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学褚圣麟第二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子物理学褚圣麟第二章.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原子的能级和辐射,Atomic Physics 原子物理学,结束,结束,第一节:光谱,目录,next,back,一、卢瑟福模型的困难 卢瑟福模型把原子看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一些电子组成,这个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粒子散射实验中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现象,可是当我们准备进入原子内部作进一步的考察时,却发现已经建立的物理规律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同一性和再生性。,二、光 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肯定了原子核的存在,但核外电子的分布及运动情况仍然是个迷,而光谱是原子结构的反映,因此研究原子光谱是揭示这个迷的必由之路。,电磁波谱,结束,目录,next,back,三、光谱分析 是研究原子内部结构重
2、要手段之一,牛顿早在1704年说过,若要了解物质内部情况,只要看其光谱就可以了.光谱是用光谱仪测量的,光谱仪的种类繁多,基本结构几乎相同,大致由光源、分光器和记录仪组成.上图是棱镜光谱仪的原理图.,结束,目录,next,back,光谱的观测,光谱发出的光谱线可通过光谱议进行观测和记录,它既可把射线按不同波长展开分析,记录不同光谱线的波长()和强度(I)。,结束,目录,next,back,光源:一切能发出电磁辐射的物体。,四、光谱的分类 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光谱,发出机制也不尽相同,根据波长的变化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线光谱:波长不连续变化,此种为原子光谱;,带光谱:波长在各区域内连续变化,此为
3、分子光谱;,连续谱:固体的高温辐射。,结束,目录,next,back,五、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1、发射光谱:待测物质作为光源发出 电磁波。明亮2、吸收光谱:待测物质吸收掉连续光谱上部分波长后拍摄。明亮的背景上的黑线3、同种物质的俩种光谱互补。,第二节、氢原子光谱和原子光谱的一般 情况一、氢原子光谱的特点1、线状谱2、有多个光谱线系3、波长差,强度 短波方向递减,直到光谱连续,二、氢原子的巴尔末系1、光谱2、经验公式3、波数表示4、氢的其他线系5、氢原子光谱的一般规律,结束,目录,next,back,尼尔斯波尔,波尔1885年10月7日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他父亲是一位生理学教授,思想开明。190
4、3年,进入了哥本哈根大学自然科学系,二年级时,参加丹麦皇家科学协会组织的优秀论文竞赛,获得了卡尔斯堡基金会的一笔助学金,从而有机会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跟随当时最有权威的物理学家J.J汤姆逊进行深造。但波尔和J.J汤姆逊处得并不融洽,原因是波尔第一次见面时就指出了J.J.汤姆逊一篇论文中一些他认为错误的地方。在1912年春转到了曼彻斯特大学的卢瑟福实验室工作。在卢瑟福实验室工作的四个多用里,波尔收获极大,他对卢瑟福衷心敬重,无论在为人方面还是在治学方面,卢瑟福都是他的楷模。,1912年9月,波尔到哥本哈根大学担任编外副教授,主讲热力学的力学基础。1913年,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子和分子的
