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杭锦后旗教育局教研室赵金明2006年3月,前 言,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争抢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
2、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把“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单列一条,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指出各级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因特网、卫星通信等多种方式实施“校校通”工程,逐步形成信息技术教育的“天罗地网”。,我国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
3、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一、信息技术概述,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获取、存储、加工、发布、传送与应用的技术。长期以来,许多人把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同起来。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或与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这种观点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与体系结构,信息技术是集通信、视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一).信息技术的一般特征,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即技术性,这是其本质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个人化.多媒体化。,(二).信息技术的社会特征,信息技术的社会特征:.知识密集.更新加快.渗透力强.互补综合.风险性大,(三).信息技术的功能,信息技术
4、的功能:辅入功能 开发功能 协同功能 增效功能 先导功能 教育功能。,(四).信息技术的社会作用及影响,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变革 2.提高人类社会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3.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促进生产增长.导致市场扩大.提高经济效益.引起经济组织的变革.助长了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社会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增强了人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快了人类传递和交换信息的速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思想体系也在发生变化.极大的改变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和娱乐方式.社会将变得更加脆弱。,(五).信息技术对人类学习的影响,(1)、阅读方式的变革 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
5、在以下 两个方面: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文字阅 读到多媒体电子读物。(2)、写作方式的变革 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和语言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3)、计算方式的变革(4)、教育时间的变革(5)、学习方式的变革(6)、教师职能的变革,(六).信息技术的研究热点,(1)、人工智能技术 专家系统 所谓专家系统,是一个能在特定领域内以人类专家水平去 解决困难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神经计算机 人们通过对神经网络的研究,发明了一种能够仿效人脑信息处理模式的智能计算机神经计算机。(2)、多媒体技术(3)、光纤技术(4)、卫
6、星通信,二、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一).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1.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要看其在世界先进水平上的成就,而且要看其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全社会科技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就可以为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这是辩证统一的”。,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经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这场教育的大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将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
7、产生深刻影响。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环境,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必须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2.各国教育界高度重视教育的信息化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加快发展本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争夺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力图使本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美国1996年开始在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以来,至2000年已基本完成了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美国已有95%的中小学和72%的教室联上了互联网;平均每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英国规划到2002年,学校
8、里每4名学生要有一台计算机。欧盟国家和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在2003年前后也将完成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泰国提出到2002年每所乡村小学要与互联网联通。根据1999年底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121名中小学生才拥有一台计算机,每年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3000万人,而我们有2亿中小学生,无论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上,还是在普及程度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在校生,今后十年累计还有2亿多适龄儿童要陆续进入中小学接受基础教育,这4亿多青少年在今后二十多年内要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21世纪初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
9、何,将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如果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认识不足,行动不快,措施不力,那将拖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后退,就要负历史性的责任。,3.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教育信息化的宗旨在于迎接信息时代提出的人才挑战,其核心思想是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过程中去,使教育能够不断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并且为不断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而努力。信息时代对人才需求的焦点将集中在思考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等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学校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拓展和丰富学习环境。鼓励创造性思维、终身学习和社会责任感。改革教育过程。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行政管理方面的优势。,(二).信息时代教育
10、的特点,人类社会的教育形式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型、智能型、创新型。知识型从诞生之日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其特点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惟一和至高目的。知识型教育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仅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局限性,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智能型教育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而逐渐兴起的,教育的重心由知识的传授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主,告别了知识累积的消极被动教育形态。,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许多多的人越来越无法适应新事物、新变化,未来社会对人们固有的学习方式
11、、思维模式的冲击愈来愈大。教育不但要告别旧的时代,还要适应新的方式,教师更要在网络时代扮演新的角色。为此,教育应具有新的时代特点。(1).教育观念现代化 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指教育应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现代化人才。因为,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网络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对于教育而言,必须用现代的教育,观念替代传统的教育观念,把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不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信息日益增多、知识更新日趋加快的网络时代,将失去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教育必须现代化,这是信息时代对教育新的要求。网络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明显加快,教育惟有具有未来意识面向未来,以更开
