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申报省级课材料.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452286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PPT 页数:232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申报省级课材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申报省级课材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申报省级课材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申报省级课材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申报省级课材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申报省级课材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申报省级课材料.ppt(2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申报省级精品课材料,一、申报书,二、教学大纲,三、授课教案,四、思考题,五、实践指导,六、参考书目,七、教学录像,河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申 报 书,申报学校:河 北 农 业 大 学 申报级别:省 级 精 品 课 程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讲教师:张 增 栓 张 广 荣 授课对象:本 科 专 科建设时间:2004年9月2007年8月申报日期:2004年7月1日 河 北 省 教 育 厅,课程主讲教师,课程主讲教师,课程骨干教师情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生必修的政治理论课之一,是学好其他政治理论课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内容。通

2、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河北农业大学从1988年开设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1999年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经过多年来长期不懈的探索和改革,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进一步完善已有的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课堂演讲、学生讲课、专题报告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突出加强课堂提问和多媒体教学两种方法。制作并使用了内容详实、条理清楚的教学课件,同时运用图片、动画、图表等形式加强原

3、理的直观性,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观看宇宙与人、生物进化、中华周易、现代科技与21世纪、共和国三次最辉煌国庆大典实录、抗洪精神赞等教学片,形象生动、寓教于乐,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也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学时为36学时,每学期安排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12次,课外作业2次。,1.课程现状分析:(含课程性质、学时),几年来经过哲学教研组全体教师的不断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认可。但还有以下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1.由于本课程组年轻教师占多数,所以无论从把握理论深度,还是在教学经验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使

4、年轻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以提高水平。2.实践证明,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枯燥、晦涩的原理变得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起到单纯讲授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为提高教学效果,需要购进最新、最权威的图书、音像资料,以丰富教学手段。3.在实践环节,由于学生人数过多,组织社会实践和参观学习很难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交流,通过汇报、座谈等形式使大多数学生受益,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得安排学生亲身参加到社会实践中来。4.教学课件经过几年的增改,虽然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但其功能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准备与专业人士合作,制作

5、出包含教学、思考题目、学生自测、思维拓展、参考书目等内容的教学课件,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2.申请建设理由:,学校投入经费1万元1.2004年 教学资料费(购置图书资料及教学软件、影视资料):1000元 教学研究费(课件制作、试题库建设、教学研究等):1000元 网络维护费:500元 社会实践费(学生社会实践、请专家作报告):500元2.2005年 教学资料费(购置图书资料及教学软件、影视资料):1000元 教学研究费(课件制作、试题库建设、教学研究等):1000元 网络维护费:500元 社会实践费(学生社会实践、请专家作报告):1000元3.2006年 教学资料费(购置图书资料及教学软件、影

6、视资料):1000元 教学研究费(课件制作、试题库建设、教学研究等):1000元 网络维护费:500元 社会实践费(学生社会实践、请专家作报告):1000元,3.课程建设经费分年度落实情况:,1.制作出包含教学、思考题目、学生自测、思维拓展、参考书 目等内容的教学课件,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2.课程建设期间发表论文20篇以上。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考察、学习。4.派出年轻教师外出短期进修、参加学术会议。5、进一步完善试卷库,并建立试题库。,4.主要课程建设成果(详细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要点及学时分配,河北农大人文学院哲学教研组,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学时

7、)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两个方面,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三、哲学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社会背景、阶级基础、自然科学条件、直接理论来源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根本特征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次伟大发现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略讲)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略讲),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4学时)第一节 物质与物质的存在形式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

8、属性 物质定义的发展,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的含义,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三、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第二节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 实践的本质和特点,实践的功能,实践的基本形式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安身立命之本,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 社会存在物,人的实践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本身。三、实践是人把握世界的环节 第三节 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二、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三、世界的

9、统一性与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世界统一性原理的必然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的思想路线。,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8学时)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三、规律是事物本身所故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四、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和核心第二节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如何推动事物发展变化,内因、外因及其相