5、结构.1920年9月,在波尔的不懈努力下,哥本哈根大学终于建成了理论物理研究所,海森堡、克拉迈尔斯、狄拉克、泡利、赫韦希、朗道等许多杰出的物理学家都先后在这里工作过。1922年,波尔因对研究原子的结构和原子的辐射所做得重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24年6月,波尔被英国剑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授予科学博士名誉学位,剑桥哲学学会接受他为正式会员,12月又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的外国通讯院士。1927年初,海森堡、玻恩、约尔丹、薛定谔、狄拉克等成功地创立了原子内部过程的全新理论-量子力学,波尔对量子力学的创立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927年9月,波尔首次提出了“互补原理”,奠定了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
6、解释的基础,并从此开始了与爱因斯坦持续多年的关于量子力学意义的论战。1965年玻尔去世三周年时,哥本哈根大学物理研究所被命名为尼尔斯玻尔研究所。1997年IUPAC正式通过将第107号元素命名为Bohrium,以纪念玻尔。,第三节:玻尔模型,一、玻尔假设 1913年,卢瑟福用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核的存在,但是电子在核外如何绕核运动,如何解释原子的线光谱和原子坍缩问题,经典理论在讨论原子结构时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当时,年仅28岁的玻尔(N.Bohr)来到卢瑟福实验室,他认定原子结构不能由经典理论去找答案,正如他自己后来说的:我一看到巴尔末公式,整个问题对我来说就全部清楚了。”,结束,目录,ne
7、xt,back,玻尔首先提出量子假设,拿出新的模型,并由此建立了氢原子理论,从他的理论出发,能准确地导出巴尔末公式,从纯理论的角度求出里德伯常数,并与实验值吻合的很好。,此外,玻尔理论对类氢离子的光谱也能给出很好的解释。因此,玻尔理论一举成功,很快为人们接受。,结束,目录,next,back,玻尔三条基本假设,1.定态原则: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时,只在某些特定的轨道上运动,在这些轨道上运动时,虽然有加速度,但不向外辐射能量,每一个轨道对应一个定态,而每一个定态都与一定的能量相对应;,2.跃迁规则:电子并不永远处于一个轨道上,当它吸收或放出能量时,会在不同轨道间发生跃迁,跃迁前后的能量差满足频率法
8、则:,结束,目录,next,back,3.轨道角动量量子化条件:电子处于上述定态时,角动量L=mvr是量子化的.,根据上述三条基本假设,玻尔建立了他的原子模型,并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的实验事实。,结束,目录,next,back,玻尔假设电子在特定的轨道上绕核作圆周运动,设核的电量为Ze(当Z=1时,就是氢原子).如果原子核是固定不动的,电子绕核作匀速圆周运动,那么由牛顿第二定律,电子所受库仑力恰好提供了它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代入量子化条件,解得,结束,目录,next,back,二、电子的运动及轨道半径,我们引入,则量子化的轨道半径为,相应的轨道速率为,结束,目录,next,back,当Z=
9、1,n=1 时电子的轨道半径与速率分别为,称为氢原子的第一玻尔半径;,称为氢原子的第一玻尔速度.,令,则,称为精细结构常数.,结束,目录,next,back,氢原子及类氢离子的轨道半径,结束,目录,next,back,电子在原子核的库仑场中运动,所以电子的能量由动能,三、玻尔能级,玻尔能级的量子化,和势能,两部分构成。,电子的动能为,若定义离原子核无穷远处为势能零点,即,那么离原子核的距离为r 的电子的势能为,结束,目录,next,back,所以电子的总能量,结束,目录,next,back,上式为量子化能级的表达式,当Z=1,n=1时,就是基态氢原子的能量,由于轨道半径 r 是量子化,所以相应
10、的能量也必然是量子化的,可见各能级之间的关系是,结束,目录,next,back,四、氢原子能级与线系,结束,目录,next,back,五、氢光谱的解释,根据波尔理论,氢原子的光谱可以作如下的解释:,氢原子在正常状态时,它的能级最小,电子位于最小的轨道,当原子吸收或放出一定的能量时,电子就会在不同的能级间跃迁,多余的能量便以光子的形式向外辐射,从而形成氢原子光谱。,结束,目录,next,back,由波尔假设的频率条件我们可以可到,即,令,代入数值,解得,结束,目录,next,back,R 称为里德伯常数,光谱公式为,当 Z=1 时即为里德伯方程。试验中 R 的经验值为,比较 R 与 RH,我们发
