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2454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导学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识记 运动的含义。 相对静止的含义。 规律的含义。 理解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 列举实际事例,结合相关哲学原理,讨论如果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能力目标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情感目标

2、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物质与运动关系,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方法论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学法指导讨论法 探究法 讲授法知识链接朋友送给我一个蝴蝶的茧。据说那会变成一只紫色的美丽蝴蝶。一天,那蛹破了一个小口,我坐在桌子前,仔细地看着蝴蝶宝宝费力地挣扎着,想要破茧而出。好像母亲分娩一样,那个看不清形状的小生命折腾了好几个小时,还是没有什么进展。又过了一会

3、儿,它好像筋疲力尽了,停了下来。我决定帮它一把,于是把剩下的那部分剪开了一道口。小蝴蝶终于完全出来了。然而,它没有像我预料的那样展翅飞翔。它战战兢兢地抖动着一对皱巴巴的翅膀,身体还像一个肿肿的小虫。它始终没有飞起来。它一直在我的桌子上,带着那对紫色的、萎缩的翅膀和一个肿胀的身体哆嗦着蠕动,直到死亡的来临。后来,从朋友那里得知,正是我的好心和性急断送了蝴蝶美丽的生命。因为,大自然设计的每一步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在蝴蝶破茧而出的挣扎中,它会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挤到翅膀里,这样,当它终于自由的那一刻,它才能拥有轻盈的身体和丰盈的双翅。 问题:1、我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是否一致?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形吗?2、

4、从哲学上看,人们怎样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变成现实的东西?基础梳理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 和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 的物质。运动是 的运动, 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 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含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静止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 没有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运动是 的、 的和 的;而静止是 的、 的和 的。联系: 是

5、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 和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 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和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的、 的、 的、 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 ,也不能被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 。)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 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 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4、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 的。人可以

6、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互动探究探究一:阅读思考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1、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2、你能从中受到什么启示?3、世界上有没有不运动变化的事物?探究二:阅读教材第31页第二个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绝对精神的运动是一种什么观点?3、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探究三:阅读教材第32页第一个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1、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

7、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有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2、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但是,有些人却把二者割裂开来,你能列举一些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或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例子吗?探究四:阅读教材第33页第二个方框中的内容,探究下列问题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2、什么是规律?它有哪些特点?3、人们“永动机”梦想的失败和焦耳后来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也是普遍的,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呢?请你结合实例予以说明。巩固练习(B级)1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

8、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首诗说明了 ( )A事物运动是永恒的 B.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A级)2“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上述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看待事物既要看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相对性 B做工作必须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A级)3“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9、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B级)4地球好比一只陀螺,它绕着自转轴不停地旋转,每转一周就是一天。地球不但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公转一周为一年,且存在周期性变化。这一事实体现了 ( )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地球是自然界运动的载体C地球运动是地球上生物产生的前提 D事物运动的具体形式是相同的(A级)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运动都必修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否则,这种运动根本不会存在。运动的承担者是 ( )A人类社会 B自然界 C物质 D宏观物体(B级)6英国哲学家比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

10、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类似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比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神创论观点(B级)7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晚,北京西南、东北方向出现降雨,而且云带不断向城区“合围”。气象部门果断实施大规模人工消雨作业。直到开幕式结束,“鸟巢”上空滴雨未下。这次人工消雨体现了 ( )A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臆造的联系 B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D规律是客观的,人能够认识、利用规律(B级)8历史上曾

11、显赫一时的古楼兰人竞神秘地消失了。考古证实,当时规模稍大的墓穴,要用掉大小树木600多棵,等到人们认识到砍伐森林、破坏环境的恶果,在实地“严禁砍伐活树,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已毁”,已无力回天了。题中材料告诉我们( )A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B整体总是大于部分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客观规律必受惩罚(B级)9“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B

12、级)10求真务实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彼时的“真”不能代替此时的“真”,彼事的“实”不能代替此事的“实”。其中的哲理是 (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B、事物运动的方式是永恒不变的C、真与假或虚与实是交织在一起的 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可捉摸的(C级)11近日,山东省出台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草案,意在打造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拓展发展空间,拉动内需,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草案目前已处于专家论证阶段。初步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九大核心区总投

13、资上万亿元,集中集约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其中近海陆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涂用海180平方公里,相关联的开放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海上再造一个陆域大县。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谈谈山东省集约用海初步构想的可行性。第四课第二框参考答案目标检测 15. BCDAC 610. BDDBA 11、答:(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山东集约用海初步构想是在正确认识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可行性构想。(2)规律是客观的,并不表明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山东省集约用海初步构想是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山东的实际出发,发展经济,造福山东人民的重要举措,必将有利于促进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