12、放的姿态面对社会,才能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全面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教育也才能抓住机遇,求得更大更快发展。,(2).教育内容信息化 信息时代,从现实意义上说就是网络时代,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3).教师教育持续化 信息时代教育理念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果不思改革,不图进取,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根本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具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观念。,要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创新教育的能力,要探索和构建现代化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与教学管理的新模式,以使教学管理、教师素质适应信
13、息时代教育要求。(4).学习方式自主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同时也加快了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与范围,个人的发展,将越来越取决于个体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而并非他固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式的自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三).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信息时代,教育面临挑战与机遇,机遇大于挑战,教育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这要求教师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扮演新的角色,重塑教师形象,实现教师角色转换。面对网络化的教育,教师一般有三种选取择。第一种是保守的选择,即坚持自己原有的角色,拒绝更新,表现
14、为对新的信息技术的恐惧与不安,怯于去接近网络、掌握网络,而是避而远之。往往过于崇尚或迷恋书本知识,疏离外部新世界,对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能接受,“躲进小楼成一统”,遮蔽现实中的摩擦与冲突,固守旧的教师形象,恪守传统教育观念,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束手无策。,第二种是激进的选择,即放弃自己原有的角色,对新的信息技术盲目崇拜,对新事物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第三种选择则是辩证选择,既不放弃自己原有的角色,也不固守不变,对信息技术既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排斥,而是敢于向网络中的权威挑战,不断整合新的角色以重构教师角色体系。第三种选择是明智的选择,它给教师角色以新生。因此,信息时代赋予教育以新的使命,对教师提出
15、了新的要求,教师就应适应新的形势,对自己在信息社会中的角色给予准确的定位,及时进行角色的转换。,1.教师角色的转换 当代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指导型、.伙伴型、.科研型、.学习型(1)知识学习指导者转变为未来生活指导者 教师首先要具有面向未来的意识。一个没有未来意识的教师,不可能适应网络教育,更不可能指导学生设计未来。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教育,了解未来社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去大胆构想未来,创造未来。再次,教师要具备创造未来的能力。,(2)文化知识传播者转变为知识体系建设者 教师要大胆转变观念,从旧的传统束缚下获得解放,不单是知识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构造适
16、合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指导者。为此,教师需具备以下能力:新知汲取能力 处理信息能力(3)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研究者 信息时代,课程教学更加开放,教材编写强调自主,因此,教师要积极研究课程教材,变被动为主动,成为课程教材开发和设计的主体。教师由课程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研究者应具备以下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课程开发能力,(4)教育教学管理转变为社会生活实践者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应用,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渠道,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教师应积极进行教育以至社会实践,从各个方面与学生进行心智交流、情感交流。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要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平等、民
17、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优良的人格,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感,形成自己控制交往的能力,协调师生关系,要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能够自尊生活。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交往家、社会活动家。,2.教师的信息素质,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信息素质呢?信息加工处理方面 标准1:高效、快捷的获取与存储信息;标准2:审慎、恰当地评估信息;标准3:准确而有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独立学习方面 标准4: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能够持续地跟踪追寻;标准5:对于信息文化及其创造性的信息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和重视;标准6:在信息获取与知识
18、形成方面追求卓越。社会责任方面 标准7:主动为学习社区作贡献,承认信息对于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标准8:在处理信息与信息技术问题时能采取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标准9:有效地参与信息开发的团队活动。,3.研究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是教师的职责,关于学习过程的研究,对于每位教师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认真的研究每门课,每个知识点和每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指出的是,作为教师,对学习过程的研究有着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其二是研究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只有我们自己有了成功的学习体验,再加上对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正确把握,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因此,一名成功的教师首
19、先应该是一名成功的学习者。,总之,信息时代,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和推广,传统的教育观、教师观面临挑战,教育具有新的特征,教师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学习并落实决定要求,加强教师教育工作,实现教师形象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合信息时代的要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问题,也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全面发展。,三、现代远程教育概述,1.远程教育的定义 我国远程教育专家丁兴富认为:“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是一种非连续面授教育。”2远程教育的特征(1)教师与学生相互分离。(2)辅助性教育机构的影响作用,特别表现于计划和准备学习材料之中。(3)以学生为中心。(
20、4)运用教育传播媒体,形成多媒体教学系统。(5)双向传播交流的必然性与可能性。(6)定期面授以解决针对性问题或施以补救性教学。(7)是一种工业化的教育形式。,3.远程教育的发展历程 远程教育经历了由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双向交互电子通信教育这三种远程教育形式。第三代远程教育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以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媒介的现代远程教育,真正突破了学习空间的局限,现代远程教育提供的是师生异地同步教学,提供的是开放的教学内容,学习者不受职业、条件的限制,在任何地方只要能够连接到网络,就好像坐在教室里上课一样。它将有利于缓解偏远地区受教育的矛盾,有助于国家民族整体
21、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全体社会成员获得均等教育机会,为“教育公平”成为现实提供契机。,(2)现代远程教育不受学习时间的局限,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时候,点播适当的教育信息,获得自己所需的任何教育内容,最有利于创造出一种“实时的学习”。这种教育不再是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它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最佳手段。(3)现代远程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突破传统校园的围墙,还在于它带来教学模式的变迁。它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以“学”为主。它可以针对每一个学习者,按最有效的个人化原则来组织学习,更注重培养自学能力,(4)现代远程教育以能调动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服务,与传统班级课堂教学和广播电视教学相比,它能够实现教师与学
22、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和及时反馈,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多媒体课件和教材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开发大脑潜能,启迪创造和创新意识。(5)现代远程教育有利于教育的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它能让更多人同时获得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听到世界一流科学家的讲演;它可以把最优秀的教师集中在一起授课;它可以让学生到数千里之外的博物馆、图书馆或其他现场做调研和实习。,4.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中国的远程教育源于20世纪初。新中国的远程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得到广泛而迅速的发展。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现有中国教研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利
