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00912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2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刘雨群,“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2,“课题实验课”的缘起与现状“课题实验课”实践理论及反思,“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3,“课题实验课”的缘起与现状,缘起:理论建构:现状:,“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4,缘起:,2007年起步,2008年理论建构,2009年实践,2010年大面积推广。,“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5,理论建构:,“课题实验课”的涵义“课题实验课”的实践意义“课题实验课”的特征课题实验课的操作步骤与操作数据的采集,“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6,“课题实验课”的涵义,“课题实验课”是指在

2、日常课堂教学中融入相关课题研究所需要的有效课堂观察的实践研究课。它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单元或片断,将这样若干个单元或片段循序渐进地连接在一起,便形成课题的研究过程与整体脉络。同时,在系列研究课上所收集的实验观察数据,经过分析、整理加工后,也构成课题结论的有效论据。,“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7,“课题实验课”的实践意义,1.促进研究与教学实践的整合。2.促进课题研究的科学化。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8,“课题实验课”的特征:,1.具有教学和课堂观察双重目标。2.参与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3.与课题密切相关。4.具有连续性。,“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

3、实践,9,课题实验课的操作步骤与操作,1.课前准备。2.课堂实施。3.课后反思。,“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10,数据的采集,定量、定性。,“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11,“课题实验课”实践理论及反思,“课题实验课”的实践意义“课题实验课”的提出及困惑“课题实验课”的概念与特征“课题实验课”的操作流程“课题实验课”实施的重难点“课题实验课”实践误区“课题实验课”实施原则实验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品质“课题实验课”的评价,“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12,“课题实验课”的实践意义,一、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二、是破解当前教育科研瓶颈的必然三、是广大教师内在科研需求的必然

4、,“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13,课题实验课的提出及困惑,何为科研课题?什么是小课题研究?何为实验?何为实验研究的变量?何为课?何为课堂观察?何为课堂观察LICC范式?对名称定义的争议,“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14,何为科研课题?,科研课题:所谓课题,就是指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教育科研课题:是指在教育科学领域内,有明确而集中的研究范围和任务,能够通过研究加以解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15,什么是小课题研究?,我们给它这样定义:作为教育活动“当事人”、“实践者”的教师,自觉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问题、话题,进行持久关注,不断反思追问

5、,积极进行改进实践的研究性教育行为。通俗地说,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合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直接被应用于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16,何为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实验是为了

6、解决文化、政治、经济及其社会、自然问题,而在其对应的科学研究中用来检验某种新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或者验证某种已经存在的假说、假设、原理、理论而进行的明确、具体、可操作、有数据、有算法、有责任的技术操作行为。通常实验要预设“实验目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验操作”,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发表“实验结果”。,“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17,实验研究的变量,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变量可以分为量的变量(连续变量)和质的变量(非连续变量)。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变量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条件,另一类是在这些实验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即因变量)。在实验条件中,一类是对因变

7、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另一类是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relevant variable)。相关变量中实验者研究的变量就是自变量,而实验者不研究的相关变量称为额外相关变量或简称为额外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也称为控制变量(controlled variable)。,“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18,何为课?,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教学”相对。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

8、班级集体;按各门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根据固定的时间表,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19,何为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20,何为课堂观察LICC范式,LICC模式对课堂的理解是:课堂是复杂的、多样的、动态的且充斥着丰富的信息。为此,我们将构成课堂教学的四

9、个要素(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视作四个维度,并遵循研究的逻辑将每个维度分解成5个视角。再将每个视角分解成3-5个可供选择的观察点这样就形成了”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21,课堂解构,“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22,对名称定义的争议,课题实践课、课题研究课、课题观察课、课题反思课、课题研讨课、团队合作课。基于课堂的教育研究很难像自然科学中的实验研究那样不断地试误、重复,并严格控制变量。因此名称为课题观察研究实践课更适于定义这种研究形式。“课题实验课”假借其名,顺古沿用。,“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23,“课题实验课”的概念与

10、特征,“课题实验课”概念:课题实验课就是指研究者在常态课堂教学中,运用自身感官及适当的辅助工具进行观察反思,验证课题提出的理论假设是否有效及因果关系的团队连续性实证行动研究行为。,“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24,“课题实验课”的特征,1.基于常态教学下的一种研究行为,不能干扰正常教学秩序。2.验证课题假设策略是否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3.参与合作者根据研究需要采取适当的辅助工具及观察方法。4.是对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序列连续的实证比较行动研究。,“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25,“课题实验课”的操作流程,六大流程前期论证:明确目标、提出假设、论证真伪、提出策略、问题分解、

11、证实验证。行动计划:研究次第、角色定位、分工合作、具体安排。课前准备:实验设计(实验课设计:教学目标、研究目标、实施策略)、落实工具(设计量表,摄录像设备等)课上实践:授课者、合作者(观察者)课后反思:基于预设的问题策略点进行后续预案:下一步研究计划和思路,“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26,“课题实验课”实施的重难点,1.问题分解:理解、化解、求解、破解2.量表设计:简单、简洁、简便、简要3.视角方法:全息、可见、如实、如法4.课后反思:客观、有据、尊重、发展,“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27,“课题实验课”实践误区,1.是一种形式课2.是一节教研课3.是一堂公开课4.是一个人的课

12、5.是一次研究课,“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28,“课题实验课”实施原则,1.学生主体原则2.题课结合原则 3.教学常态原则4.课程标准原则5.观察适量原则,“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29,6.数据有效原则7.反思真实原则8.合作有序原则9.序列持续原则10.过程详实原则11.简单可行原则,“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30,实验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品质,1.基本功底2.教学能力3.教育机智4.理论基础5.研究能力6.设计能力,“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31,7.实践能力8.合作能力9.观察能力10.提炼能力11.直心接纳12.坚忍不挠13.谦虚不骄,“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32,“课题实验课”的评价,1.过程完整性2.问题实效性3.验证假设性4.设计清晰性5.量质结合性,“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33,6.观察有效性7.数据真实性8.反思提炼性9.教师发展性10.实验连续性11.课题结论性12.前瞻先进性,“课题实验课”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34,谢谢聆听!请多指正!,QQ:1059521338手机:139451707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