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时光凝香 文化名人辉映千年古镇.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00081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镇-时光凝香 文化名人辉映千年古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乌镇-时光凝香 文化名人辉映千年古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乌镇-时光凝香 文化名人辉映千年古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乌镇-时光凝香 文化名人辉映千年古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乌镇-时光凝香 文化名人辉映千年古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乌镇-时光凝香 文化名人辉映千年古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镇-时光凝香 文化名人辉映千年古镇.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乌镇一时光凝香文化名人辉映千年古镇乌镇,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1300年建镇史,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红尘弥漫,落叶潇洒,循着历史名人的足迹走入一处处浪漫诗意的古镇,此中既有成熟的风韵,又有洒脱的禅境,更因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名人足迹而熠熠生辉。凤凰古城是文学大家沈从文的家乡,乌镇孕育了一代文豪茅盾,上庄走出了近代文化巨匠胡适,三河镇生活过儿时的科学大家杨振宁,李庄古镇曾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抗战时期的生活之地。古镇凝结着岁月之美,时光之香,美在独特的建筑,美在浓郁的人文气息,美在历经岁月依然宠辱不惊的优雅与风姿。乌镇,是江南历史文化丰饶之地,拥有丰富的

2、历史文化遗存,积淀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盈盈碧水相环,楼阁隔河相望,小船轻摇,绿影婆娑,江南水乡乌镇有着1300年历史,位于浙江省北部丰饶的杭嘉湖平原,地处上海、杭州、苏州三大城市构成的金三角中心。特别是夜晚,更显原汁原味的江南风情。夜幕降临时分,灯光早已将小河沿岸勾画得晶莹剔透,那檐下的黄、墙边的白,自自然然地展示着每一处值得显露的美。古树下,桥拱里,水阁石柱中,河埠台阶上,各种暖冷色调的点、块、线状灯光相互辉映;高耸的马头墙、观音兜,起伏的老建筑屋脊线,楼亭的飞檐翘角,甚至鳞次栉比的瓦面上都被灯光勾勒出本色的轮廓;更有民宿、酒家的灯笼点缀其间;原住民家的门缝中、窗根间漏出的点点灯光透出了温暖

3、的亲情,还有那一条条船打起的灯笼,像千千万万只萤火虫。灯火阑珊、渔火点点,这一幕幕如天上人间般的夜景,让人充满了美丽的憧憬。乌镇,一座千年古镇,经历过兴旺,亦曾被人遗忘;浸润过光芒,亦曾几近凋亡。好在,“命运自有时间表,恰似夜宴早不了”,它最终被历史选中,成为所有中国小镇中,最特殊的一个。李庄古镇,现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为清代建筑。乌镇不仅有旖旎的水乡风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还孕育了一代文豪茅盾先生(沈雁冰)。在其几部代表作春蚕、秋收、林家铺子中,描写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水乡的生活片断韵味十足,令人神往。茅盾故居在乌镇中市观前街十七号,坐北朝南,是一幢面宽四间,前后两

4、进,中隔狭长小天井的两层木构架清代普通民居。茅盾于1896年7月4日在此诞生,至1910年离乡求学,度过13个春秋的童年生活。故居有木构架两层楼房一幢,平屋三楹,楼房临街,建成于清道光年间(1850年前后),木门窗,木屋架,青砖小瓦。1934年茅盾用稿费亲手设计并翻造为书斋,前后统排玻璃窗,板条灰幔平顶,木质地板,略带日本民居风格。他还在这里亲手种植了一棵棕搁和一丛天竹,现今棕桐的枝干已超过七米多高的院墙,天竹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茅盾故居陈列展示的276件珍贵收藏品和400余幅历史照片,进一步表明茅盾家风和谐、家学渊远、家规文明、家教严谨。他既没有辜负父亲踵事增华的期盼,更没有辜负母亲承上启下

5、的厚望,他的品格,就像他栽种的棕桐与天竹,喜阳光,耐寒,耐阴,耐潮,耐旱,外坚内柔。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白杨礼赞计一千二百余万字、四十卷本流传万世的名篇,捐赠25万元稿费做文学奖,闪耀着茅盾棕桐天竹般蓬勃盎然的生命光辉。有着“万里长江第一镇”美称的李庄古镇,距今已有1400年建镇史,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东郊长江南岸,是一个沉淀着文化和历史遗迹、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折射中国传统文化、涵养中国民族精神的古镇。今天的李庄,依旧保存着明清时代的格局,清一色古建筑沿长江岸堤顺势而建,石板街道两旁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古朴端庄的祠堂和四合庭院民居交相辉映,具有浓厚的川南特色。李庄古镇原本是长江边

6、上一个普通小镇,因留下了众多名人足迹被人们所关注,抗战时期的1939年,为避战乱,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迁驻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等云集李庄。透过一处处小巷、水井、瓦楞、田度的细微之处,依然可以窥见李庄承载过非常时期那段光辉岁月的遗痕和光芒。凤凰古城,是很多文艺青年心目中的“边城”古镇边的小村庄内,田野中一长排木结构瓦房就是当年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这里也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抗战时期的主要居所。站在梁、林夫妇的铜像前,敬仰先贤之情油然而生。梁、林均是中国营造学社