10、互关系。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二者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二、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度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质变量变及其相互关系及其意义。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的否定的含义及其意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及其意义。,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运动过程(8学时)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二、认识的本质三、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第二节 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一、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二、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 认识辩证过程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三、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略

11、)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对待科学真理的意义。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四、真理与价值(略)第四节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略),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4学时)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是惟一科学的历史观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含义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二、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及其根源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及其根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意义第二节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及

12、其作用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努力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第三节 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中的决定作用。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2学时)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生产力的构成与先进生产力 生产力的概念,生产力的客观性,构成的实体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合发展先进生产力。二、生产关系的构成与类型 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关系的内容,生产关系的类型,什么是经济基础。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上层建筑的构成,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容和特点,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第

13、三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社会意识的构成及其特点。文化的本质,社会意识的构 成,社会意识诸形式的特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第四节 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略讲),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4学时)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及其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矛盾运动及其意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

14、和群众路线的内容、理论基础、现实意义。,第八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2学时)第一节 社会进步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第二节 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 的社会性、综合性、具体性、历史性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集体 主义价值观对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意义。(注重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理想 必然王国、自由王国及其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授课教案,河北农大人文学院哲学教研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第三章 世界的

15、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第四章 认识的本质和辩证运动过程,第六章 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第八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五章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三、哲学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四、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1.世界观和方法论,2

16、.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一、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社会历史观,自然观,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的区别,二者的联系,研究对象不同,任务和作用不同,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3、辩证法发展的三个基本形态,4、哲学的党性原则,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者为第一性,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1.古 代 朴 素 唯 物 主 义,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基本形态,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7、,古代朴素辩证法,辩证法发展的三个基本形态,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金,木,土,水,火,相克,相生,哲学的党性原则,哲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三 哲学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1.哲学以文化为土壤,2.哲学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3.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四 哲学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1.哲学的时代性就是哲学的历史性,2.哲学作为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有民族性的,3.在阶级社会里哲学具有阶级性,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三、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次伟大发现,四、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实践的发

18、展而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宪章运动英国,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论,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基本内核,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含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理论内容

19、上,从研究对象上,从社会作用上,实现了两个统一,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终结了“科学之科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剩余价值论,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哲学中的主导地位,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20、提高人的素质,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和人的实践活动,第一节 物质与物质的存在方式,第二节 人的实践与物质世界,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第一节 物质与物质的存在方式,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物质的存在形式,三、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物质范畴的发展,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范畴的发展,“原初物质”,原子,客观实在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21、摄影、反映。,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同唯心主义、二元论以及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实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为认识论奠定了唯物辩证法的坚实基础。,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二、物质的存在方式,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2、时间、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离不开物质 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离不开运动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相对的,事物的空间位置未发生移动,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发生变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动中有静,飞矢

22、不动,静中有动,割裂二者的关系将导致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诡辩论,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庄子,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宇:上下四方宙:往古来今,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有客观实在性,相对性,时空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是可变的,第二节 人的实践与物质世界,一、实践是以改造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化活动,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三、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一、实践是以改造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化活动,1、实践的含义及其特征,2、实践的基本形式,人能动地改造物质

23、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物质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革社会的实践,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是人安身立命之本,2、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3、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4、实践改变客观世界也改变人本身,三、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实,践,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一、自然界的先在性和社会对自然界的能动性,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三、主观和客观的辨证统一,四、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一、自然界的先在性和社会对自然界的能动性,1、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具有先

24、在性,2、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能动性,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意识的本质,从自然物质到能思维的生物,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在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劳动起着决定作用,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决定性作用,社会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劳动使人脑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意识的本质,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三、主观和客观的辨证统一,1、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关系,2、主观和客观

25、统一的具体性和历史性,3、反对主观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四、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2、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第三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联系和发展的根本规律,第二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一、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二、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三、普遍联系与系统论,联系,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联系的客观性,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事物本身故有的属性,自在事物的联系,人

26、为事物的联系,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由无数个相互联系的事物 构成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发生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联系的多样性,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主要联系与次要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条件:是指同某一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 各种要素的总和,系统特征,整体性特征,结构的有序性特征,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特征,第二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一、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和规律性,二、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三、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一、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和规律性,1.发展的普遍性,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

