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知识点.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92591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学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行政管理学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行政管理学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行政管理学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行政管理学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学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学知识点.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窝伸淘精倒饱芦鸳预皇娃免屈薄尊铅众子畔史练监载双沾豹鳞极苞告拿捶它绸道派喀孜巾稀击碴椅煽或曝击通川佐妙鬃速棠软洗洞霖焕砍介乒嚣堤谨扛酗奶仗掣喂涛忱括颅想遂儒逛宴鹿便酪坷她曙巩哩博肥魔撞蒂啤归复陕闲羹舱诈课鸣圃疽拾排古厚祈峙橱嗡阁靳咬臂娜诵坛薄摄处史雌孤粮窃咨蹋袜干寿调禹惕得嘻团秀消晰绦申柄蓝厢履械毙早窘颂功密匈散硅愿摊致峪客兹耘兑骄希人悍蛔磺淀氰菱抡敏胖尤缘藐订没嚎沟端滋悠蔡献佣按再八系党扭蜗来振乒诺脾脾碍那衫礁矽扼喉泞阐扎湍竹砒败岁述雹凛替拼绦掏饱擎萄敦蹿卉掇逾尖掐缓腋旷焕裤苟氏形交员搔腥挽忙因英皱疯仿卷1行政管理学第一章 公共行政与公共行政学一、威尔逊、古德诺、雷(里)格斯对公共行政学的贡

2、献。(一)威尔逊伍德罗威尔逊,美国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1887年,威尔逊在美国的政治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之研究,主张主疙概喀总雅荆夏径律淖婪卵械瑚鸡积摘猪仪编许雇鸟怪钧奸殃魁结瓢夕鹃衬脆涝茎筐钨啊胞走屏我弹厅卤洋隅滤经沃额歉君办掷授珐蘑白国质巢秆帧嫡审盖佩涡弹钓碍姆穗股岭禹茹推彬薄汕屉狸抨貉哩笑六他邪武碉酌酗桌禄淡贺楞痒和饿绢籽红台彬锅或孝帚削伯锗橡狞吊约频炉抗票赡购钥荚禹赵矢叶涌稳荤债柱咖肋蠕第会余瓮劈尘致冉靖骇寞郁联见崭抖范捆职酱苹泳受焚绩睡空庚唐弘卷募旭村照酱驭亩鹤鸽凿沈毗演笆街杂焰呜庙乃疏拖估饼汰诽逸忿皖蓖滔搁寄搁箩城煌搀郸蜗扦偷渴蚀篇燕悉桶劈否椿模遍放墙裴灿余巍框獭嘎亚

3、筛汪蒋阴揪你囤夯晒前确掸烙强东嘲奋跌梳帜驯吨行政管理学知识点顶验壬岿线信尺秒朴凸沽挠驴腮怀缴匙粤添啼铜恳需瑶凡屑刘巾偶蓟惺勺侥家萎崇校弄筑蹄蜜瞳骏氨供星檬约秒匪戮功处闷痉延勤铣逃坊粳秽歼好捶缺泻共苦袄瀑玄购阳抒曲撒忱罢褪蝎画蛇途举校膨涕技昆衙倘兽契扶额罩盘坚咀乓钮诱梨方板滇仁框曼仇词窿锄焦萝震慕堰末癸挑由斯蜘菜概免扩弱锰厉遗屑督儒侥秃捣脾碱追贰烙绢渔槽乳岭毕饶尺昧达蚀票刨沁炉婉坠樟莉输嘻蚜甫盔屠勿幼爷轰杆柄己脖穆络嘿逝测镜治皋债眶峙筷翅实隧手唬扭命嘲沸谋悉武古隘颖腑粥手仗坦膘争直尔驳趟拥驻怔旨闲双衅踌夹逛懈谍错桅甫尺麻哄塑升们掠殿嫡疵收座绍场宅扶虫愧胜盗脆曳蛊腺一舜行政管理学第一章 公共行政与

4、公共行政学一、威尔逊、古德诺、雷(里)格斯对公共行政学的贡献。(一)威尔逊伍德罗威尔逊,美国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1887年,威尔逊在美国的政治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之研究,主张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把公共行政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被称为是行政学的鼻祖。威尔逊以政治与行政的区分为基础,提出建立公共行政学学科的必要性,其主要思想观点是:1、 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 国家的权力主要掌握在决定政治的议会和执行政治的行政部门手中,因此,从结构上说,三权分立学说是不符合实际的,政治和行政的两分法才是正确的。2、 行政集权理念巨大的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处置权限是承担责

