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实证研究过程.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7582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54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实证研究过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实证研究过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实证研究过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实证研究过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实证研究过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实证研究过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实证研究过程.ppt(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实证研究过程,通过对西方消费函数理论实证研究过程的演示,一方面去具体了解实证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及有关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演示,使我们能更具体、清晰地评价西方经济学的实际意义。在下面演示中应特别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应自始至终注意理论假说中基本假设条件的意义和作用,理解这一点是真正理解理论结论意义的关键所在。二是把握其实证研究过程的逻辑主线,即理论假设条件、理论实证、经验实证,这是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其理论演变或实证研究方法来龙去脉的关键所在。最后,注意数学方法在实证研究中的作用及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消费函数概念是由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我们

2、都知道,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是,宏观经济中的均衡收入和产量决定于该经济对产量的总需求,而总需求又可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基本部分。因此,有关消费函数理论的研究是建立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将从实证方法的角度,分析各个消费函数理论如何以实证思路研究消费问题,具体阐述其实证过程及相互联系,从而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实证研究方法,达到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消费函数理论。,在具体阐述各种消费函数理论的建立之前,有必要对实证方法论稍作描述。实证研究的一般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步骤:提出理论假说的有关假设条件,把握主要的变量及其基本关系,这是研究者智慧和创造力

3、的发挥和体现,是形成新理论的关键所在;建立理论假说模型并推导出主要结论,它主要是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和理论构思的基础上,寻找表述各变量之间关系的具体形式;理论假说模型的经验检验,也即用事实来检验假说,增强其说服力或找出其不足;验证理论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在发现理论的问题或不足之后,很有可能会产生新的假说,产生新一轮实证研究。这样理论会不断的发展下去,不断向更好方向迈进。,一、从绝对收入假说到库兹涅茨反论 对消费消费函数的系统研究一般被认为是从凯恩斯开始的,凯恩斯对消费问题的思考形成了所谓的绝对收入假说。1、假设条件的提出 绝对收入假说核心在于凯恩斯创造性地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假

4、设。凯恩斯提出这一假设是经过一定步骤的分析的:首先,在凯恩斯看来,消费函数主要是描述消费支出与收入的关系,他用消费倾向,即消费收入在收入中所占比重,来作为人们消费行为的抽象,作为重点考察的对象。然后,凯恩斯分析了影响人们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主观因素看,凯恩斯主要认为有八种因素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它们是:,1)、立准备金,以防止预料不到的变化;2)、可以预料到的未来个人和家庭的需要作准备;例如由于年老、子女教育、亲属抚养等等需要,目前要积存货币;3)、牺牲目前的消费,赚取利息和投资收益,以增加未来的收入,使未来能有更多的消费;4)、出于一种人类的本能,总希望未来的生活水平能比现在高,

5、而不至于比现在低,所以存钱留作将来享受;5)、即使心目中不一定有什么特殊用途,也想存钱来维持个人的“独立感”和“有所作为”的愿望;6)、存钱作为投机或进行企业经营之用;,7)、把钱作为遗产,留给后人;8)、纯粹的吝啬,以至于节约到不合理的程度。以上八种因素就是人们不愿多消费或愿意储蓄的动机。可用八个词加以概括,即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贪婪。与此相对应的消费动机则可概括为: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奢侈。这里所谈到的消费或储蓄动机,是就个人消费行为而言的。凯恩斯认为这些动机也适用于分析公司和政府部门的储蓄和消费动机。他认为这些主观因素在短期内是比较稳定的、改变缓慢的。因此

6、,凯恩斯在对消费和收入关系分析时,把人们的主观消费和储蓄动机看作是已知的量。,从客观因素来看,凯恩斯认为有以下几项:1)、工资单位的变化。消费者的收入就是他所支配的劳动单位所得到的工资。在其他条件已知的条件下,工资单位不变,消费倾向也不会变化;工资单位变了,那么消费倾向是会发生变化的。2)、收入与净收入之间差额的变化。这个差额实际上是一个会计业务中的折旧结算问题。由于消费的多少被认为主要是同净收入有关,故也就同收入与净收入之间差额的变化有关。3)、财产的货币价值意想不到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收入之间不存在有规则的变化关系,但它显然有可能对消费倾向产生影响。,4)、利息率的变化。利息率变化对于当前消

