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颗钻石教学设计通州区米莹.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1674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7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通州区米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通州区米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通州区米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通州区米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通州区米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通州区米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颗钻石教学设计通州区米莹.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基本信息课名神奇的童话七颗钻石第二课时是否属于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否学科语文学段第二学段年级三年级授课日期2016.6教材书名: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6月北京市中小学“京教杯”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教学设计参与人员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设计者米 莹通州区东方小学13501090900实施者米 莹通州区东方小学13501090900指导者吴焕海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13521732900其他参与者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童话是文学作品中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表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它把许多平凡的常见的人物或动物的活

2、动,编织成绚丽多姿的图景,达到对儿童进行品行教育。以神奇的想象展现善良与美好是童话的特质。而童话的神奇与美好的情感是通过语言、情节、形象传达出来的。本课教学基于童话的这一文体特征,引导学生认识、体会童话的神奇,感受它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把握由神奇的想象所带来的充满变化的情节,在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与表达,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语言、认识童话、体悟情感。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七颗钻石是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篇童话,写的是在一次大旱之年,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由于她的爱心,水罐从空变满,从木的变成银的,又从银的变成金的并涌出清澈的水流,射出七颗钻石,

3、升上天空。“神奇”无处不在,善良充满人间。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了水罐从空木罐-满木罐-银木罐-金木罐-射出钻石,涌出水流的变化过程。第二课时,我想带领学生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小姑娘无私广博的大爱,体会童话的神奇以及它所传达的美好情感,抓住这篇童话“反复结构”的特征,引导学生打开想象之门,续编童话。二、学生情况分析:经过课前进行的调查问卷。学生对于童话故事有如下了解:问题选项及比例1.你喜欢读童话故事吗?喜欢92%一般5%不喜欢3%2.你觉得童话和其他故事比,不同之处在哪?神奇47%有趣44%有教育意义9%3.你知道童话中的“反复结构”吗?知道2%不知道98%4.你

4、读过反复结构的童话吗?读过3%没读过84%不确定13%通过调查,我做出如下分析:1.绝大部分同学喜欢读童话。此前,学生已经阅读了很多童话书籍和童话故事,比如安徒生童话以及二年级学过的小壁虎借尾巴等,一部分同学知道童话的不同之处,对于这种文体的喜爱和了解,是他们学好本课的基础。2.对于童话中的“反复结构”,学生还不太清楚。为了让学生能够知道“反复结构”的写作特点,为今后阅读其他童话或自己创作童话提供帮助。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反复结构”的写法,并尝试运用这一写法,通过合理想象,创编童话。在想象过程中,学习语言,体会情感。三、教学方式: 自主读书 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五、

5、技术准备: PPT课件 学习单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述课文,体会童话故事的神奇,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神奇的力量源于小姑娘广博无私的“大爱”。3.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学习“反复结构”并运用“反复结构”续编童话。二、教学重点:了解神奇的力量源于感受小姑娘广博无私的“大爱”。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反复结构”并运用“反复结构”续编童话。教学流程示意17 七颗钻石第一课时创设情境 了解故事背景整体感知 理清故事主线复述内容 感受童话神奇品读童话 感悟无私大爱第二课时感知文体 体会童话特点发挥想象 续编童话故事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述内容,

6、感受童话的神奇。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2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3生汇报,师根据汇报板书:空-(木)满银金。设计意图:利用板书,展现情节,发现水罐的神奇变化。4请同学根据板书,复述主要内容。5.小结:水罐会变,多神奇呀!童话故事中总有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这就是童话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水罐变化,理清故事主线。利用复述内容,初步体会童话的神奇。二、品读课文,感悟无私大爱。1.小姑娘做了什么,让水罐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水罐变化次数变化结果小姑娘行为体会到什么第一次空-满第二次木-银第三次银-金第四次射出钻石,涌出水流2小组合作学习

7、,完成此结构图。教学意图:通过默读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故事情节的神奇,感受小姑娘无私广博的大爱。3.生汇报合作学习结果,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 水罐变化次数变化结果小姑娘行为体会到什么第一次空-满到处找水,累倒睡着。爱母亲第二次木-银喂小狗喝水爱动物第三次银-金喂妈妈喝水母女情深第四次射出钻石,涌出水流把水让给过路人爱他人4.小姑娘一次次的让水使得水罐一次次发生神奇的变化。水罐变化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预设:不可以,水罐是越变越好。5.为什么越变越好?(引导学生关注小姑娘的爱心是不断升华的)6.小姑娘那么需要水,却一次次的让水。也正是因为她的爱心,使神奇的事不断发生。她就是在告诉我们:爱心创造奇

