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讲.ppt(1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单项选择题 30小题,每小题 1 分,共30分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5分,共 20 分论述题1小题,共15分案例分析题1小题,共10分,试卷题型结构:,参考书目,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11月第1版内容较多,相对全面、详细。,伍新春 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与林的是一个体系的,有很多共同点,对儿童的一些心理发展过程及其与教育的关系讲的很全面透彻。,参考书目,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桑标 上海教育出版社 特点:知识前沿化。如元认知部分可以此书为参照。,冯
2、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人民教育出版社,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第2版适用于考研第3章复习。,现代心理学史(第8版)/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 作者:(美)杜舒尔兹西德尼埃伦舒尔兹 江苏教育出版社,儿童心理学史 作者:朱智贤林崇德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2版,心理学的故事(修订图版)作者:李汉松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1版,前言,评价以下几个关于教学的观念:观念之一: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的过程;观念之二:上好一门课,只要拥有丰富的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就足够了;观念之三:多听优秀教师上课,自己就能上好课。,前言,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既是科学又是
3、艺术是艺术:需要天赋、直觉和创造性;是科学:需要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前言,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实际意义提供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案例,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与传统常识比较:例: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上,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指定学生起来朗诵课文?(随机的或者按顺序轮流方式),案例,研究表明:在一年级,以循环的顺序轮流朗诵,给每个学生一个朗诵机会,可导致一个更好的整体成就感。这一方式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联系自己的段落,并且每一次实践都能得到老师的反馈,这比集中注意别人的朗诵对朗诵学习更为重要,至少低年级如此。,案例
4、,例:在小学低年级,当学生反复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该怎么办?(大声提醒该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还是不理睬他?),案例,研究表明,学生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越是要学生坐下,学生越是要离开座位;而当教师置这些学生于不顾,转而表扬那些仍然在自己座位上做好的学生,那么学生的离座率反而会下降。当老师反过来要离座的学生坐下时,离座率有一次上升。看来,似乎低年级学生愿意让老师注意自己的行为,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第一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三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de
5、velopmental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其前身是儿童心理学。,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广义的包括动物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研究院是人类的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就是指个体发展心理学。(填空),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1).心理学思想与教育的早期结合2).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于1879年在
6、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桑代克,他于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他又将此书扩展为三卷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开始确立。桑代克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初创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4)、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
7、的奠基人”。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人的一生全程划分为胎儿、婴儿、幼儿、童年、青少年、中年和老年期。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作用与活动能力)的发展进程和特征。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构造、功能与相互关系)。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WWW”,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突出地以“WWW”来表示,即what(是什么),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when(什么时间),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why(什么原因),对这些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
8、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发展的内在机制。,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一、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它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这种横断与纵向的交叉研究。,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第三节 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四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第五
9、节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第六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什么是心理发展,当你频频将“发展”一词用于描述儿童的心理时,是否想过它独特的内涵?儿童心理的发展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有何区别?是否儿童心理所有的变化都称为发展?,(一)发展,发展包括三个要素: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1、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幼儿从外面进入教室,幼儿发展了吗?,没有。因为空间的变化是发生于个体之外的变化。,2、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
10、;,暗适应与明适应是发展吗?,不是。因为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果是回复到原先的状态。这不能称为发展。,3、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发展的定义:,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发展是个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某些短暂的局部变化,诸如疾病、疲劳或剧烈运动等意外原因引致的身心短促的变化则不能称之为发展。思考:发展、发育、成长等概念内涵是否一致?,发展与发育、成长等概念的区别:发展更多侧重于个体身心有次序地变化,侧重于质的变化;发育、成长等概念则更强调个体生理方面量的增
