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复习之南亚》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轮复习之南亚》PPT课件.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37分)读图11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位于R河流域的甲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人口约1.8亿,小麦是该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十年来在R河下游沿岸广泛种植水稻。R河下游为地上河,几乎年年河水泛滥,2010年尤其严重。(1)分析R河下游沿岸广泛种植水稻的原因。(12分)(1)光热充足(2分),水源丰富(2分),地形平坦(2分);人口数量大,劳动力丰富(2分),市场需求大(2分);水稻单产高(2分),(37分)读图11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位于R河流域的甲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人口约1.8亿,小麦是该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十年来在R河下游沿岸广泛种植水稻。R河下游为地上河,几乎年年河水泛滥,
2、2010年尤其严重。(2)描述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并说出理由(8分)(2)图中东北部多高大山地,西南多平原的地形。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理由: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且东北部等高线数大且密集,西南部等高线数值多小于200,且稀疏。,(37分)读图11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位于R河流域的甲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人口约1.8亿,小麦是该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十年来在R河下游沿岸广泛种植水稻。R河下游为地上河,几乎年年河水泛滥,2010年尤其严重。(3).比较M和Y降水差异,并分析Y降水较多的成因。(8分)Y降水量明显大于M。夏季该区域受来自海洋西南季风影响,甲地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乙地地
3、势平坦,地形抬升作用弱,降水较少。,位于R河流域的甲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人口约1.8亿,小麦是该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十年来在R河下游沿岸广泛种植水稻。R河下游为地上河,几乎年年河水泛滥,2010年尤其严重。(4)判断M和K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成因(8分)热带沙漠气候。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西南季风影响较小,地势较低平,地形雨较小。古代人类对当地植被的破坏。,(37分)读图11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位于R河流域的甲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人口约1.8亿,小麦是该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十年来在R河下游沿岸广泛种植水稻。R河下游为地上河,几乎年年河水泛滥,2010年尤其严重。(5)分析
4、R河的河流水的主要补给来源(6分)(5)1.上游的山地降水 2.高山冰雪融水 3.地下水(较少),位于R河流域的甲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人口约1.8亿,小麦是该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十年来在R河下游沿岸广泛种植水稻。R河下游为地上河,几乎年年河水泛滥,2010年尤其严重。(6)分析R河下游地上河对沿岸种植业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6)易决口泛滥,带来涝灾(3分);河流水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偏高,在强烈蒸发下,易出现土地盐碱化(3分)。,位于R河流域的甲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人口约1.8亿,小麦是该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几十年来在R河下游沿岸广泛种植水稻。R河下游为地上河,几乎年年
5、河水泛滥,2010年尤其严重。(7)说出R河下游河水最容易泛滥的季节,并说明判断理由。(8分)夏季(2分);夏季,R河上游处于雨季,降水丰富(3分),且高山冰雪融水量大。(3分),(8)基于全球变暖的事实,有科学家推测未来R河洪水威胁将变大。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推测的合理性。(11分)由于海洋热容量大于陆地,变暖速度慢于陆地,使夏季海陆之间的温差加大(2分),西南季风增强(2分),上游雨季降水量增大(2分);加上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增大(3分),使R河汛期水量增大(2分)。,读世界某国区域图和甲、乙两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37分)(1)简述该国的地形特征。(4分)西部、
6、北部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东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4分),读世界某国区域图和甲、乙两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回答下列问题。(37分)(2)比较甲、乙两城市69月降水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69月降水甲大于乙;69月该区域受来自海洋西南季风影响,甲地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乙地地势平坦,地形抬升作用弱,降水较少。,(3)比较河在乙地以上和以下河段河流地貌类型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主要自然原因。(12分)乙地以上河段:河流侵蚀地貌(V形谷)(2分)原因:位于上游,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烈。(4分)乙地以下河段: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2分)。原因:
