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优秀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87397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9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任安书》优秀课件.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此书是史记之外,史公遗存下来的唯一完整书信,它和太史公自序都是后人研究司马迁人格、思想与感情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报任少卿书,千古第一书信,解题 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

2、“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任 安,任安,字少卿,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过了很久,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此信写于武帝太始四年十一月(公元前93年,这年司马迁53岁)。当时任安因事下狱,状况危险,所以书信中虑及任安的死。但任安被汉武帝赦免了。又过了几年,在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的时候,因他对立太子的态度不明朗,终于被武帝杀死。,写作背景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3、。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李陵之祸的故事,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四十八岁。这是太初历颁布后的第七年,他埋头撰述史记的工作,正当草创未就之时,突然飞来了横祸,受李陵案的株连被下狱受腐刑。这场灾祸使司马迁蒙受人间的奇耻大辱而导致了重大的思想转变,直接影响到史记的写作。司马迁抒愤寄托,强烈地表达他的是非观点和爱恨感情,从而升华了史记的主题。因此,对李陵之祸的前因后果,以及司马迁受祸后的心态,都需要作全面深入的探讨,才能说明司马迁立场、思想的转变,以及怎样发愤著书。,李

4、陵之祸的故事,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骑射技术有乃祖李广之风,谦虚下士。公元前99年五月汉武帝下达了出击匈奴的动员令。秋九月,李陵率五千骑兵出酒泉,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汉武帝派老将路博德率领骑兵一万为他的后援。李陵终因寡不敌众,粮尽矢绝,在离边塞仅有一百多里的地方,李陵全军覆没,投降了匈奴。老将路博德为李陵后援,汉武帝让他别出西河,使得李陵孤军奋战而无救,这是汉武帝调度失计演出的悲剧。,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

5、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李陵之祸的故事,司马迁断言,尽管人情都有“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的习性,但“激于义理者不然”,即便是“臧获婢妾犹能引决”,何况立言著述的堂堂太史令呢!司马迁陷入了极度艰难的生与死,荣与辱的抉择之中,所受痛苦的熬煎

6、,是难以用笔墨形容的。司马迁在生与死的沉痛思考和严酷抉择中,悟出了人生的真正价值,提出了震撼千古的至理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如果人的一生,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待后人评说,而仅仅以一死来对黑暗进行抗争,岂不是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司马迁在孔子世家和伯夷列传中,引圣人孔子之言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李陵之祸的故事,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记载了父亲司马谈的临终遗言: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也。立身扬名为孝道的最高准则,这是司马迁借父亲之口提出的新颖见解。这见解标志着司马迁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形成了以立名为核心的荣辱观。史记未

7、完成,名还未立,因此他的身躯和生命是属于史记的,也是属于父亲和自己的理想的,他不能去死而要坚强地活下来,所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就这样,司马迁选取了以腐刑代死的抉择。,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

8、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

9、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头抢地(qing)伏法受诛(zh)暴肌肤(p)鞭箠(chu)圜墙(yun)占卜(b)囹圄(y)槛(jin)缧绁(li xi)愠色(yn)倜傥(t tng),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

10、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地位卑微,死不足惜,第2段:,不应该:不辱先,不辱身,不辱理色,不辱辞令却受辱:诎体受辱,易服受辱,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毁肌肤、断肢体受辱,腐刑(受)极(辱),奇耻大辱,无颜苟活,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阱槛之中,摇尾而求食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身处困境,走向衰弱,西伯(周文王)拘羑里李斯具五刑淮阴(韩信)受械彭越、张敖系狱绛侯(周勃)囚于请室魏其衣赭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

11、受辱居室,忍辱偷生,古今一体,暗示自己也想“隐忍苟活”,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仆于妻子何如哉亦颇识去就之分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被对 如何界限却,转折遗憾终结一生显露,第4段重要字词,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不为父母妻子,让文采流传后世,第3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第2、3段主要是什么内容?,主要可分为三层:(1)不能死(2)不能辱(3)生与死的抉择,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仲尼厄而作春秋不韦迁蜀发愤之所为作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不同寻常困穷贬谪愤懑使思舒散流传 通“现”,显示,第4段重点字词,第4段翻译:古时候身虽富贵

12、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豪迈不受拘束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为抒发愤懑而写作的。,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处,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象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流传下文章来表露自己的本心。,仆窃不逊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究天人之际,通

13、古今之变会遭此祸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毁哉,第5段重点字词,不谦虚散乱的文献考订 纲纪、规律探究通晓恰逢,正好恼怒即使,第5段翻译: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考察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

14、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杀戮,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第4段:,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身处逆境,终于成功,相信自己也能成功,进一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第5段:创作史记的目的和史记的内容、体例,第5段:表明自己现在的心情和对人生的看法,第56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下流多谤议虽累百世,垢弥甚耳通其狂惑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要之

