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87024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21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节太阳病辨证纲要.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一.太阳病提纲(原文1/P21),太阳病,病因:风寒袭表,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定位),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释疑:,1.为何未提发热?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机理一致。或未发热。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云“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2.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袭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最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3.必须是这组脉证同时出现。任何一个症状单独出现不一定是表证。,二、太阳病分类,太阳中风证脉证提纲。(原文2/P22),太阳

2、病中风证,病因:风寒袭表,证,发热-气血外达,正邪相争 汗出-卫外不固,营阴失守 恶风-汗出肌疏,不胜风寒,脉(浮)缓:肌腠被伤,经气外泄,营阴不足,释疑:,“太阳病”有二种含义:太阳病脉证;病因概念-感受风寒之邪。为省文笔法。本条所列脉证,以汗出最重要。,病理性汗出,不能与使用发汗药引起的汗出相提并论。病理特点:感受风寒,卫气受伤,营阴失守临床特点:初起即见发热,但体温不高,怕冷不甚而恶风,汗自出。,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原文3/P23),太阳伤寒证,病因:寒邪袭表,证,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卫阳被遏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

3、阻,运行不畅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脉:阴阳俱紧 寒邪束表,肌腠收缩,寸尺两部 脉来绷急,释疑:,原文2.3.6条均不提“太阳之为病.”,而提“太阳病名为”第1条为提纲证,2.3.6条为太阳病分类。凡见脉紧必无汗,故汗不出当为太阳表实证的辨证要点。临床特点:发热较迟,体温较高,恶寒亦甚,皮肤干热。病理特点:风寒袭表,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原文6/P24),病证,病因,脉证特点,治则,后果,中风伤寒,风寒,发热恶寒口不渴,汗出脉浮缓,无汗脉浮紧,解肌祛风,辛温发汗,伤阳,温病,温热,发热不恶寒口渴,脉浮数,辛凉解表,伤阴,误治后变证:,误汗(

4、病位在心肺),身灼热-津伤热盛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 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 身重-热伤津气 多眠睡-热扰心神 鼻息必鼾-邪热上壅,肺窍不利 语言难出-心神被扰(心主言,舌为苗窍),误下(病位在肾),小便不利-热夺阴液,化源枯竭直视-热盛阴伤动风失溲-热扰神明(二便自遗),误火(病位在肝),微发黄色-火热之邪加于温热,熏灼肝胆,胆汁外泄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热动肝风,水不涵木。,一逆尚引日:一次误治,尚有图治之机,再逆促命期:再次误治,促其寿命夭亡。,三、辨病发于阳与病发于阴,辨外感病阴阳两大证型及愈期的判断(原文7/P26)病发于阳:发热恶寒-阳经受病,愈期-七日病发于阴

5、:无热恶寒-阴经受病,愈期-六日,发热恶寒-正气能与邪气相争-亢奋状态 太阳病-发热恶寒 阳明病-但热不寒 少阳病-往来寒热 无热恶寒-正气无力与邪气相争-抑制状态 太阴病-脾虚寒湿 少阴病-心肾阳虚 厥阴病-虚寒致厥,发于阳(阳证),正盛邪实祛邪为主,发于阴(阴证),阳虚阴盛扶正为先,释疑:,关于“阳数七,阴数六”出于伏羲氏河图生成数 顺序说:“七”为第一,“六”为第二,发于阳的先愈,发于阴的后愈 季节说:七和六是指代春夏和秋冬,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原文4/P27)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 历代有不同说法认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阳、阳明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

6、阳明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欲知是否传变,则需以脉证为依据,(原文5/P27)承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变,伤寒有一日传变者伤寒亦有二三日不传者不拘于发病日数的多寡,以脉证为依据。,太阳病有自愈之机及预防传经之法(原文8/P28),“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与第7条“发于阳者,七日愈”说法一脉相承 太阳病为阳病,当在阳数之期愈。在愈前的第6 日,当太阳之期已过,邪气已衰,故为病愈。,文中仅举出头痛一证,临床当与发热恶寒项强脉浮等证合参 太阳病病情若有向里发展之势,可先安未受邪之地。针足阳明经穴,疏通经气,振奋胃阳,扶正却邪,防止传经之变。,预测太阳病邪解后病愈日期(原文10/P29),太阳病余邪未清,或正气未复,不必再药只需休息调养,待正渐复,邪渐去,便可全愈十二日,为约略之词,不可拘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