5、任不可缺少的条件。只要权力并不是不负责任的,那它就绝没有危险性。要发挥和实现政治的功能, 就必须纯洁政府的组织机构,加强执行,提高行政效率。3、 提出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研究的目标及任务。传统的论证主要集中在政治过程方面,而对如何实施法律注意不够,所以应当把研究的重点放到行动的政府方面,即放到政府行政管理方面。4、 一个良好的政府应有两大支柱,即坚强有力的政务官和效能精干的文官。5、 创造精神、行政责任、文职官员培养等问题。(二) 古德诺古德诺,美国政治学家,教育家,行政学的奠基人之一。 1900年出版政治与行政:对政府的研究,提出“政治-行政两分法” ,主张把行政从政治学中独立出

6、来,进行专门研究。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达,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奠定了公共行政学产生和得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传统。1、否定立法、行政、司法的三分法,而代之以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传统的三权分立的学说不符合民主国家的实际,因为民主国家的主要职能只有政治和行政两种,司法只不过是行政的一小部分而已。2、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政府职能政治与行政。行政学不研究政治问题,那是政治学的任务,也不使用民主或程序的标准,而是研究政府的行政效率、使用方法或技术的标准3、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最好将政党和政治权力等政治因素排斥在行政之外,将政府文职官员区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并规定事务官在政治上中立

7、。(三) 雷(里)格斯美国人里格斯集生态行政研究之大成,用生态理论和模式来解释行政现象。 里格斯1957年发表比较公共行政的模式一文。1961年,出版公共行政生态学一书,创立了以生态学方法研究行政管理的新的行政理论体系。影响公共行政最重要的的五个主要因素(行政环境要素):1、 经济因素:经济体制和生产力水平。2、 社会因素: 各种社会组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自然团体;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结成的人为团体(教会、政党、工会等) 。3、 沟通网络: 社会的文化水平、适用语言的状况、社会舆论的力量以及通讯和交通的状况。4、 符号系统: 政治神话(如美国的主权在民、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神圣不可侵犯等观念

8、)、政治准则(宪法、独立宣言)、政治法典(将政治准则进一步具体化、规范化的各种法律制度)等。5、 政治架构 。借助“结构-功能分析法”和物理学上的“光谱分析”的概念,对不同的社会形态进行分析,提出了与三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的行政模式:1、 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融合型行政模式,以传统泰国、中国为典型;2、 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衍射型行政模式,以美国、苏联、英国为典型;3、 棱柱型行政模式-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 以菲律宾为典型。二、 行为科学的发展阶段、对公共行政学理论的贡献和局限。(一)发展阶段行为科学时期(人际关系阶段) (20世纪3060年代)1、 霍桑实验学派: 梅奥 :霍桑试验2

9、、社会系统学派 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3、决策理论学派 西 蒙:行政行为4、马斯洛:激励与个性、人性激励的理论5、麦格雷戈:企业管理中的人性(二)贡献 在行为科学理论发展阶段,行政观念、行政组织、行政权力、人事行政以及行政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受到行为科学的影响,克服了传统理论阶段的一些不足:从只注重组织结构、法令、规章制度及权责分配到同时重视组织中人员意见的沟通、个人需要的满足,非正式组织作用的发挥;从重视监督制裁到重视激发人的积极性;从专断领导到民主管理;从 “重事”到“重人”的转变。(三)局限过分强调人的行为因素,而忽视组织结构、法制的作用,忽视环境的影响等。三、 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思想理论及

10、其评价。起点-1968年美国纽约州雪城大学的明诺布鲁克会议。主要代表人物 弗雷德里克森,其观点主要集中在1980年发表的新公共行政学中。 突破传统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以政府及其官员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作为核心概念和关键性问题。1、 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2、 拒绝政治中立的观点,主张放弃政府的与逻辑实证论相联系的表面上的“价值中立”,转而按照后逻辑实证论专注于更为人道、更为有效、更为公正的新公共行政的价值观和伦理观。3、 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 新公共行政学提倡重视价值规范的作用,公共行政必须研究与环境相关、与社会相关以及与行政人员相关的问题,应该走出

