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与三门峡》课程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与三门峡》课程论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水利工程专论大作业题目:“三峡工程”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工程”专业名称: *号.女女女女女女女女女女:*姓 名:*“三峡工程”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工程”*(*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天津*)摘要:三门峡工程曾是黄河上最大的工程,三峡工程是长江上最大的工程,人们 很难不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三门峡工程,至少最初建的三门峡工程是一个失败例 子,现在人们“谈虎色变”,很多人担心重蹈覆辙。显然三峡工程不是百无一失, 但要尽量减少不利的一面,增加有利的一面,拿一两个问题就否定三峡,是一种 不负责任的、不理性的态度,追根溯源,在于汲取教训,让三门峡的尴尬不再重 演。三峡工程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从客观条件来讲,
2、长江和黄河、三峡和三 门峡的自然条件迥异;在技术因素层面上而言,两个工程的设计运行水平也不可 同日而语;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三峡工程应该努力促成新生态的加快形成;在 移民问题上,三峡工程已经有相当多的移民经验。关键字:三峡工程;三门峡工程;技术;生态环境;移民1“三门峡工程”的争议史三门峡工程于1957年开工,1961年4月主体工程基本完成。1960年9月三门峡工程 开始蓄水运用,最高蓄水位332.58米高程。然而运用仅一年半的时间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淤积速度和部位都超出预计;潼关水位抬高,并在渭河口形成拦沙门;渭河下游泄洪能力 迅速降低,两岸地下水位抬高,水库淤积末端上延,渭河下游两岸农田
3、受淹没和浸没、土 地盐碱化面积增大;库岸坍塌严重。为了减缓水库淤积、减轻渭河洪涝灾害,1962三门峡工程的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 改为“滞洪排沙”,汛期闸门全开敞泄,只保留防御特大洪水的任务o 1964年和1969年先 后对三门峡工程实施了两次改建。1973年11月三门峡工程的运用方式调整为“蓄清排浑, 调水调沙”,汛期降低水位防洪排沙,在来沙少的非汛期低水位蓄水兴利。三门峡工程经过 运用方式的调整和改建,增加了泄流排沙设施、加大了泄流排沙能力,使库区年内泥沙冲 淤基本平衡,淤积等问题得到基本控制。表1三门峡工程改建前后的泄洪能力对比(m3s)水位(m)310315320325330335改建
4、以前172830844040480054606040第一次改建后4376606473108300923010020第二次改建后7700966211300125001370014700三门峡工程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是泥沙的严重淤积,以及由于高水位运用和泥沙淤 积引起的环境问题,和由于降低指标所反映出的指标设定过高、投资损失和移民过多等问 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程的决策存在失误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定的指标过高;第二,采用“蓄水拦沙”的指导方针不正确;第三,对泥沙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正确;第四,对破坏环境等负面问题的重视不够;第五,在对淹没和移民问题的处理上。大坝建成后,其工程效应
5、和工程影响,在大坝上下游会有不同的体现,一般来说,大 坝下游受益较多,而大坝上游却要承受一定的淹没损失。三门峡水库也是如此,在中、高 水位运用的情况下,河南省可得发电、灌溉和供水之利,受益最多;山西、山东省次之; 而陕西省却独受其害,渭河两岸受淹,损失最大。因利害关系悬殊,各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导致大坝上下游地域之间产生矛盾和纠纷,引发针对水库的功过之争,愈演激烈,后上升 为存废之争,直至白热化。在水利界,对三门峡水库的功过与存废也出现不同的意见和声音。有一种倾向性的意 见是,三门峡水库的功能可由下游小浪底水库代替,应当停用,实行敞泄,减少库区淤积, 降低潼关高程。如水利界泰斗、两院院士张光斗
6、和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原水利部长钱正英 建议三门峡水库停止蓄水发电,实行敞泄。图1黄河流域图上的三门峡位置有一种意见是,三门峡水库建成之后的40多年里,已经形成了典型的区域性湿地环境 和库区型气候,对豫西的干旱有所缓解,成为相对完整独立的自然生态区,一旦废弃,会 导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出现大面积用水危机和移民的大量返迁等问题,必将对三门峡市 及下游造成一定的影响和负作用,应当慎重考虑。剖析上述争论及各方面的意见,可看出问题实质是大坝上下游双方之间的利害关系之 争,其中最现实最具体的是目前蓄水发电与停用敞泄之间的利害关系之争;问题的症结在 于寻求大坝上下游利害关系的平衡点,即既可低水位运用又可降低
