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荣一矿1.2 Mta的新井设计矿井冲击矿压及防治措施1981年至煤柱设计智能演变.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73807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150 大小:6.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荣一矿1.2 Mta的新井设计矿井冲击矿压及防治措施1981年至煤柱设计智能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东荣一矿1.2 Mta的新井设计矿井冲击矿压及防治措施1981年至煤柱设计智能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东荣一矿1.2 Mta的新井设计矿井冲击矿压及防治措施1981年至煤柱设计智能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东荣一矿1.2 Mta的新井设计矿井冲击矿压及防治措施1981年至煤柱设计智能演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东荣一矿1.2 Mta的新井设计矿井冲击矿压及防治措施1981年至煤柱设计智能演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东荣一矿1.2 Mta的新井设计矿井冲击矿压及防治措施1981年至煤柱设计智能演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荣一矿1.2 Mta的新井设计矿井冲击矿压及防治措施1981年至煤柱设计智能演变.doc(1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 要本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一般设计部分、专题设计部分和翻译部分。一般部分为东荣一矿1.2 Mt/a的新井设计,东荣一矿位于黑龙江省集贤县境内,交通十分便利。井田走向(东西)长平均约7 km,倾向(南北)长平均约4km,井田水平面积为28 km2。主采煤层一层,即16#煤层,平均倾角18.0,厚约2.96 m。井田工业储量为335.75 Mt,可采储量238.67Mt,矿井服务年限为103a。井田地质条件简单。表土层平均厚度147 m;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27 m3/h,最大涌水量为714m3/h;煤层硬度系数f=2.3,煤质牌号为长焰煤;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3.73 m3/min,属低瓦斯矿井;

2、煤层有自然发火倾向,煤尘无爆炸危险。矿井采用双平硐两水平开拓,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法。大巷采用带式输送机运煤,辅助运输采用1.4 t固定箱式矿车。设计首采区采用采区准备方式,工作面长度210 m,采用一次采全高采煤法,全部跨落法处理采空区。矿井采用“三八”制作业,两班半生产,半班检修。日进6个循环,循环进尺0.8m,日产量4412.06 t。矿井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通风容易时期矿井总需风量3324 m3/min,矿井通风总阻力856.2 Pa,风阻0.321 Ns2/m8,等积孔3.20 m2,矿井通风容易。矿井通风困难时期矿井总风量3324 m3/min,矿井通风总阻力1224 Pa,风阻

3、0.459 Ns2/m8,等积孔2.86 m2,矿井通风中等困难。设计矿井的吨煤成本180 元/t。专题部分题目是矿井冲击矿压及防治措施。翻译部分是从1981年至2011年煤柱设计智能演变英文原文题目为: The evolution of intelligent coalpillar design: 1981-2011关键词:立井;上下山开采;采区;走向长壁采煤法;两翼对角式ABSTRACTThis desig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general design, monographic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an

4、 academic paper.The general design is about a 1.2 Mt/a new underground mine design of Dongrong No.1 Coal Mine that lies in Jixian country Heilongjiang province, the traffic is very convenient. Its about 7.0 km on the strike and 4.0km on the dip,with the 28.0 km2 total horizontal area. The minable co

5、al seam of this mine is only 2 with an average thickness of 3.50 m and an average dip of 18.0. The proved reserves of this coal mine are 335.75 Mt and the minable reserves are 238.67 Mt, with a mine life of 103 year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mine is relatively simple. The normal mine inflow

6、is 100 m3/h and the maximum mine inflow is 200 m3/h. It is anthracite coal spontaneous combustion tendency, and its a coal that has no dust explosion.This mine adopts opening up by adits with two mining level. The adopted coal winning method is longwall mining to the dip or to the rise. Main roadway

7、 makes use of belt conveyor to transport coal resource, and mine car to be assistant transport.Designed first mining district makes use of the method of preparation in mining area , the length of working face is 230 m, which uses fully-mechanized coal mining technology, and fully caving method to de

8、al with goaf. The working system is “three-eight”,with two and half teams mining, and the other overhauling. Every mining team makes three working cycle, with seven working cycle everyday. Advance of working cycle is 0.6 m, and quantity of 4402.06 ton coal is maked everyday.The mine makes use of dia

