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及其启示_图文-.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894526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及其启示_图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及其启示_图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及其启示_图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及其启示_图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及其启示_图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及其启示_图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及其启示_图文-.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万方数据工业工程与管理第4期厂商研究发展,加强与外界工程学术团体合作、关键性新技术引进与推广,协助中小企业研发,针对关键性新技术及新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及经济评估,设置小型实验工厂,推动试验及试制服务,积极筹设能源研究所等1。工研院由此成立了创新技术转移公司,在台湾产业转型和起飞之际扮演了关键角色。随着台湾产业发展迈向创新导向阶段,工研院的定位也适时调整成为区域科技计划主要执行者、科技政策制定的参与和执行者。1986年台湾拟定科学技术发展长程计划,工研院被明确定位为“任务导向的应用研究机构,2|。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世界各国、各区域对技术创新的逐渐重视,工研院在技术支持的角色上加重前瞻及创新

2、的比重,通过产业服务的强化及开放实验室设立,提供产业界及区域所需要的技术及服务,协助政府开创新兴产业。除此之外,工研院开始扮演区域创新体系连接点的角色,强化国际合作、学界合作,建构研发联盟及重视台湾南、北勾连。工研院于2002年完成了2008策略规划,将业务方向调整为“产业科技研发,知识型服务,技术衍生价值”。并由此形成新的定位基点:(1研发创新前瞻科技;(2育成知识密集型企业;(3促成知识化服务业;(4建置产业学院;(5构筑基础平台;(6促进永续发展3。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工研院也出现过困难,但引领科技前沿,不断推进产业升级、转型的宗旨一以贯之。2.2工研院对台湾产业发展的主要贡献在台湾产业

3、发展的过程中,工研院的贡献是卓著的,它不仅促成了台湾产业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而且促成了决定产业发展的两大力量科技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成为台湾产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托。(1提升了台湾产业的技术实力。从传统产业到高技术产业,工研院一直扮演着科技龙头和创新引擎的角色。工研院以企业需求为考量进行技术的研发,并以各种方式转移给产业界,带动台湾高科技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例如,从美国RCA引进集成电路制程与设计技术,奠定了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衍生出如联华电子公司、台积电等一批与IC 相关的公司。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直接进入产业界,快速提升了台湾产业的技术实力和竞争力。除技术开发和转移外,人才培养也是工

4、研院对产业发展的重大贡献之一。工研院不仅自身培育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还积极延揽海外优秀科技人才来到台湾。这些优秀的人才,通过自行创业或进入企业成为技术和管理骨干,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内涵和持久的实力。(2推动台湾实现了产业的再造。通过关键技术的研发转变产业结构。除了与个别厂商进行合作之外,工研院的技术开发更多是面向整个产业技术提升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台湾的科技研究发展专案计划:由政府选定具有高附加值、市场潜力大、能耗少的前瞻性共性技术,工研院组织和推动研发,通过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带动产业结构的提升。如半导体、动力机械、电脑系统、通讯电子、光电系统、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都带动了台湾相关产业的

5、蓬勃发展。基于工研院形成产业集群。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依赖于高科技人才和研发中心。工研院因为具备这样的双重储备而成为产业集群的关节点。以IC产业为例,工研院就是以芯片制造这一关键技术切人,产生了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作用。关键技术的制造环节发展成熟之后,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企业的发展,IC设计、光罩、封装、测试等企业得以汇聚,形成了集群效应。(3促进了台湾产业的制度创新。工研院设立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它是配合政府政策推动产业科技化的主要力量。工研院被界定为财团法人,避免了它成为低效率的政府机构;衍生公司的设立避免其陷入国营企业的窠臼,并且在适当时机让股权上市,能从资本市场不断获得资金的支持;

6、工研院还致力面向国际,不断拓展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在研发技术的同时,工研院还积累了许多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合同订立等方面的经验,由此成为台湾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最完善的组织。同时,工研院还促成了台湾科技基本法的制定,规定政府出资或委托的科技研发成果,其知识产权将全部或部分属于研究机构和企业所有或授权使用,不受国有财产法的限制。这项立法内容是科技发展制度方面的一大突破,工研院在这一过程中功不可没。3工研院的管理结构和运作机制3.1组织管理结构工研院的组织结构是随着外部环境,以及研究院不同时期的策略方向不断调整和转变的。近年来,为适应产业技术发展需求,工研院对内部资源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更为成熟的管理

7、结构。其核心业一】25万方数据第15卷陈鹏,等: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及其启示务机构六个所、两大中心,以围绕研发事业、技术任务、专业服务三大支柱进行编组。基础研究所集中进行核心技术的研究,主打技术引领和扩散;焦点中心以及分属的五个中心则主要整合内部创新资源,分fl另1类,快速抢占新科技的制高点;连结中心主要整合行政服务、咨讯、技术转移等部门,为工研院提供各类服务。这一组织结构灵活机动,强调资源共享,跨领域整合运作,以及灵活快速回应外界的需求,进而从体制上保障了整个机构的正常运转。产业学院董事会工工研院业务推广技术转移与服务中心企研处困际业务中心行销传播处监事会堕坌堕J行政资源人力资源处行政

