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5557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目标: 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探究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探究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教学设想: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创作的作品,体现了雨果作品浪漫主义的特点。节选部分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如何在文本研习中使学生体悟美的人性光辉,进而敬畏真、善、美,应当成为教学重点;而把握作者是怎样展开情节,又是如何揭示真、善、美的,应是问题探讨的重要价值取向。因此,我把“人性、对比、语文”定为教学设计

2、三个关键短语,力避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为使教学环节清晰、科学,将教学步骤简称为“读悟究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体裁是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所以阅读欣赏小说应该抓住小说的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还有环境。而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二、概括小说情节课前已经请同学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用一句话概括出节选部分的情节。明确:课文节选的这段就是卡西莫多在克洛德的唆使下想要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判受鞭刑的场景。这个行刑的场景如同一个

3、看台,各种角色纷纷登场,向我们展示人性的复杂与美丽。或:课文介绍了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鞭刑和受刑这件事,描写了伽西莫多养父克洛德、爱斯梅拉达以及看客对他的态度。三、赏析人物形象:1.在伽西莫多遭受鞭刑这个看台上,有哪些人在活动?明确:在这美与丑的看台上,有这么多人登场表演,其中有四种角色值得关注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围观群众及克洛德。2.面对受刑的伽西莫多,看台上的各类人对他各抱什么态度?请同学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面题目:从 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 。理由: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先找出课文中相关内容,尽量结合原文,从具体描写中得出你最独特、最深刻的感悟。然后小组内讨论、汇报、交流。)提供

4、范例:最后的常春藤叶从贝尔曼的身上,我看到了善良、温情、爱心、自我牺牲的高贵人性。理由是:贝尔曼,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画技一般、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一生都在说他要画一幅“惊人之作”, 当琼珊走到了生命的悬崖,他毅然以老弱之躯,在一个“寒雨夹着雪花”的夜晚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画出人生的杰作。这最后一片叶子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燃起了琼珊生命的熊熊烈火。大美无言,大爱无声,挂在墙上的那片不落的常春藤叶,不正是他艺术人生的最佳诠释吗?以生命换取生命,以生命点燃希望,美哉,贝尔曼!(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思考感悟人性的丑陋和美丽,并突破通过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目标

5、。)(学生讨论完毕后,谈理解与感受,互相补充,师相机点拨。)预设交流内容:(1)从群众(看客)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冷漠(丑陋)。理由是:(抓住伽西莫多在受刑时,围观群众有哪些反应?围观群众“笑”与“不笑”侮辱谩骂作点拨体味,体会群众的无知、麻木、冷漠、无情等。)(学生读出相关的段落,谈感受。)(板书:群众(看客) 冷漠(丑陋)(2)从克洛德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冷酷、无情。(引导学生读克洛德出场的段落,抓住人物的心理、表情及动作描写分析。)理由是:副主教克洛德是伽西莫多敬若神明、惟命是从的养父,看到他时就像看到了救主,在如此痛苦的时刻露出甜蜜宽厚温和的微笑。可克洛德却是这样一番无情漠视的反应

6、,甚至以为耻辱。这让伽西莫多重新燃起的希望之火又熄灭了,对他来说,还有什么比最亲近崇敬的人的遗弃更失望更悲哀更绝望的呢?克洛德是伽西莫多的劫持爱斯梅拉达幕后主使人,伽西莫多的受刑因他而起,从某个角度讲伽西莫多在代他受过。所以克洛德是狠心、冷酷、无情的。) (板书:克洛德 冷酷、无情)(3)从爱斯梅拉达的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宽容、善良、美好。哪些细节表现了爱斯梅拉达的美?学生重点读课文58-67段,体会细节描写所表现的人性之美。(用声音表现情感)出场时的描写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一出场就像阳光一样把美和善洒满圣母院前的广场,锁住了围观者的目光,美丽纯洁。)喂水时:她把葫芦“温柔地举到可怜人的嘴边

7、”、“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这里,最让我们感动,最让我们难忘的是爱斯梅拉达温柔的微笑,在这美与丑的看台之上我们听到了刺耳的笑声,看见了动人的微笑。(分析各种人物的笑)而伽西莫多忘记喝水时,她“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的描写更是生动真实,惟其真实与本色,更显其真善美的心灵!师总结: 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一滴水”中透出了人性美的光辉,她的善良一如她的美丽,光芒四射,在黑暗的中世纪显得那样光彩夺目。从这里我们看出雨果对善的肯定,对美好人性的期盼与呼唤。(板书:爱斯梅拉达美的化身)(投影展示)师总结:在伽西莫多经受酷刑口渴难耐之时,在伽西莫多备受嘲笑、辱骂和被义父无情弃离而悲哀、绝望之