9、gonal ventilation method. At the easy time of mine ventilation, the total air quantity is 3324 m3 per minute, the total mine ventilation resistance is 693.3 Pa, th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 is 0.226 Ns2/m8, equivalent orifice is 3.20 m2. At the difficult time of mine ventilation, the total air quan

10、tity is about 3324 m3 per minute, the total mine ventilation resistance is 1396.3 Pa, th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 is 0.459 Ns2/m8, equivalent orifice is 2.80 m2. The cost of the designed mine is 180 yuan per ton.The monographic study is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and roof timbering techniqu

11、e study on roadway of composite roof.The translated academic paper is about implications for stress measurement programs and numerical stability analysis of faults in mines. Its title is that The evolution of intelligent coalpillar design: 1981-2011Keywords:vertical shaft ; up-dip and down-dip mingi

12、ng; mining area ; longwall mining on the strike ; diagonal ventilation目录一般部分1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1 井田概况11.1.1交通位置11.1.2地形地貌及水系11.1.3气象21.1.4地震21.1.5矿区内工农业及煤炭生产、建设情况21.2 地质特征21.2.1区域地质21.2.2井田地质21.2.3岩浆岩31.2.4煤层31.2.5煤质31.2.6水文地质31.2.7其它开采技术条件51.3对资源条件的评价51.3.1对井田地质构造的评价51.3.2对煤层赋存条件的评价51.3.3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61.3.4

13、对煤层其它开采条件的评价71.4结论72 井田境界及储量82.1井田境界82.1.1井田范围82.2矿井地质储量82.2.1储量计算基础82.2.2矿井地质储量计算92.2.3储量计算方法92.3矿井地质储量92.3.1储量计算基础92.3.2矿井地质储量计算92.3.3矿井工业储量计算102.4 矿井可采储量112.4.1井田边界断层及内部断层保护煤柱112.4.2工业广场保护煤柱122.4.3天窗保护煤柱132.4.4风井保护煤柱142.4.5大巷保护煤柱14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53.1矿井工作制度15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53.2.1确定依据153.2.

14、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53.2.3矿井服务年限153.2.4井型校核164 井田开拓17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174.1.1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174.1.2阶段划分和开采水平的确定194.1.3井田划分194.1.4主要开拓巷道204.1.5开拓方案比较204.2矿井基本巷道274.2.1井筒274.2.2井底车场及硐室314.2.3大巷324.2.4巷道支护365 准备方式采区巷道布置375.1煤层地质特征375.1.1采区位置375.1.2采区煤层特征375.1.3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375.1.4水文地质375.1.5地质构造375.1.6地表情况375.2采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15、375.2.1采区准备方式的确定375.2.2采区巷道布置375.2.3采区生产系统385.2.4首采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395.3采区车场选型计算405.3.1采区车场的形式405.3.2采区车场的调车方式415.3.3采区主要硐室布置416 采煤方法436.1采煤工艺方式436.1.1 采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436.1.2确定采煤工艺方式436.1.3回采工作面参数436.1.4回采工作面采煤机、刮板输送机选型446.1.5采煤工作面支护方式466.1.6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486.1.7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496.1.8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506.1.9 16101首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

16、526.2.0回采巷道参数527 井下运输597.1概述597.1.1井下运输设计的原始条件和数据597.1.2运输距离和货载量597.1.3矿井运输系统597.2带区运输设备选择607.2.1设备选型原则607.2.2带区设备的选型607.2.3带区运输能力验算627.3大巷运输设备选择638 矿井提升658.1矿井提升概述658.2主井提升658.2.1箕斗658.2.2提升机658.2.3钢丝绳技术特征668.2.4提升能力验算668.3副井提升679 矿井通风及安全699.1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699.1.1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699.1.2矿井通风系统的确定699.1.3采区通风系统

17、的确定719.2矿井风量计算729.2.1通风容易时期和通风困难时期采煤方案的确定729.2.2各用风地点的用风量和矿井总用风量769.2.3风量分配及风速验算809.2.4通风构筑物819.3矿井通风阻力计算819.3.1计算原则829.3.2矿井最大阻力路线829.3.3矿井通风阻力计算829.4选择矿井通风设备839.4.1选择主要通风机的基本原则839.4.2通风机风压的确定839.4.3主要通风机工况点859.4.4 主要通风机的选择及风机性能曲线869.4.5电动机选型889.5安全灾害的预防措施889.5.1预防瓦斯和煤尘爆炸的措施889.5.2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899.5.3防

