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概论汇总.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45602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理解教育概论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国际理解教育概论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国际理解教育概论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国际理解教育概论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国际理解教育概论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理解教育概论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理解教育概论汇总.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际理解教育概论(一)国际理解教育的涵义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11。(二)国际理解教育由来与发展国际理解教育在交织着冲突、发展、困惑、忧虑和希望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经历如下发

2、展阶段:前国际理解教育时期谋求和平的希望 40年代的倡导 50年代的初步实施 60年代的进一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1974-1994)“和平文化的创立” 70年代中期的转折 80、90年代的发展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1994至今)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第44届大会, 提出全新的教育哲学:“和平、人权、民主”。与之相辅相成的各项决定与宣言,包括Delors Report中提出的“四个学会”。前国际理解教育时期20世纪40年代的倡导“国际教育理解”的萌芽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1945年,联合国组织在美国的旧金山诞生。一年

3、以后基于对教育在实现和平的的重要作用,联合国在英国伦敦成立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简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首次大会上,其组织法中指出:“既然战争是起于人的思想的,所以必须在人们的思想中树立起保卫和平的信念。”1947年,教科文为了使各国对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内容、方法等方面有统一认识,在巴黎郊区召开了一次国际研讨会。把国际理解的核心观念确定为:理解国际重大问题;尊重联合国和国际关系;消除国际冲突的根源;发展对他国的友好印象。此后,教科文组织又召集了6个国际研讨会,探究国际理解教育的特殊领域,如历史、地理教学、教师培训和教科书编写等问题。40年代,国际理解教育处于理念产

4、生和初步倡导阶段。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突出表现在和平教育、国际组织宣传与了解、尊重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50年代的初步实施1950年,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提出“世界共存教育“的八项目标: (1)开展全球社会的教育,缔造一个与联合国宪章精神相一致的社会;(2)各成员国无论存在着何种差异,都有权力和义务在国际机构中合作;(3)世界文明来自许多国家的共同贡献,所有国家之间都相互依存;(4)不同人们在生活方式、传统习惯、个性特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有所不同,但各自都有存在的理由;(5)人类在历史上、道德上、智力上和技术上的进步逐渐为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尽管世界仍被冲突的政治利益和紧张

5、局势所分割,但是人们之间相互依赖日益明显;(6)国际组织成员国所制订的条约要各国人民积极的支持,就会发挥重大作用;(7)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在心灵上要有全球和平的责任意识;(8)发展儿童健康的社会态度,为增强国际理解与合作奠定基础。以上八项目标成为以后推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原则,并产生过持久影响。另外,这个小组还提出在联合国成员国的学校中开展国际协作性的行动方案,被称之为“联合国教科文联合学校计划”(Unesco Associated School Program,简称为“ ASP”)这项计划从1953年开始,至今仍在进行,我国只要陕西省的一个学校,在参加JIP研究时,进入 ASP.ASP在探索教

6、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50年代早期,国际理解教育具有理想主义倾向,比如提倡教育人类成为世界共同体;“建立世界大家庭”。50年代后期,国际理解教育逐渐带有冲突性的问题,比如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冲突所引起的如何正确妥当地认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成为国际理解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和课题。特别是1954年,苏联加入联合国后,以及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发布了新的不结盟协定,使得国际形势发生极大转折,联合国的研究项目,包括国际理解教育计划开始披上“冷战”的政治色彩。60年代的进一步推进1960年被人们称之为“非洲年”因为该年许多刚刚独立的非洲国家加入了联合国这对现存的世界秩序和联和国体制来

7、说,不仅是量的变化,而且也是一次质的飞跃和根本结构的转变。第三世界开始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显示出力量,“发展”成为联合国的焦点议题和教科文资助项目的优先计划,提出“把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放在首位,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点由具有和平演变为两大阵营的政治立场对立和意识形态冲突。60年代后期,国际理解教育的地位转向低落。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70年代中期的转折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认识到只有和平的理想和人权的要求是不够的,需要把它们具体化的时候,就开始谋求通过教育建立国际理解的观念,实现和平和人权。70年代有关第三世界国家教育发展、戒毒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等问题成为

