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02063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PPT 页数:123 大小:33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部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第8部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第8部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第8部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第8部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部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部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ppt(1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8章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要论提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辩证运动过程。在认识过程中,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具有重要作用。真理具有客观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真理与价值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事物、把握真理和改造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思维工具。马克思主义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认识工具。,关 键 词,认识 实践 认识过程 非理性因素 真理 价值 思维方法,什么是认识论,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它研究认识的性质

2、、前提和基础、认识的过程及其一般规律、认识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及其检验和评价标准、思维的方式方法等等,也就是研究人类的认识是否可能、如何可能以及为何可能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史上形形色色的认识论学说。,8.1 认识的本质和基础,8.1.1 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认识论中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即“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这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和斗争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唯心主义哲学 认识路线:先验论,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

3、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主观自生的,人们对世界或“存在”的认识实际上对自己的感觉和观念的认识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客观精神是现实世界的创造主,世界上的各种具体事物包括人类本身都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形式或不真实、不完善的“摹本”,因而人对世界的认识不过是客观精神自己认识自己。,唯物主义哲学 认识路线:反映论,反映论的基本观点:第一,认识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区别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之点。第二,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这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区别于不可知论的根本之点。,什么是不可知论,不可知论是一种怀疑世界的客观存在和人类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否定科学认识的客观可靠性的哲学观

4、点,它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变种。两者不可知论:彻底的和不彻底的、休谟与康德共同点,两种反映论的本质区别,旧唯物主义的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既不懂得认识活动的社会性和能动性,也不懂得认识过程中的复杂矛盾。究其原因,就在于旧唯物主义没有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离开实践来孤立地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分析认识的过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实践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社会性和能动性。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辩证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辩证性。,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人对世界的

5、能动反映 特征是:首先,反映具有模写性。反映的模写性意味着人的认识要受到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事物的规定,认识的内容就是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因此,反映的模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续前,其次,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是人对对象信息的接受、分析、选择、运演、重组、整合和建构的过程。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还能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还能反映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还能反映现实中并不存在、按照客观世界的自发发展过程永远也不会出现的事物。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结论,

6、总之,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来,人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能动反映是模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看不到反映的模写性,就会陷入否定认识客观性的唯心主义;如果把反映完全等同于模写,忽视反映的创造性,又会重复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8.1.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是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认识就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续前,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到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而且通过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它

7、还为人的认识及其发展提供了可能。物质生产是人类实践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人类认识最重要的基础。,续前,第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一,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诸多隐匿的方面呈现出来,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第二,人们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感觉经验。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开始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续前,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惟一标准。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而人们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真理性。要检验

8、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亦即是否具有真理性,需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实践。,小结,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8.2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8.2.1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包含着两次能动的飞跃,这就是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1由实践到认识,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表现为由实践到认识的辩证运动。所谓由实践到认识,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并由感性认识进到理性认识。由实践到认识即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辩证过程中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9、,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以及作为感觉器官延伸物的各种观测仪器对外部世界的直接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现象以及现象间的外部联系的反映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等特点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续前,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它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从而也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知觉是人们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表象是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它是人们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事物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续前,表象已摆脱感觉和知觉的直接性,获得了一定程度的间接

10、性和概括性,从而为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作出准备。两种“表象”,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外部世界的间接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并具有抽象性的特点。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基本形式。理性认识其中,概念是理性认识的最基本的形式,它是客观事物的一般属性、内在本质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理性认识,续前,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明和断定。从逻辑形式上看,判断是从概念发展而来的,并表现为概念之间特定形式的联系和结合。判断从个别判断经由特殊判断而过渡到普遍判断,是人类科学认识发展的一

11、般进程。,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推理能够使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拓展。此外,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小结,上述表明,作为由实践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有着质的区别,它们分别属于对于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但是,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这两种形式的反映又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割裂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或者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理论)的作用而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或者片面夸大感觉经验的作用而轻视理性认识(理论),都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使感性认识发展或上升到理性认识 的条件,其一,必须在实践中获取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其二,还必须运用理论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正确途径。,2由认识到实践,由认识到实践即使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中去,是认识的辩证过程中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这一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首先,只有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13、才能使它得到检验、完善和发展。,续前,其次,只有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实现认识的根本目的,就必须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使理性认识服务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事实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与使理性认识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不过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都属于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统一过程。,小结,由上可见,认识辩证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意义更为重大。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和完成。这两次飞跃相互区别、各自有所侧重,但它们又