18、水措施8910 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90专题部分 煤矿冲击矿压及防治措施91摘要911 问题的提出912 国内外冲击矿压现状912.1 国外现状912.1.1 前苏联922.1.2 波兰922.1.3 德国932.2 国内现状933 冲击矿压诱因、特征及其分类943.1 诱因943.2 特征943.3 分类954 冲击矿压发生机理964.1 强度理论964.2 刚度理论964.3 能量理论974.4 冲击倾向性理论974.5 稳定性理论974.6 目前研究现状985 冲击矿压影响因素985.1 开采深度985.2 煤岩的力学特征1005.4煤层厚度及其变化1015.5煤层分叉的影响1015.6

19、 断层的影响1015.7 褶曲的影响1025.8 开采设计和开采顺序1035.9 上覆煤层工作面停采线的影响1035.10 上覆煤层残采区的影响1035.11 采空区的影响1045.12 老巷的影响1045.13 开采区域的影响1046 冲击矿压的监测1056.1 煤岩冲击破坏的监测原理1056.2 冲击矿压分级预测技术1066.2.1 时空预测1066.2.2 冲击矿压危险性的分级预测1086.2.3 危险分级预测实施方案1097 冲击矿压的控制技术1107.1 冲击矿压预先控制技术1107.1.1 合理的布置和开采方式1107.1.2 开采保护层1107.1.3 工作面参数的确定1117.

20、2 冲击矿压现场控制技术措施1117.2.1 煤层注水1117.2.2 爆破卸压1117.2.3 钻孔卸压1127.2.4 定向爆破裂缝法1127.2.5 卸压巷卸压1127.3 其他防护措施1137.3.1及时预测预报,撤离人员1137.3.2 特别支护1137.3.3 特殊的工作制度1148 结论114参考文献:114英文原文115中文译文126致 谢135一般部分 中国矿业大学201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 21 页1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1 井田概况1.1.1交通位置东荣一矿位于黑龙江省集贤县境内,地理座标为东经1312013130,北纬46454655,行政区划隶属集贤县腰屯乡

21、管辖。井田西南距福利屯32km,经福利屯到双鸭山市40km。重建后的同三公路于井田北部边界外3.2km处通过,国铁福前铁路于井田南部边缘外2km处通过,交通较为方便,见图1-1-1。图1-1-11.1.2地形地貌及水系本井田位于三江平原的西南部,煤系地层均被第四系松散层覆盖,地形平坦,地面标高为+66+68m。井田东北部有双山子,标高+154m;西部有索利岗山,标高为+207.9m;南邻完达山北麓,北面平坦敞开。井田内无较大河流,只有二道河子在井田北部边界外穿过。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修筑了一些排水沟渠,湿地面积稍有缩小。松花江在井田北约45km处流过,2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67.3m,百

22、年一遇洪水位为+67.51m,枯水期水位为+55.02m。1.1.3气象本区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温热,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0.123.7,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7.4-23.9端最低气温-35。年降水量325.7692.3mm,年蒸发量1095.51430.6mm,年平均相对湿度6170%,年平均风速为4.14.7m/s,最大风速可达24m/s,风向多偏西风。每年十月至翌年五月为冻结期,最大冻结深度为1.552.08m。1.1.4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资料,本区地震裂度在6度以下,无强烈地震史。1.1.5矿区内工农业及煤炭生产、建设情况矿区内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豆、

23、玉米等。除煤矿以外,矿区内尚有机修厂、木材厂、砖瓦厂、粮食加工厂等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工厂。本井田所属的东荣矿区共划分为四个井田,总体设计规模5.10Mt/a,其中东荣二矿(1.50Mt/a)、东荣三矿(1.50Mt/a)已建成投产。四个矿井分布见图1-1-1。1.2 地质特征1.2.1区域地质(一)地层本区位于集贤煤田的东南部,为一全隐蔽区。区内地层系统简单,发育有元古界麻山群、古生界泥盆系中统、中生界侏罗系上统、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和第四系。其中侏罗系上统(鸡西群)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地层最大厚度大于2400m。(二)构造本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北端的三江盆地西部。由于受东西向压应力的作用及

