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课件廉颇蔺相如列传.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9916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7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课件廉颇蔺相如列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高一语文必修课件廉颇蔺相如列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高一语文必修课件廉颇蔺相如列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高一语文必修课件廉颇蔺相如列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高一语文必修课件廉颇蔺相如列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课件廉颇蔺相如列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课件廉颇蔺相如列传.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单元理念在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涌现了大批的风流人物,他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千古,或以奇才异行惊世骇俗,令后人景仰和追慕。读他们的事迹不但会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还会让我们找到做人的方向。读传写他们的文章,学习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体会格调与韵味,会提升我们的文学与文化修养;从文言积累的角度看,识记其中有关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现象,并能灵活运用去解读其他文言文作品,会提升我们的解读能力。,单元目标1了解司马迁、班固、范晔的生平及创作。2了解史记汉书后汉书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3积累三篇文言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积累重要的文言实

2、词、虚词。4努力练习诵读和翻译,切实提高这两个方面的能力。5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并学习苏武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张衡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内容提要这个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都属于人物传记。而且是正史中的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重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选文以记叙蔺相如为主,廉颇次之。文章不仅详尽地记述了当时的史实,而且运用多种文学手段,揭示人物的性格,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在材料的组织和结构的安排上也匠心独运,很值得我们学习。,苏武传是汉书人物传记中最辉煌的篇章,人物精神彪炳千秋,人物形象光彩照人,描写手法又生动传神。它真实地记叙了苏武被匈奴扣留后长期坚持艰苦卓绝斗争

3、的动人事迹,赞颂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忠君爱国的精神。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史实复杂,但传记结构严密,材料剪裁得当,线索清楚。对话描写、细节描写、相互映衬对照等手法,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了当时的斗争场面和苏武这个历史人物的坚强性格。这些方面,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张衡传记叙了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他在文字、科学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政治上的作为;其中科技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发明,是本文记叙的重点。文章语言质朴简洁,叙事详略得当,结构有条理,阅读时要认真领会。,江陵愁望有寄鱼玄机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赏析】建安诗人徐干有著名的室思诗五章,第三章末四

4、句是:“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后世爱其情韵之美,多仿此作五言绝句,成为“自君之出矣”一体。女诗人鱼玄机的这首写给情人的诗(题一作江陵愁望寄子安),无论从内容、用韵到后联的写法,都与徐干室思的四句十分接近。但体裁属七绝,可看作“自君之出矣”的一个变体。惟其有变化,故创新也在其中了。,五绝与七绝,虽同属绝句,二体对不同风格的适应性却有较大差异。近人朱自清说:“论七绝的称含蓄为风调。风飘摇而有远情,调悠扬而有远韵,总之有余味深长。这也配合着七绝的曼长的声调而言,五绝字少节促,便无所谓风调。”(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读鱼玄机这首诗,觉着它比自君之出矣多一点什么的,正是这里所说

5、的“风调”。本来这首诗也很容易缩成一首五绝:“枫叶千万枝,江桥暮帆迟。忆君如江水,日夜无歇时。”字数减少而意思不变,但我们却感到少一点什么的,也是这里所说的“风调”。试逐句玩味鱼诗,看每句多出两字是否多余。,首句以江陵秋景兴起愁情。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极目千里兮伤春心。”枫生江上,西风来时,满林萧萧之声,很容易触动人的愁怀。“千枝复万枝”,是以枫叶之多写愁绪之重。它不但用“千”、“万”数字写枫叶之多,而且通过“枝”字的重复,从声音上状出枝叶之繁。而“枫叶千万枝”字减而音促,没有上述那层好处。“江桥掩映暮帆迟”。极目远眺,但见江桥掩映于枫林之中;日已垂暮,而不见那人乘船归来。“掩映”二

6、字写出枫叶遮住望眼,对于传达诗中人焦灼的表情是有帮助的。词属双声,念来上口。有此二字,形成句中排比,声调便曼长而较“江桥暮帆迟”为好听。,前两句写盼人不至,后两句便接写相思之情。用江水之永不停止,比相思之永无休歇,与室思之喻,机杼正同。乍看来,“西江”、“东流”颇似闲字,但减作“忆君如流水,日夜无歇时”,比较原句便觉读起来不够味了。刘方平春怨末二句云:“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晚清王闿运称赞说“以东、西二字相起,(其妙)非独人不觉,作者也不自知也”,“不能名言,但恰入人意”。(湘绮楼说诗)鱼玄机此诗末两句妙处正同。细味这两句,原来分用在两句之中非为骈偶而设的成对的反义字(“东”、“西