8、国际教育的焦点。然而,1972年由“国际教育教展委员会”写的学会生存报告并未对国际理解教育和国际和平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197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第18届常务理事会上发表了为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及与人权和基本自由相联系的教育之建议成为一个转折点。比较明确地界定了“国际教育理解”的内涵,使青年一代获得关于世界和世界人民的知识;使青年一代养成同情与博爱的态度,能够没有偏见地欣赏与吸收别国的文化,学习外国语;使青年一代以理解与合作的精神看待与处理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使青年一代树立尊重人权、正确的道德、社会责任感、尊重他人、为大众谋福利等观念。该建议进一步明确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突出“道德教育、价

9、值教育、公民教育,改变东西方对峙的国际环境”等。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公民与道德方面:自由、平等、人权、消除种族歧视、尊重别人权力以及社会和公民责任。2、文化方面: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文明遗产,不同生活方式和观点以及学习外语。3、研究和解决人类主要问题:权力平等和自我选择权、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裁军、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难民、解放运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人口问题、文盲、健康、疾病、饥饿、生活质量、自然资源与环境、文化遗产保护、联合国体制的作用等。4、其他方面:国际惩罚及解决问题办法国际合作与发展的策略等。1974年的建议不仅是理论或学术上的课题设计,而且也是30年

10、来联合国论坛一直探讨的问题。它为以后的国际理解教育拟定了行为框架和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例如,它指出教师职前职后教育、教材开发、教学实验与研究、校内外教育结合、成人教育等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上的重要意义;强调积极参与“联合学校计划”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的重要性;倡导在历史、地理教学中开展跨文化的研讨与活动;恳请各国政府充分重视国际理解教育的作用,并在教育政策、教育观念、教育行政管理、教育规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80、90年代的发展80年代后期,由于东西冷战局面的正渐结束,国际理解教育从政治阴影中走出,迈上新的台阶。被誉为“人们思想上的和平国际大会”1989年在亚穆苏克罗召开。会议提出了一个新的目

11、标,既以所以各种文化都共同认同的共同价值观为基础的“和平文化”来代替“战争文化”。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斗转星移,继旧金山、伦敦、维也纳、马耳他、亚穆苏克罗等会议之后,世界发生了剧变。柏林墙推倒了,集权主义退却了,世界政治地图重新画了,新技术诞生了,社会经济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变化了.当今世界是一个飞快发展与变化着的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时代的飞跃。在信息时代,人的智能将作为社会重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世界的经济疆界正在逐渐地模糊,“一国的产品”、“一国的技术”、“一国的公司”、“一国的工业”、“一国的经济”等概念正在逐渐地消失,留在一个国家界限内的一切将是组成国

12、家的公民。每个国家的重要财富是其公民的素质。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社会的信息化、经济的全球化使下一代的素质成为影响每个民族生存状况的重要因素。这个新到来的新世纪充满了残酷的代替选择,对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学习能力的人来说,新时代意味着充满机遇的世界,对于那些没有新技术而且缺乏学习能力的人来说,新世界则意味着,旧的工作消失,旧的体制消失,他们面临着失业、贫困和绝望。这样,穷国与富国之间的距离拉大了,贫困在大城市中蔓延,战争的危险增加。1994年,教科文组织在国内瓦召开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这次大会主题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会议制定了“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纲领”。教科

13、文围绕这个主题举行了六次国家首脑会议,其主要内容分别为:“经济全球化与教育政策”、“为宽容和相互理解的教育:宗教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学校项目,促进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所行之有效的网络”、“相互开展外语教学:国际理解的一种因素”,“人权教育”“媒体和国际理解:为更好地理解提供信息” 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和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科综合行动纲邻草案,这两个总结性文件以建设“和平文化”为中心内容,实质上它们既是联合国际科文组织所推行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又是在当代国际形势变化与发展的背景下,为各国在新世纪如何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指南。新世纪国际理解教育的展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50年历