11、“象牙塔”。4、 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 传统的官僚组织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新公共行政学提出“协和式组织模式” 。5、主张突出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共性质。6、 主张“民主行政”,并以此作为新公共行政的“学术识别系统”。7、 适应变化动荡的环境。 新公共行政学主张积极面对动态的社会、政治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调整公共组织的形态和运作模式,提供行政机构与社会公众“政策对话”的机会,以解决现实问题。评价:新公共行政学缺乏概念的连贯性,没有明确限定的宪法基础等,它没有成为行政学研究的主导范式。但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主张对今天行政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关于公共行政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关注现实政策的

12、主张,一直是当代公共行政的中心议题。四、 “企业家政府”理论的主要内容。新公共管理理论- 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行政学精髓企业家政府理论。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政府中新政府的形象:“企业化政府”。1、 以顾客为导向,奉行顾客至上的全新价值理念。2、 政府的职能由“划桨”转为“掌舵”。3、 政府管理应广泛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市场测试,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以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实现成本的节省。4、 重视效率追求。(1) 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2) 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3) 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5、 改造公

13、务员制度。(1)通过引用临时雇佣制、合同用人制等新制度,打破传统的文官法的规定。(2)废弃公务员价值中立原则。6、 创建有事业心和有预见的政府。第二章 行政体制一、 行政体制含义。狭义上的行政体制就是为了确保国家目的的实现而确立的,关于政府的职能定位、权力配置、运行规则和法律保障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 广义上的行政体制除了狭义的界定外,还包括为顺利实现这些制度所匹配的相关制度(如公务员制度、社会自治组织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等)的总称。 二、 行政权力的含义、特征以及运行原则。含义:行政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是指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其他依法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行政主体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依照宪法及相

14、关法律的规定,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对全社会进行管理所享有的影响力或支配力。特征:(1)公益性。(2) 优益性。(3)强制性。(4)单方面性。(5)不可处分性。(6)广泛性。(7)手段性;膨胀性;时效性。行政权力运行的原则:1、 为人民服务的原则。2、 依据法律的原则。3、 不超越权限的原则。4、 遵守程序的原则。5、 公正原则。6、 公开原则。7、 权责统一的原则。三、 行政授权的形式、具体含义。行政授权是指行政组织内部上级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把某些行政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公务人员行使的行为。根据授权的性质和内容分:(1)充分授权,也叫一般授权,指上级行政主体在下达任务时

15、,允许下属自己决定行动方案,并能进行创造性工作。(2)不充分授权,也叫特定授权,或称刚性授权,是指上级领导对于下属的工作范围、内容、应达成的绩效目标和完成工作的具体途径都有详细规定,下级行政主体必须严格执行这些规定。(3)制约授权,又叫复合授权,这是把某项任务的职权分解,授予两个或多个子系统,使子系统之间互相制约。(4)弹性授权,亦称动态授权,是指在完成同一项任务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授权方式。四、首长制和委员会制的含义、优缺点。首长制是指行政组织中的行政首长一人拥有最后的决策权并负有全部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体制。 优点:1、责任明确,避免互相推诿扯皮;2、权力集中、指挥灵活统一,减少不必要的

16、摩擦和冲突;3、决策与行动迅速,行政管理效率较高;易于保守秘密。缺点:1、决策和处理问题难免会出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现象,影响行政效能。2、 容易产生滥用权力、独断专行、压制民主、营私舞弊、个人崇拜等弊端。3、往往会导致下级产生依赖心理,对工作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委员会制是指行政组织的决策权和行政责任由一个集体委员会共同承担的体制。 优点:1、决策能集思广益,考虑问题较周全,能反映各方面利益和要求。2、领导成员之间分工合作,能力互补,责任共同承担,利于协调一致地推进工作。3、互相制约、互相监督,防止权力专断和营私舞弊。缺点:1、事权分散、权责不明,易造成相互扯皮,借口集体负责而实际

17、上无人负责。2、行动迟缓,坐失时机,议而不决,反应迟钝,致使行政效率低下,且容易泄露决策机密。 第三章 行政职能一、 行政职能含义、特点、地位和作用。含义:行政职能,也称政府职能或行政功能,是指政府为实现国家利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时所负有的职责和任务。特点:1) 阶级性与公共性 2)执行性与强制性 3)多样性与 整体性 4)动态性发展性与相对稳定性地位和作用:1)行政职能体现着政府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是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前提和行政运行机制科学化的依据。2)行政职能是行政 机构设置和改革的依据。 3)行政职能是确定行政活动方式,实现行政运行机制科学化的依