24、新华夏系构造应力场作用,该盆地形成了一系列的轴向北北东的富锦、绥滨集贤、佳木斯等隆拗相间排列的隆起带与拗陷带,同时产生了不同序次和不同方向的断裂构造。1.2.2井田地质(一)地层井田内地层有元古界麻山群、古生界泥盆系、中生界侏罗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二)构造本井田位于绥滨集贤拗陷带的东荣向斜东翼的南段,井田内以弧形断裂为主,并由此而派生两组褶曲构造。井田内地层走向近南北,倾角一般为1525,局部地段由于断裂影响形成急倾斜带。1、断裂构造本井田仅有一条逆断层,位于井田中部,沿倾向贯穿整个井田,断层倾角2555,落差8-20m,区内延展335m。2、褶皱井田内主要褶皱有F8牵引褶曲和F7派生

25、褶曲两组。F8牵引褶曲位于F8断层两侧,由F8断层两盘相互扭动产生。断层北侧为背斜,南侧为向斜。F7派生褶曲位于F7断层东段的北侧,属F7派生构造,轴向北东60,向南西倾伏,延展甚短,与 F7断层斜交。1.2.3岩浆岩井田内岩浆岩活动微弱,无大的侵入岩体和喷出岩,仅于钻孔中见有厚度不大的浅层侵入岩体,岩性为辉长闪长玢岩,岩脉侵入于煤系下部层位的裂隙中,对煤层无影响。1.2.4煤层本井田具有经济价值的可采煤层均集中于侏罗系鸡西群城子河组,该含煤组地层总厚度为930m,含煤50余层,煤层平均总厚36.29m,其中大部分为不可采煤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的煤层自上而下分别为5、9、12、14、16、17、

26、18、20、20下、22、23、24、26、29-1b号共14个煤层。煤层平均总厚度约15.39m,倾角一般为1525,只有F7断层附近煤层倾角达40左右。井田内各可采煤层,按其在纵向剖面的分布规律及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煤层群。其中中层群含有9、12、14、16、17、18、20、20下、22、23、24、26号共12个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而上层群和下层群分别为5号煤层和29-1b号煤层。井田内煤层属稳定不稳定,结构简单复杂,一般含12层夹矸,局部达34层。1.2.5煤质全井田煤层属低中灰、特低硫、中低磷、高发热量、易选中等可选、弱粘结中等粘结性、低变质阶段的气煤和长焰煤,以长焰煤为

27、主,气煤次之,可做为动力用煤和炼焦配煤。全井田煤的挥发份(Vadf)一般大于40%,各煤层平均Y值为4.78.9mm,灰分含量(Ad)一般为11.2322.81%,原煤全硫(Sd)为0.170.28%,磷(Pd)的平均含量为0.0070.05%,各煤层平均发热量为24.7229.26MJ/kg。1.2.6水文地质(一)含水层井田内含水层可分为:1、第四系含水层:全区广泛分布,直接覆盖于第三系或煤系(天窗处)地层之上,由各粒级的砂、砾砂和砾石等组成。由南向北逐渐增厚,厚度120150m。根据第四系地层的划分,又分为上部含水层和下部含水层。(1)上部含水层:全区发育,厚度100110m,上部以中,

28、粗砂及砾砂等组成,含水性和透水性好,单位涌水量3.833L/sm,渗透系数10.134m/d,是本区间接主要含水层。下部以细砂和中砂为主,粗、砾砂次之。单位涌水量0.5440,593L/sm,渗透系数1.2731.569m/d,均为孔隙承压水。(2)下部含水层:以细砂、砾砂组成,厚度2040m,含泥质较多。单位涌水量0.1070.554L/sm,渗透系数0.5222.839m/d,该层局部与上部含水层有水力联系,在天窗处补给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2、煤系裂隙含水带煤系裂隙含水带,根据裂隙发育程度,埋藏深度、含水性、透水性等因素,可分为风化裂隙含水带、亚风化裂隙含水带和弱裂隙含水带。(1)风化裂隙