7、潼关高程的两全之策, 把握好低水位运用的“度”;难点在于上下游利害关系将如何摆平。2005年4月28日,三门峡水库存废之争有了定论。黄委会做出决定:三门峡水库已不存 在废的问题,将继续发挥其蓄水发电及其他综合效益。图2左右两图分别为三门峡大坝和三峡大坝2“三门峡工程”争议背后的尴尬三门峡工程曾是黄河上最大的工程,三峡工程是长江上最大的工程,人们很难不把这 两者联系起来。三门峡工程、至少最初建的三门峡工程是一个失败例子,现在人们“谈虎 色变”,很多人担心重蹈覆辙。两者之间:1、它们都是在中国最重要的大河的干流上;2、 都是破记录的、举世瞩目的巨型工程;3、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4、移民
8、数量 庞大:三门峡41万,三峡120万;5、都要毁掉作为文化发祥地的珍贵文物古迹,三门峡 是1000多年前的“中原文明”,三峡是更早的“巴楚文明”;6、最后所花的钱都大大超出 预算,三门峡大约增大了 10倍;三峡预期投资2000多亿,再加上后续对移民、生态的投 资,远不止2000多亿;7、都具有“巨大的综合经济社会效益”都能发很多电,三门峡当 时说“将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3”,三峡说“将占总量1/11”; 8、都使得抚育民族文化、激 发创作热诚的自然景象永远失去,三门峡是气派雄浑的奇伟峭峻,三峡是无可言喻的苍茫 神秘,等等这些,都让我们这些水利工作者唏嘘不已、倍感尴尬。三门峡工程本身虽不成功,
9、但通过多次改造,目前还能发挥一定效益,对生态的不利 影响在逐渐减轻,也是有价值的事情。三门峡水电站作为新中国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有 人说是一个“败笔”。但作为新中国治理黄河的第一个大工程,其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作 用是不可小看的,丹江口、小浪底、葛洲坝、三峡等大工程都从它那里得到了极其宝贵的 经验教训。显然三峡工程不是百无一失,但应该有一个态度,要尽量减少不利的一面,增加有利 的一面。拿一两个问题就否定三峡,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不理性的态度。“以史为鉴可知兴 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追根溯源,在于汲取教训,让三门峡的尴尬不再重演。3三峡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是黄河干流上修建的第一
10、座大型水利枢纽,也是建国后的第一个大型 水利建设工程。这个巨大的工程,从设计到建设,从运行到调度管理,都经历了我国水利 建设史上从未有过的曲折,它从还未诞生开始,就不断地重复着“出现问题一一论争 修改一一出现新问题一一重陷论争修改”的轮回,成为全国水利界乃至全社会注意的 焦点。而三峡工程利远大于弊,它的防洪效益、发电效益、航运效益以及它本身的生态效 益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并不能回避建这么大的工程会给自然界带来扰动,导 致生态上的调整和一些新的不平衡,甚至一些不好的方面。三峡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工 程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图3三门峡大坝上、下游的泥沙淤积3.1从客观条件来讲,长江和
11、黄河、三峡和三门峡的自然条件迥异黄河是世界有名的多泥沙河流,有它自然的地理、地质和气象的原因和条件,黄河穿 越我国西部黄土高原,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厚层土质为无粘性的粉沙质黄土,沿途水土 流失极其严重,黄河每一吨水中含泥沙量是26.32公斤;而长江流经纬度较低的中部地区, 雨量充沛,流域内植被虽有破坏但总体良好,长江每一吨水中含泥沙量是1.14公斤,与黄 河比相差20多倍。显然长江和黄河的泥沙含量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过份担心长江变成黄河 是没有必要的。经过长期的研究分析,以量来定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流域内停止采伐 森林,加强植被的修复,进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再加上三峡水库不断优化调度,可减少
12、泥沙在水库内的淤积,三峡水库是可以长期使用的。现在三峡水库才蓄水一年,而上述这 些有效的措施在前几年就已开始实施,事实上根据监测资料反映,近年来长江的泥沙量呈 逐年递减的趋势。很多人对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回水倒灌仍记忆犹新。那么,长江三峡工程将怎样 应对泥沙问题?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重点研究和阐明的问题。原 本预计的入库泥沙量是每年5亿吨,但是在2003年和2006年对蓄水以来不同的水位进行 观测,发现实际每年入库泥沙量只有2亿吨。所以,工程的排沙功能已经达到或超过设计 的要求,排沙功能很好。工程实施以来,每年入库的泥沙量不到预计量的40%,排沙比超 过原来的预测数字。尽
13、管现在还没到达最后蓄水位,运营的时间也比较短,泥沙的影响也 将长期监测,但是三峡水库经过几十年的运行,达到平衡的时候,它一定能够保留下来绝 大部分有效库容。潘家铮说“三峡水库是淤不满的,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三峡水库绝 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水库。”3.2从技术因素而言,两个工程的设计运行水平也不可同日而语三门峡工程犯的一个最大错误就是没有留冲沙底孔。当时,中国专家曾建议保留底孔 冲沙用,但苏联专家没同意,还把它堵死了,第一步就迈错了,没有给泥沙一个“出路” 引起水库淤积,黄河、渭河河床升高。三峡工程则预留了大批底孔排沙。三峡水库和三门 峡水库也不同,前者是个“细长条”,有600多公里长,平均宽
