生活规范等。,二、社会规范的功能 1.个体行为控制功能 2.个体行为引导功能 3.社会秩序维护功能,三、社会规范的一般学习过程 1.社会化过程中不断累积经验的过程 2.价值观影响下规范行为的形成过程 3.规范行为的内化过程,第二节 品德学习,道德规范是一种最为基本的社会规范,也是儿童青少年社会规范学习的核心内容。一、道德与品德 1.道德及其特点(1)什么是道德?道德是由社会舆

2、论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反映一定群体共同价值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2)道德的特点 第一、社会性 第二、相对性 第三、价值规定性 第四、道德主要依靠舆论监督、社会反馈和个体自律、良心驱使来加以维持。,2.品德及其特点(1)什么是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行为倾向与特征。,(2)品德的特点 第一,稳定性 第二,个别性 第三,自觉性,3.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首先,道德是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而品德的内容虽然具有社会性,但因其是一种个人的心理特征,其形成与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外,还

3、要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其次,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道德反映的是社会对其成员的道德要求;品德则是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的是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品德的因素结构二因素说:道德认识、道德行为 三因素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四因素说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二)品德的功能结构 生成结构 执行结构 定型结构,三、品德形成的实质和过程 1.品德形成的实质 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下,内化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形成个人

4、社会行为的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2.品德形成的过程 品德的形成就是内化社会道德规范、道德价值,确立社会规范遵从态度的过程。其形成是逐步完成的,按内化水平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或阶段:对社会规范的依从 对社会规范的认同 对社会规范的信奉,四、品德形成与培养 1.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1)一般认知能力(2)交往需要与合作经验(3)个人原有的信念(4)社会道德环境(5)强化与惩罚,2.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认识的形成包括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的发展。道德认识的结果是形成有关的道德观念。道德认识就其内容来说,包括对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执行道德规范意义这两方面的认识。当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时,就成

5、为个人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道德认识转化成道德信念有赖于多种条件:(1)教育者的言行一致。(2)在道德实践中获得与道德规范要求相符合的道德经验。(3)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4)获得社会反馈。,3.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不但是维持道德行为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且对道德行为也有直接的定向作用。由于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故道德情感的形成在实质上是道德需要的形成和发展问题。,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1)将学生的道德观念与一定的情绪体验结合起来。(2)引导学生将道德认

6、识付诸行动,从事道德实践。(3)利用优秀文艺作品,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4)引导学生对道德情境做出正确评价。(5)重视教师的情感感化作用。(6)开展移情训练,增强道德敏感性。,4.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涉及特定情境中行为动机的产生、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习惯的养成等多方面内容。,第三节 学生不良行为及其矫正,一、学生不良行为及其表现学生不良行为主要是指学生经常表现出违反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甚至处在犯罪的边缘或已经有轻微的犯罪行为。学生的不良行为可分为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两种。,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下的,出现的严重违反道

7、德规范、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具有一贯性、严重性、有意性、倾向性。,过错行为是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会给家长、学校带来麻烦,也容易转化为品德不良行为。过错行为具有盲目性、情境性、偶然性、情绪性、易变性。,学生的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学校教育中对二者进行区分非常重要,两种行为的性质不同,所应采用的教育措施也不尽相同。,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 1.家庭因素不利 家庭因素不利是造成学生不良行为的首要原因(1)家庭环境不良(2)家庭教育功能不良,2.学校教育存在缺陷(1)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2)师德修养不高。(3)教师教育方法不当。,3.社会环境

8、的不良影响(1)社会上各种错误的思想、不良风气、社会文化生活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2)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3)学生群体亚文化与小伙伴的不良影响。,4.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内部心理原因(1)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处在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尚未定型、可塑性大。(2)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差,因而抗腐蚀能力差,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诱惑和熏染。(3)中小学生既有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乐意成群结队。(4)中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同时缺乏必要的社会生活经验,以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往往显得不足。(5)中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盲目的模仿心理等。,三、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1.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3.保护和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4.锻炼同不良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