23、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构建大众化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5.现代远程教育的模式,目前比较成熟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有:(1)卫星电视远程教育模式 这一传播模式的优势是覆盖面广,在开展远程教育方面有着极大的应用空间。(2)计算机网络远程教育模式(3)有线电视网络远程教育模式 单向广播讲授模式。单向数据广播模式。视频点播模式。个别化交互式学习模式。(4)天地网合一远程教育模式(5)点、点网络传播模式,6.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与发展,互联网和教育将决定我们的未来,现代远程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人口大国
24、,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更是加快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1).现代远程教育的社会需求 基础教育发展的需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和科技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对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如何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走出一条低成本、高速度、,大面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道路,使我国的中小学尤其是西部中小学,能够以经济的成本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已成为我国目前农村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缩小边远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 国际上通常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对于高等教育适龄人
25、口所提供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达到15定为“大众化”阶段临界指标。而我国仅有2.4的人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而剩下的人可能永远失去这个机会。虽然经过这几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学入学,率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国的计划是到2005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5,这个数字还远远低于目前世界平均水平,对信息化社会发展要求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终身化的社会需求 面向21世纪,以学习来面对多变的世界,开启个人学习的动力,建立学习的途径是很重要的。学会如何学习已是必备的生活能力,惟有终身教育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巨变和发展,才能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动力。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终身教育的机会,是推动终身教育,建立
26、学习社会,解决当前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机会均等的需求 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经费、教学条件的巨大差距必然使入学率特别是教育质量产生巨大差距。高等教育高校办学经费苦乐不均现象也很严重,导致教育质量的巨大差异。教育水平差异又引发受教育机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东部地区、发达地区的比例要比西部地区、不发达地区高。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教育特别是西部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资源稀缺和教育需求巨大之间的矛盾。,7.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1)中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指导思想是: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
27、放,提高质量。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将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不断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到2010年,基本形成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解决老、少、边、穷地区教育问题,推动“普九”和“扫盲”工作,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8.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三个重要趋势,第一、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层次的多样化。现代远程教育已经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专门服务于基础教育的虚拟学校。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主要方式。远程教育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用于帮助弱势群体、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措施。传统大学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改革教学模式的实践。第二、远程教育办
28、学主体的多元化。第三、远程教育教与学方式的演变。,(二).卫星通信基础知识,1什么是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反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2.卫星通信的特点 通信距离远,且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覆盖面积大,可进行多址通信。通信频带宽、传输容量大,适于多种业务传输。通信线路稳定可靠,通信质量高。通信电路灵活。机动性好。可以自发自收进行监测。,3.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为了贯彻落实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2003年启动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积极
29、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缩小东西部教育差距,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由于各地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推进。本着“经济、实用、可靠、安全”的原则,试点示范项目设计了三种模式。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 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 模式三:计算机教室,4.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功能及应用,一、教学光盘播放点(模式一)该模式的特点是成本低,维护简单,使用方便,适用对象主要是具备基本供电条件的农村小学教学点。(1)功能:播放光盘教学资源(DVDVCD)(2)应用方式 以播放教学光盘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30、以教师讲授为主,播放光盘为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教师备课。开展面向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二、卫星教学收视点(模式二)该模式同时具备模式一的全部功能,其特点是教育教学资源更新及时,传输速度快,资源量大,并可为农村普及实用科学技术,传递经济市场信息,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服务,适用对象主要是具备基本供电和通讯条件的农村小学。(1)功能 在教学光盘播放点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几项:,接收、播放、存储和回放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 sat)传输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电视节目、IP数据广播(文件分发和流媒体分发)节目和语音广播节目。支持拨号上网等互联网接入方
31、式。电视教育教学应用。计算机教育教学应用。(2)应用方式 实现模式一的所有应用。收看空中课堂节目,进行同步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备课、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学生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利用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农村牧区传递经济市场信息。三、计算机教室(模式三)该模式同时具备模式二的全部功能,其特点是为农村初中学生提供网络和多媒体条件下的学习环境。(1)功能:在卫星教学收视点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以下几项:,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各地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
32、,注重实效,以多种方式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为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软件和接收我国卫星传送的教育节目的设备。有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开发、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积极支持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国家将重点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一)、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及要求 实现教育信息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根据中央提
33、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建议,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总结各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有如下两点体会:其一,计算机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普及计算机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其二,信息技术教育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传授,也可以融合到其他的课程之中。当前,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有两个:1、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根据规划,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年底