7、费的影响是很复杂的,也是不确定的,它依存于其他各种因素。但不管怎样,利息率的影响是存在的。5)、财政政策的变化。这里主要是指所得税、资本利润税、遗产税等的变化。因为这些税和税率的高低会影响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关系。此外,政府财政政策关于偿还国债的规定也影响消费倾向。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变化。这是指:个人如果估计到未来收入与现期收入相比后的增加额或减少额,他将会改变自己的消费支出。所以这种预期的变化也会影响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关系。,凯恩斯认为在上述六个因素中,除了第一个因素(工资单位的变化)以外,其余五项因素都可看作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影响轻微。这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收入和净收入之间差额的变化并

8、没有实际的重要性,只有在例外时才应予考虑;财产的货币价值的意想不到的变化以及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的变化,都属于不确定因素,就整个社会而言,他们对消费倾向的影响可能是相互抵消的,从而没有实际的重要性。至于财政政策和利息率的变化,主要在较长时期内对消费倾向发生影响,故在进行短期分析时,可以把他们忽略不计。在此分析后,凯恩斯写道:“因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在一特定情况下,设我们取消工资单位(以货币计算)之改变,则消费倾向大概是一个相当稳定函数。,设一般经济情况不变,则消费开支(以工资单位计算)主要是决定于产量与就业量,因为这个理由,故可以用一个笼统的消费倾向函数,总括其他因素。其他因素固然可以改变(这

9、点不能忘记),但在通常情形之下,总需求函数中之消费部分,确以总所得(以工资单位计算)为其主要变数。”从上面可看出,凯恩斯对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分析,其目的是提出消费函数在短期内大体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接着凯恩斯要描述这是怎样一种函数,他从所谓人的心理规律角度考察了消费倾向的变动规律。他写道:“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中之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法则,我们可以确信不疑。一般而论,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收入增加之甚。”这就是说,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也随之增长,但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是越来越少的,这一心理规律就是所谓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

10、律”。由这一核心假设的得出,我们可以知道,由于消费在收入中比例的不断减少,虽然收入在增长,但经济生活中必然会自动的出现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由于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基础,这样一来,总需求会自动的出现萎缩,经济会自动的走向萧条,企业不投资,消费者不支出,这就需要施加外力,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干预,实行减税、降息等扩张性的政策进行,反周期的调节。这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大支柱。由此我们可知核心假设对于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作用。2、推理过程 在有了假设条件以后,基本上可以通过分析得到绝对收入假说的主要内容:(1)实际消费(C)是现期实际收入(Y)的一个“非常稳定”的函数,即 C=f(Y);(2)

11、边际消费倾向(PC)在和之间变动。由于对一般正常的理性人来说,收入增加,消费不大可能下降或不变,所以边际消费倾向大于;而增加的消费一般只是增加的收入的一部分,所以边际消费倾向小于;,(3)、边际消费倾向(PC)小于平均消费倾向(APC),即。一般来讲,人们的消 费可划分为必须性消费和引致性消费,必须性消费是指像吃饭、穿衣这一类解决温饱的消费,无论收入多少,即便没有收入,也是必须要进行的,因此一般来讲,变动不大,可看作一个常数,反映在消费函数形式上,就是函数应有一个正的截距项,从而推出边际消费倾向永远小于平均消费倾向;(4)、随着收入的增长,边际消费倾向(PC)下降。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形

12、式如图1所示。,3、实证及理论分析 在形成绝对收入假说以后,按照实证方法的思想,就应当对该理论假说进行经验实证,即用经验事实来检验该理论的科学性。在这一过程中,有关收入方面数据的收集是不困难的,因为凯恩斯所说的收入实际上就是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经验实证的主要困难在于怎样确定其消费变量,因为理论上消费的定义是消费者用于非耐用品和劳务支出再加上消费者通过耐用品消费所获得的劳务流量价值。实际上,即使如何划分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界限也是相当困难的,何况还要进一步确定来自耐用品的劳务流量呢。所以,一般经验实证过程中,只能简单的把消费定义为关于非耐用品的支出,或者是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支出之和。接下来就开始从

