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车辆电气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4392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11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车辆电气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四川车辆电气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四川车辆电气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四川车辆电气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四川车辆电气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车辆电气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车辆电气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川车辆电气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xxx有限责任公司目录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8一、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8二、 行业发展前景分析9第二章 市场分析13一、 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概况13二、 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概况17三、 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21第三章 建筑工程说明24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24二、 建设方案26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27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27第四章 项目选址29一、 项目选址原则29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29三、 创新驱动发展33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36五、 产业发展方向38六、 项目选址综合评价39第五章 运营模式分析41一、 公司经营宗旨41二、 公司的

2、目标、主要职责41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42四、 财务会计制度45第六章 工艺技术分析51一、 企业技术研发分析51二、 项目技术工艺分析53三、 质量管理54四、 项目技术流程55五、 设备选型方案57主要设备购置一览表57第七章 节能方案说明59一、 项目节能概述59二、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60能耗分析一览表60三、 项目节能措施61四、 节能综合评价62第八章 环境保护分析63一、 编制依据63二、 建设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64三、 建设期水环境影响分析67四、 建设期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67五、 建设期声环境影响分析67六、 营运期环境影响68七、 环境管理分析70八、 结论72九

3、、 建议72第九章 人力资源分析73一、 人力资源配置73劳动定员一览表73二、 员工技能培训73第十章 进度计划方案76一、 项目进度安排76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76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77第十一章 项目投资分析78一、 投资估算的依据和说明78二、 建设投资估算79建设投资估算表83三、 建设期利息8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83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85四、 流动资金85流动资金估算表86五、 项目总投资8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87六、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8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88第十二章 经济收益分析90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90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0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

4、表91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92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93利润及利润分配表95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95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97三、 偿债能力分析98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99第十三章 项目风险分析101一、 项目风险分析101二、 项目风险对策103第十四章 总结说明106第十五章 附表107建设投资估算表107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07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108流动资金估算表109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10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11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12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3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14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15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5项目投资现金流

5、量表116本报告为模板参考范文,不作为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产业背景、市场分析、技术方案、风险评估等内容基于公开信息;项目建设方案、投资估算、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基于行业研究模型。本报告可用于学习交流或模板参考应用。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一、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概况轨道交通产业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制造两个环节,其中装备制造具有更高的技术要求,是整个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核心。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高速铁路的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崛起。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速提升

6、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一系列产业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实现从“跟跑”、“陪跑”到“领跑”的跨越。同时,在国家政策和基础设施投资的驱动下,我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发展迅猛,已经形成了自主研发、配套完整、设备先进、规模经营的集研发、设计、制造、试验和服务于一体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体系,包括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动车组、铁道客车、铁道货车、城轨车辆、机车车辆关键部件、信号设备、牵引供电设备、轨道工程机械设备等专业制造系统,车辆制造的整体研发能力和质量水平大幅提升。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已成为我国先进技术出口的名片,得到国际市场客户的认可好评,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国家利好政策引导和市场强劲

7、需求拉动下,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根据交通部统计数据,2010-2019年间我国城轨车辆数量从8,285辆增长至40,998辆,复合增长率达19.44%,根据国家铁路局统计数据,2010-2019年间我国动车组数量从4,408辆增长至29,319辆,复合增长率达23.43%。根据中国中车年报,中国中车2018年度营业收入达2,290.11亿元,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供应商。二、 行业发展前景分析近年来,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持续增长,带动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繁荣发展,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持续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

8、1、城市轨道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系统的中的骨干作用愈发显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带动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与调整,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促进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缓解“城市病”、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地方政府参与积极性较高,各地纷纷出台了相关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的增加必然带动轨道车辆市场的快速发展,继而促进了相关车辆配套设备市场的繁荣发展。整体来看,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为新增线路需求,同时既有线路车辆密度增加也将新增部分需求。新增轨道交通线路的投入使用将带来大量的新造车辆需求,带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