11、长。发展涉及个体身心的方方面面,通常包括:与身体、生理的生长成熟有关的生理发展;与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能力的形成与变化相联系的认知发展;涉及人的情感、个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个性与社会化发展。,(二)心理发展,广义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1、心理发展有方向性(阶段低级到高级)和顺序性(动作-语言)。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进的。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
12、速期,青春期是第二个发展加速期。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特殊性)。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5、心理发展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发展的关键期,(三)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简称“发展理论”,是关于论述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和探索心理发展机制的理论。,17_19世纪哲学心理学思想,经验主义,理性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联想主义,科学心理学,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二重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提示:,尽管教材阐述了发展理论肩负着几方面的任务,但由于人的心理发展的高度复杂性,迄今为止,各
13、种发展理论都还没有也不可能达到包容心理本质的水平。我们在学习发展理论时,不要忘记它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理论适应性,全面认识发展理论的思想体系、把握它的发展沿革,还要认识各个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不要把发展理论看作是孤立的、绝对的、僵化的和万能的。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对发展理论产生误解和误用。,一、Sigmund Freud:S.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二、弗洛伊德儿
14、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一)基本观点本能论潜意识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论,1、本能论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与核心,本能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在驱力。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性本能利比多,人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早期的分类:性本能(Libido,里比多),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潜力,它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满足;自我本能(生存本能),它害怕危险,保护自我不受侵犯。晚期修正分类生的本能(Eros,埃罗斯,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指向生命的生长和长进,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死的本能(桑纳托斯,Thanatos,一种破坏力)-主要衍生为攻击(对内、对外
15、)。,性本能,自我本能,生的本能,死的本能,本能,弗洛伊德的本能论,2、潜意识理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是人的最表层的能体验到的部分。(逻辑性、现实性、时空规定性);无(潜)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和曾出现但受到压抑的心理活动。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部分。这些欲望和冲动因受到禁忌和法律等的控制而压抑到意识之下,但未泯灭,仍不断活动,期待随时被召回到意识之中。潜意识:经过努力可以再现的主观经验。即上述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可召回的部分。,3、人格结构理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结构模型),本我(与生俱来),它完全隐藏于无意识
16、之中。自我(生命的头两年逐渐发展起来),它能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自由活动。超我(大约5岁时开始形成),能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自由活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动态的形式相互结合。若平衡,则人格正常发展;若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则产生焦虑,导致精神症和人格异常。,人格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在和伊底的关系上,(自我)好象是骑在马背上的人,他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本我又称伊底,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仿佛像一锅沸腾的兴奋物”。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是
17、无意识的、非道德的。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快乐原则使个体减少紧张到能够忍受的程度,如性欲的满足、饥饿的消除都能产生快乐。,自我是个体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时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它一方面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弗洛伊德还形象地将自我与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超我是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
18、德观念内化而成的。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一套引导儿童努力发展的理想标准;良心则由父母的禁令(如“你不应该”)构成。儿童由于畏惧父母或成人的惩罚,不得不接受他们的规则并自觉地遵守它,并把它转变为自己行为的内部规则,便形成了“良心”。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特别是人格发展,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均衡发展,即超我监控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道德规范。自我一方面应处理好本我的本能要求,另一方面又应符合超我提出的规范要求,以期发挥自己的功能。如果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本我或
19、超我有一方占有优势,支配另一方的发展,这时就会导致心理发展异常。一旦三者 的关系完全失调,这就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病。,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libido)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erogenous zone)。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二)心理发展阶段论,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