13、总量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中估计消费函数的具体形式。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在凯恩斯那里,其消费函数是根据单个消费者的行为分析而函数化的。所以,利用整个经济范围的数据来经验实证时,我们遇到了一个总体加和的问题。例如,假设第个消费者的消费函数表示如下:(1)那么,对于总体加和问题时,我们必须假设参数 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固定的,或者趋于“收敛近似”,即可用一种不依赖于收入的方式就可分配给所有人。也就是说,不论在何种情况下,所获得的总量消费函数都表示每单位实际消费是每单位实际收入的函数。,绝对收入假说所表述的消费函数在早期经验实证研究所利用的数据,包括截面数据,即在一定年份里对各种家庭消费支出的调查数

14、据;还包括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初相对较短时期内的总量时间序列数据。幸运的是,这时消费函数的具体估计式表明,实际消费的确显示出是实际收入的一个稳定函数,并有一个截距项。然而战后初期关于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形式的估计式第一次受到了怀疑。有人发现所估计的美国消费函数仅适合于战前的数据,当其用于预测目的时,则严重的低估了美国战后的消费支出。戴维斯利用不变价格表示人均美国数据,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了19291940年的美国消费函数,结果是:C11.450.78Y,0.986,,这表明该函数与19291940年的数据非常吻合,但用它来预测19461950年的情况,却低估了消费量高达120亿美元。这个结论与消费

15、和收入之间存在稳定关系的命题是不一致的。这里的消费函数看来似乎已有“上涨”的趋势。从数学方法上分析,当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消费函数用于预测时,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对PC(即)估计时联立方程偏倚的结果。一般在一元线性方程估计时,往往是PC即的估计只有向上偏倚的可能。这样,如果绝对收入假说是合理的,则上述估计式中,“真实的”PC只可能小于0.78。因此,运用“真实的”PC来预测则可能更严重的低估战后的消费总量。,此期间其他有关经验实证结果也证实了简单的凯恩斯消费函数形式有向上偏倚的现象。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任何给定年份的截面数据的检验效果都比较好,但总量时间序列数据的检验表明,虽然PC保持相对稳定,

16、截距项却是向上变化的。也就是说,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整个函数会向上移动,这样APC不一定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函数的上移可能产生一个长期大致不变的APC,经济生活中就不可能会自动产生消费需求不足,这明显与绝对收入假说的内容不吻合。然而,更大的挑战来自库兹涅茨(Kuznetz),1942年他考察了美国18691933年的有关数据,通过测算消费与国民收入的比率来代替APC,发现这一长时期中,APC大致稳定在,0.9左右(如表所示)。APC长期稳定的结论后来又由戈德史密斯(Goldsmith)利用个人收入而不是国民收入的数据进行了验证,并得到了确认。这就表明,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稳定的,边际消费倾向

17、递减作为一个长期趋势并不一定存在。这便是有名的“库兹涅茨反论”,他明显否定了绝对收入假说中的核心假设,从而使其整个理论体系无法成立,这对绝对收入假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表美国三个长时期平均消费倾向(APC)的测算表时期 18691898 18841913 19041933平均消费 0.867 0.867 0.879 倾向,到四十年代末,大量的经验实证研究越来越证实了“库兹涅茨反论”。基本结论是:长期时间序列数据得到的是具有固定APC形式的消费函数,亦即没有截距项的线性消费函数;截面数据得到的却是凯恩斯的消费函数形式,(如图2)此函数形式也可能从一定时期(102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中得到。于是,我