14、程记载着国际理解教育在国际社会中的曲折变化,同时也预示着国际理解教育在新千年的以下发展动向:第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将继续起着重大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不断发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积极引导各国关于国际教育的政策与制度;大力推行国际理解教育的行动计划以及支持和帮助各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活动。第二,国际理解教育迎来了积极的、广阔的国际社会背景:全球政治民主化、经济贸易国际化、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信息技术的支持尤其是互联网的扩大以及各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等因素越来越对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产生有利影响。第三,民族差异的存在,宗教派别的争端,经济发展差距加大,社会冲实突变性的呈现,导致世界大

15、战因素的潜伏等现象将长期持续,困此,各国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共同承担在全人类尤其是青少年心灵深处播种“理解”理念的重大使命。第四,国际理解教育将既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又反对大国霸权主义。它是在民族自尊基础上的国际主义和国际理解基础上的民族主义两种思想的统一体现。第五,各国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将持有共同的教育目标,接受国际社会的指导,另一方面将根据各自国家的国情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内容。第六、各国将普遍关注国际和平问题与教育、国际环境问题与教育、国际权问题与教育、多元文化与教育、全球问题与教育、国际化问题与教育、青少年问题与教育、国际价值观问题与教育、世界人口问题与教育等等国际理解教育的

16、重要领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在这个期间广泛的开展了亚太地区学校交流联络网项目(ASP),一些相关的国际组织如:“国际教育理解与价值教育学会(APNIEVE)”等也相继成立,推动了亚太地区国际教育理解活动的开展。2000年1月在日本召开“亚太地区国际理解教育学术研讨会”我国开始进入这个领域。(三)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基础1国际之间理解与合作的基础:(1)世界发展趋势是即竞争又合作,需要共同的游戏规则(2)规则的基础是文化,建立“和平文化”是即竞争又合作的基础(3)“和平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4)各国人民共同的基本生活价值;和平、尊敬、仁爱、宽容、幸福、责任、合作、谦虚、诚实、简朴、自由

17、、团结2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平衡各国教育都在寻求国际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平衡点。国际性与民族性是文化交往中的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民族性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文化个性,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独特的尊严。国际性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持续交往中形成的相互理解能力。教育应该发展学生理解其他民族,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的能力。生活在多元文化中的“地球村”公民对形势和问题的认识应该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但是当今世界上的问题没有一个是只有唯一的解决方法的。因此寻求共同的基础,相互理解、磋商、合作非常重要。3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多元主义价值观内化于教育领域,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应运而生。多元

18、主义教育价值观旨在教育中实现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内在一致。它包括教育青少年要要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能够理解和欣赏别国文化,尊重相互之间的差异,与其他国家人民在平等的基础上交往与合作。(四)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背景1社会发展的必然二战后,国际理解教育最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联合国宪章提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建捍卫和平的屏障,是消灭战争的根本方法”。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在教科文组织及其成员国的努力推行下,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到了20世纪后半叶,科技发展迅速,经济增长速度史无前例,人类的生活质量有着突飞猛进的提高。人类活动的全球化现象日趋明显。“

19、全球在经济、科学、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正日益加深。全球化的特征首先体现在经济贸易的全球化现象;其次体现在新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使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再次是人口流动扩大引起的国际移民现象空前增长;最后体现在语言、衣食、娱乐、体育等文化现象的国际流行”。但是,这种发展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少数富人与多数百姓之间、少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分子”与多数基础教育还未得到保障的大众群体之间,这种差距还越来越有扩大的趋势。国际形势非常复杂而微妙,民族差异的存在,宗教派别的争端,经济发展差距加大,社会冲实突变性的呈现,导致世界大战因素的潜伏等现象将长期持续。在发展与危机并存的

20、今天,谁都希望营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谁都明白任何一项突破性的进展都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实现。谁都看到了各国普遍关注国际和平问题、环境问题、多元文化发展问题、青少年教育问题、世界人口问题等都需要各个国家共同研究解决。而且人类的交流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了巨大的发展与飞跃。这些为在世界各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必要性与可能性。社会发展的必然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信息网络化学习社会化2国家发展的需要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一下,什么样的国家在教育中含有浓重的国际理解色彩?什么样的国家的教育中缺少这种色彩?翻开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难使人看到,自认为能够主宰世界的超级大国、富裕而保守的“文化贵族”不认