11、现两者符合的很好,但仍存在微小的差别。,结束,目录,next,back,#系限之外还有连续变化的谱线,我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光谱线分为一系列线系,每个线系的谱线都从最大波长到最小波长(系线);可是试验中观察到在系限之外还有连续变化的谱线。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定义距核无穷远处的势能为0,那么位于r处的电子势能为0,但可具有任意的动能,当该电子被 H+捕获并进入第 n 轨道时,,结束,目录,next,back,几个问题,这时具有能量En,则相应两能级的能量差为:,所以,因为 En 是一定的,而 v0 是任意的,所以可以产生连续的 值,对应连续的光谱,这就是各系限外出现连续谱的原因。,结束,目录,n
12、ext,back,前面已由波尔理论得出:,我们曾经定义光谱项,考虑到,即,结束,目录,next,back,#能级与光谱项之间的关系,比较上面两个式子,我们得到能级与光谱之间的关系为,对于不同大小的 n 和 E,我们可以绘出上图所示的能级图,在两能级之间用箭头线表示可能出现的能级跃迁。,结束,目录,next,back,#R的理论与实验值,我们在前面已经用波尔理论对氢光谱作出了解释,得到了里德伯常量的计算公式,从而可以算出氢的里德伯常数,它与实验值 RH=109677.58cm-1 符合的很好,可是它们之间依然有万分之五的差别,而当时光谱学的实验精度已达万分之一。,结束,目录,next,back,
13、第四节、类氢离子的光谱,一、类氢离子 类氢离子是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的原子体系,但原子核带有大于一个单元的正电荷,比如一次电离的氦离子He+,二次电离的锂离子Li+,三次电离的铍离子Be+,都是具有类似氢原子结构的离子。,结束,目录,next,back,1897年,天文学家毕克林在船舻座星的光谱中发现了一个很象巴尔末系的线系。这两个线系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以较高的线表示巴尔末系的谱线:,结束,目录,next,back,我们注意到:,1.毕克林系中每隔一条谱线和巴尔末系的谱线差不多重合,但另外还有一些谱线位于巴尔末系两邻近线之间;,2.毕克林系与巴尔末系差不多重合的那些谱线,波长稍有差别,起初
14、有人认为毕克林系是外星球上氢的光谱线。,结束,目录,next,back,然而玻尔从他的理论出发,指出毕克林系不是氢发出的,而属于类氢离子。玻尔理论对类氢离子的巴尔末公式为:,结束,目录,next,back,对于He+,Z=2,n=4,则nt=5,6,7.,那么,与氢光谱巴尔末系比较,其中,结束,目录,next,back,原来 He+的谱线之所以比氢的谱线多,是因为m的取值比 n的取值多,而由于原子核质量的差异,导致里德伯常量 RHe 与 RH 不同,从而使 m=n的相应谱线的位置有微小差异。,结束,目录,next,back,波尔在1914年对此作了回答,在原子理论中假定氢核是静止的,而实际当电
15、子绕核运动时,核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与电子绕共同的质心运动。,结束,目录,next,back,二、更精确的R,当我们对原子模型作了修之后,可以得到一质量为M的核相应的里德伯常量为,R 是原子核质量为无穷大时的里德伯常量,我们注意到,前面我们算出的里德伯常数 R 其实是R。,结束,目录,next,back,玻尔理论假定电子绕固定不动的核旋转,事实上,只有当核的质量无限大时才可以作这样的近似。而氢核只比电子重约一千八百多倍,这样的处理显然不够精确。实际情况是核与电子绕它们共同的质心运动。,结束,目录,next,back,#更精确的R的计算,按照质心的定义,在质心系中,,结束,目录,next,bac
16、k,故有,结束,目录,next,back,系统的运动方程可表示为,(1),核与电子共同绕质心作匀角度转动,设角速度为,则核与电子绕质心运动的线速度为,代入(1)式可得,(2),结束,目录,next,back,称为折合质量,那么运动方程为,令,经过修正的原子模型,它的波尔假设中的角动量量子化在质心中就是,故有,结束,目录,next,back,可以看出,上面得出的结论与前面的关系式相对应,所不同的是这里以折合质量取代了原来的 m,那么我们把前面结论中的 m 换成,就得到修正后原子模型的结合。所以我们得到里德伯常数为,(1),结束,目录,next,back,我们看到,当原子核质量M时,RA=R=10
