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复习课件.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地位: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制度: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特点:禅让制世袭制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商制度:内外服制度特点:1、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 2、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1、夏代政治制度及其特点(禅让到世袭),2、商代政治制度及其特点(内外服联盟),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 分封制,(1).定义(封邦建国),前提是什么?目的呢?,(2).对象,(3).内容,授土授民,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同姓亲族,异姓功臣,殷商降族,得田而耕,缴税、服役,天子统治天下,管辖王畿。,周代分封制度,
2、奴隶,(4).作用,周人范围势力不断扩大;,b.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c.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宗法制,什么是宗法制?实行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实行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西周宗法制,3、礼乐制,什么是礼乐制度?起了什么作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
3、舞蹈、歌咏等。,曾侯乙编钟,小结,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秦以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矛盾解决,皇帝,九卿,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皇 帝,尚书令,侍 中,常 侍,丞 相,御史大夫,太 尉,九 卿,有事上报,相权,皇权,由皇帝亲信担任,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起草诏令,负责 执行,封驳审议,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隋 唐
4、 三省六部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二府三司制,相权再被分割,中书门下,皇帝,宋朝中央体制,皇 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制,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隋 唐 三省六部制,归入,归入,元代:?,中书一省制,皇 帝,中书省,元代:中书一省制,影 响?,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政局动荡,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归入,归入,明 代:,亲自掌管,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殿阁大学士,内 阁,明太祖:位低权轻,明成祖:位高权重,皇 帝,军机处,内 阁日常事务,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5、的重要标志,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处理军务,内政外交军国大计重大案件,清朝中枢权力机构,军机大臣:?(职权、办事情况),军机处的作用:?,(简化手续、行事快捷、提高效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郡县制,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推恩令、酎金夺绝、设置刺史、思想统一,唐末藩镇割据,宋代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权: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派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设置通判,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钱:转运使,收归地方财权。,兵:杯酒释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中央集权监察制度,秦:御史大夫 西汉:中央-御史府。地方-刺史。唐代:门下省-封驳、谏议。北宋
6、:中央-谏院,地方-通判明清: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 地方-按察使司,中央集权选官制度,春秋以前:世卿世禄 战国、秦:军功爵制度汉:察 举 制 征 辟-(古代的招聘制度)魏晋南北朝:九 品 中 正 制 隋唐以后:科 举 制 选官制的变化:重门第出身-德才兼备,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单位,西周:分封制秦:郡县制(春秋后期出现)西汉初:郡国并行魏晋南北朝:州郡县制唐代:道州县制宋代:路州县制元代:行省制,1.(2015江苏南京师大附中高三5月模拟1)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
7、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解析】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周王室,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郑国批评晋国帮助不是同宗族的杞国”的信息,体现出了当时诸侯国强调同宗族国家间互相帮助,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没有提到周王和诸侯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2.(2015江西上饶三模25)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
8、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解析】“有权就有一切”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
9、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义”,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3.(2015安徽淮北二模1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解析】材料中提到分封制有“建国”与“立家”
10、之分,“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家相对的独立性,容易导致士和庶民不忠于国,只忠于家的局面形成,因而分封制隐含国家分裂的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的重点不在于表现宗法与分封的关系,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核心,不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故C项错误;分封制在奴隶社会前期起到过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扩展疆域等作用,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随生产力的发展而瓦解,并不能说分封制的作用是弊大于利,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河南驻马店高三期末2)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
11、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C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D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解析】A项只谈到分封制的利弊,没涉及郡县制,不全面,故A项错误;B项只谈到郡县制的利弊,没涉及到分封制也不全面,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在当时能有效地维护周王统治,但后期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局面,不利于中央集权,郡县制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由
12、于是流官(由中央派遣官吏并有任期),导致地方没有自主权,官民关系不和谐,实际上也不利于统治,所以最后主张在郡县制下加强中央集权,效仿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改善官民关系,即派遣的官吏任期延长,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故C项正确;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C,5.(2015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一11)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得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行的结果是()A初期有利于
13、政权的巩固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D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解析】结合史实可知材料中表述的是分封制,分封制在建立初期巩固了周天子统治,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故A项正确;从“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可知分封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在西周后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了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影响了国家统一,但是C项表述没有体现出是初期的还是后期,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得权利”,反映出地方贵族有政治经济特权,故D项错误。【答案】A,6.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14、”。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BCD,试题分析: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正确;燕国是 姬姓封国,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晋宋两国可以通 婚,可知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故选B。,7.(2014吉林长春三模24)李雪山先生全面梳理了甲骨文中有关方国、封国名称,用青铜器铭文等材料与甲骨文对勘,以及卜辞同版或关联的记载推定方国、封国的具体地方;通过对甲骨
15、文中所见的侯、伯、公、男、田、卫、亚、子、妇等诸称是否为爵称的缜密分析,判断封国应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时期,【解析】从题中以甲骨文的记载进行研究,可知研究的是商朝的历史,故B项正确,项错误。【答案】B,8.(2014湖南衡阳二模24)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BC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国有楚、鲁、齐等国,图二反映了唐朝时期在地方上设置道为行政区划,图三反映了明朝时期地方上设立三司,包括布政使司,图四反映了西汉初期实行郡