21、为有理解别国文化和与世界各国共同解决国际问题的必要;宗教色彩极浓、民族主义严重的国家害怕先进、科学的思想进入本国;还在为温饱而努力的国家还没有产生这种高层次的需求。在这些国家的教育中很少见到国际理解的内容。在国际社会中只有经济地位的日本,盼望着能够把自己的政治影响随着经济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因此提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日本人”;“亚洲四小龙”和其他经济崛起的国家希望世界有良好的秩序和公平的竞争,提倡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北欧和澳州一些经济发达而思想开放的国家,认为国际理解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入了更高的境界,这些国家的教育中已经不同程度地融入国际理解的内容。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从学习和引进国外先

22、进技术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越来越大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仅是政治、军事上的,而且已经深入到经济、文化、教育。加入WTO和成功申办奥运会就是明显的标志。公民的国际理解的意识、知识、技能和态度是综合国力的一项指标,是未来人文化素养的组成部分(象现在使用互联网一样)。我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地位要求我国的公民具有日益开阔、超前、优秀的素质。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法则,树立为世界人民多做贡献的国际主义思想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忙于温饱,改革开放初期,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经济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也上了不少当,交了不少“学费”,在引进技术

23、的同时,带来了形形色色表现外国意识形态的东西。各种文化形态对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鉴别能力还不够强的青少年在理想、信念等方面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有些青少年独生子女,一切以“我”为核心,既缺乏民族自尊基础上的国际主义,又缺乏国际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我国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呼唤着公民素质的提高。3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理解教育是一流教育的特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建设者健全的人格重要由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健康向上的心理素养组成。三种基本素养的基础是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不是为理解而理解,而是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今后在合

24、作与竞争中理性地思考问题,更快地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振兴中华。21世纪发展对国际化大都市公民的要求,综合国力的一项指标。未来人文化素养的组成部分,象现在使用互联网一样。一流教育的组成部分。国际理解教育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扩大、延伸。爱家、爱集体、爱城市、爱祖国、爱世界逐步扩大、逐步深化、逐步理性化。从幼儿园起,就应该受到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的影响,初中开始实现社会化,同时应该了解别国的文化和世界上的大事情,了解才能产生丰富的情感,情感有助于价值观的形成。到了高中才能初步形成以中华民族主题文化为基础的现代人文素质。这种素质的基础是民族自尊基础上的国际主义和国际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两种思想的统一。4

25、北京市特殊地位的要求在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市政府提倡公民要“改掉小毛病”。实际上,恰恰是这些小毛病反映了北京市公民素质还不够高。北京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窗口,北京市的公民素质应该成为全国的典范。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北京市首当其冲会在经济、文化格局上发生变化,教育必须为此做好超前的准备。北京人民作为2008念奥运会的东道主,不仅以悠久的历史、美丽的风光,更应该以市民的优秀素质使全世界倾倒。5人心所向我们曾经对北京市不同地区的2000多名初二和高二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进行过初步调查。尽管调查问卷非常不完善,校长、教师、学校其他工作人员纷纷争印问卷,带给自己的孩子去做。许多学生

26、把问卷复印,带给在其他学校学习的朋友,或者带回家供全家讨论,答卷的热情之高,问卷的回收率之高前所未有。(五).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目标在青少年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使青少年一代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学习着正确分析和预见别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培养善良、无私、公正、民主、聪颖、热爱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

27、任和义务。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途径各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大致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分散渗透在传统的学科课程和教材中,如环境教育、发展教育、人权教育、公民道德、宗教、文学等课程。第二种: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独立的活动性课程。如美国的费舍和希克斯(Simon Fisher&David Hicks)联合开发的世界学习课程教材,该教材从知识、态度和技能三个方面培养美国学生在一个多种文化共存、人人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如何和平健康地生活和生存。为了使课程主题连贯、重点突出,更紧密地与儿童当前的生活状态相关联,世界学习专门设定了十个中心概念,围绕中心概念展示个人行为与他人或全球社会的联系。尽管各国