29、含水带:岩性以粉砂和细、中砂岩为主,厚度60120m,单位涌水量一般为0.0180.315L/sm。天窗部位风化裂隙含水带富水性强,单位涌水量最大为1.141L/sm。(2)亚风化裂隙含水带:位于风化裂隙含水带之下,厚度100m,裂隙不发育,单位涌水量0.00280.0398L/sm,渗透系数0.0040.0291m/d。(3)弱风化裂隙含水带:位于亚风化裂隙含水带之下,裂隙不发育,仅局部受构造影响,裂隙含水,但很微弱。(二)断层带的富水性和导水性井田内断裂发育,以压扭性断裂为主,压扭性断裂导水性和富水性很微弱。张性断层两侧裂隙发育,富水性较强、导水性较好。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溃水。(

30、三)隔水层井田内主要有第四系上部隔水层、下部隔水层和第三系隔水层。第四系上部隔水层一般为810m;下部隔水层为816m,埋深100130m,两隔水层均为亚粘土和粘土层,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第三系隔水层为泥岩和粉砂岩等,泥质半胶结,埋藏深度120290m,厚度10120m,从东向西逐渐增厚,局部缺失形成“天窗”。(四)天窗本井田范围内“天窗”共分布有三处,其中较大的一处位于812勘探线的煤层露头部位,其下伏有926号煤层露头。“天窗”范围内,第四系和煤系的富水性好、透水性强。根据水11号抽水孔资料,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单位涌水量1.141L/sm,渗透系数为2.857m/d,又有F13等几条正断层

31、通过“天窗”,使水文地质条件变得复杂。因此,在“天窗”范围内开采时应特别慎重。(五)井田水文地质类型本含煤地层主要岩性由各种粒级的砂岩组成。直接充水含水层,以裂隙含水为主,为裂隙充水矿床。井田煤系上覆有巨厚的第四系和第三系层,煤层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地表水位与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水力联系微弱。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宿水性变化较大,煤系外围岩层透水性很微弱,排泄条件良好。第四系与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之间有第三系隔水层,隔水性能良好。唯有“天窗”部位第四系下部含水层与煤系风化裂隙含水带有水力联系,补给较好,但第四系下部含水层含水性及透水性较弱。综上所述,本井田水文地质条件类型根据直接充水含水后的富水性

32、和补给条件,以及单位涌水量的大小来划分,属以中等条件为主的裂隙充水矿床。(六)预计矿井涌水量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涌水量数据,设计预计矿井先期开采地段内正常涌水量为462m3/h,最大涌水量为721m3/h。1.2.7其它开采技术条件(一)瓦斯根据地质报告提供的采样资料,井田内瓦斯含量为0.073.38ml/g,-630m以上瓦斯含量均低于2ml/g,但地质报告没有明确说明矿井瓦斯等级,本设计根据采样数据分析,结合东荣二、三矿实际开采情况,暂定本矿井初期为低瓦斯矿井。(二)煤的自燃与煤尘爆炸根据地质报告及东荣二、三矿实际开采情况,矿井煤尘有爆炸危险,有自然发火倾向。(三)地温本区恒温带深度为20m

33、,恒温带温度为+5.6,每百米地温梯度为2.8。本区地温变化随深度增加而增高,影响地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增温率。因此,初步认为本地区地温为正常区,对矿井生产影响不大。(四)煤层顶、底板井田内各煤层顶底板以粉砂岩、细砂岩和粉细矿岩互层为主,部分为中、粗砂岩。单向抗压强度范围为57.5150.5MPa。煤层露头部位,煤层顶底板岩层的单向抗压强度值降低。1.3对资源条件的评价 1.3.1对井田地质构造的评价根据地质报告,本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北端的三江盆地西部,由于受东西向压应力作用及新华夏系构造应力场作用,该盆地形成了一系列的轴向北北东的富锦、绥滨、集贤、佳木斯等隆拗相间排列的隆起带与拗陷带

34、。本井田则位于绥滨集贤拗陷带的东荣向斜东翼的南段,总体为走向近南北,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仅于井田的中部及南部边界处形成一组F8牵引褶曲和一组F7派生褶曲。其中,F8牵引褶曲起伏不大,只有F7派生褶曲使浅部煤层局部倾角达40以上,对煤层开采产生一定的困难。1.3.2对煤层赋存条件的评价煤层稳定性评价根据煤矿地质规程,煤层厚度变化的稳定程度,应以煤层可采性指数(Km)和煤层厚度变异系数(r)来评定。本矿井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共14层,其中9、12、16、18、20、26层基本全区可采,为本矿的主要可采层,即为主要的评价对象(其余各煤层因是零星可采,故不参与评价),评价结果见表1-2-3。煤层稳定性计

