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死因登记信息规范.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6499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5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死因登记信息规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全国死因登记信息规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全国死因登记信息规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全国死因登记信息规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全国死因登记信息规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死因登记信息规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死因登记信息规范.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与质量控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州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现状,8月份为止我州死因网络直报共4017例,死因报告率为184.4/10万。延吉1157例、图们595例、敦化675例、珲春440例、龙井574例、和龙市156例、汪清县182例、安图县235例、不详县3例。2010年死因年度质量分析2011年8月份死因质量分析,全州开展死因信息网络报告单位数,开展死因网络直报单位有45家。其中29家为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16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卡审核由疾病控制中心完成,妇幼保健机构未开展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卡审核

2、工作。,2011年上半年死因网络报告常规质量分析,根据吉林省2011年第8月 常规质量分析报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未报告单位比例为34.78%,未报告县(市)比例为12.5%,迟审率为3.33%,呼衰、肝衰比例为3.94%。按全国死因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要求此四项指标应为0%,我州此四项指标偏高,影响我州死因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质量。,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质量控制工作重点各级死因监测部门工作重点,内容,一、背景二、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及工作管理1、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2、组织机构及其职责3、信息的分析与利用4、考核与评估5、制度保障,背景,目前,全国93%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

3、66%的乡卫生院通过网络直报系统直接报告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因网络报告覆盖了近80%的县区,信息报告和审核更加便捷,超过75%的死亡病例在1周内得到报告,75%多的死亡病例在上报后1天内完成审核。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统一信息管理平台,获得及时、统一、准确的死亡登记信息编制了本规范。,二、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及工作管理,1、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2、组织机构及其职责3、信息的分析与利用4、考核与评估5、制度保障,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信息收集网络报告信息管理资料的保存与管理工作流程图,信息收集,1、报告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辖

4、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报告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信息报告的责任单位。报告人: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信息收集,3、死亡个案的填报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涉法死亡个案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说明:凡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

5、,由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死亡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信息收集,4、报告内容死亡医学证明书一般项目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其他项目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孕产妇死因登记报告副卡除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必须填写孕产妇或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孕产妇死亡:在妊娠期或妊娠终止后42天内的妇女,因直接/间接产科原因所致的死亡(不论是本地户籍还是非本地户籍)均要求填写一张死亡报告主卡和一张孕产妇死亡登记副卡。5岁以下儿童死亡:凡妊娠满28周,出生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收缩4项指标之一,而后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时不满5岁),无论本地还

6、是非本地户口,每一例死亡均需填报此卡,第一联出证单位保存用于网络报告,第二联由出证单位寄送县(区)疾控中心内容与第一联同可进行网络代报,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证,第四联为殡葬火化凭据,出证单位保存,县(区)疾控中心保存,户籍管理部门保存,殡葬管理部门保存,死亡医学证明书各联流向,网络报告,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网络报告,2、报告程序、时限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由病案室或防保科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不具

7、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收到死亡医学证明书7天内向属地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县(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卡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网络报告,2、报告程序、时限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完成审核及网络报告;(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收到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向属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卡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其他系统(军队、司法、农垦等)的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本规定进行死因

8、登记报告。,信息管理,1、死亡信息的审核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对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自查;县(区)级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网络审核报告信息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死亡信息、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进行审核对于核实无误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应于7天内通过网络进行审核确认。县(区)疾控中心负责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报告死亡病例的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具备条件的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也可承担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工作。),信息管理,2、死亡信息的订正县(区)级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机构负责订正;对已审核确认的报告信息,如发生报告死亡病例死因诊断变更或填卡、编码错误时,应由填报单位

9、及时报告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后者负责订正。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应由属地的妇幼机构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死亡医学证明书或副卡信息有误时,应及时做出订正。,3、死亡信息的补报在质控过程中发现了漏报的死亡病例,应及时补报;4、死亡信息的查重每周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确认后删除;,资料保存与管理,1、报告单位和县(区)疾控中心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2、报告单位和县(区)疾控中心应定期下载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备份。,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中国疾

10、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建立和维护制定工作指南、培训、提供技术支持数据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现场督导数据的安全管理和备份考核和评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人负责(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数据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动态监视本辖区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数据的安全管理和备份考核和评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审核负责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报告死亡病例的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代报,妇幼保健机构,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负责本辖区内的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病例信息管理。具有临床诊疗功能的机构还应负责死亡病例报告的相关职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县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

11、机构:填写、收集和报告死亡医学证明书,专人负责网络报告。乡镇卫生院(防保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集死亡信息,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核对补漏,开展质量控制,专人负责网络报告。村级卫生所及其他医疗机构:收集死亡信息,协助入户调查工作。,村医(社区),乡镇、街道防保,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治医生,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县以下医疗机构,县(市)CDC,县(市)妇幼,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7天内完成报告(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30天内完成报告原始信息如实录入,5个工作日内完成代报,7天内通过网络审核确认,收集、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网络报告(查重、补报),死因信息的审核、订正,工作流程图