17、9737.31cm-1。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1)式来计算里德伯常数。,结束,目录,next,back,#氘的发现,里德伯常数随原子核质量变化的情况曾被用来证实氢的同位素氘的存在。,1932年,尤雷在实验中发现,所摄液氢赖曼系的头四条谱线都是双线,双线之间波长差的测量值与通过里德伯常数 R 计算出的双线波长差非常相近,从而确定了氘的存在。,起初有人从原子质量的测定问题估计有质量是2个单位的氢。,结束,目录,next,back,下面是美国物理学家尤雷观察到的含有氢氘两种物质的混合体的光谱系双线,以及测量出的双线间的波长差。,结束,目录,next,back,按照波尔理论:,结束,目录,next,
18、back,因为 RDRH,所以对于同一谱线,,即,对于同一条谱线,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关系式,结束,目录,next,back,而,氢核的质量约是电子质量的1835倍。,即,。,结束,目录,next,back,故有,结束,目录,next,back,第五节:夫兰克-赫兹实验,按照玻尔(Bohr)理论在原子内存在一系列分立的能级,如果吸收一定的能量,就会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从而使原子处于激发态,而激发态的原子回到基态时,也必然伴随有一定频率的光子向外辐射。,光谱实验从电磁波发射或吸收的分立特征,证明了量子态的存在,而夫兰克-赫兹实验用一定能量的电子去轰击原子,把原子从低能级激发到高能级,从而证明了能
19、级的存在。,结束,目录,next,back,在玻尔理论发表的第二年,即1914年,夫兰克和赫兹进行了电子轰击汞原子的实验,证明了原子内部能量的确是量子化的。,结束,目录,next,back,夫兰克-赫兹实验的结果表明,原子被激发到不同状态时,吸收一定数值的能量,这些数值是不连续的。即原子体系的内部能量是量子化的,原子能级确实存在。,夫兰克-赫兹实验玻璃容器充以需测量的气体,本实验用的是汞。电子由阴级 K 发出,K 与栅极 G 之间有加速电场,G 与接收极 A 之间有减速电场。当电子在 KG 空间经过加速、碰撞后,进入 KG 空间时,能量足以冲过减速电场,就成为电流计的电流。,结束,目录,nex
20、t,back,夫兰克-赫兹实验电路图,结束,目录,next,back,可是由于这套实验装置的缺陷,电子的动能难以超过4.9ev,这样就无法使汞原子激发到更高的能态,而只得到汞原子的一个量子态 4.9ev。1920年,夫兰克改进了原来的实验装置,把电子的加速与碰撞分在两个区域内进行,获得了高能量的电子,从而得到了汞原子内一系列的量子态。,夫兰克赫兹实验的改进,由于原来实验装置的缺陷,难以产生高能量的电子,夫兰克对装置进行了改进。把加速和碰撞分在两个区域进行,如下图所示:,在阴极前加一极板,以达到旁热式加热,使电子均匀发射,电子的能量可以测的更准;,结束,目录,next,back,2.阴极K附近加
21、一个栅极 G1 区域只加速,不碰撞;,3.使栅极 G1、G2 电势相同,即 G1G2 区域为等势区,在这个区域内电子只发生碰撞。,结束,目录,next,back,这是由于1896年迈克尔孙和莫雷发现氢的H线是双线,相距,后来又在高分辨率的谱仪中呈现出三条紧靠的谱线。,玻尔理论发表以后不久,索末菲便于1916年提出了椭圆轨道的理论。,第六节:量子化通则(玻尔理论的推广)一、玻尔索末菲模型,根据玻尔理论,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轨道量子数n取定后,就有确定的 和,即电子绕核的运动是一维运动,量子数n描述了这个规律。,结束,目录,next,back,为了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氢光谱的精细结构,索末菲把玻尔理
22、论中的圆轨道推广为椭圆轨道,并引入了相对论修正,定量计算出的氢的H线与实验完全符合。,似乎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不过,我们将会看到,这一结果纯属巧合,实际上一条H线在高分辨率的谱仪中将出现七条精细结构。对此,玻尔-索末菲模型无法解释。,结束,目录,next,back,二、推广的量子化条件,P叫广义动量,dq叫广义位移 于是,玻尔的量子化条件推广到非圆周运动,多自由度。比如角动量,线动量的量子化条件,一、量子条件的引入与椭圆轨道的特征1、电子的椭圆轨道2、量子条件:3、体系的能量4、椭圆轨道的半长轴、半短轴5、量子数与椭圆轨道的联系6、原子能量的简并,第七节电子椭圆轨道与氢原子能级的相对论效应,根据