7、”),有彼此呼应,造成抑扬抗坠的情调,或擒纵之致的功用,使诗句读来有一唱三叹之音,亦即所谓“风调”。而删芟这样字画,虽意思大致不差,却必损韵调之美。,鱼玄机此诗运用句中重复、句中排比、尾联中反义字相起等手段,造成悠扬飘摇的风调,大有助于抒情。每句多二字,却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所以比较五绝“自君之出矣”一体,艺术上正自有不可及之处。,【答案】D【命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析】“方”通“仿”,相仿、相同。,1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2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

8、手法。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6特殊句式(1)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2)状语后置句以勇气闻于诸侯会于西河外渑池,(3)定语后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4)宾语前置句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5)省略句赵王以(之)为贤大夫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6)被动句徒见欺而君幸于赵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使不辱于诸侯,7走近作者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

9、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

10、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颁。,8了解背景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9开阔视野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表”“书”“本纪”“世家”“列传”

11、五种体例。“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现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史相近;“本记”除秦本记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少数列传是叙述国外和国内少数民族君王统治的历史。,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完璧归赵”)1吃透文本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分别交代廉颇、蔺相如以前的身份、地位。廉颇这时因取阳晋之功,做了上卿,闻名于诸侯,是赵国举足轻重的人物。蔺相如则身份卑微,是宦者令缪贤的门客。故事正是从这两

12、个人物开始的。第二部分第一层(第三至五自然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前初步表现出来的胆识。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至十一自然段),写蔺相如“奉璧”出使后与秦王斗争的经过。,第二部分第三层(第十二、十三自然段),写蔺相如功成加官,秦赵两国的矛盾暂时缓和。第二部分(第三至十三自然段):写“完璧归赵”的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抱着与璧共存亡的决心同秦王周旋,终于不辱赵国使命。这一部分将人物放在最困难危险的境地来写,充分展示了他的智谋和勇敢。,2设疑激智(1)廉蔺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廉颇蔺相如列传写的是公元前283年前279年所发生的事件,下距秦统一中国约半个世纪。其时,

13、秦国经过百余年的变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随着国富兵强,秦国扩张之心也与日俱增,在七雄纷争,战乱频繁的时期,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不断向六国发起进攻。公元前283年,秦军伐魏,燕赵救之,迫使秦军撤退,秦军虽然一直想打赵国,但当时正是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一时攻不下楚国,而赵国本身又很强大,所以秦国暂时不以主力对付赵国,使得蔺相如有客观上成功的可能。,(2)廉颇蔺相如列传重在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课文是如何安排蔺相如出场的?蔺相如是在赵国君臣对秦国威逼利诱,以空言求取“和氏璧”之事束手无策左右为难时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两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

14、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予”与“勿予”两难。因而有了“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欺诈多,赵王为难,相如义无反顾前赴秦国,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显示出了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3)蔺相如出使秦国后,围绕着和氏璧与秦国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诚意

15、。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意,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的贪婪心理,迫使他不得不“辞谢”割城。,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考虑秦王不能得璧,将被迫接受条件,于是断然采取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王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至此,秦王无可奈何,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王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16、4)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课文是从哪些不同侧面表现蔺相如的思想性格的?廉颇的思想性格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件,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画廉颇、蔺相如的性格。在“完璧归赵”中,表现出蔺相如的有勇有谋;在“渑池之会”中,表现出蔺相如的英勇果敢。这两个事件主要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在“负荆请罪”中,表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宽厚待人。本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廉颇的性格主要在“负荆请罪”中体现出来,那就是直率坦白、勇于改错。,(5)这是一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文章,把握内容和线索脉络很重要,请用简要的语言叙述之。本文

17、是史记中通过描写人物去表现历史事件的典型作品,着重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三个历史故事,以蔺相如这个人物贯穿始终,以秦赵两国的矛盾和廉蔺二人的矛盾作为线索,将廉蔺二人放在这两组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将二人的性格鲜明地展现出来。其中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主线,“完璧归赵”“渑池会”是直接写秦赵矛盾,“负荆请罪”是写廉蔺二人矛盾,而秦赵矛盾的存在,又使廉蔺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实际上是间接写秦赵的矛盾。这样,看似能独立成篇的三件大事以秦赵矛盾这条主线合成一个严密的整体,使文章结构谨严,线索分明。,文章一开始,先写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矛盾,后由于蔺相如的大智大勇,最后完璧归赵。秦国并不甘心失败

