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外系和小脑北医三院八年制临床医学.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49349 上传时间:2023-05-25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8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锥体外系和小脑北医三院八年制临床医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锥体外系和小脑北医三院八年制临床医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锥体外系和小脑北医三院八年制临床医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锥体外系和小脑北医三院八年制临床医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锥体外系和小脑北医三院八年制临床医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锥体外系和小脑北医三院八年制临床医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锥体外系和小脑北医三院八年制临床医学.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锥体外系和小脑,Name:Password:2006clinical,广义的讲,除了锥体系以外,所有与运动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统称为锥体外系,包括:纹状体系统和前庭小脑系统。功能是与大脑协同调节随意运动、肌张力、姿势及复杂的行为活动临床上锥体外系以纹状体苍白球系统(基底节)为主要组成部分,尾状核-(新)纹状体 壳核(putamen)-豆状核 苍白球(旧纹状体)基底节 杏仁核:古纹状体 黑质 红核 丘脑底核,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表现,锥体外系病变的症状:肌张力改变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肌张力改变:肌张力增高、肌张力减低、游走性肌张力增强和减弱。不自主运动:震颤、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手足徐

2、动症、肌阵挛、抽搐等。,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表现,锥外系症状特点:睡眠后消失,精神紧张和/或情绪激动时加重。,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表现,黑质和苍白球损害:典型者为Parkinsons Disease,肌强直、肌张力增高呈齿轮样,运动减少,联合伴随动作减少,动作缓慢,表情呆板,言语单调,静止性震颤(4-6次/秒)。,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表现,尾状核病变:肌张力减低及舞蹈样动作。典型代表为舞蹈病,不随意运动特点为无目的、无定型、突发、快速和粗大的急跳动作,面部常有挤眉弄眼,扮鬼脸。,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表现,壳核及尾状核病变:扭转痉挛及手足徐动或指划动作,手、足间歇的、缓慢的变曲的蚯蚓蠕动样动作,其特点为

3、肌张力时强时弱。,锥体外系病变的临床表现,肌强直:伸肌和曲肌的肌张力均升高,因此,进行被动运动时,各方向所遇到的阻力是一致的,称为铅管样强直。当伴有震颤时,则为齿轮样强直。,静止性震颤(tremor):肢体的促动肌与拮抗肌发生节律性收缩与松弛引起。多由一侧上肢远端(手指)开始。节律性抖动,每秒4-6次,静止时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各肢体和头部均可出现,发生于手时,表现为搓丸样(pill-rolling action)。呈N字型进展,可波及口唇、舌体、下颌及头面部。有些病人亦可表现为动作性震颤。,肌强直(rigidity)是本病最重要的症状之一,多从一侧上肢的近端开始,逐渐蔓延到远端

4、、对侧以及全身,近端重于远端,非对称性。促动肌与拮抗肌肌张力都有增高。关节被动运动时,增高的肌张力始终均匀一致,称为“铅管样强直”如有震颤,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称为“齿轮样强直”头部前倾,躯干俯屈,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前臂内收,下肢髋及膝关节均略为弯曲。手指间关节伸直,掌指关节屈曲,手指内收,拇指对掌,运动障碍(bradykinesia)包括运动不能、运动减少及运动迟缓。讲话慢,语调低沉单调,走路时双臂无摆动。步态为“慌张步态”:起步艰难,迈步后以小碎步前冲,不能及时停止或转身。“小写症”等精细活动障碍。后期吞咽、翻身困难。,平衡障碍,指患者站立或行走时不能维持身体平衡

5、,或在突然发生姿势改变时不能做出反应(姿势反射障碍)。,帕金森病病人之特殊姿势:头部前倾,躯干俯屈,肘关节屈曲,前臂内收,双手置于躯干前方,下肢之髋及膝关节 略为弯曲,帕金森病病人手部特殊姿势,帕金森病病人典型的面具脸,肝豆状核变性引起双手手足徐动症,手足徐动症,手足徐动症,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全身型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水平旋转型斜颈,因右侧丘脑底核损害致左半身投掷运动(hemiballism),小 脑Cerebellum,解剖生理,小脑位于后颅窝,其下方腹侧为桥脑和延髓。小脑与脑桥之间为第四脑室。小脑与延髓和寰枕部之间为小脑延髓池,小脑背侧借小脑幕与枕叶相隔。借小脑上,中,下脚

6、(结合臂,脑桥臂,绳状体)分别与延髓,桥脑和中脑相联系。,解剖生理,大体结构:小脑的中间:较狭窄,状如虫 小脑的两侧:较大的团块,称为小脑半球,与蚓部相连。小脑表面有很多沟回,分为多个小叶。,解剖生理,内部结构:小脑表面的皮质是由细胞构成的灰质,其下为小脑白质。每侧小脑半球的白质内有4个小脑核。齿状核最大,还有栓状核,球状核,顶核(由外向内)。,解剖生理,原始小脑(古小脑archicerebellum):包括绒球小结叶和顶核,是前庭结构向小脑延伸的部分。为平衡中枢,损害时即失去空间中的定向能力,引起躯干和下肢的共济失调。旧小脑(paleocerebellum):包括小脑前叶及后叶的蚓垂和蚓锥体