8、服务处会计处咨询技术服务中心连结中心I基础研究所I焦点中心!掣耄i!窖f安些要l f显示中心:誓娄车2l l:羹嚣霪I:受畜凳宣中心产经中心l机械所I。X甬弃电中.凸量测中心l!塑任耍I医疗器材中心服务与科技中心I l:鐾霜雳I芜酿辫镇审忑图1工研院的组织结构3.2运作机制3.2.1经费投入机制在工研院创办初期,政府提供了充足而稳定的经费补贴。19731983年,政府的补贴约占工研院经费支出的60%。经过10年的探索和运作,工研院通过向产业界推广科研成果,提供相关服务,实现了在没有政府补贴情况下的收支平衡且略有节余,到1984年,政府停止了补贴。之后,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工研院强化产业服务

9、,实现了承接公共部门(含政府相关机构项目的经费与面向产业服务的企业委托项目经费比例持平,且后者呈增长的趋势。具体的经费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各项。专案计划:政府经济部技术处等委托的科技研发计划。技术服务:军方、企业委托项目,以及面向企业的咨询、培训、检测、分析等服务项目。计划衍生:专案计划所产生的技术,接受民间及政府等委托从事特定产品的研究开发项目。业务外收入。3.2.2研发项目选择机制工研院研发项目的选择始终以产业为导向。无一126一论是为满足产业的技术需求而进行的研发,还是以技术为出发点创造新兴产业,产业的先期介入都是研发项目选择的莺要方式。早期,项目的选择一般都要经过调查企业的实际情况、邀请产

10、业界及学界专家参与评审,或者以业界参与合作的方式,以确定拟研究的技术发展方向符合产业需求。为适应产业情况的不断变化,工研院以技术为出发点成立研究单位,如应环保成立防污中心,应通讯技术成立电通所等,强调“一个研发单位”对应“一个产业类别”。随着产业界能力的提升,工研院研发项目的选择也逐渐整合,并特别重视前瞻性,不再由原来的各单位简单对应各产业。对于那些预期能较持久具有创新性的产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和人力。体现了与时俱进思路和谋略。图22008年工研院经费构成情况图DJ3.2.3技术研发机制工研院所进行的研发注重与学术界、产业界错位进行。基础研究主要由学术界来承担,生产技术及配合销售尽量由产业界完成

11、,工研院则关注前瞻性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发。但是,它与学术界、产业界又是紧密合作的。其技术研发机制主要包括自行研发、技术引进,以及与产业、学界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自行研发主要由工研院的各个所或中心为主进行,但非常重视满足产业界的需求。技术引进在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工研院创立初期没有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为了迅速掌握其中的关键技术,工研院承担了引进技术开发初期的技术风险和人才培育工作。利用从美国RCA公司转移来的技术和经验,建立了试验工厂,制造出集成电路,促成了台湾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形成和发展。工研院与产业界、学界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课题不仅可以在同类研究机构中进行,也可以与企业

12、合作研发。技术人员的交流更是如此,它鼓励技术研发人员向企业转移,也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为加强与企业界的互动,工研院还推动了开放实验室的建设,由企业就特定研究主题与工研院进行合作研究,其目的是藉此拉长产研合作的纵深 程度。工研院与大学的合作,则主要包括人员合聘、万方数据工业工程与管理第4期借聘、学术研究的合作、研究生的培养、场地与设施的共享,以及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3.2.4技术扩散机制为实现产业技术升级,工研院有意加大技术扩散的力度。其技术扩散的主要方式有:技术转移。针对个别企业的技术合作与技术服务,针对多家企业的共性技术研发,针对产业内尚未有承接对象的前瞻性技术创新,都是工研院予以关

13、注和技术转移的方向。衍生公司。通过建立衍生公司把新技术快速带人产业。衍生公司采用的技术一般均是突破性的新技术,所生产的是关键产品,既可以创造需求,又提供投资机会,从而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孵化创新企业。凡符合高科技创业要求的(其技术必须是创新的,或者在台湾处于先进水平,而且能对现存企业和产业起到带动作用,个人及成立18个月之内的新公司均可以申请进工研院的孵化中心。孵化育成期为3年,工研院提供场地和部分初始投资,还提供商业咨询、法律信息等服务,以及投资、技术服务、培训、行政管理等支持。企业成功孵化后,通常将一部分股权或者捐赠作为对工研院的回报。4借鉴与启示台湾工研院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应用技术公共研

