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和质习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子的结构和质习题.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 习题,计算氢原子的基态波函数在 处的比值。解:氢原子基态波函数为:该函数在 两处的比较值为:而,本题的计算结果所表明的物理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如果我们注意到 在r的全部区间内随着r的增大而单调下降这个事实,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已知氢原子的试问下列问题:(a)原子轨道能E=?(b)轨道角动量|M|=?轨道磁距|=?(c)轨道角动量M和Z轴的夹角是多少度?(d)列出计算电子离核平均距离的公式(不必计算出具体 的数值)。(e)节面的个数、位置和形状怎样?(f)几率密度极大值的位置在何处?(g)画出径向分布图。,解:(a)原子轨道能为:(b)轨道角动量为:轨
2、道磁距为:,(c)设轨道角动量M和Z轴的夹角为,则:=900,(d)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的表达式为:(e)令,得:节面或节点通常不包括 的节面只有一个,即x,y平面(当然,坐标原点也包含在xy平面内)。亦可直接令函数的角度部分.,(f)几率密度为:由式可见,若r相同,则当=00或=1800时最大(亦可令),以0表示,即:,解之得:,又因:,所以,当 有极大值。此极大值为:,=36.4nm-3,(g),根据此式列出D-r数据表:,0 1.0 2.0 3.0 4.0 5.0 6.0 0 0.015 0.090 0.169 0.195 0.175 0.134 7.0 8.0 9.0 10.0 11.0
3、 12.0 0.091 0.057 0.034 0.019 1.0210-2 5.310-3按表中数据作D-r图,得下图:由图可见,氢原子 的径向分布图有 个极大(峰)和 个极小(节面),这符合一般径向分布图峰数和节面数的规律。其极大值在 处,这与最大几率密度对应的 r 值不同,因为二者的物理意义不同。另外,由于径向分布函数只与 有关而与 无关,、和 的径向分布图相同。,作氢原子的 图,证明 极大值在 处,并说明两种图形不同的原因。,解:H原子的分析、的变化规律,估计的变化范围及特殊值,选取合适的值,计算出 列于下表:,*从物理图象上来说,只能接近于0。,0*0.10 0.20 0.35 0.
4、50 0.70 0.90 1.10 1.30,1.00 0.82 0.67 0.49 0.37 0.25 0.17 0.11 0.07,0 0.03 0.11 0.24 0.37 0.48 0.54 0.54 0.50,1.60 2.00 2.30 2.50 3.00 3.50 4.00 4.50 5.00,0.04 0.02 0.01 0.007 0.003 0.001 0.001,0.42 0.29 0.21 0.17 0.09 0.04 0.02 0.01 0.005,根据表中数据作 图如图2.9(a)和(b)所示。令得,即 处有极大值,这与 称为H原子的最可几半径,亦常称为Bohr半径
5、。推广之,核电荷为Z的单电子“原子”,1s态最可几半径为。,图不同的原因是 的物理意义不同,表示电子在空间某点出现的几率密度,即电子云。而 的物理意义是:Ddr代表在半径为 和半径为 的两个球壳内找到电子的几率。两个函数的差别在于 不包含体积因素,而Ddr包含了体积因素。由 图可见,在原子核附近,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最大,随后几率密度随 的增大单调下降。由 图可见,在原子核附近,接近于0,随着 的增大,先是增大,到 时达到极大,随后随 的增大而减小。由于几率密度 随 的增大而减小,而球壳的面积 随 的增大而增大,两个随 变化趋势相反的因素的乘积必然使 出现极大值。,写出Li2+离子的Schrod
6、inger方程,说明该方程中各符号及各项的意义;写出Li2+离子1s态的波函数并计算或回答:(a)1s电子径向分布最大值离核的距离;(b)1s电子离核的平均距离;(c)1s电子几率密度最大处离核的距离;(d)比较Li2+离子的2s和2p态能量的高低;(e)Li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按Slater屏蔽常数算有效核电荷)。,解:Li2+离子的Schrodinger方程为:方程中,分别代表Li2+的约化质量和电子到核的距离;分别是Laplace算符、状态函数及该状态的能量,则分别是Planck常数和真空电容率。方括号内为总能量算符,其中第一项为动能算符,第二项为势能算符。,Li2+离子1s态的波函数为:
7、,(a),又 1s电子径向分布最大值在距核 处;,(b),(c),因为 随着 的增大而单调下降,所以不能用令一阶导数为0的方法求其最大值离核的距离。分析 的表达式可见,=0时 最大,因而 也最大。但实际上 不能为0(电子不可能落到原子核上),因此更确切的说法是 趋近于0时1s电子的几率密度最大。(d)Li2+为单电子“原子”,组态的能量只与主量子数有关,所以2s和2p态简并,即即 E 2s=E 2p.(e)Li原子的基组态为(1s)2(2s)1。.对2s电子来说,1s电子为其相邻内一组电子,=0.85。因而:根据Koopmann定理,Li原子的第一电离能为:,已知He原子的第一电离能I1=24
8、.59eV,试计算:(a)第二电离能;(b)基态能量;(c)在1s轨道中两个电子的互斥能;(d)屏蔽常数;(e)根据(d)所得结果求H-的能量。,解:(a)He原子的第二电离能I2是下一电离过程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即:,He+是单电子“原子”,可按单电子原子能级公式计算,因而:,(b)从原子的电离能的定义出发,按下述步骤求He原子基态的能量:由(1)式得:,将(2)式代入,得:,推而广之,含有n个电子的多电子原子A,其基态能量等于各级电离能之和的负值,即:,(c)用 J(s,s)表示He原子中两个1s电子的互斥能,则:也可直接由I2减I1求算J(s,s),两法本质相同。,(d),(e)H-是核电
9、荷为1的两电子“原子”,其基态为(1s)2,因而基态能量为:,写出下列原子能量最低的光谱支项的符号:(a)Si;(b)Mn;(c)Br;(d)Nb;(e)Ni解:写出各原子的基组态和最外层电子排布(对全充满的电子层,电子的自旋相互抵消,各电子的轨道角动量矢量也相互抵消,不必考虑),根据Hund规则推出原子最低能态的自旋量子数S、角量子数L和总量子数J,进而写出最稳定的光谱支项。,(a)Si:Ne3s23p2(b)Mn:Ar4s23d5,(c)Br:Ar4s23d104p5(d)Nb:Kr 5s14d4,(e)Ni:Ar4s23d8,写出Na原子的基组态、F原子的基组态和碳原子的激发态(1s22
10、s22p13p1)存在的光谱支项符号。解:Na原子的基组态为(1s)2(2s)2(2p)6(3s)1。其中1s、2s和2p三个电子层皆充满电子,它们对整个原子的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均无贡献。Na原子的轨道角动量和自旋角动量仅由3s电子决定;L=0,S=1/2,故光谱项为2S;J只能为1/2,故光谱支项为,F原子的基组态为(1s)2(2s)2(2p)5。与上述理由相同,该组态的光谱项和光谱支项只决定于(2p)5组态。根据等价电子组态的“电子空位”关系,(2p)5组态与(2p)1组态具有相同的谱项。因此,本问题转化为推求(2p)1组态的光谱项和光谱支项。这里只有一个电子,S=,L=1,故光谱项为
11、2P。又,因此有两个光谱支项:,对C原子激发态(1s)2(2s)2(2p)1(3p)1,只考虑组态(2p)1(3p)1即可。2P和3P电子是不等价电子,因而(2p)1(3p)1组态不受Pauli原理限制,可按下述步骤推求其谱项:由。因此可得6个光谱项:3D,3P,3S,1D,1P,1S。根据自旋一轨道相互作用,每一光谱项又分裂为数目不等的光谱支项,例如,对3D光谱项,S=1,L=2,S和L组合可得J=3,2,1,因而它分裂为3D3,3D2,3D13个支项。6个光谱项共分裂为10个光谱支项:3D3,3D2,3D1,3P2,3P1,3P0,3S1,1D2,1P1,1S0。,基态Ni原子可能的电子组态为:(a)Ar3d84s2;(b)Ar3d94s1,由光谱实验确定其能量最低的光谱支项为3F4。式判断它是哪种组态。解:分别求出,两种电子组态能量最低的光谱支项,与实验结果对照,即可确定正确的电子组态。组态:。因此,能量最低的光谱支项为3F4,与光谱实验结果相同。组态:。因此,能量最低的光谱支项为3D3,与光谱实验结果不同。所以,基态Ni原子的电子组态为 Ar3d84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