9、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一般为6节车厢/列(即6辆/列),每列城轨车辆通常需要装配2个司机操作台、2个电气综合柜、2个司机室电气控制柜、4个客室电气控制柜、6个空调控制柜,4个TCMS柜、2个蓄电池箱、6个应急通风逆变器。截至2019年末,我国内地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为6,902.5公里,按照我国城轨交通车辆密度6.09辆/公里(车辆密度=运营车辆数量/运营线路总长度)预测,仅在建线路对新增车辆的需求就高达42,011辆,增长前景广阔,能够有力带动上游轨道交通车辆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除新增线路外,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运营经验的不断丰富,部分线路开始通过采取缩短发车间隔并

10、增加车辆数量的措施,以缓解巨大客流造成的运输压力。既有线路密度的提升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市场需求,带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2、高速铁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1)新增车辆市场我国高速铁路行业最近十年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9年末高铁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持续支持下,我国高速铁路行业未来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带动高速铁路装备制造市场持续增长。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和铁路总公司共同印发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提出在原规划“四纵四横”主骨架基础上,增加客流支撑、标准适宜、发展需要的高速铁路,同时充分利用既有铁路,形成以“八纵八横”

11、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到2020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到2025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3.8万公里左右;展望到2030年,基本实现内外互联互通、区际多路畅通、省会高铁连通、地市快速通达、县域基本覆盖。(2)车辆维保市场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起步时间较晚,近年来一直处于快速建设期,因此高铁车辆市场主要以新造车辆为增长点。但随着高速铁路网路的逐步完善和动车组数量的不断增长,维保市场将成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收入的重要来源。根据铁路动车组运用维修规程(铁总运2013158号)的规定,我国动车

12、组的检修体制分为五级:一、二级检修为运用检修,在动车所内进行,通常只需要更换故障件;三级、四级检修要求对动车重要部件及主系统进行分解检修,五级检修需要对动车组解体并进行全面维修与更换部件,达到新车的技术水平。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八纵八横”规划的逐步实现,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和动车组保有量还将持续增长,高铁车辆检修的市场前景广阔。目前,研奥检修的高铁检修业务以CRH5和CRH380B车型的五级修为主,上述车型的五级检修周期为480(12)万公里或12年,CRH5系列车型在2007年首次在京哈线投入运行,CRH380B系列车型在2011年首次在京沪线投入运行,随着早期投入运营的车辆陆续进入五级检修期,高

13、铁检修业务未来具备广阔增长空间。第二章 市场分析一、 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概况1、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概况自1965年7月北京地铁一号线开工建设至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已有50多年历史。过去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特大城市,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我国有大量城市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道路拥堵等问题也更加严重,建立高效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此外,相比其他城市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促进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缓解“城市病”、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等方

14、面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成为各大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运营规模、客运量、在建线路长度、规划线路长度均屡创历史新高,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日渐网络化、差异化,制式结构多元化,网络化运营逐步实现。截至2019年末,我国大陆地区已有40个城市开通城轨线路,运营线路总里程达6,730.3公里。2019年我国大陆地区新增温州、济南、常州、徐州、呼和浩特5个城轨交通运营城市,另有27个城市有新增线路(段)投运,新增运营线路26条,新开延伸段或后通段24段,新增运营线路长度共计968.77km。过去我国已建成的城轨线路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特

15、大型城市,但近年来大量经济发达的一线甚至二线城市开始规划或建设城轨交通。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内地共有56个城市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部分地方政府批复项目暂未纳入统计),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79条,在建线路长度达6,902公里,在建城市数量、在建线路数量和在建线路长度均超过已投运规模。全国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城市达24个,其中:成都、广州两市建设规模超过400公里,杭州、北京、青岛、天津、郑州5市建设规模超过300公里,西安、深圳、苏州、福州4市建设规模超过200公里。我国城轨运营制式呈现多样化发展,7种制式均有运营。截至2019年末