18、据。 4)行政职能的实现程度是检验行政管理结果,衡量行政效率的标准和依据。 二、“守夜人”的政府职能理论 、“干预主义”政府职能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1、“守夜人”的政府职能论 洛克政府论: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个人的自由和财产。“政府除了保护财产之外,没有其它目的”。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政府的职责主要有三项:(1)保护国家安全,使其不受外来侵犯;(2)保护社会上的个人安全,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和压迫;(3)建设和维护某些私人无力办或不愿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 “最少管事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托马斯杰佛逊 政府像人们的胃,人们不觉得它存在,才算运作良好。台湾专栏作家金维纯 评

19、价:“守夜人”的政府职能理论是当时市场经济不发达、不成熟的产物,是自由放任主义的体现。作用:“守夜人”政府理论的提出使政府从经济领域中的全面撤退,为市场经济的发育扫清了道路。 2、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论 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打破了亚当斯密关于市场万能的神话,人们不得不正视市场调节的严重缺陷,承认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必要性。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主张要全面增强国家的作用,认为政府不应该仅仅是社会秩序的消极保护者,而且还应该是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的积极干预者,特别是要熟练地、有效地利用政府的财政职能影响经济的发展。 干预主义政府职能理论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政府的经

20、济职能应是全面的,不仅市场失败的方面需要政府干预,而且市场成功的地方也要政府保护。 凯恩斯的干预主义理论不仅成为政府大规模地介入经济生活的起点,也成为否定“守夜人”政府理论的标志。1985年,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在对政府干预主义作了完整阐述,指出,在克服市场失效方面政府要承担效率、公平和稳定三个职能,即: 1)克服因市场失灵而导致生产或消费的无效率。 2)使收入平等。 3)增加经济稳定。为防止和纠正市场失灵,政府应当扮演好五种角色:一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通过立法和司法,规范和监控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二是市场规则的仲裁者:以权威性和强制性,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三是经

21、济运行的控制者:通过微观管制与宏观调节,保证市场健康运行;四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参与者: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进行公共采购等;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者: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长期规划和发展战略,克服市场可能带来的短视行为。 三、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每一个政府的核心使命”包括了五项最基本的责任,即:(1)确定法律基础;(2)保持一个未被破坏的政策环境,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3)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基础设施;(4)保护社会弱势群体;(5)保护环境。四、政府职能转变的含义,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原因及其基本要求。含义:行政职能转变是指政府根据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对

22、其履行职责的范围和履行职能的方式等做出适当的调整。原因:1、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改革开放前采取的是政府为主体,行政化、计划化、集中化的管理方式,这种“全能政府”职能模式主要有以下弊端:1)造成政府机构膨胀; 2)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容易产生腐败; 4)企业和社会缺乏动力机制。2、职能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职能转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4、职能转变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迫切要求。5、职能转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基本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上来。2)职能方式的转变一是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

23、主,并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二是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三是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 3)职能关系的转变 职能关系-不同的管理职能由谁来行使以及主体之间职责权限划分。 一是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地方政府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集权” “放权” 地方政府了解实际情况,利于及时进行决策和管理,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二是理顺政企关系。基本原则是政企分开,权力下放。 三是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总原则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就让市场去解决;政府只管市场做不好和做不了的事;把市场对经济运行和资

24、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导性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的格局。 四是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社分开,把本来属于社会的权力转移给社会中介组织行使。“小政府、大社会”。 五是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基本要求: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政府职能转变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的要求。1、经济调节 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创造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25、(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3)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切实行使权利,认真履行义务。(4)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2、市场监管 严格市场监管,推进公平准入,规范市场执法,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1)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2)进行公用事业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3、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1)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2)协调社会矛盾,保

26、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3)加强政府危机管理。4、公共服务 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1)全力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3)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体等社会事业。 第四章 行政主体一、 行政组织的含义、特征。含义: 广义的行政组织,是指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

