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汇编.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91891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汇编.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院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管理制度汇编传染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制度为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避免传染病疫情造成医院内传播,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和规范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我院传染病消毒隔离各项措施,提高我院传染病医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工作质量,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一、医院诊疗区域空间布局、设备设施和诊疗流程等符合传染病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要求。二、认真做好预检分诊工作,重点询问患者有无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流行病学史等,应对疑似患者测量体温,向疑似经

2、空气传播疾病或飞沫传播疾病患者发放医用外科口罩,指导患者正确佩戴,并指导患者适时正确实施手卫生和咳嗽礼仪。对于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当引导至相应科室/医院进行诊治。三、对于患有甲类传染病以及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和病原携带者,必须安置在医院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隔离和治疗,必要时启动负压病房。对于其他法定传染病患者或病原携带者,根据需要按规定予以必要的隔离治疗。四、对于新发传染病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根据国家卫健委相关文件要求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五、传染病患者或可疑的传染病患者应单间隔离。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并保持适当的床间距。六、加强

3、传染病患者的管理,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根据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特点,对就诊的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采取接触、飞沫、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等针对性防控措施,阻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传播。七、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其特点,做好疫点管理,加强病房的消毒和管理。及时对接诊患者使用过的候诊室、检查室、病区及车辆进行终末消毒,治疗用品尽可能专人专用或用后消毒,按规范做好医疗废物处置。科室定时自查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的落实及登记情况。八、医务人员做好标准预防和手卫生等工作,传染病患者各项操作和护理安排在最后进行。九、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

4、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的物品。科室为从事传染病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提供数量充足且符合规范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指导、监督正确选择和使用。十、科室每季度对全科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技能的培训。十一、医院感染管理科对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指导。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一、管理要求L建筑布局合理、区域划分明确、标识清楚,并检查与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改进。2 .遵循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按照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要求,落实门诊、急诊就诊患者的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3 .执行疑似和确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安置和转运的管理要求,呼吸道传染病及新发或不明原因传染病流行

5、期间,制定并落实特定的预检分诊制度。4 .遵循WS/T311的要求,做好疑似或确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隔离工作;遵循WS/T367的要求,做好接诊和收治疑似或确诊呼吸道传染病区域的消毒工作。5 .工作人员掌握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的防控知识,遵循标准预防,遇有经空气传播疾病疑似或确诊患者时,应遵守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规章制度与流程,做好个人防护。6 .为工作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二、患者识别要求1 .有明确的经空气传播疾病预检分诊制度与流程并落实。2 .预检分诊应重点询问患者有无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流行病学史等情况,必要时应对疑似患者测量体温。对疑似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发放医

6、用外科口罩,并指导患者正确佩戴,指导患者适时正确实施手卫生。3 .工作人员应正确引导疑似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到指定的感染疾病科门诊就诊。三、患者转运要求1 .患者转运包括从就诊地到临时安置地,从临时安置地到集中安置地。有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院内转运与院外转运的制度与流程。2 .疑似或确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和不明原因肺炎的患者,应及时转运至有条件收治的定点医疗机构救治。3 .转运时,工作人员做好经空气传播疾病的个人防护,转运中避免进行产生气溶胶的操作。4 .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在转运途中,病情容许时戴医用外科口罩。5 .转运过程中若使用转运车辆,应通风良好,采用负压转运车。转运完成后,及时对转

7、运车辆进行终末消毒,终末消毒应遵循WS/T367的要求。6 .患者确定转运时,告知接诊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四、患者安置要求L临时安置地确保相对独立,通风良好或安装了带有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有手卫生设施,并符合WS/T313的要求。2 .集中安置地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三区之间应设置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无逆流,不交叉。病室内应设置卫生间。3 .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宜安置在负压病区(房)中。应制定探视制度,并限制探视人数和时间。4 .疑似患者单人间安置,确诊的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同一病室,床间距不小于1