20、期(3-5岁)潜伏期(5-12岁)生殖期(12-20岁),1、口唇期(0-1岁):性的本能集中表现在口唇部位。诸如吸吮、咬、吞咽等,口唇区域成为快感的中心。,哺育行为至关重要,太早或太突然断奶都会使孩子将来对配偶过分依恋或过度依赖。如果口唇活动没有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如果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依赖、悲观、被动、猜疑和退缩等消极的性格特征。,2、肛门期(1-3岁):有意识的排尿和排便成为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幼儿由于排泄解除压力而感到快感,肛门一带成为快感的中心。,对孩子排便的训练成为父母与孩子间的主要冲突。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不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
21、向于肮脏、浪费、凶暴和无秩序;如果严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清洁、忍耐、吝啬和强迫性。,3、性器期(3-5岁):开始从生殖器的刺激中获得快感。儿童开始能够分辨两性,并对异性父母产生依恋。,男孩:恋母情结(俄狄普斯情结)阉割恐惧女孩:恋父情结(爱莉克拉情结)生殖器崇拜如果这两种情结获得正当的解决,儿童将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念,内化性别角色特征和道德准则,导致超我的逐渐形成和发展;若解决不好,将导致各种性变态和心理失常。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三个心理性欲阶段可称为前生殖阶段,他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人格实际上是在人生的前五年就已形成。,4、潜伏期(5-12岁):力比多处于休眠状
22、态,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和同伴交往所取代。,儿童在学校学习中获得了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内化了更多的社会价值观,自我和超我继续发展。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5、生殖期(12-20岁):异性恋行为明显。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在性的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完美的状态。,身体的发育再次唤醒了性的冲动。这时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束缚,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这时,青少年必须学会如何在社会规范所接受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冲动。如果发展健康,成熟的性本能可以通过婚姻和生育子女而获得满足。,表 未能成功通过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个体成年后相应的某些人格特征,(三)人格发展中的两种危机,1、固着:由于力比
23、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2、倒退:由于力比多受到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由于固着和倒退的影响,真正具有生殖期人格的人是很少的。,铁皮鼓:人物成长与人性揭示,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德国)同名小说 固着:拒绝成长反抗方式:鼓、尖叫母亲:贪食症患者奥斯卡:自闭患儿侏儒的友谊与情感,三、弗洛伊徳的方法论,自由联想:这是弗洛伊德临床治疗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处于潜意识中的欲望提升到意识中来,使问题得到解决。精神分析暗示法:基本方法是释梦,其原理与上相同。移情:移情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决定着一切医疗效果的成功与否,而且实际上,它还支配着个人与社会环境的所有
24、关系。,评价,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性本能、潜意识与情感在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的发展是有阶段的,生命的最初几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人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能在个体的早期经验中找到根源,因此,对儿童早期经验的关注尤显重要。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性欲的发展偏离常态。,第三节 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一、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华生约翰布鲁德斯(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婴幼儿心理教养。,Watson,john Broadus 华生约翰布鲁德斯,二
25、、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观点溯源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一)观点一:心理发展的行为决定论华生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此即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他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行为的产 生是由刺激决定的,刺激来源于客观,而不决定于遗传;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在儿童情绪发展方面,华生认为初生 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
26、条件反射,促使怕、怒和爱的情绪不断发展。,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华生认为遗传得来的是数量甚微的简单反射而已,它们对日后的心理发展无多少作用,而环境与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他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的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禀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经典实验婴儿害怕实验,华生运用条件反射理论所做的婴儿害怕实验,为心理发展的行为决定论作了最有力的说明。男孩艾伯特11个月时与小白鼠玩了3天,后来,当艾伯特开始伸手去触摸白鼠时,脑后突然响起了
27、钢条的敲击声。艾伯特受到了惊吓,但没有哭。第二次,当他的手刚触摸到白鼠时,钢条又被敲响,他猛然跳起,向前摔倒,开始哭泣。如此反复多次,以后当白鼠单独出现时,艾伯特会表现出极度恐惧,转过身去,躲避白鼠。在这个实验里,白鼠成为剧烈声响的替代刺激,引发了艾伯特的条件反应。,华生解释说,任何行为(包括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习得。艾伯特虽然起初形成的条件作用是对白鼠的恐惧,以后则泛化到多种毛皮动物,并表现出对毛皮上衣和圣诞老人的胡子也产生恐惧。华生提示,许多成年人的厌恶情绪、恐怖症、畏惧和焦虑,虽然本人做不出什么合理的解释,很可能也是多年前由某一条件作用过程引起的。这样的实验
28、本身是有违道德的,但不可否认,它为行为的习得与消除提供了事实依据。,(二)观点二:儿童教育观第一,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但要有针对性)第二,反对体罚儿童。这是因为:首先,体罚不及时,达不到体罚的目的;其次,体罚时家长或教师容易失去理智,把体罚当做为发泄自己不满的手段,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最后,体罚的程度不易掌握,体罚有轻有重,太轻不起作用,太重则对儿童健康不利。,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华生认为儿童有三种习惯系统:一是内脏或情绪习惯;二是喉头或发音习惯;三是身体技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在养成儿童习惯时,一定要注意区别不同年龄。(但还要加各种各样品质、
29、心理、文化素养),第四,对幼儿养护的要求。华生从行为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没有怯懦和自卑心理的人。,第五,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如何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华生主张:(1)儿童出生后,家长要注意不让孩子的生殖器接受不良的刺激;(2)要让儿童青少年懂得性器官及其功能;(3)克服儿童青少年的手淫习惯,要用言语进行开导和矫正;(4)指导男女儿童青少年直接正常交往,不要让他们局限于同性交往;(5)要在学校里,特别是大学里,开设性教育课程,使他们正确对待恋爱、结婚和性问题。,评价,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