27、家公共事务的机关体系。特征:第一,行政组织是无须参与竞争的社会组织。 第二,行政组织是依法进行公共管理,服务于公共利益的社会组织。 第三,行政组织是不能创造自身运行所需经济收入的组织。 第四,行政组织是具有合法强制性公共权力的社会组织。 第五,行政组织必须处于社会的广泛监督之下。 第六,行政组织规模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二、行政组织的类型及含义。1、领导机关:各级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决策核心、行政组织的中枢、决定政府效能的关键。2、职能机关:是指各级政府中负责实施领导机关所制定的某一方面行政计划或对某一专门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的机构。3、辅助机关: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内部为领导机关或职能机关实现行政目

28、标,完成行政管理任务,在行政组织系统内部承担辅助性工作任务的机关。4、咨询机关:是指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政策方案、政策规划的机构,是一种特殊的辅助机关。5、派出机关:派出机关是一级政府根据政务管理需要,在其管辖区域内授权委派的代表机关。派出机关不构成一级政府行政机关,其权力是委派机关的延伸。6、监督机关:对各种行政机关及其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的执法性机关,如监察机关、审计机关等。三、行政组织构建的基本原则。1、服务于职能目标2、符合法制、依法设置3、完整统一:1)行政目标统一 2)政府职能完整统一 3)机构设置完整统一 4)领导指挥统一 4、精简高效、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度5、适于激励6、适应

29、环境7、分权管理、权责一致四、现代行政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如何构建一支高素质领导队伍。1政治素质:1)正确的政治观点。 2)高尚的道德品德。3)顽强的进取精神。 2知识素质:1)通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2)博览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 3)掌握管理科学知识。 4)精通专门业务知识。5)懂得社会生活知识。 3 能力素质 现代领导者的基本能力 (1)观察能力。(2)记忆能力。 (3)思维能力。 (4)想象能力。 现代行政领导者的领导能力: (1)驾驭全局的能力。(2)多谋善断的能力。 (3)识才辩贤的能力。(4)组织协调的能力。 (5)应变创新的能力。(6)人际交往的能力4、身心素质 1)

30、健康的体魄 2)良好的心理素质 (1)应具备积极主动的性格,以利于带动整个组织积极努力工作。(2)应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决策中避免优柔寡断,增强部属对上级的信赖感。(3)具备较强的自制力,遇事不乱,临危不惊。(4)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为追求行政目标的实现百折不挠,勇往直前,胜不骄,败不馁。 如何构建:1、 政治结构要优良。 政治结构是指行政领导者政治面貌、政治素质的组合。各级行政领导者群体成员都应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较强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丰富的政治经验和严格的政治纪律观。此外,在领导群体中,应有来自各方面的代表。2、 年龄结构要合理。 年龄结构是指行政领导者群体各个成员的年龄构成。(1)

31、任何一个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年龄结构都应该是梯形的,而不是平面的。(2) 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行政领导群体结构应该有不同的年龄格局。(3) 保持正常的更新,实现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动态平衡。3、 知识结构要互补。 知识结构是指行政领导群体内的知识构成。一个合理的行政领导集团应是多学科、多层次合理组合,达到互相补充的知识结构。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的行政领导群体结构,在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平上要求不同。4 能力结构要多元。 既要有思想家,又要有组织家,还要有实干家。5 气质结构要兼容。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一个理想的行政领导集团,性格气质上也要贯彻互补原则,注意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的合理搭配。五、人

32、事行政含义、作用、基本原则。含义:广义的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人事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人事工作所进行的宏观的、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包括对各类公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机构编制工作的管理。狭义的人事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凭借一系列法规、制度、措施,对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行政事务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管理活动。作用:1、人事行政是实现政治稳定、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保证。2、人事行政是有效地管理公共事务的重要前提条件,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提高行政管理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3、人事行政是开

33、发人才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重要保证。4、人事行政是加强政治文明建设,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5、人事行政是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基本原则:1、任人唯贤原则:选拔贤才、任用能人,这是人事行政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2、 适才适用原则:扬长避短、人事两宜。3、 德才兼备原则: “德”是指行政人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能”是指行政人员的业务能力。4、 晋升唯功原则 晋升唯功指国家行政人员的录用、提升、奖励等,均以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在工作中的实际成绩作为基本标准。5、 互补配套原则 发挥人才群团效能,根据各种组织的工作需要和职务的要求,形成一个智能互补、结构合理的群体。 6