16、,我国地铁运营里程为5,187.02公里,占比77.07%;市域快轨715.61公里,占比10.63%;轻轨255.40公里,占比3.79%;现代有轨电车405.64公里,占比6.03%;单轨98.50公里,占比1.46%;磁浮交通57.9公里,占比0.86%;APM线10.20公里,占比0.15%。2019年新增的968.77公里运营线路主要以地铁为主,新增地铁线路832.72公里,占当年新增运营线路里程的比例85.96%。2018年我国城轨交通全年累计完成客运量总计210.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了25.9亿人次,增长14%。其中北京客运量达到38.5亿人次,上海累计完成客运量37.1亿人次,

17、广州客运量30.3亿人次,深圳客运量16.5亿人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客运量占全国总量的58%,城轨交通已经成为一线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方式。成都、南京和武汉累计完成客运量均突破10亿人次,随着大量新建线路投入网络化运营,后发城市骨干网络愈发丰满。2、高速铁路交通行业概况我国铁路交通行业可追溯至1876年兴建的吴淞铁路,其后14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876年至1948年为萌芽期,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建设铁路,但发展速度缓慢且分布不均,车辆仅装配牵引、制动等核心部件,功能较为单一,行驶速度慢、舒适性差,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1949-2002年稳定增长期,这一阶

18、段我国铁路交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覆盖全国的铁路网线基本建成。与此同时,随着铁路电气化比例不断提高,车辆电气设备不断升级完善,例如原有的风扇制冷逐渐转变为空调制冷,列车控制系统也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车辆行驶速度和舒适度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已具备一定规模。2003年至今为跨越式发展期,以高速铁路为核心的轨道交通体系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铁路运营里程、行驶速度、舒适性大幅提高,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具备一定竞争力,成为“中国制造”和“走出去”的新名片,轨道交通车辆及相关配套产品生产企业迎来发展的重要机遇。2008年8月,我国第一条真正意义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

19、自主创新的高速铁路技术成功应用,初步掌握了高速铁路客车的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开启了中国铁路高速新时代。继京津城际铁路建成运营之后,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以“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为主骨架的高速铁路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建成了京津、沪宁、京沪、京广、哈大等一批设计时速350公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铁技术体系。与此同时,我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研发的方式,在高速铁路的工务工程、高速列车、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运营管理、安全监控、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铁技术体系,总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据

20、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末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超过3.5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2/3以上,已经成为全球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二、 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概况1、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概况自1965年7月北京地铁一号线开工建设至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已有50多年历史。过去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特大城市,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我国有大量城市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道路拥堵等问题也更加严重,建立高效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此外,相比其他城市交通工具,

21、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带动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促进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缓解“城市病”、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成为各大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运营规模、客运量、在建线路长度、规划线路长度均屡创历史新高,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日渐网络化、差异化,制式结构多元化,网络化运营逐步实现。截至2019年末,我国大陆地区已有40个城市开通城轨线路,运营线路总里程达6,730.3公里。2019年我国大陆地区新增温州、济南、常州、徐州、呼和浩特5个城轨交通运营城市,另有27个城市有新增线路(段)投运,新增运营线路

22、26条,新开延伸段或后通段24段,新增运营线路长度共计968.77km。过去我国已建成的城轨线路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特大型城市,但近年来大量经济发达的一线甚至二线城市开始规划或建设城轨交通。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末,我国内地共有56个城市开工建设城市轨道交通(部分地方政府批复项目暂未纳入统计),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79条,在建线路长度达6,902公里,在建城市数量、在建线路数量和在建线路长度均超过已投运规模。全国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城市达24个,其中:成都、广州两市建设规模超过400公里,杭州、北京、青岛、天津、郑州5市建设规模

23、超过300公里,西安、深圳、苏州、福州4市建设规模超过200公里。我国城轨运营制式呈现多样化发展,7种制式均有运营。截至2019年末,我国地铁运营里程为5,187.02公里,占比77.07%;市域快轨715.61公里,占比10.63%;轻轨255.40公里,占比3.79%;现代有轨电车405.64公里,占比6.03%;单轨98.50公里,占比1.46%;磁浮交通57.9公里,占比0.86%;APM线10.20公里,占比0.15%。2019年新增的968.77公里运营线路主要以地铁为主,新增地铁线路832.72公里,占当年新增运营线路里程的比例85.96%。2018年我国城轨交通全年累计完成客运