18、们由此可进行理论分析,也即经验实证告诉我们,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正确的,他在用于分析短时期内的情况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因为它暂时为经验数据所证实,而在用于分析一个较长时期内的情况时它缺乏解释力。从而我们可以知道,凯恩斯基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而得出的消费需求自动不足,需要政府加以干预以刺激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时期内是可行的,政府可以在市场机制出现较大偏差的时候给予一定的矫正。,由对绝对收入假说的经验实证而发现的消费函数形式在短期和长期内的不一致性使众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探索这一不一致性的产生,试图解释这个矛盾。正是在解释这个矛盾的实证研究过程中,诞生出了各种新的消费函数理论,开始

19、了新一轮有关消费函数的更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二、相对收入假说 第一次解释上述矛盾的重要理论进展是杜森贝(Dusenbeery)和莫迪里安尼(Modigeiani)提出的所谓相对收入假说1。相对收入假说,是在否定绝对收入假说中两个重要的隐含假设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的。,1、假设条件提出 相对收入假说的核心假设在于他们提出的两种作用,“示范作用”和“制轮作用”。先来看“示范作用”:在绝对收入假说中,凯恩斯假设消费者的消费支出行为是彼此独立进行的,个人的消费行为与其他人无关。而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行为有社会性,它不仅受消费者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到周围人的消费行为及其收入和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这种影响又

20、称为消费的“示范作用”。由“示范效应”我们不难推知,短期内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不变而周围其他家庭的收入提高,或者换个角度说,该家庭的收入减少而周围家庭的收入不变,那么该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来说收入就是减少的,这时由于“示范作用”影响,该家庭并不会随相对收入的下降而同比例减少消费,为了和周围的家庭有一样的消费水平,该家庭会以递增的比例来进行低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或者说以递减的比例减少消费。这样,边际消费倾向随相对收入下降而上升,随上升而下降,符合凯恩斯描述的非比例函数的性质。而长期内如果一个家庭在收入分配中地位下降,相对收入减少,那它应该面对自己“不富裕”的现实,随收入的下降削减消费,不可能长期通过

21、减少储蓄等方法来维持原有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就是同比例变动。,再来看看“制轮作用”:绝对收入假说中,假设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只受本人目前实际收入的影响。而相对收入假说则认为除了现期收入之外,消费支出还受自己过去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是过去“高峰时期”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如某人已经形成了某种消费水平,这种消费水平的习惯会对他目前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以至于他的收入水平下降,但他却总是想保持过去达到的那种较高的消费水平,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种现象又称消费支出的不可逆性。由于这种不可逆性的存在,一个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落后于他的收入的变化,即使他的收入比以前少了,他在较短时期内

22、仍然维持过去的“高峰时期”的消费水平,哪怕是通过减少储蓄的方法来达到。这种现象就,称作消费的“制轮作用”称作消费的“制轮作用”。由于“制轮作用”,消费者在其收入下降时会以减少储蓄等方法来维持消费,以较小的比例减少消费,也即消费支出的下降会相对缓慢些或落后一段时间才出现,也就是说储蓄倾向会下降,消费倾向会上升;而如果下降的收入水平返回以前的高峰,那么刚好是上述过程的倒推,消费者可能首先恢复储蓄,消费以慢于收入上升的比例上升,消费倾向递增,这与凯恩斯非比例的消费函数是一致的。在收入水平上升到以前的高峰并向更高的收入水平推进时,消费不再呈现出上述特点。由于目前是前所未有的水平,消费者不再有收入恢复期

23、的那种恢复储蓄的迫切性,他们感觉,生活富裕,可以自由地消费其收入较大部分而不顾虑,消费随收入成比例的增加,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大体上是一个稳定值,再一次表现一个人长期储蓄或消费倾向是独立于绝对收入水平的。2、实证推理过程 对上面两个假设条件分析,可以得知相对收入假说是如何认识消费问题,如何化解长期与短期矛盾的。接下来是表述这一假说的具体形式,即实证推理过程。我们知道,相对收入假说主要是在去掉了绝对收入假说中两个不合理的重要隐含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下面分别从两个方面来介绍相对收入假说的实证推理过程。,(1)、面数据与长期时间序列数据之间的调解 相对收入假说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