8、时,是她爱斯梅拉达,一个受到他伤害过的姑娘,不计前嫌,勇敢的走上刑台送水给他。她是心地多么美丽的姑娘啊。(学生齐读66段)(板书:爱斯梅拉达 宽容、善良、美好)三、问题探讨:走进“美与丑的看台”,如何理解“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师:阅读课文62节,(学生齐读62段)在格雷沃广场的刑台上,卡西莫多流下了他人生的第一滴眼泪。伽西莫多也会流眼泪,他不是很坚强的汉子吗?受刑时他不流泪,被人们误解、唾骂、攻击时不流泪,看到他的唯一希望养父克洛德舍弃他而去也不流泪,可现在他得到的只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水,又为什么滚出了那一大颗眼泪呢? 生谈理解:感动于爱斯梅拉达的宽容、善良、美好,是很珍贵的一滴眼泪。师点

9、拨:可以对比上文卡西莫多面对鞭刑,面对群众,面对克洛德时的表现具体理解。这是怎样的一滴泪?(生合作、探究,谈理解:这一滴泪水,是感激之泪,自责之泪、悔恨之泪,觉醒之泪。)师总结:这一滴感激之泪、悔恨之泪、开心之泪、觉醒之泪,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是受到真善美的感召,是对真善美的回报,释放了掩藏在伽西莫多心灵深处的淳朴善良的本性。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善的感召力量。(美国女作家奥尔珂良说过一句话: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投影展示)流了这滴泪,伽西莫多愈益温厚的心会让我们感受到更多人性的光芒。在小说中,当爱斯梅拉达被人陷害要实行绞刑时,他奋不顾身解救爱斯梅拉达;当他看透了克洛

10、德的虚伪狡诈、阴险狠毒的时候,从钟塔的塔顶把克洛德推了下来;当爱斯梅拉达最终被施以绞刑后,他找到她的尸体,紧挨着躺下一起死去,用惨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与忠诚。)四、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给伽西莫多喂水,这不仅让伽西莫多流下了生平第一滴眼泪,也让之前一直谩骂侮辱伽西莫多的围观群众欢呼叫好,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学生讨论:师总结:突出了爱斯梅拉达所代表的真善美对人性的感召力量,也突出了小说呼唤人性真善美的主题。 (说明:在问题探讨过程六、小说节选部分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采用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师:刚才我们共同分析体会了在“美与丑”的看台上众多人物的表现,你能具体

11、说说雨果用怎样手法使众多人物的美与丑展现出来的?请举例说明。学生讨论回答:小说节选部分中的美丑对照地方很多,爱斯梅拉达人性的美与克洛德人性的丑,爱斯梅拉达人性的美与观刑群众人性的丑、伽西莫多受刑时的麻木状态与爱斯梅拉达给他喂水时感动觉醒、观刑群众在伽西莫多受刑时表现出来快乐与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时欢呼叫好形成对比。明确:对比。(板书:对比) “美丑对照原则”。师: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雨果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人物自身以及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来突出小说呼唤人性真善美的主题,把自己的人道主义的思想表现出来。 (说明: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学生已充分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故至此

12、,本问题的回答水到渠成。)七、结语师最后总结:雨果说人有两只耳朵,一只耳朵听到上帝的声音,一只耳朵听到魔鬼的声音。(出示幻灯)当我们听到上帝呼唤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上帝的信徒,听到魔鬼的声音时,我们就是魔鬼的俘虏。在人生的许多时刻,我们会听到很多种声音的呼唤,那么,该如何抉择?善和美的心灵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愿同学们在人生美与丑的看台上,演绎出自己的精彩!附板书设计:群众(看客) 冷漠(丑陋) 爱斯梅拉达 宽容、善良、美好 对比克洛德 冷酷、无情。教学反思:一、我更加熟悉了长文短教的具体处理方式和手段二、“问题探讨”课型的具体操作以问题带动教学,以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在问题提出之后,对于某些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应以过程为重。缺乏过程就缺乏体验,没有体验就无从感悟,这势必导致学生吃“夹生饭”。在讨论中将问题逐渐推向深入,体会探究的快乐和深入阅读的益处。三、在课堂教学的处理过程中,阅读教学很重要:正确有效的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能够营造出有效的课堂气氛,牵引学生的情感变化,有力的推动教师的课堂教学进程。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