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语言练习题之简评.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96200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7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语言练习题之简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语言练习题之简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语言练习题之简评.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语言练习题之简评.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诗歌鉴赏语言练习题之简评.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语言练习题之简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语言练习题之简评.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歌鉴赏之语言练习题简评,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顾炎武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酬:以诗文相赠答。王处士:王炜暨(j)。处士,旧时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的人。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秋老:指暮秋时节。相望:互相怀念。一涯:一个角落。这句说:两人各在一方,彼此殷切想念。浊酒:新酿的酒。愁眼:忧愁的眼光。黄花:菊花。这句说:天地间还存在有肝胆相照的人。阅:经历。鬓华:鬓发花白。华,同花,这句说:经历江山(指国家)的兴衰变化,不觉两鬓已经花白。(在文中也可译为“见证”,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

2、白的鬓角吧)讯:问讯。逐客:这里指作者已流落在外,就象被放逐一样。,顾炎武(16131682年),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爱国学者。少年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参加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终身不仕。顾炎武不仅是有气节、坚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学者。他倡导经学研究,反对唯心空谈。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他在日知录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著名观点。这句名言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

3、人民的爱国热情。顾炎武著作有日知录等。1、“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答: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诗词鉴赏这是一首赠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的友情,

4、写得沉着深挚。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诗中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此诗风格:沉郁悲怆,深沉凝重。顾炎武的这首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在晚秋的背景下,抒写着身事、家事、国事的情怀惊觉秋老,满眼黄花,萧索的色调充溢字里行间;故人天涯,离怀浊酒,悲怆的感慨触手可接;两鬓斑白,逐客无家,苍凉的情绪弥漫不散;天地变色,神州易主,郁结

5、的哀愁直透骨髓;但肝胆犹存,江山作证,坚贞的心志更催人泪下。诗人将满腔块垒,诉诸这些交织的形象,熔铸成一首节奏铿锵的五言律诗,展现出沉郁苍凉,悲壮凝重的风格特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歌题。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思考: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案:(步骤一)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有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赏析】这首送别小诗

6、,清淡如水,款款地流泻出依依惜别的深情。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南浦”,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楚辞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象“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倍增离愁?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

7、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叠,读来格外令人回肠咽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后二句写得更是情意切切,缠绵悱恻。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后分手,是送别的高潮。诗人捕捉住这关键时刻一个最突出的镜头: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多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

8、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诗人劝慰离人:“好去莫回头。”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细细咀嚼,却意味深长。诗人并不是真要离人赶快离去,他只是想借此控制一下双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首小诗短短二十个字,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传情的细节,其中的描写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离人惜别的眼神,送别者亲切而又悲凉的话语,一般人都会有亲身体验,因而能牵动读者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三、山行即事(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作者

9、简介王质(11271189)字景文,号雪山,山东东平人,寓居江西。曾任枢密院编修官,荆南府通判。注释空碧,即“碧空”。荷雨,化用李商隐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苹,大的浮萍。酲,酒醒后的困惫状态。简析王质仰慕苏轼,曾于其文中说“一百年前,有苏子瞻”,“一百年后,有王景文。”其诗俊爽流畅,与苏轼诗风格相似。这首诗写山行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云来云去,时阴时晴。这里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是宋人诗词中写天气的惯用手法。,颔联写“阴”。“荷雨”,一方面写出沿途有荷花,丽色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雨不很猛,不会给行人带来困难,不影响人的兴

10、致。这雨当然比“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大一些,很大但也很有限。同时,有荷花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反而凉爽些。“苹风”,是从水面浮萍之间飘来的风,说它“吹袖清”,可见风也并不大。雨已湿衣,又加风吹,人的主观感受是“清”而不是寒。可若没有这风和雨,“山行”者就会感到炎热了。颈联写“晴”。喜鹊厌湿喜干,又称为“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既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湿衣,带来爽意;继而雨停日出,便没了细雨绵绵的烦人的担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写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波平”,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狎”有亲热的意思