16、国并行制,郡县与封国并存,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9.(2014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4)在制度的规定层面上,君主被赋予无限的权力,并且随着中国历史的延续,这种“制度化”的权力似有不断加强之势;而在制度的运行层面上,则往往由于君主事实上的“无能”而使君主的专制权力流于“象征化”的状态。材料反映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B中央集权制的危害C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D九品中正制的残余,【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政体呈现“制度化”和“象征化”相矛盾的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嫡长子继承制,皇位继承立嫡、立长而“不以贤”,从而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其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严重的
17、冲突或不对称问题,历史上幼童、白痴、昏庸之徒不断登位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就说明了这一点,故A项为最佳选项;B项中央集权制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与题干材料没有关联,故排除;C项过于笼统,故排除;D项属于选官制度,与题干材料没有关联,故排除。【答案】A,10.(2013四川攀枝花一模1)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人。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校制度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18、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解析】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是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以解决贵族在权力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稳定统治秩序。A表述不全面;B当时还没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的表述与材料意思不一致。【答案】D,11.(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解析】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19、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5广东茂名二模12)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的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A甲:萧何
20、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B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C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D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解析】根据题干中刘盈是皇后所生,可知刘盈为嫡长子,所以他能够被立为太子,并不能任意更改。萧何等大臣反对刘邦改立太子与是否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不是刘邦,故B项错误;刘邦想废除嫡长子违背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故C项正确;废立嫡长子与分封制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13.(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24)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
21、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A东厢房B西厢房C北房D南房,【解析】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四合院中,晚辈住在厢房,长子住东厢房,故A项错误;次子住西厢房,故B项错误;北房是正房即主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由长辈居住,故C项正确;南房又称倒房,一般由佣人居住或者作为客房,故D项错误。【答案】C,14.(2015广东江门高三12月调研13)服饰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
22、秩序井然”,唐朝的“丰满华丽”,宋朝的“理性美”,元朝的“粗壮豪放”等。这里的周的“秩序井然”,唐朝的“丰满华丽”,宋朝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分封制、文化繁荣、商业兴盛B郡县制、文化繁荣、国家富强C皇帝制、罢黜百家、商业兴盛D宗法制、国家富强、理学盛行,【解析】商业兴盛往往会冲击传统的社会生活观念,无法反映宋朝社会的“理性美”,故A项错误;周的“秩序井然”从制度上来说,是其实施宗法分封制的结果,与郡县制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皇帝制度形成于秦朝,罢黜百家是汉武帝时期,商业兴盛无法反映宋朝社会的“理性美”,故C项错误;周实施宗法分封制,形成等级系列,规范了社会行为,其服饰“秩序
23、井然”,唐代国家富强,经济发展,其服饰“华丽丰满”,宋代理学盛行,行为内敛、不尚奢华,其服饰也出现一种“理性美”,故D项正确。【答案】D,15.(2009广东单科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解析】“封建社会”的概念既然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那么柳宗元所说的“封建制”,显然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原意应该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并且我国古代把分封制称作“封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就是西周采取分封制的目的。【答案】A,16.(2014广东文综12)“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
24、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A青铜兵器B铁制农具C祖先牌位D皇帝宝座,【解析】宗的本义指宗庙、祖庙,青铜兵器与宗的含义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B项错误;“宗”,是一个会意字,从宀示,示指神祇,宀指房屋,即在室内对祖先进行祭祀,在甲骨文中“”像宫室屋宇之形,则“”表示祖先牌位,故C项正确;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才有了皇帝宝座,而甲骨文是商代文字,故D项错误。,17.(汕头市2008年模拟)(13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
25、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
26、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3分)(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3分),(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3分)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7、。(4分),(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3分),(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3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18.(2014广东佛山二模39)(26分)有学者在研究中产阶级时提出了以下论点。论点一在中国古代的农民和皇权官宦之间,长期存在一个起缓冲作用的乡村士绅阶层(准中产阶级)论点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成员主要有:近代工业中的管理者和文职雇员政府官员文学教授、律师、作家和艺术家等自由职业者。论点三二战后,
28、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新中产阶级”在西方日益增多,逐渐取代小企业主、小农场主等“老式中产阶级”而居主导地位,这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经济,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密切相关。请回答:(1)指出中国古代“乡村土绅阶层”长期存在的经济、政治背景。(4分)(2)结合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相关史实,分析中产阶级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8分)(3)有学者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己不存在中产阶级。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5分)(4)根据论点三,指出西方新、旧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有何不同?并分析二战后新中产阶级“居主导地位”的原因。(9分),【答案】(1)背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29、主体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确立和发展(郡县制下对乡村管理的需要);宗法制的影响;农耕经济发达;科举制的促进;(4分,每点2分,政治与经济不能重复打分。每个知识点,表述不成句只给1分),(2)影响:维新派宣传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和君民共治等思想,进行戊戌变法;革命派提倡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推翻帝制,颁布临时约法;实业家创办民族工业,实业救国;立宪派参与、推动清末新政,鼓励工商、废除科举、预备立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文学革命;创办报刊、引领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近代化。(8分,每点2分,要求史论结合,答出4点即可。如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4个方面分析
30、,亦可酌情给分;只简单罗列如“戊戌变法”等史实,没有说明,得1分,最多4分;只写派别不给分),(3)不存在。各种政治运动,如反右扩大化、“文革”、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打压;经济改造,包括土地在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化,包括房屋在内的私有财产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受苏联模式影响,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平均主义;国民经济结构严重不协调,偏重国防重工业,与国民消费生活有关的轻工业、服务业严重滞后,农副产品严重短缺;经济总量增长较慢,人均收入没有实质增长。存在。比广大农民和集体企业更有保障的国营企业职工;计划经济体制强化了权力的普通干部;为工农兵和经济建设服务的部分科技和文艺知识分子(4分)。(5分,判断1分,要求史论结合,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只有判断,无分析,不得分;只简单罗列史实,最多给2分),(4)不同:从财产到职业(行业)。(3分,答“注重财产到注重知识的专业人员或技术人员”也可给3分。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只罗列现象的变化,最多给2分)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经营者革命;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第三产业的兴起(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新经济的产生;现代教育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黄金发展时期;(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给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