27、物的灭亡,3.事物的发展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4.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事物的变动不居,事物不仅有量的积累也有质的飞跃,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运动,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新事物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新事物比旧事物更具优越性,3.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而言是有限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而整个世界是永恒、无限的发展过程,规 律,1.是事物本质的联系,2.是事物必然的联系,3.是事物稳定的联系,二、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1.质、量、度,2.量变、质变及其相互

28、转化,3.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和复杂多样性,质,是使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质和事物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它通过事物的属性表现出来,量和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事物量的规定性是多方面的,度,一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冰,水,汽,0,100,质,量,量变,质变,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变化,区分二者的根本标志,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对度的突破,是发展的渐进性,是发展渐进性的中断,表现为统一、平衡、静止、相持,表现为静止、平衡等的破坏,就是看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

29、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引起新的量变 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割裂二着的关系,将导致激变论或形而上学,质量互变规律复杂多样性的表现,数量的增加或减少(1)量变形式的多样性 构成成分空间排列次序的变化,爆发式飞跃(2)质变形式的多样性 非爆发式飞跃,阶段性部分质变(3)质变、量变相互渗透 局部性部分质变,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肯定和否定,2.辨证的否定,3.否定之否定,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肯定,否定,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相互渗透,辨证的否定的含义,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

30、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新物种否定旧物种,原 鸡,人 工选择,肉 鸡,蛋 鸡,斗 鸡,药 用 鸡,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麦粒,植株,麦粒,否定之否定,在内容上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从形式上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事物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道路是曲折的 前途是光明的,前进是曲折中的前进,曲折是前进中的曲折,特殊性表现,前进中的“回复”,前进中的“倒退”,第三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联系 和发展的根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四、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对立统一规律是联系和发展的根本规律,1.揭

31、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 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2.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3.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同一是斗争中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二者的关系,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

32、力量的变化,质变过程中,使矛盾统一体发生新旧更替,内因,外因,外部矛盾,内部矛盾,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或过程有其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解决矛盾形式的特殊性,双方同归于尽,双方融合为一个新事物,一方克服一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共性比个性深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33、个性比共性丰富,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次 要 矛 盾,主要矛盾,次 要 矛 盾,次 要 矛 盾,次 要 矛 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第四章 认识的实践基础和辨证运动,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第二节 认识的辨证运动,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二、认识的本质,三、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 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1.认识开始于劳动实践,2.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34、,3.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的产生、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动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二、认识的本质,1.两种根本不同的认识路线,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与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区别,4.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认识路线,唯心主义先验论认识路线,物,感觉思想,物,感觉思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了社会实践,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离开了辩证法,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过程简单化、片面化,正确地指出了认识的本质及其过程,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认

35、识的客体,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人,认识的主体,特征,自然性,基本形式,个体主体,社会性,能动性,实践性,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实际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观世界,认识的客体,特征,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自然客体,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客体,精神客体,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同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主体和客体的关 系,主体改造客体,主体认识客体,三、认识和实践的辨证关系,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是实践不可缺少的

36、因素,认识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发展,科学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知行先后问题,知行分合问题,知行难易问题,知行轻重问题,第二节 认识的辨证运动,一、实践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三、认识过程的非理性因素,四、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直接性 具体性,间接性 抽象性,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以现象为内容,以本质为内容,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的关系,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割裂二者的关系,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37、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本质,现象,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赖,任何现象都是对本质的表现,任何本质都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二者相互区别,本质是同类现象中的一般;现象是本质个别的表现,本质是比较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内在的;现象是表面的,从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第二次飞跃的原因,1.理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力量,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条件,1.前提是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2.坚持一般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4.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

38、情感,意志,潜意识,信念,习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在认识过程中具有价值选择的作用,对认识具有激发或抑制作用,对认识具有调节作用,非理性因素作用的特点,非逻辑性:兴趣、冲动、愿望,非语言性:形象、情感,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认识发展的反复性,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3.认识过程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客观事物的本质暴露要有一个过程,人的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主观认识要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符合,历史的统一,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认识的辩证过程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一致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方