11、,也有玩乐的意思。尾联写山色。用了拟人化手法,是反用。“山色不言语”,意思当然是:山色能言语而不言不语。山色经过雨洗,又加上阳光的照耀,其明净秀丽,真令人赏心悦目。“不言语“尚且能”“唤醒三日酲”,那“言语”,更会怎样呢?此处反面运用拟人化手法加强了艺术感染力。此处并非说“山行”者喝多了酒,需解酒困,而是夸张地表现“山色”的可爱,可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这首诗以“山行”为题,但全篇未见“行”字,但浮云在空、荷雨湿衣、鹊声喧日、鸥岛狎波,无一不在写山行。全诗写得兴会淋漓,景美情浓;艺术构思,也相当精巧。,思考:首联的“议”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诗歌首联的“议阴晴”涵盖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12、。)答:“议”字运用拟人手法。这首诗写山行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地“议”天阴天晴。云来云去,时阴时晴。这里用拟人化手法写浮云,是宋人诗词中写天气的惯用手法。颔联承“阴”而来,有荷的季节衣服被雨洒湿,从水面浮萍间飘来的风吹动衣袖感觉清凉。颈联承“晴”而来,雨过天晴,喜鹊高兴地喧叫;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在水中玩乐。尾联写乍雨还晴,“山色”经过雨洗、又加阳光照耀明净秀丽,不言语就能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补充题: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此诗的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你指出其中的一个字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喧”或“狎”,鹊声“喧”为“喧闹、喧哗”之意

13、,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狎”是“亲热、游戏”之意,雨霁天晴,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前面的部分二选一,答出一点即给1分)。形象地写出了动物在雨洗日照后的山中自由、欢快的情景,(1分)。,小结:检测语言解说表层含义:字面意义 表现景象 分析深层含义:表达情感 突出主旨 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示例:1、途径秦始皇墓 许浑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前两句写作者途经秦陵的所见所感,“崩”的含义是?(答:既指始皇和秦帝国的灭亡,也指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形象的崩塌)2、甘草子

14、 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请赏析“乱洒衰荷”中的“乱”字的妙处。(答:一是写出雨跳珠乱溅的视觉景象和雨洒衰荷发出的凌乱声响,一是表现出凭栏凝伫、寂寞无聊的女主人公心绪之乱),3、钓鱼湾 储光羲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中哪个字锤炼的好,请简要赏析。(答:“乱”字。一是写出杏花纷繁茂盛、纷纷凋零的景象,一是表现等待情人的主人公忐忑不安的纷乱心绪)4、宫词 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指宫殿)。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第

15、二句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锁”字。一是写出满庭春色被闭锁在宫廷高墙之内的景象,一是表现宫女被锁宫中以及宫女的青春年华被锁在重门之内,白白消逝)5、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指寺庙)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请赏析“画出西南四五峰”中的“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答:一是写出山峰从云雾中显露出来的景象,一是用拟人手法,赋予云以生命“画出”,生动表现出山峰的美妙如画,一是表现观者诗人的惊奇与喜悦之情),6、雨过山村 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思考:田家少闲月,仲春时节正是农家繁忙之时,妇姑相唤,冒雨浴蚕,可诗作结

16、尾诗人却收笔于“闲着中庭栀子花”。请对“闲”字简要赏析。(答:是以“闲”衬忙,从侧面表现无人能闲,唯有花闲。),四、简要分析下面一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或“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答案】(步骤1)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质朴。(步骤2)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幽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3)表现了诗人的欣喜、愉悦和满足。,【鉴赏】清江一曲抱村流,

17、长夏江村事事幽。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得恬静安幽。首联以疏淡的笔调,点染出环境的清幽宁静,诗人心境的恬淡闲适。“抱”字,看似脱口而出,未尝用力,却赋江水以情态,将草堂临江、江流曲折的清幽环境和诗人置身于自然美景的感受,表现得形象而又生动。“事事幽”提挈一篇旨意;“幽”是全篇的诗眼。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忌有复字,尽可能避免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却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有重复之病。“清江”,指浣花溪。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自由飞翔,是那堂上的燕子;不离左右、相亲相近的,是那水中的群鸥。颔联写物情之幽静。在诗人看来,燕子与鸥鸟都有一种乐群适性