30、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对意识的过多关注转向行为研究,注重刺激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有助于促进我们对儿童行为发展进程的了解。但由于华生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因此早期行为主义发展观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虽然在行为矫治方面有独到的实际意义,但否定了儿童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第四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Jean Piaget: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曾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等多个学术团体的主席,还长期担任设在日内瓦的国际教育局长(1929-1967)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
31、理总干事之职。他还是多家心理学刊物的编委,1955年在日内瓦创立“国际发生认识论中心”并任主任,直至去世。他曾经被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学位并获多种学科奖。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皮亚杰于1918年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对生物学、哲学和逻辑学有兴趣。在研究了生物学和认识论后,发现在认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接起来的纽带心理学。他一生共出了五百多篇论文及五十几本书。他以儿童为师。他最关心的问題是:知识是怎么形成的?,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动力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
32、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有三种方式:(1)同化。(2)顺应。(3)平衡。,(二)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做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scheme)、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图式是指动作或活动的结构或组织。同化是指主体将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指主体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新的刺激,就要按新刺激的要求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或创造性的认知结构。,同化是指将环境刺激纳入到机体已有的格式,
33、以加强和丰富机体的动作,引起格式量的变化;当机体的格式不能同化客体,须建立新的格式或调整原有格式,引起格式质的变化以适应环境,就是顺应。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彼此联系。同化与顺应的例子:从加法到乘法,(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1、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皮亚杰曾引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认为一些行为依赖生理结构和神经通路的作用。他认为,生理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借助成熟,个体可以获得发展的可能性,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并且,儿童的年龄渐长,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将随之增加。,2、自然经验。主要是通过与外
34、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它可分为二类。一类是物理经验,它是主体的个别动作作用于客体所产生的有关客体位置、运动和性质的经验,这些知识经验是有关客体本身的,如物体大小、轻重、软硬、颜色等。物理经验的本质特征是起源于物体本身,即使主体不去作用它,它的性质也依然存在。,二是数理逻辑经验,它是主体对一系列动作之间关系协调的经验,是在反复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类经验本质上不是客体的,如果没有主体对客体的反复动作,数理逻辑经验也就不存在。例如,儿童从玩耍鹅卵石的过程中发现,无论石子如何排列,其总数保持不变。这一经验并不是石子本身具有的物理特性,而是个体通过自己的计数动作与动作的协调而获
35、得的。,3、社会经验。指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皮亚杰认为,社会经验对人的影响比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要大得多。在他看来,教育作为社会经验的一个方面,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加速认知发展。但教育并不能使儿童逾越某一认知发展的阶段,不能改变发展的阶段顺序,因而教育对发展的影响也是有条件的。,4、平衡。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即决定因素。,(四)心理发展阶段说,心理发展表现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各阶段的发展次序是固定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
36、段的前提,也是后一阶段的量的积累过程,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之中。,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的4个阶段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他知道它并非不存在,这样他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这时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2、前运算阶段(2-6、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中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
37、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表现为泛灵性、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开始认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末期出现智慧结构。开始区分自己和物体,逐渐的了解动作与效果之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时空观念。,客体永久性,当客
38、体在视野中消失时,仍知道该客体的存在“屏幕效应”、“隧道效应”,第一分阶段(出生-1个月),儿童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外界环境,并且通过反射练习使先天的反射结构更加巩固(如使吮吸奶头的动作变得更有把握),还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在东西未接触到嘴时就作吸吮动作等)。这一阶段称为反射练习期。,第二分阶段(1-4、5月),在先天反射的基础上,儿童通过整合作用,把个别的动作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用眼睛追随运动的物体。这一阶段称为习惯动作时期。,第三分阶段(4、5-9个月),儿童在视觉与抓握动作之间形成了协调,能用手摸、摆弄周围的客体。活动不再囿
39、于主体自身,开始涉及对物的影响,物体受到影响后又反过来进一步引起主体对它的动作。即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动作和动作结果造成的影响发生了循环关系,最后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分化,出现了为达到某一目的而行使的动作,智慧动作开始萌芽。第三阶段称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第四分阶段(9-11、12个月),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一些动作格式被当作目的,另一些动作格式则被当作手段使用。儿童能运用不同的动作格式来对付新遇到的事物,如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但该阶段儿童只会运用已有的行动格式,还不会创造或发现新的动作顺应世界。此阶段称为手段与目的的分化并协调期。,第五分阶段(1-1.