23、玻尔理论,用一个量子数 n 就可以描述电子绕核的运动.,1916年,索末菲对玻尔的圆轨道模型作出了修正,提出了椭圆轨道模型,把电子绕核的运动由一维运动推广为二维运动,并用两个量子数 n,nl 来描述这个系统。,n 称为主量子数,且 n=1,2,3;nl称角量子数,它决定运动系统轨道角动量的大小,且 n 取定后,,nl=0,1,2,n-1。,结束,目录,next,back,按索末菲模型,n 取定后,n 与 nl的不同搭配,对应于不同的椭圆轨道,即椭圆的半长轴 a 取定后,共用 n 个不同的半短轴 b。,但理论计算表明,n 个不同形状的椭圆轨道对应同一个能量。即能量 E 与主量子数 n 有关,而与
24、角量子数 nl 无关。,结束,目录,next,back,二、玻尔理论的推广:相对论效应,根据相对论原理,当物体运动速度 V 接近光速 c 时,其质量将与速度有关。,令,则,电子绕核运动动能,结束,目录,next,back,总能量,又有,代入上式可得,结束,目录,next,back,所以,注意到,结束,目录,next,back,所以,即有,结束,目录,next,back,将,代入得,由,可得,结束,目录,next,back,所以,即,结束,目录,next,back,是相对论修正后 的结果。,上式为考虑相对论效应后给出的能级表达式,是玻尔理论结果,,其中第一项,第二项,结束,目录,next,bac
25、k,如果只考虑玻尔的圆轨道,所得结果只在原能级的上下发生移动,并未发生能级分裂;而当考虑了索末菲的椭圆轨道时,能级将发生分裂,从而导致光谱分裂。但我们已经说明光谱分裂不是玻尔-索末菲模型解释的结果。那究竟什么了导致光谱分裂?,结束,目录,next,back,光谱是原子内电子的运动形成的,反映了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的光谱决定于其最外层价电子。,结束,目录,next,back,第八节:史特恩盖拉赫实验与原子空 间取向的量子化一、原子中电子轨道运动磁矩(经典表达式),在电磁学中,我们曾经定义,闭合通电回路的磁距为,(1),结束,目录,next,back,因此,原子中电子绕核转也必定与一个磁距相对应
26、,式中i是回路电流,S 是回路面积,为磁矩方向的单位矢量。设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为v,则周期为,依电流的定义式得,(2),结束,目录,next,back,另一方面,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解得:,(3),结束,目录,next,back,把(2)、(3)两式得到磁矩的大小为:,称为旋磁比,考虑到,反向,写成矢量式为,(4),结束,目录,next,back,二、史特恩盖拉赫实验#实验装置,结束,目录,next,back,o中有处于基态的原子,被加热成蒸汽,以水平速度v 通过狭缝s1,s2,然后通过一个不均匀磁场,磁场沿Z 方向是变化的,即,热平衡时原子速度满足下列关系,即,结束,目录,next,bac
27、k,#史特恩盖拉赫实验理论推导,出磁场到P点(设d表示磁场中点到P点的距离),另一方面,磁矩,在磁场,中受力为,结束,目录,next,back,x 方向:,z方向:,(2),(1),时刻,原子沿z方向的速度为,在磁场区域,结束,目录,next,back,实验的意义:,在外场B中,原子的磁矩是量子化分布的至此:原子的能量、角动量、磁矩、磁矩在空间的取向 都是量子化的,绕外磁场,我们将这种旋进称为拉莫尔进动。相应的频率称为拉莫尔频率,,我们可以计算这个频率。,中将受到力矩的作用,力矩将使得磁矩,磁矩在外磁场,的方向旋进。,结束,目录,next,back,三、轨道取向的量子理论,1、拉莫尔进动,2、球坐标系3、量子化条件4、磁场中轨道角动量方向的量子化分布5、实验与理论的比较,对描述电子运动的量子数的补充说明,按索末菲模型,n 取定后,n 与 nl 的不同搭配,对应于不同的椭圆轨道,即椭圆的半长轴 a 取定后,共用 n 个不同的半短轴 b。还应注意:电子运动轨道平面在磁场中要绕磁场方向旋进的事实。因此对电子的运动还应有一个量子数对其描述:m。m是在nl在Z方向的投影。描述电子运动的量子数:n,l,m,第十节 对应原理和玻尔理论的地位,一、对应原理 经典与非经典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二、玻尔理论的地位1、玻尔理论的建立基础2、主要内容3、成就与局限及原因,结束,本章结束,谢谢观赏!,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