15、死日书不能悉意,地位卑微即使 延续 耻辱达(抒发)现在美好总之完全,尽,第7段重点字词,第6段翻译:再说,戴罪的处境是很不容易安生的,地位卑贱的人,往往被人诽谤和议论。我因为多嘴说了几句话而遭遇这场大祸,又被乡里之人、朋友羞辱和嘲笑,污辱了祖宗,又有什么面目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祭扫呢?即使是延续到百代之后,这污垢和耻辱会更加深重啊!因此我腹中肠子每日九转,坐在家中,精神恍恍忽忽,好象丢失了什么;出门则不知道往哪儿走。每当想到这件耻辱的事,冷汗没有不从脊背上冒出来而沾湿衣襟的。,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所以只得随俗浮沉,跟着形势上下,以抒发我狂放和迷惑不明。如今少

16、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不是与我个人的旨趣相违背吗?现在我虽然想自我修饰一番,用美好的言辞来为自己开脱,这也没有好处,因为世俗之人是不会相信的,只会使我自讨侮辱啊。总之,人要到死后的日子,然后是非才能够论定。书信是不能完全表达心意的,因而只是略为陈述我愚执、浅陋的意见罢了。再次向您致敬。,第6段:任安:待人接物要慎重,向皇上推荐人才,地位低下,说了没用,遭受极刑,没有资格,处境艰难,表明苦衷,第6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拓展延伸,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2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

17、苟活于世”?,3学习了报任安书,我们了解了司马迁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还知道,面对侮辱、嘲笑、误解,司马迁的态度是忍辱负重。,思考讨论:你同意司马迁的生死观吗?你赞成他的选择吗?如果同意,请你说说对“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的理解。如不同意,谈谈你的观点。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也受到侮辱,你会如何对待?,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

18、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

19、”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布置作业,整理本文语言现象。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读报任安书后感,一、通假字。1、幽于圜墙之中。2、见狱卒则以头枪地。3、及以是也,言不辱者,所谓强颜也。4、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5、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圜,通“园”,指监狱。,枪,通“抢”,碰撞,以,通“已”,伯,通“霸”,罔,通“网”,法网决,通“诀”。自杀。,6、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7、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8、网罗天下放

20、失旧闻。9、则仆偿前辱之责。10、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摩,通“磨”。,底,通抵,失,通“佚”,散乱的文献。,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曷,通“何”,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1、太史公牛马走再拜言。2、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3、素所自树立使然也。4、魏其,大将也,衣褐衣。5、审矣,何足怪乎?6、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7、思垂空文而自见。,像牛马一样替人奔走的人。,曩,从前,然,这样,衣,穿,审,确切,殆,大概,见,显示,三、文言句式。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2、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21、,殆为此也。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四、翻译下列句子。(以此为例)1、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礼记曲礼上说“大夫之官犯了法,可以不受刑罚。”,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周易;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就写成了离骚;左丘眼睛失明,就有国语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吕览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说难、孤愤传世;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

22、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4、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以补偿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误的时间,即使受更厉害的刑罚,难道还有悔恨之心吗?,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找古今历史复杂现象后面的共同点,成就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读报任安书后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作者司马迁也因此书享誉千古。今日读完报任安书后,则更加深了自己对它的

23、敬佩。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一封书信。信中将自己对汉王朝是非不分,忠奸不辨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将自己忍受屈辱的一腔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掩卷之后,我也思绪起伏。有人说“英雄是寂寞的”。我也深深感到司马迁在他追逐理想的道路上也是寂寞的。就因为说了几句真话而惨遭李陵之祸,受牢狱之苦,遭宫刑之难。即便如此,他仍未放弃生命。“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之所以有这样的生死观,是因为他有完成史记的理想与抱负。正是这理想支撑着,他面对满朝文武的白眼,面对亲朋好友远离自己而依旧坚强。也有人说“英雄不寂寞”。当自己的至交好友任安也对自己产生了误解,司马迁却不能再沉默,写下了这份豪气逼人

24、的书信。相信几千年前的任安看完此信一定理解了太史公的苦衷,一定会为朋友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而深感骄傲。当一个人拥有远大理想时,他便拥有了坚强;当一个人在完成他宏伟抱负的过程中,他便赢得了千万人的景仰。司马迁就是这样一个人。当翻开尘封的历史,凡是在书页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莫不如此。我在感叹这些人曲折经历的同时,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他们都拥有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理想让他们插上翅膀的同时,也赋予了他们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无坚不摧的力量。,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大多不愿谈及自己的理想,或许是现实世界让更多的人归于平庸。人们在喧嚣的世界里匆匆走过自己的一生,没有给时代留下一丁点儿印记。难道他们都没有理想?又或着他们只愿意做繁华世界的陪衬?而事实上,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像太史公一样光芒四射?看了报任安书后,我也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但我不会因此而自卑或是气馁。我拥有自己的理想,我相信每一个人也都有心底里那一片自我的空间。时代的弄潮儿永远只会是少数,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人也让我们觉得高不可攀,美英攻打伊拉克,你我即便说破了嘴他们也不会撤退。那么拥有理想的我们又该去做些什么呢?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太史公的成就或许你我只能望其项背,但他虽负万难,依旧矢志前行的精神当会激励你我通向理想的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