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禅精神与领导修养.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40690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道禅精神与领导修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儒道禅精神与领导修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儒道禅精神与领导修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儒道禅精神与领导修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儒道禅精神与领导修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道禅精神与领导修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道禅精神与领导修养.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讲:左亚文教授,儒道禅精神与领导修养,一、儒家的“仁者爱人”与人本意蕴 1、儒家创始人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即今天商邱东人。后迁居山东曲阜,生于曲阜尼山之下,故字仲尼。孔子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从小过着“贫且贱”的生活。20岁左右,当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官。30岁开始收徒讲学,创办平民教育。51岁当过中都宰,即中都的县令,后当过鲁国的大司寇,这是很高的官,可以“与闻国政”。但55岁时,弃官周游列国14年,宣传仁学主张,同时“求仕”,但不为时所用,“累累若丧家之犬”。68岁时,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事业,并整理诗书易古籍。,论语影响

2、很大。历史上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在现代,论语在企业管理中也有极大的影响。日本工业之父涩泽荣一说他的经营之道就是“论语加算盘”;松下幸之助说他靠一部论语起家。那么,论语中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领导干部学习和借鉴的呢?,2、儒家思想的核心,一部论语,一万六千字,502章,其中论仁有58章,出现“仁”字109次,创造了论语之最。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但最基本的思想是“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仁者爱人”的另一表述是“泛爱众”(学而),(1)仁的实质,爱人,就是爱一切人,爱别人像爱自己一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行仁之方,孔子

3、提出了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孔子提出的行仁之方。忠者,忠信也。行仁,首先要讲忠讲信。忠诚,信用。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其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与人忠”。(子路),“忠”者,中下有心,就是以己之心为标准去度人之心,将心比心。恕者,就是宽恕别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自己愿意建立的帮助别人建立,自己愿意达到的帮肋别人达到。这就是行仁的最基本的原则。这个原则是普遍适用的。故称为“黄金律”。,一个领导干部最基本的素养是具有一颗仁爱之心;领导活动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人民能行忠恕之道。,(3)仁者无敌,领导活动的最高原则就是仁爱,没

4、有比这更高的了。,第一,仁心。,爱祖国、爱人民、爱职工、爱家人、爱一切人。你有了这种爱,才有高尚的境界,才能得到别人的爱,才能得到别人真心实意的拥护。一个领导者首先应具有仁爱之心,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可能做好领导工作。,第二,仁义。,儒家主张重义轻利。要对“重义轻利”作正确的诠释。第一,这里的轻利,并不是轻视利,而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和国家利益。第二,这里的义并不是与利相隔绝的东西,是指国家人民之大利。所以,义利关系实际是大利和小利的关系。,“重义轻利”展开来说,就是“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这一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全相容的,是必须坚守的道德

5、底线。,在义利的问题上,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矛盾。例如,积累和分配的问题;内部分配的差距问题,第三,仁治。,制度无情人有情。严格的制度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之上,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教育人。制度必须体现人文关怀。,(4)仁享。,孟子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仁爱精神与和谐原则,(1)儒家“和为贵”的思想(1)孔子明确提出“和为贵”的思想。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斯为美。”和,就是和谐、和合。和,这个字本来涵义是不同要素的有机结合,是不同的甚至对立矛盾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相同的东西在一起,不可能和;只有不同的东西在一起才能和

6、。,(2)中庸之道的方法论,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走极端,“过犹不及”,过与不及都不好,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把握适度最好。,在领导工作中,许多问题都要实行中道,防止两个极端。例如,管理过严过宽都不好,必须宽严适度,而且时时调适。孔子说“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再如,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的可承受度要协调还有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要适度。,用人要有度,用财要有度,待人要有度,批评要有度,表扬要有度,赏罚要有度。激励过多,过勤,不一定是好事,无激励也不好。在决策的目标上,求“中”为好。最劣最优都不好,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满意目标和“合理目标”。这就是目标、任务要“适中”。,

7、组织的规模适中,不是越小越好,越大越好。权变和时中。礼记中庸中,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这就是说,要根据时间的变化来用中、持中、守中,要时时得中。这就善于权变。,(3)天和、人和与己和,第一,天和。天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自然生态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人和。,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在吴子图国中说:“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不和于阵,不可以进战。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宋人许洞在其虎钤经光谋中说“欲计划胜败,行谋人和”。,第三,己和。,即是身心的和谐、形神的和谐。如何调控?这就“以心主身”,“以神制形”,“常使心为一身之主”。,二、“道

8、法自然”与处世之道,1、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大约生活于公元前571471年),姓李名耳,字聃,故又名老聃。楚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仕于周”,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约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大内战,老子所掌管的图书在内战中被带走,而是老子乃“免于归居”。,老子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零五十个字,又名五千言。这五千言可不简单,它是一部哲学智慧的宝典,也是一部人生智慧的宝典。,2、“道法自然”与领导规律,有一道观,正门写有这样一幅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幅对联就以老子中的原句巧妙地概括了它的“道法自然”的思想。,

