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87918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6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课件】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学课件】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学课件】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教学课件】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教学课件】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课件】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20课古代的史家与史籍.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0课 古代的史家与史籍,第五单元:中国史学的发展 在文字产生前,先民对历史记忆和认识,只能反映在口耳相传的传说中。至迟到殷周时代,文字、历法和专职记事的史官的产生,为史学的萌芽、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从此以后,史官、史家层出不穷,史书编撰连续不史书体裁丰富多样。司马迁史记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知往鉴来”,体现了传统史学的基本特色。到20世纪初,史学研究的目的、内容、服务对象和历史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革,最终促传统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型,中国传统史学的诞生、发展与转型,一、司马迁与史记,1 司马迁“中国史学之父”2 司马迁编撰史记条件:A.出身于史学世家,自幼受到父

2、亲的教育,有良好的家教和家传B.师从当时著名的学问家董仲舒等,年轻时便通晓当时的主要学问;C.周游各地,考察社会风俗,寻访历史古迹,充实社会阅历,积累丰富素材;D.任太史令,饱览宫廷藏书;F.坚韧不拔、忍辱著述,完成不朽之作,报任安书,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不辞者,恨私心

3、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3 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4 内容: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通史,全书130篇,50余万字体例: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时间范围: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至西汉武帝时约三千多年的历史,5 特点史学特点:取材宏富,内容广博据事直书(“不虚美、不隐恶”)详今略古,尤其关注当代中国古代第一部杰出的纪传体通史,独创的纪传 体为以后历代史书编撰所遵循文学特点:叙事生动,言语简练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 编撰目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即从历史上治乱兴亡中总结经验,为当下社会提供借鉴)2 取

4、材: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3 得名缘由:神宗称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名为资治通鉴。,4 内容:体例:编年体(以时间为序)、通史,全书290余卷,300余万字范围:记载了从战国到北宋建国前的一千三百多年史事以政治、军事为主,借以展示历代盛衰治乱、成败安危之迹,用为历史的借鉴 其他如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礼乐历数等,书中也有详略不同的记载,编写丛目:即根据编纂设想,先以一书为主,按年月日顺序标出事目,然后编检群籍,逐一增补事目,而将有关资料出处附注于事目之下,称为“丛目”。丛目要求详备,凡稍与史事相关的材料均附注之。组织长编:即依据丛目,将所有材料检出,错综诠次,择优

5、采录,初拟文辞,以大字书写正文,以小字附注考异,总成“长编”。长编要求“宁失之繁,勿失于略”,以保证定稿时有充分的史料依据。这是全书的草稿。笔削定稿:即依据长编所载,考其异同,删繁就简,统一体制,锤炼文字,杀青定编。这一步由主编司马光一人负责。如唐纪部分长编草卷,长达2000余丈。司马光每三日删一卷,共用四五年时间,删定为81卷。全书虽由集体编成,而义例一贯,文风统一,浑然如出一手。,特点(价值)展示历代盛衰治乱、成败安危的历史轨迹,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取材广泛,史料征引广博,史事取舍谨慎、考辨精细,体现严谨的治史态度,对研究中国古代史有重要参考价值;按年月顺序,记述史事脉络清晰,便于

6、概览 历史地位为赞誉司马光在史学上的贡献,后人将他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学界的“两司马”,进资治通鉴表,“臣今筋骨憔悴,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时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西汉(前14587年),北宋(10191086年),中国史学双壁,比较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异同,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异同,相同点;都是巨著通史 史家都有严谨的治史精神 都以政治史为主要内容 重视史料考证 都在前代的史学基础上传承创新,不同点,史书体裁: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编撰宗旨:史记“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资治通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编撰方法:司马迁实地探访为史记撰写积累了丰

7、富的素材司马光占有大量史料并谨慎考辨取舍,内容范围:史记记载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资治通鉴记载战国至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编撰机构:史记由司马迁一人完成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主持下的史局共同完成史书规模:史记130篇,50余万字资治通鉴290余卷,300余万字。,三、刘知幾与章学诚,(一)刘知幾唐代史学理论家背景:与监修官员意见不合,郁郁不得志,便闭门治学,潜心于史通的写作。史通对唐以前的中国史学作了系统的考察,阐述了史书体例、编撰方法以及史家著述的原则等。刘知幾提倡“善恶必书”的秉笔直书还提出史家“三长”说(史才、史学、史识),史通对历代史书的源流、体例、内容、编纂方法进行全

8、面评论,开创了新的史学体例。在史通中,刘知几提出“史才三长论”。三长者,谓之史才、史学和史识。刘知几说:“夫有学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输,而家无楩楠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对于史识的内涵,刘知几说“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其中包含了史德之因素。,(二)章学诚清代史学理论家,不满乾嘉时代的考据学风,倾心于文史评议。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研究、品评古今学术的名著。章学诚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术研究当经世致用。他在刘知幾史家“三长”的基础上,又提出“史德”,认为史家如果缺乏职业道德,心术不端,就不

9、可能写出信史,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史德中说:“虽刘氏之所谓才学识,犹未足以尽其理也”,于是就提出“能具史识者,必具史德”以补充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论”。何谓“史德”?章学诚说,史德就是“著书者之心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提出“史家的四长”,就是史德、史学、史识、史才。史德被置于如此重要之地位,是历史认识和史学家的自觉意识进步的重要标志。,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曹墓之争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些引发了各界热议。,材料一,学者质疑的主要理由 刻有“魏武王”的石枕是从盗墓者手

10、中缴获的:曹操生前常把自用的石枕等赐予近臣;文献中对曹墓方位的记载十分复杂,与该墓所处的地貌、地形不太相符。,材料二,学者持有的另一种意见此项研究在众多证据的支持下公布学术成果,似乎并无不妥,之所以招来众多质疑,是因为学界存在着抄袭造假的现象,影响了公众对学术成果的信任度。,问题:(10分)(1)此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请你列举两个与曹操有关的史实。(2分)(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4分,不得摘抄原文)(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4分),(2),对史料性质的分析(2分)区分了证据的来源或判断证据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2分)石枕等都不是直接证据,是二手材料考古上还未找到直接可以确证曹操身份的资料对考证方法的分析(2分)从文献与考古一致性的角度进行分析。(2分)没有达到两重证据的印证文献记载复杂,与考古地点不吻合,(3),知识能力层面(2分)完整回答文献“三长”。(2分)史学家应具备史才、史学、史识道德品行层面(2分)准确写出“史德”这一关键词。(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