34、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2、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一)、“校校通”工程简介:
35、“校校通”工程是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目标之一,它包括课程资源开发、传输、使用及教学管理内容的系统工程,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服务。它应该具备教学与科研、行政管理、通信和教育的电子商务四大基本功能。具体来说,就是:(1)教师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网上资源,进入学科教学,对课程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可以方便地调用网上资源进行课堂教学;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考查。学生可以实现网上“个别化”学习,学会从网,上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遵循认知规律进行探究式学习。(2).学校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对教务、行政事务等进行综合管理。(3)学生和老师可以通过校园网实现和外界的通信(4)“校校通”
36、工程完成后将还有教育的电子商务功能。(二)、“校校通”工程的三个认识误区“校校通”工程是新生事物,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偏差,出现一些认识误区。目前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有人认为建立网站和网校就是“校校通”了,这是很片面的,“校校通”工程远远,不只是校园网站和网校。二是有人认为“校校通”就等于“校校网”,但不全是“校校网”。“校校通”的目标并非是要每所学校都建立起庞大的校园网,而是让90%以上的中小学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丰富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课程,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三是有些学校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校园网,可是有些学校建网并没有从应用出发,以致花了不少经费却未得到充分的
37、利用,有的学校的校园网甚至变成了供人参观的“摆设”。这些学校在建立校园网后,更重要的是资源库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我国校园网建设的第一阶段以硬件集成为主,第二阶段以教学软件集成为主的“软件建网”第三代校园网是“硬件+软件+现代教育模式”。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第二阶段,立足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迈进,如果还仅停留在第一阶段那就等于自动放弃了机会。跟上时代、超越时代才能拥有未来。(三)、“校校通”工程目标是:用5至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具体目标是:2005年前,争取使东部地区县以上、
38、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中小学都能上网,这些地区的中小学生都能够学会使用网上资源,学习运用基于网络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自主学习;使更多的教师能够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普遍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站,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接收系列的优秀教学课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使这些地区广大中小学生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上网,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
39、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要求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认识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要求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即从开始的“计算机文化论”到“计算机工具论”,再到现在提出,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论。换句话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我们认为,学生
40、的基本“信息素养”应包括:(1)信息获取的能力(2)信息分析的能力(3)信息加工的能力(4)信息利用的能力(5)信息创新的能力(6)协作意识与信息交流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创新、协作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关键。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1、,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推动作用。,(二)、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
42、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1)小学阶段 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信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
43、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2)初中阶段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3)高中阶段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
44、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三)、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1、教学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
45、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2、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3、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一).小学(1)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2)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3)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4)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5)*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6)*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二).初中(1)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2)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3)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4)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5)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6)*模块六:用计算
46、机制作多媒体作品(7)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三).高中(1)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2)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3)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4)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5)*模块五:数据库初步(6)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7)*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8)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教育领域引起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模式、教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适应这个发
47、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且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形成整体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相
48、整合,就是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从其他学科或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手段来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1.“整合”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信息化是二
49、十一世纪的标志,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思维的创造性工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中小学必须信息化,中小学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事实所证明的雄辩命题。,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已经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面对世界教育信息化提出的挑战,我国政府决定在中小学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
50、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而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计划用5-10年时间,加强我国中小学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能够上网,使中小学教师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2.“整合”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现教育信息化为特征,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陈至立部长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课程的有机“整合”。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