28、的国际理解教育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其教材的开发,显示出某些相同的意识和趋势:一是所有国家的教材都把国际理解和本国的基本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二是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观念教育,将丰富的国际理解内容和活动作为载体,反复加深学生对核心观念的理解。按照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的要求,部分基础教育教材中已经体现出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如思想品德课中含有热爱生命、反对暴力、尊重他人、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在公共事务中承担责任等内容。有些地区,如辽宁省、上海、天津等地开发了“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北京有30多所学校开展“生活价值教育”。但总体上我国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29、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思想、课程形态、教学资料和教科书、师资准备等方面都有待于讨论、研究、建设和实践。本课题组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分几步走:第一,集中北京市教育研究的力量,成立全市国际理解教育研究课题组(北京教育学院1999年4月已经将此课题立为院级集体重点课题,2002年为北京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进行北京市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先导性研究。第二,先挖掘小学语文、社会、思想品德,中学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现有教学内容中能够作为国际理解教育载体的内容,在教学中尽量渗透国际理解的思想。国际理解教育在课程中的体现 (1)不局限于科目而成为课程的灵魂。(2)强调共同理念,承认差异

30、。(3)教材编写的国际合作(4)多视角,以科研成果为基础(5)重视外语交流工具(6)贯穿于日常教学中(7)促进教育国际合作(8)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确机会均等,体现教育平等同时,可以经过一个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地方活动性课程单独设置的过渡阶段,尝试着组织力量编写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2001年在实验区小学、幼儿园可以开设以“生活价值教育”为题的地方活动性课程,初中开始“国际理解教育” 地方活动性课程。第三,2004年秋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北京市21世纪课程与教材改革的组成部分,在修改的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内容,搜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人类的共同遗产”“中华五千年”等资料,形成国际理解教育资

31、料库。同时开展广泛的国际教育交流,借鉴其他国家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第四,从2001年起在校长培训和教师培训中开设“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专题课,为在全部课程中全面地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做好师资准备。第五,待时机成熟,撤消单独设置的国际理解教育地方课程,在所有课程,特别是文科课程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北京市地方活动课程建设的进程培养目标:使青少年一代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别国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学习与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学习正确分析和预见别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本国发展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

32、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培养善良、无私、公正、民主、聪颖、热爱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编写指导思想:中国意识与全球视野的有机结合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推行的教育战略,其基本精神和理念,在表达上明显具有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色彩。因此,我们首先思考的是如何避免教育中出现的殖民化倾向,如何在传播和平文化的同时保持并发扬我们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其次,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中国古老文化传统的巨大渗透力和历史惯性,国际理解教育有可能在这个深不可测的文化海洋中失去其原初的精神内涵。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从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质中寻找导致国际理

33、解的素材,从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中引申出具有普遍价值的伦理准则。比如,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所宣扬的价值观念就包括诚实、尊重他人、和平反战、公民意识、忠诚、负责、同甘共苦、团结一致和公正等具有普遍价值的伦理。同时这个原则也要求我们不要囿于本民族的文化眼界,而应该以教育所涉及的价值观念和情感的塑造上,使用大致相同的逻辑分析手段:差异性和统一性、历史和现状、原因和结果、个人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合作与对抗、经验与教训、独立性与依存性等。教材所设置的每一个核心概念,都处在这些分析性概念的关照之下,也就容易使教材内容统一成一个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完整体系。教材的主要特点:综合性其综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一是

34、以“多元”、“共存”、“人本”、“变革”、“责任”为核心观念,以分析和理解的眼光分析文学、历史、艺术、政治、经济、法律、环境、人口、资源、自然科学发展及其历史等方面的事实和现象,使学生学习用明智的眼光看待世界,同时了解世界人民怎样看待中国。二是把国际理解的理想与人类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综合地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三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学习国际交往的技能,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地球村民的责任感等相互渗透。突出文化主线小学与初中阶段一般不涉及敏感的政治、经济问题,而是通过文化现象透视政治、经济根源。按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过程选择内容,形成文化主线贯穿的逻辑体系:

35、“差异的多元文化”(世界各民族适应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的生存方式)“文化的自豪感与尊严”(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关系)“文化宽容与尊重”(各国文化的自决权、各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具有普遍价值的文化要素”(文化的传承性、可交流性、融合性)。力图写成“学材”学习者中心小学教材吸收科学教材体系严整,使学生能够达到一定的认知目标和能力发展的要求的优点,同时也吸收文学读物可读性强、人文彩色浓厚的优点,使学生通过阅读和活动,自己获取信息,形成认识。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使学生养成通过阅读吸收信息的学习习惯;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一般性知识(有些内容可以通过“辅导阅读”的形式完成),留出比较多的时间,使教师能

36、够选择典型内容,组织多种的活动。初中阶段改变教材按照讲授顺序编排的习惯,按照学生学习的顺序编排,每单元开始,给出学习任务、资料清单、活动建议等。整个单元的内容由案例、资料、任务、活动等项目供学生在学习中阅读、思考、活动、判断,自己得出结论。在每单元的最后给出“观念框”,对本单元的内容做一总结。选择性和操作性为突出地方教材特点,教材以单元形式呈现内容,内容之间没有固定的逻辑关系。教师在选择内容时不受顺序和时间的限制,根据所在区县、学校的要求,自由选择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充分的空间。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特点决定必须给教师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通过呈现资料,实现课程的价值。因此,在

37、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同时搜集、编写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资源多媒体光盘。弹性和开放性开放性是国际理解教育的突出特点,教材应极力表现这一特点,如对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方法都不是唯一的,在原则允许的条件下,渗透解决问题中运筹、优选、权衡和权变的思想。教材给出的内容并不是必修的,只是建立核心观念的载体。载体是可选择和变通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条件和学生情况取舍或增添。核心观念与能力发展年级核心观念次级观念能力发展四年级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差异、包容初步的表达、交流(倾听、理解、交往、关爱)比较、分类、初步的类比与概括五年级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尊重与交往民族性与世界性表达、交流比较、分类、初

38、步的类比与概括初步的搜集与整理资料七年级依存共处和平发展尊重与交往、竞争与合作、独立与依存搜集与整理资料初步的分析、假设、推断八年级文化传承是融合的吸纳、本土化、融合、创新、责任信息搜集、整理与初步利用分析、假设、推断、应用各单元内容年级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四年级(上)问候与交往城市的象征邮票与纸币不同与相同四年级(下)京剧与歌剧中医和西医“飞天”与“天使”人类共同的理想五年级(上)出国旅行外国人在中国礼仪之邦世界需要微笑五年级(下)科学家与科学奥运志愿者人类在太空中握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七年级(上)交响乐与民乐国画与油画人类历史上的辉煌与悲剧保护人类共同遗产七年级(下)人类基因组的

39、研究鲸鱼捕捞的国际公约技术双刃剑给后代留出生存的空间八年级(上)春天的故事旅居海外华人的心愿地球在变“小”在交往中走向世界八年级(下)外国人看中国世界公民联合国大会共同的规则生活价值教育理论假设如果使每个学生都重视,在有机会时能够促进积极创造和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个人尊严和对他人的尊敬,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做贡献的积极性。学生们在相互尊敬的、积极的氛围中成长,每个人得到信任,能够促进他们学会自己作出具有良知的选择。目的1帮助学生思考和反省不同的价值,联系自身、社区、社会和世界来理解价值的实际内涵。2激励学生产生社会的责任感。3启发学生选择社会道德与精神追求,并在行动中实践。4鼓励教师和家长把