9、“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最高的范畴,不懂得“道”,就不懂得中国文化。有一位思想家叫程颢的,也是河南人,他就说过,“学不究道,不足以谓之学。”,中国人做什么都讲道,如茶道、足道、拳道、文章之道,三教九流各有各的道 佛教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般的道是通过特殊的道表现出来的,但每个特殊的事物都还有自己特殊的道。我们干什么事情就是要善于把握这个道,即关于把握规律。聪明的人就在于善于把握道。小道总是与大道联系在一起的。至于领导干部,更要懂得大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解读:何为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一般的道。何为名?可以叫得出

10、来的,就不是一般的名。“无名”是万物的始源;“有名”是万物的母体。,这里讲的一般的道和个别的道的关系。老子对这个问题还不是很清楚,但毛泽东把这个问题讲得很透,这就是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着共性。具体到一个领导者来说,就是既要研究你所分管部门的特殊的道,又要研究整个社会发展乃至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的道,在一般的道的指导下研究特殊部门的特殊的道。,“道法自然”这个观点对我们领导干部来说,很有启迪意义。它告诉我们,规律是自然的、客观的,人们既不能改变它,也不能改造它,更不能废除它,它不人的喜恶为转移,我们只能顺应它,遵循它,只能按客观规律办事。谁要是违背客观规律,谁就必然要遭受失败。所以,领导者

11、决不能意气用事,首先要认识道,然后按道办事。这就叫“得道”。每一个有作为领导者,都要做个“得道”的人。,3、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从“道法自然”的观点出发,主张“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一个基本观点。现在我们来欣赏老子一段名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第二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三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第一是选择和使用人才。你把人才选好用好的,这些人都把具体的事情给你干了,你可“拱手而治天下”,上下高兴。这就叫帅才。第二是从实际出发、集思广益,制定和谋划发展战

12、略。第三是制定根本的指导思想。,4、人生智慧与领导修养,(1)后身则身先,无私则私成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第七章)这段话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有四个要点: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贵以身为天下,(2)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真正的大智慧外貌若愚,真正的大聪明难得糊涂。在一定意义上,大愚就是大智,大糊涂就是大聪明,所谓两极相通这个道理在这里也是适用的。,所谓愚蠢,并不是真正愚蠢,所谓糊涂,并不是真正的糊涂,而是表面愚蠢,本质智慧,外头糊涂,里头聪明,是愚蠢和智慧的结合,是糊涂和聪明的统一,也就是说,该愚则愚,该智则智,该糊涂时则糊涂,该聪明时则聪

13、明。该糊涂时你在那里耍小聪明,那就是真正的糊涂,其结果必然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该装愚时你却那里使智巧,那就是真正的愚蠢,其结果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时,做得聪明一点并不难,真正难的是由聪明转入糊涂、从智慧转向愚蠢。,外圆内方,光而不耀,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五十八章)圣人方正而不僵硬,清廉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廉而不刿”也是如此。古人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为官之道首在清廉,但对下属不可过于严苛。“直而不肆”。正直是好的品德,但是,公平正直也要讲究方法。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方法不对,别人也不能接受。,(3)知足常乐,功成身

14、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祸患莫过于不知满足,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以知足为满足,才能得到永远的满足。,(4)不明之明、不彰之彰、不争之争,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不自我表现,所以能够显明;不自以为是,所以能够彰显;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够建功;不自我矜恃,所以能够出头。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人都不能与他争。,三、禅学智慧与德性培养,禅有宗教禅,亦有广义的生活禅、心理禅、工作禅、事业禅、健康禅、家庭禅、婚姻禅等等,禅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角落。,(一)佛与禅,在

15、中国佛教史上的八大宗派中,禅宗是迄今影响最大一宗,也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5),本名为乔达摩悉达多,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他一生主要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称为佛教。佛,乃梵文Buddha的音译,意为觉悟。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史书有汉明帝夜梦金神之说,后遣使去西方求经,现洛阳白马寺为迎归佛经之所。,佛教产生后,在传播过程中分化出不同的教派,先后产生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与儒道合流并进而中国化的过程。禅宗就是典型化的中国佛教。,佛教的基本思想,(1)人生痛苦论。佛教认为,人生乃无边之苦海,每个人都在苦海中挣扎,受尽苦