24、量总计210.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了25.9亿人次,增长14%。其中北京客运量达到38.5亿人次,上海累计完成客运量37.1亿人次,广州客运量30.3亿人次,深圳客运量16.5亿人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客运量占全国总量的58%,城轨交通已经成为一线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方式。成都、南京和武汉累计完成客运量均突破10亿人次,随着大量新建线路投入网络化运营,后发城市骨干网络愈发丰满。2、高速铁路交通行业概况我国铁路交通行业可追溯至1876年兴建的吴淞铁路,其后140余年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876年至1948年为萌芽期,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建设铁路,但发展速度缓慢且分布不均,车辆仅装配

25、牵引、制动等核心部件,功能较为单一,行驶速度慢、舒适性差,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1949-2002年稳定增长期,这一阶段我国铁路交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覆盖全国的铁路网线基本建成。与此同时,随着铁路电气化比例不断提高,车辆电气设备不断升级完善,例如原有的风扇制冷逐渐转变为空调制冷,列车控制系统也向自动化方向发展,车辆行驶速度和舒适度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已具备一定规模。2003年至今为跨越式发展期,以高速铁路为核心的轨道交通体系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铁路运营里程、行驶速度、舒适性大幅提高,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市场具备一定竞争力,成为“中国制造”和“走出去”的新名片,轨

26、道交通车辆及相关配套产品生产企业迎来发展的重要机遇。2008年8月,我国第一条真正意义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自主创新的高速铁路技术成功应用,初步掌握了高速铁路客车的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开启了中国铁路高速新时代。继京津城际铁路建成运营之后,按照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以“四纵四横”快速客运网为主骨架的高速铁路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建成了京津、沪宁、京沪、京广、哈大等一批设计时速350公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铁技术体系。与此同时,我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研发的方式,在高速铁路的工务工程、高速列车、通信信号、牵引供

27、电、运营管理、安全监控、系统集成等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铁技术体系,总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据中国统计局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末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超过3.5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2/3以上,已经成为全球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三、 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1、电气设备设计技术轨道交通车辆电气设备功能集成度高,搭载电子元器件种类多,对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技术具有较高要求。电气控制设备设计包括电气原理设计和电气工艺设计两方面,电气原理设计是为满足被控制设备各种控制要求而进行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电气原理设计的质量决定着设备的

28、实用性、先进性和自动化程度的高低。电气工艺设计是为满足电气控制系统装置本身的制造、使用、运行及维修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工艺设计,包括安装布置图设计、机柜设计、布线工艺设计、保护环节设计、人体工效学设计、维修工艺设计等。2、平台化和模块化技术平台化设计可分为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部分,硬件平台多基于原理性平台考虑,将电源、时钟、采样、驱动、保护等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方便产品设计时提取功能电路;软件平台涵盖了逻辑、通信、采样、驱动保护等功能,并规划好接口,兼顾易用性、可扩展性、可移植性、可测试性需求。模块化是依赖产品平台的存在而存在,把不同功能、不同层次的设计封装为标准化的模块,提供标准的几何连接和一

29、致的输入输出接口,能实现独立的功能,产品开发过程中方便调用。平台化模块化能够节约成本,有效加快产品的研发进度和产品上市周期,保证不同型号产品的质量。采用技术平台化的策略增加设计的共性,可以有效减少产品共用技术重复开发,加快产品研制和升级换代的速度,从而降低研发成本,提高产品的可靠性。3、材料成型技术材料成型技术工艺包括机加工、冲压成型、铸造成型、接触成型、精密挤压、超塑成型等多种技术。在材料成型过程中,模具的精度、刚性、耐热性、耐磨性是影响制品尺寸精度最直接的因素。随着我国模具开发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不断缩小,轨道交通车辆配套行业的成型精度将逐步提高。4、焊接及表面处理工艺由于轨道交通车辆