35、算评价表 表1-2-3煤层号参评钻孔个数平均煤厚(m)夹矸率(%)煤厚变异系数r(%)煤层可采性指数(Km)煤层稳定 性 评 价全 矿 井9271.4711.19.00.96稳 定12371.888.942.30.86不稳定16562.972.823.80.95稳 定18492.1010.822.30.96较稳定20382.168.633.20.92较稳定26321.9515.627.80.94较稳定北一采区961.998.37.1100稳 定12112.3511.439.50.82较稳定16202.961.321.2100稳 定18162.1012.724.70.94较稳定上表的结果与原地质

36、报告基本相符,即全矿井主要煤层基本为稳定至较稳定煤层。(2)各煤层开采条件的分析从全矿井看,12、16、18、20四个煤层平均煤厚为1.883.16m,是本矿井的主采层,但12层煤厚变异系数高达42.3%,对机械化采煤的推进度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北一采区(首采区)看,16层为赋存稳定、厚度适中、夹矸率最小、全区可采的准中厚煤层,是较理想的高产煤层,而且各煤层间不存在压茬关系,也是较理想的初期投产煤层。1.3.3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1)根据地质报告,第四系有两个隔水层,厚度在816m,垂深100130m,岩层性质为亚粘土和粘土,具有良好的隔水性。但主、副井检查孔资料显示在垂深110130m间有

37、34层单层厚度0.22.2m的粘土层,隔水性一般。说明第四系上下两个含水层在个别地段可能因隔水层较薄,隔水性较差而产生水力联系。(2)根据地质报告,煤系裂隙含水带和断层含水带地质复杂类型应为中等,但由于本矿井存在“天窗”,使第四系含水层在“天窗”处成为煤系裂隙含水带的补给水源,故设计中对防水煤岩柱的留设作了专门论述。同时,对首采区要求首采面根据矿井实际涌水量采取降区段等措施,以确保生产安全。1.3.4对煤层其它开采条件的评价(1)煤层顶底板井田内各煤层顶底板以粉砂岩、细砂岩和粉砂岩、细砂岩互层为主,部分为中、粗砂岩。单向抗压强度一般为57.5150.5Mpa,但煤层风化带处的粉砂岩或互层多含有

38、小裂隙,岩石常呈碎块状而使强度大大降低。总体上煤层顶底板较完整、稳定,易于管理。(2)瓦斯根据地质报告,本井田瓦斯含量在0.073.38m/t之间,小于10 m/t,结合东荣二、三矿实际,设计暂定初期为低瓦斯矿井。(3)煤尘爆炸及煤的自燃关于煤尘爆炸指数及煤的自燃,地质报告没有给出本矿井的实验数据,结合东荣二、三矿实际开采情况,按煤尘有爆炸危险、煤有自然发火倾向设计。 (4)地温如前所述,本地区属地温正常区,对开采无影响。1.4结论本矿井煤炭储量丰富,资源可靠,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主要可采煤层赋存稳定,顶底板易于管理,为综合机械化开采,建设现代化矿井提供了较适宜的条件。地质勘探程度达到

39、了精查勘探要求,可作为矿井设计的依据。 2 井田境界及储量2.1井田境界2.1.1井田范围根据东荣矿区总体设计,本矿井的井田境界为:北部以F2断层,即东荣二矿南部边界为界;南部以F1断层为界;东部以各煤层露头及F55、F7断层为界;西部以16号煤层-900m等高线垂直投影为界。井田南北走向长2.510.0km,平均7.0km,东西倾斜宽2.05.0km,平均4.0km,井田面积约为28.0km2。因本井田浅部为各煤层露头,深部为16号煤层-900m等高线垂直投影。而井田走向两翼的F1、F2断层均为落差大于100m以上的断裂构造,属自然境界。因此,设计认为本矿井井田境界确定合理。井田赋存状况示意