8、.2mo5 .患者在病情容许时戴医用外科口罩,其活动限制在隔离病室内。6 .对暂不能转出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安置在通风良好的临时留观病室或空气隔离病室。五、培训与健康教育1 .每年开展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内容可包括常见经空气传播疾病的种类、传播方式与隔离预防措施,防护用品的正确选择及佩戴,呼吸道卫生、手卫生、通风等。2 .在经空气传播疾病防控的重点区域、部门和高风险人群中开展经空气传播疾病防控知识培训,对就诊患者和工作人员进行经空气传播疾病防控的健康教育。3 .在发生经空气传播疾病及新发或不明原因传染病流行时,采取多种形式针对该传染病防控进行宣传和教育。六、清洁、消毒与

9、灭菌1 .空气净化与消毒应遵循WS/T368的相关要求。2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应遵循WS/T367的相关要求。3 .经空气传播疾病及不明原因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或灭菌应遵循WS310.EWS310.2、WS310.3及相关标准的要求。4 .患者转出、出院或死亡后,按照WS/T367的要求进行终末消毒。5 .清洗、消毒产品合法、有效。6 .患者死亡后,使用防渗漏的尸体袋双层装放,必要时应消毒尸袋表面,并尽快火化。7 .医疗废物处理遵循医疗废物管理的有关规定。七、经空气传播疾病工作人员预防与控制要求1 .诊治疑似或确诊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时,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

10、,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隔离的防护措施。2 .工作人员防护用品选用按照分级防护的原则,具体要求符合医护人员的分级防护。进入确诊或疑似空气传播疾病患者房间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呼吸器;根据暴露级别选戴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3 .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的具体要求和穿脱个人防护用品的流程与操作遵循WS/T311的要求,确保医用防护口罩在安全区域最后脱卸。使用后的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处置;可重复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清洗、消毒或灭菌后再用。4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开展工作人员的症状监测,必要时为高风险人群接种经空气传播疾病疫苗。5 .工作人员发生经空气传播疾

11、病职业暴露时,采用相应的免疫接种和(或)预防用药等措施。6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遵循WS/T442的相关要求。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防控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以及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和通知文件等的要求,制定本制度。一、制定应急工作预案医院成立应急领导小组、医疗救治专家小组、后期保障小组等组织,各司其职。二、门诊预检分诊管理L门诊切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预检分诊点设置醒目、标识清楚。7 .配备有经验的分诊人员,对进入门(急)诊的人员,测量体温、询问相关症状及流行病学史,一旦发现可疑患者,应立即登记患者信息,并指导患者及陪同人员

12、正确佩戴口罩、遵守咳嗽礼仪,同时由工作人员将可疑患者送至发热门诊就诊,对其实行闭环管理。三、发热门诊管理1 .按防控要求设置发热门诊,并与普通门(急)诊隔离。发热门诊应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并设有醒目的标识。医院门口设有醒目的发热门诊标识及行走线路。2 .发热门诊内设置“三区两通道”,“三区”包括污染区、潜在污染区和清洁区,“两通道”包括患者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以及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出入口,各区和通道出入口设有醒目标识。发热门诊的空调通风系统应独立设置。3 .发热门诊配备具有呼吸道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诊疗经验的医务人员,并根据每日就诊人次、病种等合理配备医师,流行期间可根据实际诊疗量增加医师数量。

13、切实落实首诊医师负责制度,严格筛查病例,发现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须立即按院内流程上报。发热门诊根据患者数量配备相应数量的护理人员,流行期间根据实际患者数量的酌情增加护士数量。所有在发热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须经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诊疗知识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培训,且经穿脱防护用品、手卫生、医用防护口罩适合性试验等知识和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4 .对发热门诊就诊患者采取全封闭就诊流程管理。如患者需要前往发热门诊以外区域检查,应当严格遵循“距离最短、接触人员最少、专人防护陪同”的原则,不得与普通患者混乘电梯,检查室单人使用,接诊医务人员做好防护,患者所处环境做好消毒。5 .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