14、度只有1.1公里,我们把它 叫做河道型水库;后者是个“大肚子”是个湖。三峡水库按“蓄清排浑”方式运行,汛期 多泥沙,水库降低水位运行,长江流量本来就大,河道型水库中流速也较快,容易把泥沙 带走。而“大肚子”水库水进去后就平静下来,泥沙沉落,所以三门峡工程按照当时的自 然条件和设计必然导致淤积。三峡工程不是一两天、一两个人搞出来的,是经过了几十年、近百年论证的大工程, 是几代人的努力,它不是一般的工程,因此对于三峡工程,不能抓住一两个枝节问题就行 了,而是要有一种主流的眼光,一定要从主流问题、主流社会来看。只抓住一两个枝节, 看问题就会片面失真。3.3在移民问题上,三峡工程已经有相当多的移民经验
15、三门峡库区系黄河中游的一个富饶地带,气候适宜,灌溉便利,土地肥沃,特产丰富, 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较为富裕。而新安置区大多数地方自然条件差,土地硗薄, 干旱缺雨,粮食产量低,农业生产不发达,农民的经济收入偏低,生活比较困难。二者相 比,很能激起移民群众的思乡之情。并且当时对移民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组织管理不 善,赔偿标准偏低,没有安排好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出路,移民到新地方又大多不服水土, 风俗习惯也不同,深感生活不便;再加上中国几千年的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和穷家难舍的 传统思想影响,移民遂要求返库定居。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从1956年开始就出现移民边迁 边返现象,且由自发的小规模群众性返库
16、,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大规模群众性返库,次数和人数也逐年递增,这给国家和返库移民都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演变成为一种不安定 的社会因素。而在现在,对于三峡工程移民,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安置好移民,而且要让他们稳定致 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合理的补偿,而且专门为三峡移民制定了一个移民条例,就 是用法律去保障落实;二是还采取了后期扶持的重大措施,现在国务院初步确定的是20 年的扶持;三是实行生产性安置,特别是对农村的移民,失去土地的移民,都进行了安置 到户到人;四是采取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办法,提高移民的就业能力;五是大力开展全 国各省市对三峡库区移民的对口支援。因为这些扶持政策,绝大多数移民搬迁后
17、生产生活 水平明显提高。目前,三峡库区19个县(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运行平稳。2007已完 成生产总值1004.3亿元,同比增长14.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65.03亿元,同比增长28%。 库区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0%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3%。3.4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该努力促成新生态的加快形成三门峡水库建库初期,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投入运用四十多年来,非汛期蓄水, 汛期降低水位,经过自然的修复和人工的建设,在库区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 库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三门峡库区多年来形成的200多平方公里水域,是维持本 区域生态平衡的最基本要素,是国家级珍禽
18、动物白天鹅、鹤类的越冬栖息地,三门峡库区 2003年成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对调节地区气候、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 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旦大幅度降低运用水位,湿地面积将大幅度减少,自然保护区生 态功能将失去平衡,四十多年来形成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将再一次受到严重的破坏,还 需要再花费许多年进行恢复,而有的破坏是无法逆转的。三虹程对岸区翰黝融的影帖耕荷叶镁或施我国二坐谖护楂物,廊 匿将产也较我国特有拒物,为名相 药材神电敷量极少.已觑人 田寇级保护对麟必活妥为保牯的两种动物在买腹区在推误保护席, 以加强琳谯种点产推的 堤护荆在万精葡?三11河村 迁立一个2平方千景的何科堤铲点图4三峡
19、工程对库区珍稀动植物的影响与保护受环境保护的理想主义 情绪左右,有人把生态环境 保护的目标锁定在保持原生 态上。但我们不应以原生态 为目标,因为我们已经没有 原生态可言。从解放初期到 现在,我国人口已是原来的 三四倍,经济总量不断翻番, 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人口增 加、经济发展、生活改善, 必然要向自然界索取,想要 维持原生态只是一种理想主 义。按照这种概念,要想恢 复原生态,除非人类回到丛 林里当猴子。三峡工程已经建成,我 们应当追求的目标是一个经 济发达、社会进步、资源节 约、生态良好的人和自然和 谐相处的某种新的、可持续 的平衡状态,不可能也没必 要回到历史记录中的某个“自然生态”。当务之