39、法、工作方法中的创造性的运用,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标准,一、真理的客观性,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四、真理和价值,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2.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绝对真 理,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人的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客观世界也能被人们认识;人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 无限发展的世界的接近,相对真理,认识有待于扩展,认识有待于深化,二者的关系,相区别:同一真理的两个不

40、同方面、不同属性,相统一: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有相对。,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客 观,主 观,实 践,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随着实践的发展,真理终将被证实 谬误终将被驳倒,凡经实践证明了的真理都包含有 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客观内容,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具体的实践只能证明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认识,已经证明的真理还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实践检验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真理与价值,1.价值原则,2.真理原则,3.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关系,真理性原则是体现真假、是非

41、的原则,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高度地符合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价值原则是体现人类活动的功利性原则,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关系,二者的区别,二者的统一,二者的区别,侧重于客体性原则,侧重于主体性原则,真理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真理性原则是体现真假、是非的原则,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高度地符合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价值原则是体现人类活动的功利性原则,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二者的统一互为前提互相渗透互相引导统 一 于 人 类 的 实 践 活 动 中,第四节 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42、,一、归纳和演绎,二、分析和综合,三、抽象和具体,四、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本质,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第四节 社会的观念结构,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本质,一、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二、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三、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一、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反 对 地 理 环 境 决 定 论,为社会提供了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地理环境的优劣,影响生产发展的速度,维护生态平衡,对社会发展有特殊意义,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 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人 口 因 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反 对

43、 人 口 决 定 论,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二、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1.实践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三、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1.社会有机体不同于生物有机体,2.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3.社会有机体的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不属于上层建筑,第二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一、生产力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奠基石,二、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三、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四、阶级是特定经济条件下的人群共同体,一、生产力是社会

44、经济结构的奠基石,1.生产力的构成要素,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生产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为获得物质生活资料而改造自然的社会物质力量,表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通过教育和学习,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技术发明和创造,提高和改进劳动手段,提高劳动对象质量、扩大劳动对象范围,应用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二、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1.生产关系的构成,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人们在特定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 必然的 不

45、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表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它的产生 存在和发展都有客观规律性,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功能,以一定形式把人和物结合起来,把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三、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1.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依存 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二者的结合就构成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发展的形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生

46、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一、政治结构的内容及其核心,二、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三、国家的本质和职能,一、政治结构的内容及其核心,1.政治结构的内容,2.政治结构的特点,3.国家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制度设施,规章制度准则,实体部分,规章,组织原则,宪法,法律,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是由经济结构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具有强制作用,国家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保证,国家是维护主权完整和独

47、立的保证,二、政治和经济的关系,1.经济决定政治,2.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决定政治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政治的性质和内容,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政治的变革和发展方向,三、国家的本质和职能,1.国家的本质,2.国家的职能,3.国体和政体,国家在本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职能,对内职能,对外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管理职能,组织国防建设,防御外来侵略,调整国际关系,保护国家利益,英国议会君主制政权组织形式,英王,议会上下两院,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内阁首相,下设各部,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众议院参议院,总统,

48、国务卿下设各部,联邦法院,美国总统共和制政权组织形式,德国联邦共和制政权组织形式,总统,联邦议院,联邦法院,内阁总理,下设各部,虚位元首,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第四节 社会的观念结构,一、社会观念的构成,二、精神生产及其社会制约性,三、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四、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主体构成不同,高低层次不同,社会观念的构成,个体观念,群体观念,低层次的社会心理,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第六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第一节 社会发展规律和动力,第二节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 历史的创造者,第一节 社会发展规律和动力,一、社会基本

49、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和改革,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适合 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适合 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 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水平,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 对生产力的

50、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基本适应,不适应,基本适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时 对经济基础起保护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时 对经济基础起破坏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 济 基 础,上层建筑,经 济 基 础,上层建筑,基本适应,不适应,基本适应,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作用,反作用,第二节 科学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