18、,又想在“渑池会”上欺凌赵国,最终由于蔺相如而再次受挫。秦赵矛盾暂时缓和,但廉蔺二人的矛盾又出现了,由于强秦压境,二人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将相交欢。文章突出主要人物,兼写次要人物,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运用反衬手法,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蔺相如面对强敌、临危不惧的大智大勇和他顾全大局、不计个人恩怨、“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忠于赵国、勇于改错的可贵精神,揭示了只有团结一致才能保国御侮的思想。,(6)相如奉璧使秦一节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叙述的?这样的布局有什么好处?请以“完璧归赵”为例,分析本文在语言运用上的特色。在献璧后作者依次描绘了蔺相如三次有步骤的行动:

19、取璧、保璧、归璧,无不紧扣着和氏璧的命运。这样的布局使蔺相如如同置身于一个五光十色的舞台,其机智果敢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无论写人记事,语言都十分丰富和精当,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动的形象性。如“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一个“睨”字就把那种与璧同存亡的坚决神态勾勒了出来;“怒发上冲冠”形容蔺相如的愤怒,十分生动。本文大量运用对话,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蔺相如在秦廷上对秦王说的话,有时语气平和,谦恭有礼,使对方放松警惕,如“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有时直言斥责,有理有据,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0、。有时怒不可遏,咄咄逼人,如“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有时表态坚决,暗示对方考虑利害,如“巨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巨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答案】C(均为连词,因为。介词,凭。介词,用。连词,来。连词,用以),【答案】A(B.白白地;C.这样的人;D.步行。例句意为“只”,A项与之同),【答案】C(A.此为名词,盟约;今为动词。B.此为两个词,“指给看”;今为一个词,名词。D.此为百姓之义,今指用布做的衣服),【答案】C(C.均为动词,拉。A.前为“凭”,后为“辜负”。B.前为“于是”,后为“趁机”。D.前为连词,来;后为介词,因),5下列对课文原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21、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文:找一个可派去报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译文: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斧质上去向国君请罪,也许侥幸能够免罪。C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译文:我认为百姓之间的交往还互不欺骗,何况大国呢?,D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译文: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到赵国去。【答案】A(报:回复),6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根据文意填空。(1)“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_,在全文中有_的作用。(2)“秦王遗赵王书”后,赵国君臣议而不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_。(3)缪贤是_的人;他对表现蔺相如出场的作用是_;关键语句是_。,【答案】(1)相如地位低微

22、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2)烘托相如胆识,为其出场作铺垫(3)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先虚写一笔“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第二课时(讲读“渑池会”“将相和”)1吃透文本第三部分第一层(14),写会前计议。第二层(15),写会上斗争。第三层(16),写斗争结果。第三部分:写渑池之会,继续写相如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又一次挫败了秦王的阴谋。第四部分第一层(1718),写廉颇居功自傲,蔺相如退让回避。第二层(19),写蔺相如不得已向舍人说明避让廉颇的原因。,第三层(第20至21自然段),写廉颇悔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第四部分(第17至21自然段):写廉颇与蔺相如由不和到交欢。廉颇不甘心位于蔺相如之下,扬言

23、:“我见相如,必辱之。”面对廉颇的挑战,蔺相如一再退让,充分展示了他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思想境界。蔺相如的态度和表现使老将廉颇深为感动。他也认识到不应将个人私怨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认识到应当像蔺相如一样具有宽阔的胸襟,于是负荆请罪,使将相交欢。,2设疑激智(1)“渑池之会”上秦王是怎样侮辱赵王的?相如是怎样与之斗争的?从“秦王饮酒酣”“令赵王鼓瑟”中的“酣”和“令”两个字可看出来。“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事实上秦王与赵王地位应是平等的。面对秦的发难,蔺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地加以还击。首先,他上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

24、乐。”秦王不肯,相如趁上前之势跪请秦王。,秦王还不肯,相如拼命抗争,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被迫击了一下缶。最后,相如又回头召赵御史书,以牙还牙。秦王的左右说:“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也说:“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蔺相如在秦国有意的挑衅面前坚持斗争,维护了赵国的尊严。,(2)“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颜面何在!“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

25、迫,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3)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第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第二,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

26、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勿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屈服,别无选择。,(4)蔺相如是如何说服舍人的?蔺相如退让的原因是什么?蔺相如采用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蔺相如的启发提问,自然得出廉颇不如秦王的结论。然后,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将相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由此可见,蔺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出于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目的。,(5)课文详写蔺相如,略写廉颇,但廉颇的性格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作者从哪些方面勾勒了廉颇怎样的性格?课文除了“廉蔺交欢”这部分是廉蔺二人并重之外,都是以蔺相如的事迹为主,只是穿插一些对廉颇的描绘。文章开篇