20、急是建立长江流域新的生态平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积极 意义。三峡工程的兴建,形成库容为393亿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库,可调节防洪库容达221.5 亿立方米;同时改善洪患及分洪引起的环境恶化、灾后疫情等,有效地减少下游湖泊的泥 沙淤积,改善水质、减轻污染,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峡工程是一项最大的重要的生 态工程。3.5宣传上的误导,很多人夸大了三峡工程的有些数据三门峡的错误不是大坝的错误,当社会各界对于三门峡工程进行深刻反思的时侯,经 常有人把它归因为我国水电工程建设的初期人们对水坝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认识不足,事 实上并非如此。大坝是人类文明逐步进化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界的抗争中,人们筑坝已
21、经 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的大坝建设技术是几千年来工程实践的总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 人们对大坝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早就有了足够的了解。我国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已 经成功的应用了上千年。到20世纪初期,世界上已经建有成千上万座大中小型大坝,人们 对大坝建设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三门峡 所遭遇到的一切,其根本原因不是大坝本身的问题,而是由当时的政治环境所造成的政治 教训。同样对于三峡大坝,我们应该持有正确客观的态度。另外在媒体宣传方面,很多人津津乐道地列举了许多“世界之最”,出发点固然是好的, 希望通过宣传把这个工程搞好,但过头的宣传往往会误导人们:既然
22、三峡工程是世界上“独 一无二”的大工程,就必定会带来大的影响,必定对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有人说三峡 水库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库,其实不是,有资料称它在世界上仅排第16位。4 结论由于三峡工程和三门峡工程的相似点,人们很难不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三门峡工程、 至少最初建的三门峡工程是一个失败例子,现在人们“谈虎色变”,很多人担心重蹈覆辙。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因噎废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立,不仅能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 现状,同时还能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三峡工程是科学与理性的工程,经过若干 年的论证和考察,同时借鉴参考三门峡大坝的经验教训,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所 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三峡大
23、坝绝不会是第二个三门峡。参考文献:1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志编纂委员会编.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 出版社,1993.2 三门峡水库运用经验总结项目组编.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运用研究文集.郑州:河南人 民出版社,1994.3 陆钦侃,以三门峡水库为鉴三峡勿重蹈覆辙J.四川水力发电,2004,23(3):13.4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30日,三峡工程的误解与正读一一访民盟中央副 主席、三峡工程验收专家组副组长索丽生.5 曹广晶,以科学为杠杆撬动三峡工程的潜力J.水力发电学报,2011,30(1).6 张洁,三门峡水库的历史定位及其存废问题探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2(3).7 张纯成,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现实风险规避刍议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 程,2010,2(2).8 刘平贵,刘韫缇,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功过剖析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1,6(6):4751.9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4年11期总第529期巍巍大坝安乎危乎?作者:范晓.10 网易网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2006年3月5日,作者:邹家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