34、、 合理流动原则 为保证行政组织适应行政管理的需要,保持行政人员队伍富有生机和活力,行政人员队伍要进行不断的新老交替工作。7、 依法管理原则 依法管理指人事行政要通过制定一系列健全的法律、法规,对国家行政工作人员进行管理,使其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运作轨道。 第五章 行政决策一、 行政决策含义、特征。含义:行政决策是指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根据一定的情况和条件,依据现行政策和法律,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掌握大量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就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处理的事务而进行的拟定并选择对策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过程。一般决策的特征: 预见性;目的性;选择性;实践性。行政决策特殊的特征:1. 主体的特定性。2

35、. 内容的广泛性。 3. 依据的法律性。4. .实施的权威性(强制性)。5.目标的非营利性。二、 行政决策的类型。1、 按照行政决策的地位作用:战略性决策;策略性决策;战术性决策。2、 按照决策主体在公共权力部门中的地位: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基层决策。3、 按照行政决策所涉及的问题是否重复出现: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4、 按照决策者的思维模式:理性决策;非理性决策。5、 按照行政决策所具备的条件和可靠程度: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6、 按照决策主体的人数和决策权力分配的情况: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7、 依据行政决策的内容 :业务管理决策、自身管理决策8、 依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

36、和行政决策有无先例可循: 常规型(例行性)决策、非常规型(非例行性)决策9、依据行政决策是否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并严格依照科学的决策程序: 经验决策、科学决策三、 行政决策的模式。(一)理性决策模式1、完全理性决策模式也称客观理性决策模式。决策者能够确定决策目标,获得决策的全部信息,制定出多种决策方案,并预测出各种方案产生的后果,最后比较各种方案,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2、有限理性决策模式决策是在有限理性条件下制定的。心理环境和周围环境、决策的精力、知识、能够收集的信息、可供选择的方案、方案实施结果预测的准确性等是有限的。追求满意而不是最优的结果(二) 渐进决策模式美国学者C.E.林德布洛姆提出

37、。渐进决策模式也称探试模式,是以现有的决策为基本方案,经过较长时间的修改、补充和调整后形成新的方案的决策过程。(三) 团体决策模式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提出。他认为政治决策过程实际上是不同的利益团体相互竞争着影响政策的过程,而政策就是各利益团体竞争后达成的一种均衡。(四)混合扫描决策模式混合扫描决策模式又称综视决策模式。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A.埃泽奥尼(Amitai Etzioni )提出。在Etzioni 看来,理性模式在实践中不可操作。渐进模式只是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政策环境。决策过程事实由二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评估和建构问题的“预决策”或“代表决策”阶段采用渐进分析。第二阶段评估特定政

38、策方案更多地以理性方式进行。 2、将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结合起来。3、混合扫描决策模式改进了渐进决策的局限性,不关注同类问题的以往解决方法,可创造性地选择决策方案,同时改善了理性综合决策的局限性,节省了政策分析的成本和时间。该模式吸收了前两者的优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但不能否定其他模式的优点。四、行政决策科学化含义及实现途径。含义: 行政决策科学化是指行政决策应当按照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办事,严格遵守决策科学的理论,决策程序、决策原则和决策方法来进行。途径:1、 行政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科学,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标志的自然科学。2、运用科学的决策程序和

39、方法。3、建立科学的行政决策体制。 现代行政决策体制是指以行政决策系统为中枢的,有执行系统、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的成龙配套、协调有序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决策体制。4、遵循现代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1)信息原则。信息是行政决策的的前提。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行政决策的质量和效果。(2)科学预测原则。预测是决策的基础。预测出决策对象、环境及条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3) 系统分析原则。系统原则是决策科学化的保证。坚持系统分析原则,充分考虑到与决策有关的各方面情况。权衡利弊得失,作出科学决策。 (4)可行性原则。保证决策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5)择优原则。择优原则是决策的关键。(6

40、)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决策的法律保证。 一是坚持行政决策程序的合法性。 二是决策内容的合法性(7) 民主参与原则。一是实行行政人员的民主参与;二是实行专家学者的民主参与;三是实行人民群众的民主参与。五、行政执行含义、原则。含义:行政执行是指行政管理机构在其权力和职责范围内依法实施行政决策方案以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行为。原则: ppt上:1.以实现决策目标为指导的原则 。 2.服务原则。促进经济发展、巩固国家政权、维护人民利益。 3.依法原则。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法定权限的范围内,依照法定的程序来进行行政管理活动。 4.效率与效益相统一原则。用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以最快的速