27、的人物介绍就表现了廉颇的勇猛善战,作为赵国的大将军,廉颇战功赫赫,以勇武过人闻名于各诸侯国。在“渑池之会”前,廉颇和蔺相如为了顾全赵国的荣誉,力劝赵王赴渑池之会,以免被其他国家嘲笑赵国怯懦。这充分表现出他以国家为重,甚有大将军的风度;,在送别赵王之时,他又和赵王商量应变对策,若赵王三十日不归,就拥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王的念头,这表现了廉颇的忠心和深谋远虑;此外,他又部署重兵以防备秦兵的入侵,也表现出了他的周全和细心;秦兵最终不敢有所行动,可见他对敌人的威慑力是很大的,又从侧面表现了他的勇武过人。“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感到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

28、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但他在听到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话之后,大为感动,也很是惭愧,立即负荆请罪,又表现出他为人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6)本文有哪些突出的写作特点?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格。不管是秦赵两国,还是廉蔺两人,可写的事一定很多,但作者只写三件事,且重点放在蔺相如身上,以两个人物的三件事来表现动荡的社会、纷争的年代,达到了作者以人物反映历史的目的。,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我们以“完璧归赵”为例,作者写矛盾如同大海的波涛,层层起伏,环环相扣。先是对赵国而言,“予璧”和“勿予”的矛盾。赵王很为难,可相如出场,几句利害分析矛盾就解决了。其次是“夺璧

29、”和“保璧”的矛盾。秦王表面答应以城相换,实际上想以强凌弱白抢白夺,相如识破后不动声色,巧用计取回璧。因为如果取不回和氏璧,相如显然有辱使命,赵国失去的就不仅仅是和氏璧的问题,所以相如不惜以命相拼。第三很快就是“杀蔺”和“保蔺”的矛盾了。,秦对其他六国不仅军事上攻无不取,在物质上也是欲而必得的,现在不仅和氏璧回到了赵国,还让相如在朝堂上“教育”了秦王君臣一番,秦王左右当然必生杀蔺之心了,但秦王与左右“相视而嘻”之后,再三考虑,还是理智占了上风,说了几句漂亮话,“毕礼而归之”。这几个回合,一个以弱对强随机应变,一个心怀叵测又不得不情感让位于理智、贪欲让位于大局,在危机重重险象横生中,相如的机智勇

30、敢和高度的爱国精神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答案】D(A鄙贱:古义,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今义,指卑鄙下贱。B亲戚: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近亲及姻亲。C宣言:古义,扬言;今义,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或用以宣传号召的文告。D.畏匿:古今义均为畏惧、躲避。),【答案】C(终于。A.白白地/只。B.请求/请允许我。D.宠信/幸而、幸亏。),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A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大王来何操【答案】A(均为判断句),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

31、智果断”的一组是()璧有瑕,请指示王怒发上冲冠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臣请就汤镬ABC D【答案】D,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B舍人的“相与谏”既表现出蔺相如对廉颇忍让的不易,也正好引出了蔺相如对避让的解释,突出了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C课文后半部分主要记叙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D廉颇的“负荆请罪”表现了他真诚坦率、知错必改的品质。一个有勇无谋而又豪迈可爱的武将形象跃然纸上。【答案】D(“有勇无谋”不对),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

32、马迁,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B史记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其中“世家”用以记述帝王将相的事迹,如陈涉世家。C“二十四史”是指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都属于“二十四史”。D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答案】D(A司马迁不是军事家,B“世家”是记述诸侯王的事迹的,C资治通鉴不属于“二十四史”。),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原文展示】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名句背景】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曾代表齐国出

33、使到强大的楚国,楚王想方设法要侮辱他,在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晏子面前,楚王均以失败而告终。晏子春秋记载了晏婴的言行故事。,【名句译释】对国家有利的就喜爱它,对国家有害的就厌恶它,所以明确了喜爱的对象,贤良的人就多了;明确了厌恶的对象,邪恶的人就会灭亡。,【名句评析】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有一座岳王庙,民族英雄岳飞墓前,塑有四个被捆绑的跪姿铁人,那就是千百年来遭人唾骂、出卖国家利益的权奸秦桧夫妇及其同伙。一位当代雕塑家出于人道的目的,将四个跪姿铁人改为站立捆绑姿势展出,遭到了观众的强烈反对,不得不撤出展览。人们为什么反对呢?因为大家有一致的立场和观点:对做了有利国家利益事情的人,敬之,重之;对做了有损国家利益事情的人,鄙之,恨之。国家利益至上,这是基本准则,晏子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这个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