40、5岁),通过加入新的动作成分之后的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的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但是,这时的儿童还没有形成沿着一定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构成新方法的能力,新方法的发现纯属尝试中的偶然。“尝试错误期”。,第六分阶段(1.5-2岁),显著特征是儿童除了用身体和外部动作来寻找新方法外,开始在头脑里用“内部联合”方式解决新问题。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标志着感知动作期的结束,新阶段的开始。,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返回,主要特点: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觉思维。两个小阶段:,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出现延迟模仿、语言符号灵活运用象征:与
41、象征物之间有明显相似之处符号:与被表达物之间无客观上的相似,但主观上有紧密联系,如语言,主要智慧特点,自我中心(egocentrism)不可逆性直觉性泛灵论(Animism)现象学因果性(Phenomenalistic Causality)自我中心言语,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自我中心,指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整个世界,不知道可以变换角度或者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例:三山实验,自我中心,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解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人的立场,不可逆性,
42、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直觉性,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泛灵论,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原因:自我投射,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现象学因果关系,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原因。,自我中心言语,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
43、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获得了守恒性群集结构的形成,运算,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守恒性可逆性系统性,守恒,指物体的形式(主要是外部特征)起了变化,但个体认识到物体的量(或内部性质)并未改变。途径: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基本原理:空间距离改变,数目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A B B问儿童:两排珠子一样多?不一样多?“B行多(不守恒)”“一样多(守恒)”,数目守恒(6-7岁),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与B一样大小 B球变了 A B A B 问儿童:两个球是一样大,
44、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物质守恒(7-8岁),长度守恒(7-8岁),基本原理:不管一根线段或棒在形状或空间安排上有何变化,长度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A B B问儿童:两根棒一样长还是不一样长?“B更长”或“A更长”(不守恒)“一样长”(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橡皮泥形状改变,它们仍是一样大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B 问儿童:两张图上的表面积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B更大”(不守恒)“一样大”(守恒),面积守恒(8-9岁),重量守恒(9-10岁),基本原理:不管形状如何改变,客体的重量保持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A 两块叠在一
45、起 B 两块分放两边 问儿童:两堆东西是一样重,还是不一样重?“A更重”(不守恒)“一样重”(守恒),基本原理:不管放入水中的东西形状如何改变,杯中水的体积不变 向儿童呈现()向儿童呈现()两颗球放入杯中,杯中水的数 将橡皮泥球B改变形状,量是一样的,儿童看到水平面 准备放入水中 上升到一样的高度。A B A B 问儿童:若将B放入杯子中,水平面会高出A杯?一样高?低于A杯?“高一些”或“低一些”(不守恒)“一样高”(守恒),体积守恒(12-13岁),从具体操作期到形式操作期 数量守恒 长度守恒 液体量守恒 面积守恒 和黏土有关的守恒 黏土量守恒 黏土重量守恒 排水体积守恒 儿童基本科学概念研
46、究速度概念水平面概念长度守恒及測量概念 力与运动 几何光学概念,群集结构,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杰认为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它只是群集运算中的一个部分。,群集结构,1、序列:根据某种可定量的维度排列客体。2、关系思维:认识事物的关系而非绝对的特征。3、类包含:同时思考整体与部分(认识到范畴之间存在层级关系)。,具体运算阶段总结,认识大多数仍限制于此时此地的具体客体和关系。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量和数的守恒,并且能够对实物加以排序和分类,但是他们不能就抽象的、假设的命题或虚构的事件进行推理。,第四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的假设
47、进行推理。它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出的结论,使认识指向未来。,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具体运算:在心理上操纵客体和事件(命题内思维:能够产生、理解和验证具体的、单一的命题)形式运算:操纵假设情境中的命题与观念(命题间思维:能够推论两个或更多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心理发展阶段学说观点总结,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皮亚杰理论所面临的挑战,认知发展能否加速 学前儿童能否表现出具体运算能力 认知发展具有领域一般性(domain-generality)还是领域特殊性(domain-specific
48、ity),领域一般性,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不同领域的任务中均使用相同的认知结构,因此发展阶段涵盖广泛的认知领域 水平滞差(horizontal decalage)致力于探寻解释儿童认知发展的一般机制,领域特殊性,儿童独立地习得关于特定知识领域的知识,如数、空间或温度等。关于某个领域的习得(或认知发展),并不总是导致另一个领域习得的增长(或认知发展)。许多认知能力只能专门用于处理特定类型的信息,人类的许多认知能力具有领域特殊性,评价,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机制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对认知发展阶段的偏好甚于对认知发展过程的具体表述和解释
49、过多地强调了生物学因素的作用,第五节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一、艾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199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1902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生父在埃里克森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他三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名叫西塞多洪柏格的儿科医生。埃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柏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但他总是出现这种感觉:无论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并幻想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儿子。埃里克森多年来一直沿用继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写论文时还使用爱利克洪柏格的名字。直到1939年他加入美国公民时,才
50、改姓埃里克森。,埃里克森那种不属于他的家庭的感觉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由此想来,为什麽“同一性危机”的概念能成为后来爱里克森理论上最为问题关注的问题之一就不足为怪了。大学预科毕业后,他违背继父要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从事艺术专业,并周游整个欧洲大陆。总的说来,爱里克森在校时不是一位杰出的学生,但他却有艺术天赋。,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一)基本观点 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