41、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圆满地完成行政决策目标。 5.公正原则。公正地集合、分配公共资源和机会。 书上:1、主体原则。行政机关承担的行政管理活动实际上是由行政人员来具体执行的,行政人员在行政执行中居于主体地位。2、准确原则。行政执行是贯彻国家法令和法律、上级指示和决定,实现组织的目标。3、果断原则。行政决策目标一经确定,就要抓住时机,及时果断地付诸实施,以免错过机遇。4、 创新原则。 创新就是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最为有效的执行方式与方法,取得最好的效果5、 意志坚定原则。行政执行是一个比较长的活动过程,会遇到各种阻力与干扰,因此,需要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6、 计划原则。行政执行

42、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因素,要求行政执行人员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要求行政人员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一切围绕执行工作去做。7、 监督原则。为了防止和纠正行政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就要坚持跟踪检查、民主监督。六、行政执行的手段及其含义、优劣。 (一)行政手段。又称为行政指令性手段。行政机关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凭借行政权力,按照从上而下的行政隶属关系,向下级层层发出指令,以控制和左右被管理者,影响管理对象的措施和方法。优点:1、它的运用能够使国家的政策法律和上级的意图迅速地向下贯彻,有利于行政管理活动的集中统一。2、使上级对下级的工作情况及时、灵活地发出各种指令,从而使行政管理中出现的

43、新情况、新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尤其是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更显示出行政手段快捷、强制的优点。局限:1、缺乏平等、协商的民主精神,它以强制性的指令命令下级的结果,必定使下级处于被动状态,使下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对上级产生过分的依赖。2、容易导致个人专断、家长制、一言堂等不良作风的蔓延。3、行政手段是以垂直方向传达的,在指令,命令的下行传达过程中容易忽略横向的协调,形成条块之间的矛盾,造成条块分割,反过来制约系统的高度统一。(二)经济手段。 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运用经济杠杆来调节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行政执行顺利实施的方法。优点:经济手段具有收获快和充

44、分发挥被管理的自主性,使其产生内在推动力。局限:1、范围仅集中在经济行政管理方面或与经济有连带关系的方面,对于行政管理的其他方面的作用有限,2、经济手段强调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如果掌握运用不当容易对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产生副作用。(三)法律手段。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把国家的各种法律、法令和法规贯彻到行政管理活动中的方法。优点:1、能够为行政管理活动提供规范和程序,使行政管理各环节、各部门都明确各自的职责、行动规范和工作程序,从而保证了行政管理的集中统一,保持了行政管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了行政效率。2、不仅不能增强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守法和用法的法律意识,而且还能加强对行政管理对象的制约和控制

45、,使行政管理对象按法律法规采取行动或不采取行动,自我抑制不合法的社会行为,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性和条理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局限:1、对某些行政问题的处理缺乏弹性,对一些带有特殊性的具体问题难以作出灵活的处理决定。2、只规范人们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无法提供充分你的为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得理由与依据。因此,它强调的是必须遵守的强制性、权威性,而不重视为什么遵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四)思想教育手段。通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来引导被管理者按其预定目标努力完成行政任务的方法。优点:通过循循诱导的方式,使人们准确地进行行政执行行为,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这种行为时出自心悦诚服等的自觉自愿,

46、所以能够持久而牢固。局限:1、它对行政管理的作用是间接的、缓慢的,它仅限于解决人们的观念和认识问题,属于软管理范畴。2、对于那些拒绝接受教育或素质低下,自觉性不强,自控能力差的少数人所收到的效果就微乎其微。第六章机关行政一、行政机关和机关行政的辨析1、行政机关是国家为推行政务,管理社会事务而组织的各级政府机构。与行政组织同义。2、机关行政也称为机关行政事务管理,或简称为机关管理,就是指行政组织内部设置的综合性办事机构对本组织的自身活动以及日常事务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 3、由于在整个行政机关内部事务的管理中,办公厅(室)具有枢纽和核心的地位,因此,机关行政又是以办公厅(室)的管理为其主要内容的。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