14、究机构,其运作无疑是成功的。它的功能定位与运作模式,对于我国大陆各地正在尝试建立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4.1非营利性应用技术研究机构是以有限的资源产生巨大产业效益的有力杠杆在经济起飞初期,鉴于国家和地区整体的科技水平和企业的研发能力均较薄弱的现实,依靠个别企业现有的能力很难形成有竞争力的创新能力和产业效益。非营利性应用技术公共研究机构能够整合积聚政府、产业、科研部门,以及高校力量,提升产业研发能力,带动产业研发投资,带动产业上中下游发展,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成新兴产业的产生等,从而实现由技术研发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挥以研发投入带动产业发展的杠杆作用。4.2非营利机构的性质和

15、企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保障了工研院的研发始终以“未来为导向工研院一直希望能跑在产业界的前面,做产业想做但做不了,或者欲做不敢做的事情。用现任院长李钟熙的话来说:“业界能做的东西我们尽量躲避,我们要做业界不能做的东西,所以难度更高ois”非营利的机构性质和企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成为其破解“难度”的重要保障。工研院没有股东,所以,它的盈余不会分散到股东手上,而是留在工研院内部转为新的研发投资,保证其有比较多的经费用于做未来的事情。另一方面,工研院采用企业化经营,保证了它始终把经营和效益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经营好了,效益好了,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支撑它做一些更未来、更长远的事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16、4.3紧密结合内外环境、政府政策与产业需求的变化,使工研院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于工研院来说,技术扩散和技术研发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技术扩散必须面向产业,必须与时俱进,适应产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如1970年始,工研院的技术发展策略重点是引进和延揽高科技人才,运用政府资助的研发经费,发展产业技术项目。1980年始,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研发为主,并转移到产业界,进行商品化及大量生产。1990年始,配合产业发展的特定需求,主要开发核心技术、关键性零组件以及新产品。2000年后,随着经济高度国际化,自由化和整合化,工研院以前瞻性与创新性技术的研发为主,创造新的产业发展。为此李钟熙总结说:工研院不

17、同时期的“策略和定位都是不一样的,工研院每lo 15年会有一次改变。,6正是这种不断变化和调整,使工研院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4.4开放性的运作系统,促成工研院位居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工研院的开放性表现在许多方面:研究课题的合作研发,技术人员的自由流动,产研合作的开放实验室,与大学、国际的联合研发,面向产业的全方位服务等等。工研院决不满足于与企业建立亲密关系,更看重“跑到企业界的前面”、“帮忙把产业的潜力和力气带起来”。这种立意、视野和与之俱来的开放性使得工研院可以汇聚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及国际等资源,整合各种创新要素,运用于产业创新;也有利于工研院在产业创新的过程中位居技术开发和技术扩散

18、的中心位置,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联结点。4.5与著名大学在空间上的集中配置,形成高科技产业的积聚效应台湾地区政府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过程一】27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模式及其启示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陈鹏, 李建强, CHEN Peng, LI Jian-qiang 陈鹏,CHEN Peng(上海交通大学,改革与发展研究室,上海,200240, 李建强,LI Jianqiang(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办公室,上海,200240 工业工程与管理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0,

19、15(4 4次 参考文献(4条 1.史钦泰 产业科技与工研院-看得见的脑 2004 2.丁云龙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期刊论文-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11 3.台湾工研院财务报告 4.丘慧慧 专访台湾工研院院长李钟熙:科技台湾的瞭望者 2009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阮重晖.张俊华.沈剑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模式对杭州建设行业公共研发平台的借鉴期刊论文-中共杭州市委 党校学报2006(3 2. 冯广平.FENG Guangping 科研与市场脱节问题的解决之道探斩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管理期刊论文科技导报2009,27(18 3. 刘强 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案例研究期

20、刊论文-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1 4. 张涛 工研院辅导台湾中小企业如何技术创新期刊论文-海峡科技与产业2008(4 5. 丁云龙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期刊论文-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11 6. 胡文国 创建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核心的新型技术创新联盟以深圳工研院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例期刊论 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3 7. 陈舒.Chen Shu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及启示期刊论文-学会2008(12 8. 贺威 工研院:台湾最具活力的科技开发机构期刊论文-台湾研究集刊2002(4 9. 牛振喜.安会刚.郭鹏.Niu Zhenxi.An Hui

21、gang.Guo Peng 以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研究 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坛2006(4 10. 李红涛.郭鹏 论工业技术研究院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2 引证文献(4条 1.谈力 借鉴台湾工研院成功经验促进广东科研机构发展期刊论文-广东科技 2012(10 2.刘敏 台湾工研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对广东科技工作的启示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13(3 3.史华新.刘保延.谢琪.王斌.曹馨宇.江丽杰.赵晔.王智瑜 构建服务流,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期刊论文 -中医杂志 2013(9 4.李纪珍 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的模式选择期刊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10 本文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