16、难。佛教就是要帮助人们脱离苦海的。,(2)因缘和合论。认为一事物都是多种原因集合而形成的,缘合而物成,缘散而物灭。故事物无有自性、自体。,(3)因果报应论。有因必有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但佛教提出“三世说”,提出报应不一定在现世,而可能在来世,这就具有神秘的性质了。,(4)无常无我论。既然任何事物乃由因缘而起,无自体自性,就没有常住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都处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从无常推出人无我、法无我。,(二)禅宗的法系源流,禅宗,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虽为中国化佛教,但亦有印度渊源。,传说释迦牟尼以拈花微笑传心印与弟子迦叶,经二十八传至菩提达摩。达摩祖师于梁武帝时来华,后至嵩山

17、少林寺面壁九年,传法于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慧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深得禅宗三昧。慧能大倡“直指人心”的顿教法门,标榜“教外别传”。弟子集其言行作六祖坛经。六祖慧能嗣法弟子中,南岳怀和青原行思两大法系至唐末繁衍昌盛,分别演变出五大派系,应了达摩祖师所谓“一花开五叶”之语。,禅宗是“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在中国佛教史上,其影响最巨,流传最广。即使在当代,禅宗在亚洲乃至在西方仍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三)禅宗的主要思想,1、性空论。佛教宣扬万物乃因缘和合而起,并无自性。应该说,这种观点看到了事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并可贵地猜测到了系统论的观点。但是

18、,它夸大了事物之间的依存性,而否定了它的相对独立性;夸大了它的无常性,完全相对稳定性;因而导出了一切皆空的观点。禅宗则把这种空无的观点推到极致。慧能所作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及关于风动幡动的辩论,都表明慧能关于性空的观点比以往更加彻底。,慧能认为“万物在自性”,“于自性之中,万法皆见。”即是说,世间一切现象都不过是人的心性所生。这倒不是说,是我的个人心性把宇宙世界给创造出来了,这是一种简单化的理解。而是说,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是由其心性所决定的。风动还是幡动,这是一种实存的现象,但对它的认识却是由心所生;而且不论是风动还是幡动,我的心都不为之所动。(我的心是

19、独立自由的,不为外物所滞。),2、佛性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是大乘佛经的共同思想。慧能发展了这一思想。他说:“三世诸佛、十二部经,云在人性本自具有。”即心是佛,心外无佛,不假外求。这种观点不仅倡导了佛性平等论,而且向人们指明了一条自己救自己的成佛之路。,3、顿悟论。禅宗认为,人们只要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佛性,当下就可成佛,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即是此意。他说:“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前念迷,则凡夫;后念悟,则华。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这就顿悟成佛说给人们从善向佛提供了一条最便捷的途径。,正是从

20、这种顿悟说出发,禅宗在修炼上不拘泥于静坐修行,而是将其融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搬柴挑水,都可以体验禅法。如果说,禅宗的佛性说,把高高在上的佛拉回到了普通的凡人之中;那么,顿悟说则进一步破除了佛的可望不可即的神圣性,让佛化身成了平常之心和日常之事。,但对顿悟说我们要作正确的理解。第一,它只是告诉人们,只要你体悟到自己的本然的良知善性,就迈出成佛的一大步。但不说你从此就成了一个大圣人。开悟之后,还须继续修炼。第二,顿悟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一是有成熟的心智,二是有外在的接引和开导。认为在任何人的身上和在任何时候都可发生,这是一种误解。第三,顿悟说强调体悟“自性”并不是一个什么神秘的过程,而

21、是一颗平常之心在做平常之事,它不过是要求人们不要为外物所缚,为外境所迷,应随缘而任,随偶而安,对生活始终抱着一种感恩、惜缘、知足的心态。,(四)禅悟中的人生智慧,第一,我们不主张禅宗的“空无论”,但在人生的许多问题上,我们就应该超脱一点、淡漠一点、虚无一点。如名利问题、得失问题。要拿得起,放得下。否则,无尽烦滚滚来。第二,在纷纷攘攘的世俗场中,我们每天都要抽点时间,静心禅定,反观本心,悟道向善,去染净身,保持高洁的品性。第三,每个人的本质都是好的,向善向恶、成圣成凡全在于自己。,第四,平常心是道。赵州从谂禅师问南泉普愿禅师“什么是道”,南泉答:“平常心是道。”马祖道一说:“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如何正确理解“平常心是道”?平常心不是坏心、恶心、贪心、嗔心、痴心、妄心,而是本分心、本然心、本体心、善良心、平凡心、平实心、平淡心。总之,平常心,是好心、善心、纯朴之心。,第五,学禅的几个要点。其一,自悟。此乃禅的起点。自悟,即自思、自省也。通过自悟,发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其二,心悟。非悟他,明心见性也。可谓拨开乌云风青天。其三,成悟。其目的是达到无念、无相、无住的境界。无念,非绝念,而是不为名利所滞;无相,非绝相,而是不为外相所迷;无住,非绝住,而是不为外相所羁,从而保持心之自由。,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