30、配套产品的特殊性,客户对焊接过程有着严格的认证要求,如EN15085系列标准是配套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必备条件。此外,为了满足轨道交通车辆轻量化、抗压、防火阻燃、美观等方面的要求,轻合金材料、高分子工程材料的应用范围不断加大,也对焊接装备和工艺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表面处理是改进构件表面性能的处理工艺,主要目的是满足产品的耐蚀性、耐磨性、装饰或其他特种功能要求。轨道交通车辆配套产品的表面处理方法较多,主要包括油漆、喷塑、电镀、氧化等,除外观质量要求外,对表面材料的防火、耐刮擦、抗涂鸦等性能有严格要求。第三章 建筑工程说明一、 项目工程设计总体要求(一)建筑工程采用的设计标准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

3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3、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4、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5、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7、建筑地面设计规范8、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9、钢结构设计规范(二)建筑防火防爆规范本项目在建筑防火设计中从防止火灾发生和安全疏散两方面考虑。一是防火。所有建筑均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室内装修均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使火灾不易发生,即使发生也不易迅速蔓延,同时建筑内均设置了消火栓。防火分区面积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二是疏散。建筑的平面布局、建筑物间距、道路宽度等均应满足防火疏散的要求,便于人员疏散。建筑物的平面布置、空间尺寸、结构选型及构造处理根据工艺生产特征、操作条件、

32、设备安装、维修、安全等要求,进行防火、防爆、抗震、防噪声、防尘、保温节能、隔热等的设计。满足当地规划部门的要求,并执行工程所在地区的建筑标准。(三)主要车间建筑设计在满足生产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本着“实用、经济”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建筑结构方案,立面造型简洁大方、统一协调。认真贯彻执行“适用、安全、经济”方针。因地制宜,精心设计,力求作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约建设资金和劳动力,同时,采用节能环保的新结构、新材料和新技术。(四)本项目采用的结构设计标准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钢结构设计规范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7、建筑

33、地基处理技术规范8、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9、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五)结构选型1、该项目拟选项目选址所在地区基本地震烈度为7度。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本项目按当地基本地震烈度执行9度抗震设防。2、根据项目建设的自身特点及项目建设地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对该区域建筑结构的要求,确定本项目生产车间采用钢结构,采用柱下独立基础。3、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安全等级为二级。二、 建设方案主要厂房在满足工艺使用要求,满足防火、通风、采光要求的前提下,力求做到布置紧凑、节省用地。车间立面造型简洁明快,体现现代化企业的建筑特色。屋面防水、保温尽可能采用质

34、量较高、性能可靠的新型建筑材料。本项目中主要生产车间及仓库均为钢结构,次建筑为砖混结构。考虑当地地震带的分布,工程设计中将加强建筑物抗震结构措施,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三、 建筑工程建设指标本期项目建筑面积91545.03,其中:生产工程66118.91,仓储工程10624.40,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10062.40,公共工程4739.32。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单位:、万元序号工程类别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投资金额备注1生产工程16781.4566118.917984.261.11#生产车间5034.4419835.672395.281.22#生产车间4195.3616529.731996.071

35、.33#生产车间4027.5515868.541916.221.44#生产车间3524.1013884.971676.692仓储工程7812.0610624.40899.572.11#仓库2343.623187.32269.872.22#仓库1953.022656.10224.892.33#仓库1874.892549.86215.902.44#仓库1640.532231.12188.913办公生活配套1759.1610062.401450.383.1行政办公楼1143.456540.56942.753.2宿舍及食堂615.713521.84507.634公共工程2604.024739.3246

36、8.79辅助用房等5绿化工程7751.39137.19绿化率16.61%6其他工程9982.0739.787合计46667.0091545.0310979.97第四章 项目选址一、 项目选址原则1、符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应符合当地工业项目占地使用规划的要求,并与大气污染防治、水资源和自然生态保护相一致。2、项目选址应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它特别需要保护的敏感性目标。3、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空闲地、非耕地或荒地,尽可能不占良田或少占耕地。4、项目选址选择应提供足够的场地以满足工艺及辅助生产设施的建设需要。5、项目选址应具备良好的生产基础条件,水源、电力、运输等生产要素供