7、的早期主要成员,梁思成先生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女士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国徽的计工作。“梁林旧居”里陈列了多幅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素颜照,展馆记述了梁、林二人的生活和中国营造学社的史实,是李庄人文故事的典范。当时生活十分艰苦,往往一日三餐只能吃一个烤红薯,白天就弄一些粗米杂粮做饭,在夜幕灯下,学着为孩子们缝制衣服、布鞋。而梁先生为操持生活过日子,有时也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书和笔,学会挑水、做饭、蒸馒头、腌菜等家务活。尽管工作条件很差,梁林二人及营造学社成员依然坚持到李庄等地对古建筑进行考察研究。其间,梁思成以超人毅力,在妻子的帮助下,写成了中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同时完成了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稿

8、),后来这两部书成为中国建筑领域的学术经典。1946年8月,梁思成带着妻子和孩子,同营造学社一起,离开了工作生活6年的李庄,随后,以营造学社为主要班底,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因而,李庄被誉为“中国建筑科学的摇篮有一本书,读来让人心碎,那就是边城;有一座城,看着让人迷醉,那就是凤凰。因为沈从文大师的边城,还有书中描述的沱江边上的吊脚楼,潇湘烟雨中独具魅力的风土人情,让人仅仅听到凤凰这个名字,就为之倾倒,这是一处让人心生神秘的古城。一踏上这片土地,就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亲切,奔流不息的沱江,绕着秀丽的南华山山脚,从凤凰古城缓缓穿城而过,渔火点点,橹声咿呀,蔚为壮观。沱江两岸,古色古香的带有浓厚湘西情

9、调的苗家吊脚楼,依山傍水而建,被霓虹灯点缀的流光溢彩,与沱江里的倒影,遥相呼应。斑驳陆离的古城墙依然耸立在沱江江畔,日夜守护着美丽的古城,坚实厚重,尽显沧桑。凤凰古城民居三河古镇的古建筑文化是南北方综合的产物,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坛巨匠沈从文先生是凤凰古城的骄傲,人们常说,世人了解凤凰始于沈从文先生。古城里有着四通八达的小巷,小巷里总是隐藏着让人兴奋的情愫,四处打听着,穿过一条条的石板路,终于在营街一个幽静的小巷里,找到了沈从文大师的故居。这是一幢湘西民居风格的建筑,门楣上挂着一块沈从文故居”横匾,院内房子为穿斗式木结构,前后两进,火砖封砌,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

10、色。四合院、天井、起居用品、笔墨纸砚因年代久远而有些斑驳、泛黄、缺损,但那是岁月为古城雕琢的一道风景,尽管它无声无息,却弥散着文化的味道,张扬着文化的气息,彰显着文化的厚重。沈先生在这里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少年时代,日后他为中国文坛奉献了边城、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这座古宅虽不大,却孕育了一代文学巨匠的乡愁,朦胧的灯光下,我好像看见了翠翠、潇潇、三三从遥远的地方走来,静静地与我们擦肩而过,凤凰文化的密码,很大一部分就浸润和潜隐在这个看似极其平常的古宅之中。沈从文故居是凤凰古城的文化精髓,因了它,古城的文化韵味就浅浅淡淡地弥漫在空气中。三河古镇

11、,坐落在巢湖岸畔,地处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因环镇而抱的丰乐河、杭埠河与流贯镇内的小南河合而为一得名。小镇河湖环绕,稻花飘香,碧波万里,风光激潮,一派“春秋古镇,皖中水乡”的美丽风光。走进古镇,泥土混着青草的清香,悠然入鼻,扑面而来,轻轻地抚慰着我们疲惫的心灵,荡涤着都市生活布满身上的尘埃,那种惬意的感觉让人立刻就爱上这幽静古朴的小镇。三河古街巷十分有名,从码头起沿小南河依次铺开呈八卦形排列。路面全用青色的大块条石铺砌而成,首尾相连,线条方正明晰,经历千百年风吹雨打,被世世代代来来往往的巨商大贾、贩夫走卒摩擦得镜光,中间有一条凹进去的一直向前方延伸的槽沟,可想而知,那沟里也不知穿梭过多少

12、古老的车辆。古南街上,最出名的莫过于“一人巷”和在这个巷中走出去的科学巨匠杨振宁博士。古镇有十条街,二十六条巷,其中就这一条小巷最古老、最悠长,也最著名。那“一人巷”,因为巷子窄窄长长的,高高的古老砖山墙,把两边的建筑分割开,中间只能容得一个人通过。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女士是三河人,杨振事出生后,母亲时常带他回三河小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杨振宁随父母返回合肥,在庐州中学就读。为躲避敌机轰炸,学校转移到三河张家祠堂,杨振宁在三河就租住在一人巷一边的一间民房里。至今,杨振宁客居的房间还在,用过的床铺、书桌已相当陈旧,墙上挂着杨振宁童年的照片,照片中的小杨振宁目光炯炯,很是可爱。旧居大门的对联上书:“难忘小桥流水虽梦寄他乡能彻悟人间物理,依然赤子丹心知根留此处继赢来海外声名J说出了这位闻名中外的物理学家和三河镇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