40、教育看作为孩子们提供生活哲学,帮助他们全面成长、发展,学会选择,使他们可以带着尊敬、信心和明确的目标进入社会。内容十二种基本价值观:和平 、尊敬、仁爱、宽容、幸福、责任、合作、谦虚、诚实、简朴、自由 、团结对基本生活价值观的中观描述和平和平不仅是没有战争。和平的基础是平等。和平是在平行的轨道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平由积极的思想,纯洁的感情和良好的愿望构成。和平的前景大有希望。和平是内心的宁静和愉悦。和平是文明社会的主要特征。和平始于每一个人。需要一代代参与与维护。和平需要力量和同情心尊敬自尊是在一定程度上知道自己的品质。尊敬是倾听他人。尊敬是发现和吸收别人的优点。尊敬是用礼貌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

41、友善和温和。尊敬是知道自己贵重,而且他人也同样贵重。尊敬人的人将获得别人的尊敬。仁爱爱他人意味着,我想让他们好。仁爱的意思是宽容、关怀和理解。内心感到安全时,就容易爱人。仁爱是对弱者的同情。仁爱是做好事而不求回报。充满仁爱,恼怒就会远离。仁爱就是认为每个人都很能干、可爱。当我的话语给出的不是刺,而是花时,我将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花言巧语不是仁爱,忠言逆耳是仁爱。宽容宽容就是开放,接受差异之美。宽容是通过互相理解而形成的尊敬。只要懂得欣赏周围人们和环境的妙处的人,才具有宽容精神。宽容承认个性和多样性,消除由于无知产生的紧张状态。不宽容的种子是恐惧和无知。宽容是面对困境的能力。宽容不计较他人对己

42、无意的伤害,不以牙还牙。幸福对世人良好的祝愿带来内心幸福。有希望感,就有幸福。幸福的人内心充满快乐。爱和被爱都是幸福的。幸福随着纯洁无私的行为悄然而至。持久幸福是内在的满足状态。幸福是精神上的享受。给予幸福后有幸福,给予悲伤后有悲伤。责任责任是尽其本分,是诚挚地履行职责。如果有责任心,就会产生有所贡献的满足。有责任心的人,认为有些事情值得我付出,他人亦然。有责任心的人,知道如何公平行事,确保大家不受伤害。责任不是一种负担,它容许我们获得希望之物。权利与责任密不可分。合作合作存在于人们为同一目标而携手奋斗之时。合作要求承认个人角色。合作会促进人对他人和任务产生良好的愿望和纯洁的感情。合作中,有时

43、需要放弃自己的观念,有时需要自己领导,有时需要自己服从。勇气、体谅、爱护和共享构成合作的基础。谦逊谦逊是既认识自己的长处,又认识他人的长处。谦逊是保持内在的淡泊与从容。谦逊是知道自己的长处而不夸耀。自尊与谦逊平衡时,即保持内心的强大又不控制别人。谦逊使人在大家的心目中变得伟大。谦逊的人在倾听他人时保持内心的幸福。诚实诚实就是讲真话。如果我们知道人们靠相互联系生存,我们就会理解诚实的重要性。如果诚实,内心就会明净无瑕。诚实的思想、话语和行为创造和谐。诚实是对人们给你的东西很好地利用。贪婪植根于不诚实。如果诚实,就会学会贡献。隐瞒真实,就是欺骗自己。简朴简朴就是自然。简朴使人淡泊。简朴就是实事求是

44、,不使事情变得复杂。简朴是明白如何利用资源,并考虑未来。简朴就是耐心、友谊和鼓励。简朴着眼于生活中的小事。简朴就是赞赏平淡的头脑与学识。简朴是美丽的。自由自由是生命的最好形式。自由来自内心世界的安宁。当对他人和自己抱有积极想法时,就体验到内心的自由。要人人自由,就要尊重他人的权利。权利与责任平衡时才有完全自由。自由存在于精神和心灵之中。团结团结是群体中的个人内部之间的和谐。团结以接受和欣赏他人的贡献而得以持续。团结建立在共同目标、希望或者见解之上。团结使重大任务看起来容易.团结的伟大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受到尊重.团结创造归属感,并增近一切人的福利.团结创造合作的经历,增进对任务的热情,并使气氛宜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