8、迹,善良永存心间。教学意图:通过思考相似情节的顺序能否颠倒,引导学生关注小姑娘的行为背后所传递的情感。从小爱到大爱,爱心不断升华,爱心创造奇迹。三、感知文体,体会童话特点。1.过渡:看来神奇的童话故事往往蕴含着美好的情感,而且情节一波三折。2.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童话,叫小壁虎借尾巴。谁愿意讲讲这个故事?(1)请生讲故事。(2)出示小壁虎借尾巴图片,说一说小壁虎一共借了几次尾巴?结果如何?(3)根据学生口头反馈,多媒体中完成结构图:借尾巴次数找谁借结果如何第一次小鱼没借到第二次老牛没借到第三次燕子没借到3.和七颗钻石相比,这两个童话故事有什么相同之处吗? 预设:(1)七颗钻石中小姑娘让了3次

9、水。小壁虎借尾巴中小壁虎借了3次尾巴。师点拨:都是相似的情节反复出现。 (2)他们的结局都很好。师点拨:都传达了美好的情感。4.小结:小壁虎一次次的借尾巴和小姑娘一次次的让水,情节都很相似,而且这些情节在反复出现,我们就把具有这两个特点的童话故事叫做 “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教学意图:通过对比阅读,找到两篇童话的相同之处,了解反复结构是童话故事的写作特点。正是因为情节的相似和不断反复,使得童话故事充满想象,而且生动有趣,有吸引力。5.正是因为童话故事中常常使用“反复结构”的写法,才让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生动有趣。有这种结构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推荐大家课下阅读渔夫和金鱼,感受这种写法。教学意

10、图:推荐相同结构的童话,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会读童话,感知童话特点,为今后独立创作童话奠定基础。四、发挥想象,续编童话故事。1.其实,学会“反复结构”的写法,你也可以创作童话。试一试?让我们打开想象之门,来续编七颗钻石。2.欣赏有水后大地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这一股清澈、新鲜的水流会流到哪里?那里会变得怎么样?教学意图:图片的辅助,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想象之门。让学生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带着美好心愿进行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上文,使想象内容更丰富。(1)同桌交流想法。(2)集体交流。3.把你的想象写在学习单上。 水罐涌出清澈新鲜的水流,有水了!有水了!水流到_,_。水流到_,_。水流

11、到_,_。4.生反馈、交流。设计意图:发挥想象,利用反复结构,续编故事。续编的过程就是再创作的过程,在续编过程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流露美好情感。5.及时评价,肯定学生想象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善良、美好的情感。6.小结: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七颗钻石中善良的小姑娘,还感受到了童话的神奇,知道了“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并尝试续编童话。相信有了今天的学习,今后你再阅读童话故事,一定有不一样的感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将所学新知识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中。再读到“反复结构”的童话时,能够感知这类童话的特点。五、课后作业:阅读渔夫和金鱼,继续了解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六、板书设计:空 七颗钻石 爱 孝心 关爱他

12、人 (木)满 金 关爱动物 母女情 银学习效果评价设计评价方式1. 通过评价表,对学生运用反复结构续编童话进行评价。2. 通过后测,调查学生对本课内容掌握情况。评价量规(1)续编童话评价表反馈:等级要求人数比例优秀能结合上文,发挥自己的想象。利用反复结构,从三个以上角度描绘出大地的变化,感受到作者美好的情感。语言表达通顺、流畅、有条理。1228.6%良好能结合课文内容,写出自己的想法、感受。从一、两方面写出大地的变化,写出自己的美好心愿。语言表达基本通顺。2661.9%合格仿照同学交流内容进行简单描写,缺少自我表达或表达不通顺。49.5%(2)后测问卷反馈:问题选项及比例1. 你觉得童话有哪些

13、特点?神奇100%有趣86%有教育意义87%2. 你知道童话中的“反复结构”吗?知道100%不知道0%3. 你读过反复结构的童话吗?读过100%没读过0%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1.七颗钻石是“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我抓住这一写法特点,通过对比阅读小壁虎借尾巴,让学生知道“反复结构”,同时感受到这种结构的童话故事情节曲折生动, 有吸引力。通过相似情节的反复,帮助学生挖掘情节背后的美好情感。让学生明白,水罐的每一次都是小姑娘爱心的升华。它寄寓着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2.体会反复结构,续编童话故事。反复结构是童话故事常见的写作结构。学习反复结构,可以帮助学生阅读类似童话故事时理清线索。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用这一写法进行童话创作。本课教学中,我初步尝试让学生运用反复结构,续编童话结尾。在续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与表达,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语言、认识童话、体悟情感,达到语言实践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