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少数民族入侵中原.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6733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4.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少数民族入侵中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代少数民族入侵中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代少数民族入侵中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代少数民族入侵中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代少数民族入侵中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少数民族入侵中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少数民族入侵中原.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代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与西方强权国家殖民对比,By:魏学敏,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境内民族古文字约近30种,如龟兹文、古藏文、突厥文、回鹘文、契丹文、西夏文、傣文、东巴文等,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产生了大量文献。作为记载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古籍是各民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中华古代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绚丽瑰宝,具有重要的文物、文献价值。透过时光久远的各种民族古籍,可以看到历史上这些民族的光荣与辉煌,也可以看到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古代文化。海纳

2、百川,有容为大。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多源性和可融性,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汇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中华民族文化亦因之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文明之光 少数民族文化,辽道宗耶律洪基哀册 契丹小字民国拓本 129127厘米,刻于辽乾统元年(1101)七月二十日,1930年出土。契丹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源出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契丹族文字分大字和小字。大字创制于920年,脱胎于汉字,约有3000余字。后又根据契丹语音和语法的特点,参照汉字和契丹大字创制契丹小字300多个。契丹文使用了300多年,1191年后逐渐废弃,直到20世纪20年代重新发现,揭开了契丹民族的历史面纱。契丹

3、文字使用的时间并不长,金灭辽以后便下令禁用契丹文字。此后,契丹文字渐渐失传,契丹文书籍也基本没有留传下来。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辽庆陵一批哀册的出土,契丹字才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匈奴,匈奴崛起於河套阴山一带,从战国以来便是漠北的大族,控弦三十万,威胁秦汉帝国的北边,著名的万里长城就是为防御匈奴的侵扰而修筑的。秦汉帝国倾全国之力,软硬兼施,或和亲通好,或通西域断其右臂,或采主动攻击,深入大漠;终於大大削弱匈奴势力。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降汉朝,二十多万众被安置於今内蒙古、山西与陕西北部及甘肃东部一带,为汉帝国守边。东汉后期,他们更进一步内徙到山西中部汾水流域一带,与汉人杂居

4、。曹魏时代,匈奴部众被编入郡县户籍,与汉人一样同为编户齐民,而融入汉族之中。,匈奴语言,所谓匈奴语,即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以及欧洲历史上的Hun人(匈人)所使用过的语言,现已消亡。后汉书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学者用蒙古语、突厥语、叶尼塞语言等进行过分析和解读,都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关于匈奴语的来源,由于资料阙如,很难得到肯定的结论,有些认为匈奴人的语言属于讲蒙古语族,而其他则认为他们的语言属于叶尼塞语系。,鲜卑族,代匈奴而起的漠北民族是鲜卑,鲜卑族兴起於今大兴安岭的鲜卑山区,后来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他们接受汉帝国的招抚,合力攻击北匈奴;北匈奴瓦解西迁,鲜卑代之而起,吸纳匈奴余众,主宰北方大草原

5、,进而入居辽西,并进入关中,於淝水之战后,建立政权,成为五胡十六国的主要成员。进而以今山西大同一带为基地,统一华北,建立北魏王朝。,鲜卑文字,据后汉书鲜卑传和王沈魏书载,鲜卑“其言语习俗与乌丸同”,属东胡语分支,一说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认为与蒙古语“相去无几”。初鲜卑无自己文字,刻木为信,邑落传行。入中原后,通行鲜卑语,但逐渐汉化,用汉字,兼说汉话。一说北朝时曾有鲜卑文,后佚。在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下,禁胡服,断北语,在朝廷上限用汉语,改姓氏,如拓拔氏改姓元氏、独孤改姓刘、步六孤改姓陆、丘穆陵改姓穆;於是内迁中原的鲜卑族,逐渐融入汉族。隋唐以后,鲜卑族遂消失在汉族之中,不再是一个民族实体了。,?

6、,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人数最多,其他民族人数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之为少数民族。根据史籍记载,中国古代民族至少有一百六十多个,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鲜卑、羌、铁勒、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党项、契丹、女真等族,极大多数不在现存的五十六族之中。这些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或建立朝代,或统一漠北,都曾叱吒风云,而今安在?,研究意义:,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部分少数民族语言入主中原后在汉族文化中逐渐消融这一现象,来探讨中原地区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弘扬我华夏文明。与此不同,在西方的殖民过程中,被入侵者往往被迫溶于殖民者语言和文化之中,将本族文化语言逐渐遗失。对比中,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

7、精深。,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后殖民理论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一般来说,前意共领导人葛兰西(Antonio Gramsci,1891-1937)的“文化霸权”(又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理论与法侬(Franz Fanon,1925-1961)的“民族文化”理论对于后殖民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

8、促进作用。而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的“话语”与“权力”理论则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核心话题。,“文化霸权”,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权”,这个词的希腊文和拉丁文表达分别是“egemon”和“egemonia”,这个词最初来自希腊文,指来自于别的国家的统治,到了19世纪以后才被广泛用于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到了葛兰西手中,这个词开始被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对于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对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实现文化霸权和文化控制的讨论。它关注国际文化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不平等结构以及由此形成、扩大和加强了的跨

9、国支配,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也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法、葡、西等国采取直接统治的方式,尽力将殖民地在政治和经济上与宗主国结为一体,大力灌输宗主国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以便同化尽可能多的非洲人,或者至少也要使被统治民族对统治民族紧密产生密切的认同感。当地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几乎得不到保存,当地语言在教育系统中很少应用。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殖民地国家的受教育阶层(通常是当地的上等富有阶层)感到自己的命运与宗主国休戚相关,并摈弃土著生活方式。这种做法导致殖民地人民出现分化,独立后往往不能保持政治上的稳定。,反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例如,我国的金朝,辽朝以及北魏时期的情况都是如此。而西方国家的殖民却使得本土居民的语言和文化逐渐缺失,与中国的情况相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