24、入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周围人消费行为及其收入和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其中主要是高收入者消费模式对低收入者的行为起着“示范作用”。一般来说,在收入分配中某人所占份额越低,他的APC就越高。如果所有人的收入均以同比例增加,那么由于其相对收入不变,个人的APC 从而总的APC也将保持不变。若假设个人的APC(线性的)依赖于他所属分组的平均收入与他自己收入的比率,则上述相对收入假说的第一个含义,可用一个简单的模型表示。假设 和 分别表示第i个人在 t 时期的消费和收入,则有,这样,根据相对收入假设说,从长期时间序列数据中得到了具有固定的APC 的消费函数,从而消除了经验检验中,截面数据与长期时间序列数据之

25、间的矛盾结果。它表明,在截面数据中,“示范作用”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而在长期时间序列中这种作用十分有限,可忽略不计。应注意,此时的MPC等于,这比(4)中的MPC为 要大些,这与经验结果是一致的。(2)、短期和长期时间序列数据之间的调解 相对收入假说中另一方面的重要含义是,人们维持生活标准的习惯和期望,说明个人消费不仅依赖于“示范作用”影响的大小,而且依赖于其收入相对于过去最高收入的大小的“制轮作用”。,这样,在收入降低时期,人们会通过消费其收入中的更大比例来抵消收入暂时减少而带来的损失。因此,收入分组的APC还依赖于现期收入相对与其过去最高收入的比率大小,即,这样,若我们就一个很长时期(如50

26、年)进行考察时,收入的变化就可看作只有较小的周期影响(忽略不计),增长率固定。所以,(9)表明,利用长期时间序列数据得到的是一个没有截距的消费函数。然而,在相对较短时期,如果收入变化存在着短期周期性下降,则其影响就不能忽略。此时的消费函数可以写成,通过上面直观的解释,还可以说明一个有意义的观点。即方程(9)表明,实际收入的长期增长率越大,则APC就越低,亦即收入中用于储蓄的部分就越大。这也可以从观察不同国家在各时期中的储蓄率得到证实。一般来说,具有最高收入增长率的国家的确具有最高的平均储蓄倾向(APS)。3、经验实证 在经过实证推理得到函数的模型以后,相对收入假说就面临经验数据的检验了。在这里

27、我们只谈谈莫迪里安尼所作的相对收入假说的经验研究结果。他在1949年根据美国年度数据估计方程的结果为,我们首先注意到,莫迪里安尼采用的是APS而不是储蓄本身来作为因变量的。这主要是一个数学技术上的处理问题。因为当消费函数适合长期时间序列数据时,收入变量在样本的期间很可能出现较大的增长。由于这种可能性较大,如果基本消费函数中的扰动项与收入变量规模有关,那么,把收入直接作为解释变量之一来估计方程,就很可能产生异方差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经验实证研究中,都倾向于把消费率和储蓄率结合起来,而不是对消费和储蓄本身进行估计研究。,如果现期消费被看作与以前收入的峰点无关而只与以前消费峰点有关的函数,

28、相对收入假说的基本结论仍是能够成立的。这时其基本函数形式(8)可由下式代替(13)这里 是先前时期的消费峰点。由(13)导出的长期和短期消费函数基本上类似于图所表示的形式。,三、持久收入假说 持久收入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首先提出来的,它也是对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的补充和修正,它是用人们的长期收入(未来收入)来分析人们的现期消费支出的变化。它以持久收入这个新概念取代了绝对收入假说中的现期收入,从而使持久收入假说建立在全新的假定上。由于持久收入假说是弗里德曼货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深入的认识持久收入假说的假设条件及其理论内容,对于我们正确的理解货

29、币理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1、假设条件提出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持久收入假说的假设条件是如何设定的:1)、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消费者的收入可分为两部分,即“一时收入”(transitory income)和“持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相应的,其消费也分为两类,即“一时消费”和“持久消费”。所谓“一时收入”是指瞬时间的、非连续的、带有偶然性质的收入。而“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连续性的、带有常规性质的收入,例如工薪收入、房租收入、利息和股息收入等。与此相适应,“一时消费”是指非经常性的消费支出,“持久消费”是指具有经常性质的消费支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个表达式:,