7、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流速缓慢,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4分),(4)该国有东方的“水果篮”之美称。水果种类多,从热带的香蕉、芒果到温带的桃子、柿子等均有生产。分析该国水果种类多的自然原因。(4分)纬度较低且跨度较大;地形起伏大,气候条件垂直差异显著。(4分)(5)简述全球变暖对该国环境的主要影响。(9分)(1)蒸发量增加,加剧部分地区干旱程度;导致季风(夏季风)异常,降水变率增大,加大洪水发生频率;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等。(9分),6(13分)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图11示意某岛国等高线分布。该国人口2027万,以农业经济为主。近年来,该国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吸引了众多外国企业投资办厂。
8、(1)描述该国的地形特征。(8分)中部、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北部和沿海以平原为主;(4分)地势中(南)部高、四周低;(2分)海岸线曲折。(2分)(2)分析甲乙两地降水分配的季节差异(8分)甲,冬季降水量较多,乙冬季降水较少。甲位于东北季风(冬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乙位于背风坡。乙,夏季降水较多,甲夏季降水较少。乙位于西南季风(夏季风)的迎风坡,甲则是夏季风的背风坡。,6(13分)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图11示意某岛国等高线分布。该国人口2027万,以农业经济为主。近年来,该国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吸引了众多外国企业投资办厂。(3)分析甲市7月平均气温高于乙市的主要原因。
9、(5分)甲市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地带,降水量明显少于位于迎风地带的乙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小;(3分)甲市离太阳直射点较乙市近,正午太阳高度较大。(2分)(4)说明该国吸引外国企业投资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8分)有优惠政策;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土地成本低;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对纺织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岛国,海运便利,便于产品的外运。(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共8分。),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
10、甲城市的气候资料。(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8分)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高于20);全年降水量大(达1600毫米以上),510月(69月)降水较丰(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干季)。(2)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该地降水的成因?冬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盛行东北季风,降水少夏季,东南信风北移,偏转成西南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1、。(3)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6分)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渐低)。(4)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8分)水网密,水量丰,便于运输;利于干季或干旱时对黄麻的灌溉;湿季时便于浸沤黄麻。,30.读下面某区域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甲、乙两地在图示季节气温和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1)答案:甲地降水量大于乙地;(2分)甲地气温高于乙地。(2分)主要原因:甲沿岸有暖流经过;(2分)东南信风从印度洋携带水汽遇高原阻挡抬升,甲地为迎风坡,地形雨丰富;(2分)且海拨比乙地
12、低。(或乙地沿岸有寒流经过;为离岸风;且海拨比甲地高。)(2)描述南回归线以南区域地形的主要特征。(6分)(2)地形以高原为主;(2分)地势起伏和缓;(2分)海岸线较平直或沿海分布狭窄平原。(2分)(3)图中R区域的二片沼泽在不同季节会呈现离合变化的现象,请予以说明。(8分)(3)1.二片沼泽之间地势较高;(2分)2.沼泽的补给水源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2分)3.湿(雨)季时,水源补给量大,(2分)使沼泽水位上涨而聚合;4.干(旱)季时,水源补给量小且蒸发量大,(2分)导致沼泽水位下降而分离。,(4)甲附近河流的水文特征。(8分)1.水量较大 2.水量季节变化大 3.夏汛 4.无结冰期 5.含
13、沙量较大(5)分析甲附近河流1和2河段的水量季节变化差异。(6分)(5)2河段水量季节变化较小原因:2河段上游有湖泊的调节作用(6)图示地区沙漠的主要原因?1.终年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2.离岸风,风从陆地吹到海洋3.寒流经过,降温减湿4.海岸线较平直,1,2,(7)图示乙地区河流A到B段水量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7)水量减少成因:从A到B:1.河流支流较少,2.沿线较干旱,降水少,蒸发大3.流经沙漠,下渗严重(8)图示地区东北部的动物,有季节性迁移,分析它迁移的季节和方向。(8)冬季,往北迁成因:图示是1.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 2.冬季,降水少,食物不足 3.而此是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的雨季,降水量多,食物充足(9)说出F地7月份降水特点,并分析成因?为什么该种气候类型在该地只分布只达到33S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该地33S以南都是海洋,F,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