12、,3、信息的分析与利用,(一)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对所属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因登记报告数据进行动态分析(二)全人群死因登记报告信息对监测点死因登记报告信息和其它全人群死因登记报告信息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并编写年度死因分析报告。,4、考核与评估,一般采取网络报告资料考评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的方式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至少每年考评一次,县(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全部报告单位的考评至少半年一次,医疗机构内部至少每季度考评一次。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网络建设、培训情况、报告质量、资料分析与利用等综合评价指标。,5、制度保障,例会制度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死亡信息核实制度死亡

13、信息补充报告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培训工作制度考核评比通报制度,质量控制工作重点,主要内容,监测数据的质量要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工作环节要求,监测数据的质量要求,1、正确性指的是收集、登记获得的监测数据与客观实际的符合程度。涉及所有的监测资料,如人口资料(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死亡资料(性别、年龄、职业、死因)等2、完整性疾病监测的资料不仅应该正确,而且要力求完整。全人群的死亡病例监测要减少漏报,粗死亡率不能过低(6),监测数据的质量要求,3、可靠性也称重复性,疾病监测中,可靠性最易发生问题的有诊断、死因判断、归类等。监测点统计资料的可靠性受调查员业务能力、标准的掌握以及工作责任心等诸方面因素的

14、影响。4、可比性可比性既包括了同一个点历年资料的可比性,又包括了各监测点之间资料的可比性。影响可比性的因素有:监测工作的实施标准、要求、方法是否统一,疾病诊断手段、诊断标准的改变、疾病分类标准的变动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人口数准确性(分子分母匹配的问题)死因数据的完整性重报漏报死因准确性死因链填写根本死因判断和编码,重点工作环节要求,1、加强审核人口数据年度间要稳定年龄性别结构合理出现大范围人口调整要及时修订查重定期查重(每月至少一次系统查重)合理设置查重条件核实确认,确定是否删除审核报告卡,重点审核根本死因报告卡项目准确性死因链、根本死因及编码,审核重点,不准确编码年龄15岁患恶性肿瘤(

15、不含白血病)、精神障碍、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脑血管病、糖尿病(2型)、呼吸道结核;年龄20岁患性传播疾病;5岁以下自杀;1岁以上患围产期疾病10-60岁之外患产科疾病;年龄20岁根本死因为血吸虫病;年龄30岁根本死因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年龄50岁根本死因为前列腺增生;年龄60岁根本死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先天畸形等,重点工作环节要求,2、加强质量分析与反馈撰写质量分析月报编码质量(不准确编码、年龄与编码的逻辑错误)数据完整性评估(发现漏报严重地区)分乡镇(街道)、分县(市)报告死亡率(按死亡日期计算)反馈结果,提出改进建议,针对医院死亡漏报的建议

16、严格医院死亡病例管理制度完善奖惩制度定期核查补漏医院防保医生定期下科室摸查死亡登记资料CDC定期培训、督导、考核,针对在家死亡漏报的建议,完善各级防保工作保障机制、政策法规、殡葬制度村(社区)级明确工作职责定期参加例会:由乡镇(街道)防保科组织辖区村(社区)卫生人员,召开死亡资料报告、填写和审查的会议。村(社区)医生定期摸底死亡信息(被动监测主动监测)乡镇(街道)级定期组织村(社区)级例会,并参加县级例会督导考评村(社区)级死亡信息报告部门定期与乡镇(街道)级派出所、妇幼、计生等部门核对数据县级定期组织县(市)级例会定期质量分析、完整性评价、分乡镇街道排查粗死亡率、重点督促重点地区补漏定期与县

17、级公安司法、妇幼、计生、殡葬等部门核对数据组织开展漏报调查,重点工作环节要求,3、开展督导评估评估频次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至少每年考评一次,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全部报告单位的考评至少半年一次,医疗机构内部至少每季度考评一次,所有考评均需有书面记录。重点地区工作机构不健全报告死亡率低编码质量差重点指标过程指标(查重数、补漏数等)结局指标(审核率、迟审率、粗死亡率、编码错误率等),重点工作环节要求,4、开展培训培训教材使用标准培训资料;统一教程和考核标准;培训频次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分别每年至少举办1次培训;县级2次,覆盖本县所有死因报告人员,重点工作环节要求,培训

18、对象各级疾控死因管理人员医院防保医生、临床医生(村医)培训内容全国各地市和县区疾控中心死因登记和监测业务人员:死亡登记技术、质量控制、根本死因确定、死因编码和死因数据分析的培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临床医生: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的培训;各级医疗机构的防保人员: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死亡病例报告规范,质量控制的培训。考评,各级死因监测部门工作重点,村(社区)级工作重点每月收集本村(社区)内死亡信息;对死因不明或死亡信息缺乏的随时开展入户调查;每月定期参加乡镇(街道)召开的例会;每季度查缺补漏,乡镇(街道)级工作重点每月召开村(社区)级工作例会,并参加县级召集的例会;每季度与公安民政妇幼等部门数据核对;每季度组织村(社区)级开展补漏工作;每半年督导考评村(社区)级;加强对乡镇卫生院院内死亡病例的管理;,县级工作重点每月查重,并反馈,确定重复个案并删除;每月召开乡镇(街道)级例会;每月质量分析,对质量较差的乡镇(街道)重点督促;每季度与其他部门数据核对,查缺补漏;每半年培训并督导考评乡镇(街道)级;加强对辖区内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督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