37、应充裕,能源供应有可靠的保障。6、项目选址应靠近交通主干道,具备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原料和产成品的运输。通讯便捷,有利于及时反馈市场信息。7、地势平缓,便于排除雨水和生产、生活废水。8、应与居民区及环境污染敏感点有足够的防护距离。二、 建设区基本情况四川,简称川或蜀,是中国23个省之一,省会成都。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内陆,界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0812之间,东连重庆,南邻云南、贵州,西接西藏,北接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高差悬殊,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由山地、丘陵、平原、盆

38、地和高原构成。四川省分属三大气候,分别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总体气候宜人,拥有众多长寿之乡,如都江堰市、眉山市彭山区、长宁县等90岁以上人口均超过千人。四川省总面积48.6万平方公里,辖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54个市辖区、18个县级市,107个县,4个自治县,合计183个县级区划。353个街道、2232个镇、1929个乡、98个民族乡,合计4612个乡级区划。2019年10月,入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截至2019年末,常住人口837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6615.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5774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46

39、616亿元、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和10%,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7.7%。全省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的“两个翻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重大进展。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省面临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我省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有着较大空间。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的“两个翻番”目标: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

40、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1718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15461元、5140元。201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为46616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154元、14670元,由此,全省经济总量、居民收入提前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的“两个翻番”目标。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刻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全球治理体系

41、和国际力量对比的调整变革,为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正在由原来加快发展速度的机遇转变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正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处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关键阶段,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结构调整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正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呈现出

42、经济增长进入规模质量同步提升期、工业化城镇化仍然处于加速期、多点多极发展进入整体跃升期、发展动力转化到了关键期、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接续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等特征,既面临不少严峻挑战,又面临许多重大机遇。主要挑战是:稳定增长的挑战,促进投资较快增长难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转型升级的挑战,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面临不升级则迅速萎缩的现实压力,新兴产业发展竞争激烈,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创新驱动的挑战,科技与经济联系不紧密,科教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有利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制度环境尚未形成;协调发展的挑战,区域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与社会

43、发展不够协调;开放合作的挑战,全国重点区域开放点多面广、竞争加剧,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民生需求的挑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如期脱贫任务重难度大;治理能力的挑战,社会治理面临新旧矛盾交织的压力,法治建设有待加强。同时,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我省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要把握我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立足“欠发达、不平衡”的基本省情,顺应国内外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势,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抢抓发展机遇,有效应对挑战,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更

44、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更加注重补齐发展“短板”,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化解社会矛盾,科学制定发展路径,不断开拓我省发展新境界。在目标制定上,统筹好中高速增长和中高端发展的关系;在动力培育上,统筹好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的关系;在产业支撑上,统筹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上,统筹好竞相跨越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在资源配置上,统筹好政府和市场和关系。三、 创新驱动发展(一)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

45、能环保、生物等领域研究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壁垒,找准技术瓶颈,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加强互联网与产业发展跨界融合技术创新,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产业创新链,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对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二)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支持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德阳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绵阳科技城建设,选择一批市、县开展创新型城市试点。加快建设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支持有条件的园区建设创新创业孵化中心、中试基地。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学、高端装备、核技术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

46、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加快建立区域创新服务平台,推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研发设计、技术中介及推广等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推进建立企业公共检测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和省级检验检测中心、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三)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创新主体间深度融合。研究制定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的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壁垒,选准技术瓶颈,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新能源汽车、北斗导航、轨道交通、无人机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新型研发组织,

47、建设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全面就地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承担基础性研究和公益服务类的科研院所,强化财政资金扶持,提升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具备条件的应用研究类、工程开发类科研院所转企改制。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改革科研项目组织方式和形成机制,构建公开透明的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推进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四、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充分考虑我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支撑条件,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