30、收入“持久收入”“一时收入”消费“持久消费”“一时消费”由于消费者的“持久收入”是预计到的长久性的收入,所以消费者为了现期消费而可以按照一定的贴现率把“持久收入”折算成现期值。)、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某些家庭的“一时收入”可能是正值,而另一些可能是负值;同样某些家庭的“一时消费”可以是正值或负值。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可以假设“一时收入”和“一时消费”的平均值都等于零。因此,就整个社会而言,平均收入或消费应当等于“持久收入”或“持久消费”的平均值。,3)、“持久收入”的概念与现期收入不同。一个人预计到的现期收入在一生中可能有较大变动,但预期的“持久收入”(平均每年的“持久收入”)则应该是一个常数。例

31、如,假定利率为零,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年的“持久收入”等于预期今后全部收入之和除以预期一生的年份数所得的商。假定利率大于零,那么还应考虑到应付的利息(如果此人有债务的话)和应收的利息(如果此人有生息资产的话)。总的说来,一个人每年的“持久收入”将围绕上述商数而有所摆动。4)、“一时收入”和“一时消费”之间不存在固定比例关系,“一时收入”和“持久收入”之间、“一时消费”和“持久消费”之间也不存在固定比例关系。但一个消费者的“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之间则,有一定比例关系。“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比依赖于利率、消费者的总财产同“持久收入”之间的关系、消费者的年龄和偏好等因素。5)、在明确了以上概念

32、以后,持久收入假说提出了其核心假设,即人们的现期消费支出主要不是同它的现期收入有关,而是与其可以预期到的未来的总收入,即“持久收入”有关。一个人尽管目前的收入不多,但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动用未来可预期到的收入。也就是说,消费者是从他可以支配和预期得到的全部收入的角度来安排其现期消费的。这样来看,如果两个家庭有相同的“持久收入”并且在家庭的其他特征方面相似,那么即使他们的现期收入很不一样,但却可以有相同的消费支出格局。,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现期消费支出可以大大超过他的现期收入。所以,在这里,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性不一定存在,因为一旦消费者愿意预支未来收入用作现期消费支出,消费倾向就可能

33、发生不规则的变化,而不一定是递减的。另一方面,如果要考察边际消费倾向的话,就应当区分“持久收入”和“一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来说,“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较高,“一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则较低,因为人们在意外的得到一笔收入时,有可能把较多的部分作为储蓄。,持久收入假说与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是密切相关的。货币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总财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和财富所有者的偏好,其中以总财富变量最为重要。由于实际中总财富变量难以测定,所以只能用收入来代表。但现期收入又很不稳定,故它不能确切的代表财富,如采用“持久收入”来代表总的财富,就可基本上反映总财富的状况了。由此可以推

34、论,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持久收入”的变动,由于“持久收入”具有较稳定的性质,所以货币需求也将较稳定。据此,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给受到货币当局的操纵而可能在短期内剧烈波动,从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着经济的稳定。所以,货币当局不需要搞什么逆经济风向而动的货币政策,要维持经济稳定,应该稳定货币供给量增长率,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适应。,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体现了其货币学派理论的基本思想,政府不需要干预市场。我们从持久收入假说去看财政政策效果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按照凯恩斯所说,采取减税的措施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刺激消费,而从持久收入假说的角度看,由于真正影响消费的是持久收

35、入,居民临时性的额外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作为实际消费,其余都转化为储蓄,这样减税不可能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增税也是一样,只要家庭的消费主要同预期的未来收入、一生收入相联系,而不是同现期收入相联系,那么凯恩斯相机调节的政策,对于现期消费就只有很小的影响,政府根本不需要干预经济。因此,通过持久收入的假定,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弗里德曼的经济理论及有关的经济政策,他们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外的收入部分。这个定义与理论上的定义大致一样,弗里德曼认为“在持久收入部分和一时收入部分之间画出一条明确的界线,最好由数据本身来说明,而不管看起来是否与消费者的行为一致。”其用意是去掉其概念的模糊性。换句话说,由于理论上持久