14、应尽快按指定路线转送至隔离留观病区或定点医院救治。6 .患者转出后,按要求做好终末消毒(包括空气、环境物体表面、复用器械物品、复用织物等的消毒)。四、隔离留观病区管理1 .设置“三区两通道”,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有缓冲区,缓冲区之间有物理隔离。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规范。2 .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原则上直入病房,由医务人员协助办理入院手续,优化入院流程,减少患者等候时间;疑似病例安置在单人间,确诊病例可安置在多人间;应安排充足的医疗力量,根据防护用品更换时间合理安排班次;住院患者原则上不允许陪护,确需陪护者须按相关流程执行,并做好个人防护培训;加强病房24小时门禁管理。患者及陪护除必

15、要的检查和治疗外,不得离开病房。同时,加强患者及陪护人员宣教,指导做好手卫生、如厕卫生,正确佩戴口罩,遵守咳嗽礼仪等。3 .患者转出、出院或死亡后,按要求做好终末消毒(包括空气、环境物体表面、复用器械物品、复用织物等的消毒)。患者死亡后,按规范做好尸体的消毒处理工作。五、普通病区管理1 .设置缓冲病区,用于临时隔离住院患者中的可疑病例,或需住院治疗但未获得相关疾病筛查结果的患者。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规范。2 .缓冲病区应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不得穿插在普通病区之间。缓冲病区除污染区(包括患者隔离病室)外,还应至少设置潜在污染区,用于医务人员脱卸防护用品。缓冲病区内的病房应通风良好,关闭房门

16、,开窗通风,当通风不良时,放置可人机共处的空气消毒净化器进行持续空气消毒。在使用集中通风系统时,应关闭缓冲病区的回风和送风。3 .加强住院患者陪护及探视管理,无关人员禁止随意出入病区。取消非必要的现场探视和陪护,确需陪护的宜安排1名固定陪护人员。陪护人员应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筛查及健康监测,并做好个人防护。原则上陪护人员不得出病区,不得串病室,不得聚集。4 .科室配有应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和防护用品(防护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5 .患者转出后,按要求做好终末消毒(包括空气、环境物体表面、复用器械物品、复用织物等的消毒)。六、重点高风险科室或部门管理1 .高风险科室或部门包括急诊科、手术

17、室、产房、内镜室、血液透析室、耳鼻喉科、口腔科、儿科以及部分医技科室等。2 .制定本科室相应的应急预案及工作制度、流程,重点关注布局、流程、通风、清洁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废物、终末消毒等的管理。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规范。七、医务人员防护及健康管理1 .医务人员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和医疗操作可能感染的风险选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在日常接诊时,应戴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穿工作服。如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则须加戴乳胶手套;在采集患者咽拭子标本、吸痰、气管插管等可能发生气溶胶和引起分泌物喷溅的操作时,须穿一次性隔离衣或医用防护服,戴医用手套、医用防护口罩、护目

18、镜/防护面罩等。在穿脱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时,应有专人监督或两人一组相互监督,避免发生交叉感染。2 .流行期间工作人员应做好健康监测,每天测量体温。如出现咳嗽、发热等身体不适症状,应及时向预防保健科报告。八、医疗废物管理医疗废物处置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相关管理制度执行。流行性感冒医院感染防控制度为做好流感防控工作,根据全国流行性感冒防控工作方案(2020年版)相关规定,制定本制度。一、认真执行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做好患者分流。做好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喷嚏礼仪指导,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及陪同人员应当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二、各科室应分开安置流感疑似和确诊患者,患者外出检查、转科或转院途中应当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限制流感疑似和确诊患者探视或陪护,防止住院患者感染。三、加强病房通风,并做好诊室、病房、办公室和值班室等区域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四、按照要求处理医疗废物,患者转出或离院后进行终末消毒。医务人员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根据暴露风险进行适当的个人防护,在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及时进行流感筛查。疑似和确诊流感的医务人员,应当隔离治疗,不可带病工作Q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