40、图如图2-1-1所示二、储量(一)储量计算的基础图2-1-1图2-1-12.2矿井地质储量2.2.1储量计算基础(1)根据本矿的井田地质勘探报告提供的煤层储量计算图计算;(2)根据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和煤炭工业技术政策规定:煤层最低可采厚度为0.70m,原煤灰分40%;(3)依据国务院过函(1998)5号文关于酸雨控制区及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内容要求:禁止新建煤层含硫份大于3%的矿井。硫份大于3%的煤层储量列入平衡表外的储量;(4)储量计算厚度:夹石厚度不大于0.05m时,与煤分层合并计算,复杂结构煤层的夹石总厚度不超过每分层厚度的50%时,以各煤分层总厚度作为储量计算厚度;(5)

41、井田内主要煤层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煤层产状平缓,勘探工程分布比较均匀,采用地质块段的算术平均法。2.2.2矿井地质储量计算1、最低可采厚度:气煤0.7m,长焰煤和弱粘结煤0.8m。2、煤层灰分:小于40%。3、煤层容重:采用各煤层的算术平均值。4、计算最低标高:-900m2.2.3储量计算方法1、风化带:以第三系下基岩垂深30m划定,风化带不计算储量。2、可采边界:按最低可采厚度以内插法圈定。3、断层煤柱:暂按断层落差大小确定,其中落差50m的断层两侧各留50m,落差50m的断层两侧各留30m。4、天窗:“天窗”范围内-150m水平以上的煤层不计算储量。2.3矿井地质储量2.3.1储量计算基础

42、(1)根据本矿的井田地质勘探报告提供的煤层储量计算图计算;(2)根据煤炭资源地质勘探规范和煤炭工业技术政策规定:煤层最低可采厚度为0.70m,原煤灰分40%;(3)依据国务院过函(1998)5号文关于酸雨控制区及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内容要求:禁止新建煤层含硫份大于3%的矿井。硫份大于3%的煤层储量列入平衡表外的储量;(4)储量计算厚度:夹石厚度不大于0.05m时,与煤分层合并计算,复杂结构煤层的夹石总厚度不超过每分层厚度的50%时,以各煤分层总厚度作为储量计算厚度;(5)井田内主要煤层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煤层产状平缓,勘探工程分布比较均匀,采用地质块段的算术平均法。2.3.2矿井地

43、质储量计算矿井可采煤层为9-1#煤、12-2#煤、16#煤和18-1#煤。由于矿井井田形状不规整,且倾角变化不大,本区矿井储量采用网格法,将井田分为A、B、C、D、E五个块段(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划分面积小块)具体分块情况见图2-3-1井田地质储量计算面积划分示意图,根据每个面积小块的等高线水平间距和高差计算出面积小块的煤层倾角,用CAD命令计算面积小块的水平面积,由此可计算得出每个块段的不同储量,矿井地质总储量即为各块段储量相加之和。再根据: (2-2)式中Z矿井地质储量,tS 井田块段面积,m2m煤层平均厚度 煤层的容重,1.4 t/m3 各块段煤层的倾角图2-3-1 矿井块段划分图由式2-

44、2及矿井块段划分图,得各块段地质储量计算见下表2-3-1:表2-3-1 矿井地质储量计算表块段名称倾角/面积/km2煤层厚度/m储量核算/Mt9121618A18.127.37641.892.352.962.2095.62B15.605.67191.892.352.962.2072.55C17.012.08881.892.352.962.2026.91D16.402.07151.892.352.962.2026.60E18.283.34111.892.352.962.2043.35资源总储量265.03则矿井地质储量:2.3.3矿井工业储量计算矿井工业储量是指在井田范围内,经过地质勘探,煤层厚度与质量均合乎开采要求,地质构造比较清楚,目前可供利用的可列入平衡表内的储量。矿井工业储量是进行矿井设计的资源依据,一般也就是列入平衡表内的储量。矿井工业储量:地质资源量中探明的资源量331和控制的资源量332,经分类得出的经济的基础储量111b和122b、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M11和2M22,连同地质资源量中推断的资源量333的大部,归类为矿井工业储量。 储量的分配探明储量、控制储量、推断储量按6:3:1 分配,经济基础储量、边际经济基础储量按90%、10% 分配,次边际经济基础储量不计。各种储量分配见表2-3-2:表2-3-2 矿井工业储量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