36、收入应是消费者认为在其计划的消费中起决定作用的那部分收入。一时收入被认为是来自意外的或机遇的那部分收入,因而,持久和一时消费可分别解释为计划的和“非计划”的消费。,之间无关的假设是合理的,这从“一时”部分的定义中就可说明。然而,“一时收入”与“一时消费”之间无关的假设表明任何意外收入的增加并不一定与“非计划”消费无关,必然引起许多争论。,图4a给出了一个典型的长期总收入的时间轨迹图。图中虚线表示收入长期增长率的趋势,而实际收入(图中实线)则在这个趋势线的周围周期性的上下波动。趋势线可用来反映持久收入的增长状况。实际收入伴随着趋势线上下波动也就说明,一时收入的平均值可看作为零(当然对于单个家庭来

37、说,一时收入的平均值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因此,长期来看,总收入的变动是由其持久部分的变动所决定的。故这时应有,亦即所观测的长期消费函数具有 的形式。现在我们再来考察短期(如十年)的情形。这时其收入变动的轨迹如图4b所示,图4b实际上是图4a中方格中的图形放大的结果。可以看到,,在图4b中,长期趋势不再是决定实际收入轨迹的主要因素,而一时收入部分的波动描述了收入波动相当大的部分。这时有,因此,和,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具有截距形式的短期消费函数。因此,持久收入假说同样解释了,为什么长期时间序列数据会产生一个成比例形式的消费函数,而短期序列数据会产生典型的凯恩斯形式的消费函数,也就是说,它也化

38、解了前文中所提到的由对绝对收入假说进行经验实证而引发的问题。,3、经验实证 下一步,持久收入假说应该接受经验数据的检验。在这里,主要介绍其假说经验实证过程中,有关时间序列估计方面的内容。当试图根据持久收入假说估计消费方程时,产生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一般得到的只是有关,进行估计。也即采用几何下降权数的分布滞后公式进行估计。这个方法引起了一些争议,如为什么消费者在估计其持久收入时,给 t 期收入以最大权数呢?为什么无论各期的收入多少都严格依次带有下降的权数呢?等等。显然,这个估计式强调了持久收入的预期性质。根据(18)我们可得到 这样,持久收入与观测收入之间的差别就决定了对持久收入适当水平的调整。调

39、整的程度取决于 的大小,例如,可以预料从年度数据中决定的应比季度数据的 更大一些。,当然,弗里德曼有关时间序列数据经验实证结论一直是有争论的。例如怀特(1969年)重新研究了弗里德曼所利用的数据,仅对有关战争年份的数据作了很小的修正,结果得到了高达0.8的 值。类似的,查尔纳(1970年)对于年度数据的研究也得到十分接近于的 值。值接近于说明持久收入和观测收入之间的差异并不十分明显,故绝对收入假说并不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错误说明。另一方面,达利(1974年)认为 的估计通常有偏高的倾向,因为关于耐用品的支出常常包含在消费的数据中。Darby利用年度数据,并对将耐用品支出部分除掉后的数据进行估计,居

40、然得到了低到0.1的 值。由此表明,关于这个重要系数的大小的确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十分接近于前面弗里德曼所估计的结果。当然,我们要看到,在数学上,将OLS应用于像(22)这样的方程估计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亦即自相关扰动项和滞后相关变量的出现,使其OLS估计结果是有偏的和不一致的。小 结 从上面有关消费函数理论实证研究介绍中可看出,理论上存在很多种有关消费函数的备选假说。他们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都直观地建立在一种先验的基础上。因此遵循实证思路,从假设条件入手去认识理解各种消费函数理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们形成各自消费理论以及经济政策观点的基础。从假设条件中,我们可以更好的分析出为什么凯恩斯会主张政府干预,弗里德曼会主张自由放任。,从假设条件中,我们可以找到其理论根据,而经验实证部分为我们客观的、批判性的认识理论大有裨益,只有从这里我们才能清楚地发现问题、洞察问题,从而进一步更新理论去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问题就是理论前进的动力。试想:若没有绝对收入假说在经验实证中暴露出的问题,怎么会有以后那百家争鸣的众多假说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