7、,接受来自脊髓的本体感觉,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维持身体姿势。,解剖生理,新小脑(neocerebellum):后叶的大部分,接受皮质桥脑小脑束传来的冲动,对随意运动起重要的协调功能。与执行精细动作,随意运动的制动作用及校正作用有关。小脑与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的联系经小脑脚传入传出。,传入纤维,脊髓小脑束:来自关节,肌肉的本体觉 脊神经后根 脊髓后角底部,换神经元(胸核,clarke柱),轴突分为脊髓小脑后束及脊髓小脑前束。(同侧关系)脊髓小脑后束 同侧侧索后部上行 延髓,形成弓状纤维 小脑下脚 小脑蚓部。脊髓小脑前束 同侧侧索上行 经延髓,桥脑 中脑 经小脑上脚 小脑蚓部。,传入纤维,前庭小脑束

8、:前庭核细胞发出纤维,经小脑下脚至同侧小脑的绒球小结叶和顶核。(同侧关系)橄榄小脑束:由对侧延髓下橄榄核细胞发出的纤维交叉后经小脑下脚进入小脑,达小脑皮质。(对侧关系)额叶桥脑小脑束:额中回前部 内囊前肢 大脑脚内侧 桥脑核(额叶桥脑束)桥脑小脑束 桥脑基底部交叉到对侧 经小脑中脚达小脑皮质。(对侧关系),传入纤维,颞枕桥脑小脑束:起自颞中回、颞下回后部,经内囊后肢后部至大脑脚外侧 桥脑核 交叉至对侧 经小脑中脚到达小脑皮质。(对侧关系)综上所述:小脑半球接受来自桥脑核和下橄榄核的纤维,小脑蚓部主要接受脊髓的纤维。,传出纤维,齿状核红核脊髓束:起自齿状核 小脑上脚 中脑 交叉至对侧 终止于对侧

9、红核 红核脊髓束发出 立即交叉至对侧 在脑干和脊髓的侧索中下行至脊髓前角。(同侧关系)齿状核红核丘脑束:起自齿状核,经小脑上脚 中脑 交叉至对侧红核 丘脑 与大脑皮质(4,6区)及锥体外系联系。(对侧关系)小脑前庭束:小脑顶核 小脑下脚 延髓的前庭核 前庭脊髓束 脊髓前角细胞。借内侧纵束与眼球运动神经核发生联系。顶核网状纤维:起自顶核,经小脑下脚达延髓的网状结构,形成网状脊髓束至前角细胞。,小脑的功能,协调锥体束及锥体外系运动:大脑皮质下传冲动 桥脑 小脑纤维 小脑皮质的颗粒细胞 Purkinje细胞 齿状核 齿状核红核脊髓束,齿状核红核丘脑束 脊髓前角细胞,丘脑及锥体外系 调节随意运动。,小

10、脑病变的临床表现,共济失调(ataxia):各组肌肉或各个运动间的相互协调作用丧失,使运动发生分解或不能协调。病人对运动的距离,速度及力量掌握不准而发生辨距不良,动作过度,意向性震颤,书写时字体大,发音肌肉不协调,出现发音含糊不清,爆破性语言,吟诗样语言。,小脑病变的临床表现,肌张力减低(hypotonia):病人感到疲乏无力,动作缓慢。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小脑急性病变时明显。回击现象(rebound phenomenon)也是由于拮抗肌的张力过低而致。检查时作上下肢的被动运动可见松弛。,小脑病变的临床表现,姿势及步态异常:一侧小脑病变的病人,头和身体偏向病侧,行走步态不稳向病侧偏斜。蚓部病变:

11、站立时身体向后侧倾倒,步态基底宽,蹒跚步态,严重者不能行走。,小脑病变的临床表现,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当运动指向目标时会出现动作性震颤。协同不能(asynergia):进行精细运动所需肌群的神经支配不协调。眼球震颤(nystagmus):前庭小脑通路或小脑的小结叶病变可出现眼震。辨距不良(dysmetria):轮替运动障碍(dysdiadochokinesia):构音障碍(dysarthria):书写障碍:巨大字体(macrographia),小脑病变的定位诊断,小脑中线部位病变的诊断:表现为头部及躯干,下肢的共济失调,病人站立不稳,步态蹒跚,步基宽(醉汉步态或共济

12、失调步态)。头及颈可出现姿势性震颤,言语障碍明显。肌张力可下降,一般无眼球震颤。下肢可有一定程度共济失调,上肢不重。,小脑病变的定位诊断,小脑半球病变的诊断:为新小脑的损害。表现为肢体的共济失调,症状在病变的同侧。病人的头和身体可偏向病侧,行走时步态不稳,向病侧倾倒。以手的共济失调最为明显,精细动作障碍显著。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小脑病变的定位诊断,小脑弥漫性病变:在慢性者,由于新小脑的代偿作用强,所以虽然蚓部和半球都有损害,但常以躯干和言语的共济失调为主,而四肢不明显。急性病变则缺乏这种代偿作用。,小脑病变的病因诊断,肿瘤:颅压增高加共济失调。可伴有附近颅神经及脑干受压症状。多见于儿童,星形细胞瘤多见,髓母细胞瘤多发生于小脑蚓部,血管母细胞瘤常发生于小脑半球或蚓部。,小脑病变的病因诊断,炎症:大多继发于中耳炎,症状为颅压增高加小脑损害症状。血管病:小脑梗塞及出血。变性:如OPCA,多有遗传史,小脑萎缩。外伤:大多为穿通性外伤,硬膜外血肿不常见。先天性发育异常:较多见。可合并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下降,脑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