18、、忘机不疑的意趣,衬托出诗人怡然自足的感情。在写法上,“梁上燕”应“村”,“水中鸥”应“江”。两句诗两个“自”字,两个“相”字,及“去”与“来”、“亲”与“近”,都属当句对,读起来轻快流畅,别具韵致。,颈联“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闲来无事,老妻展开素纸,画着棋盘;无忧无虑的幼子敲弯细针,作成钓钩。颈联写人事的闲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犹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愉悦之情,见于嬉戏之间,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历代评家一致赞美前四句自然天成,深入浅出,清真优美,但对颈联

19、则褒贬不一。批评者贬其“琐屑近俗”,赞美者称其“亲切近情”,“尽其伦理之和”,“宜与智者道”。我同意后者。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只要有老朋友周济一些禄米,我这微贱之人也就别无所求。尾联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包藏着一丝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没有忘记,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痛点。一旦分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中间两联,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江村幽事,结句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一篇主题,很简净,很稳当。“故人供禄米”,戏指老朋友们给自己生活方面的资助。此

20、联上句又作“多病所须唯药物”。不论需“药物”还是需“禄米”,都不免过于凿实。“微躯”,类似“贱体”之意,是自谦的说法。,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的题 鹧鸪天 金王寂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注】亭皋:水边的平地。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思考:“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可从诗句选景、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炼字等方面切入。结合题目,可

21、抓住“写山水的妙处”这个切入点,分析它使用的修辞手法(比拟),“散去”之“瘦”暗写“晓云”弥漫时的厚阔;“肥”暗写雨前水面的窄。这种曲笔要细心把握。答案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之意;“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示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作者简介:王寂(1128 1194)字元老,号拙轩,蓟州玉田(今河北玉田)人。天德三年(1151)进士。世宗朝,历祁县令、真定府少尹兼河北西路兵马副都总管,通州刺史兼知军事。大定二十六年(1186)冬十月,由户部侍郎贬为蔡州防御使。二十九年(118

22、9)提点辽东等路刑狱。明昌二年(1191)召还。任中都路转运使。五年卒,年六十七,谥文肃。作品鉴赏 上片写景。开头两句点明写作地点。秋天深了,落叶已要飘尽,在关塞看见了大雁南归。见大雁南归,身在边关的作者也想到自己应该还家了。接下来的这两句写景。可能是眼中之景,也可能是想象之景。但是写家乡景色的可能性更大,因为这很可能是作者心中的家乡景色。下片抒情。一、二句不直接接景物,而是先写自己已经老了,不再有机巧之心?其实就是在暗示自己不再想做官,想叶落归根了,与第一句暗相照应。第三句虽是写景,实际上还是写自己,自己无机心,哪怕与沙鸥相对沙鸥也不会被惊飞的。第三句写柳溪。这个地点则一定是作者家乡之景。家

23、乡父老怜“我”,这里“怜”是哀怜的意思。他们哀怜的是后面一句的内容。最后一句写道,溪南头钓鱼的地方,很久没有去钓鱼了,都荒却了。不说自己很久没有去钓鱼了,荒却了钓鱼台,很令人哀怜。反说家乡父老哀怜“我”荒却了钓鱼台。实际上还是表现自己想回去再钓鱼,从这里作者阐明了自己不愿做官的心意。,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的题 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思考:本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注释掩:关闭。柴扉:柴门。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译文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

24、快回来的思想感情。诗的题目是“山中送别”,但却没有写送别的过程,一、二句只写了送别后的情景。一个“罢”字把过程一笔带过。三、四句是用询问的语气,表达对朋友再来的期盼。这首诗拾取生活中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跳跃性地叙述了一次送别的过程,却表达了深厚真挚的感情。题目要求回答这首诗的语言特色。首先,我们的心中要有诗歌语言特点的几种类型,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工整典雅、简洁洗练、雄奇奔放,等等。然后对比归位。本诗基本是明白晓畅的语言,没有生动形象的词语,没有含蓄深奥的词汇,没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像口语一样。答案本诗一、二句简要叙写送别的结果,三、四句是对朋友的询问和期待。语言不作任何雕琢,显

25、得朴素自然,感情真挚。,鉴赏:这首山中送别,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

26、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

27、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