14、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其中,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由于第二次飞跃包含着第一次飞跃的成果,因而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大的能动性。,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正确地处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第二,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决定因素。,8.2.2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这两次飞跃的辩证综合,是对认识辩证运动全过程的科学概括,它突出地体现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续前,首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

15、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具体事物的认识,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续前,其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也是人们的认识不断地由特殊走向一般、又由一般走向特殊的辩证运动过程。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反复循环,也就是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续前,最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还是人们的认识无限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就特定事物而言,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如果某一认识、理论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么,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算是完成了。但是,就过程的推移来说,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是没有完成的。,续前,作为认识辩

16、证运动的全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基本矛盾,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解决的。认识是主观反映客观,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所谓“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它是唯一科学的认识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唯一科学的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实践主要是人民群众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都是内在统一的。,续前,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化为群众路线,根据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制定和坚持了“从群众中来

17、,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认识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8.2.3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非理性”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理性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性是指前述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狭义的理性则是指作为认识过程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仅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狭义的理性与感性相对;广义的理性包含狭义的理性,它与非理性相对。,续前,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非理性因素并不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构成要素,但它们对于人的认识活

18、动的发动与进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和认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续前,情感或情绪是人对其活动对象的态度的体验,它具有喜、怒、哀、乐等具体的表现形式。意志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控制的能力。欲望、动机、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也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调控作用。所有这些非理性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8.3 真理及其与价值的关系,8.3.1 真理的客观本质所谓真理(truth),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或者说,真理就是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真理既包括正确的理性认识,也包括正确的感性认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使用真理概念时所指的主要是

19、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续前,真理在形式上就是主观的真理是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结果,不能把它与客观事物混为一谈。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是没有的。客观真理也称真理的客观性,它是指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续前,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映论原则在真理观上的具体体现。坚持客观真理论,必须自觉地反对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的表现形式,主观唯心主义总是这样那样地把真理解释为人的感觉或观念范围内的某种东西。例如,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贝克莱断言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康德认为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相一致,马赫提出真理是感

20、觉的最简单、最经济的复合,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认为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或“社会地协调起来的经验”,实用主义者则主张“有用即真理”,,续前,客观唯心主义并不直接否认真理的客观性,甚至表面上似乎还很强调真理的客观性,但却歪曲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在客观唯心主义看来,一种认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而是因为它体现了或者它本身就是某种“客观精神”。柏拉图认为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经院哲学家把真理看作是上帝的属性,黑格尔认为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等等,都属于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8.3.2 真理的辩证特性,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在马克思

21、主义真理观看来,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在这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即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真理,所谓绝对真理,也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它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续前,第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地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无条件的,

22、因而也是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相对真理,所谓相对真理,也就是真理的相对性,它是指在一定时代、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某一个部分或某一个阶段的正确反映,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总会受到一定的局限。第二,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正确反映,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总会受到一定的局限。,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绝对真理只能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相对真理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绝对

23、真理。人类的认识就是不断地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而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构成绝对真理。,必须反对真理观上的形而上学,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上,作为形而上学真理观的两种具体表现:独断主义和相对主义共同特点: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绝对对立起来,片面夸大一个方面并使之绝对化,从而否定了另一个方面。其中,独断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续前,相对主义则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相对主义完全否认了真理包含着客观的内容,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成了主观随意性,并由此走向了主观真理论和诡辩论。,2真理与谬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真理自行增殖或自行积累的

24、过程,而往往是同谬误相互纠葛而又相互分离的过程。所谓谬误,也就是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就确定的对象和范围来说,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一种认识或者同对象相符合,或者同对象不相符合,或者是真理,或者是谬误,不能既是真理又是谬误。,真理与谬误的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的转化,大致有这样三种情形:第一,脱离了其所反映的对象。第二,超出了其所适用的范围。第三,被以偏概全地加以运用。,续前,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也大致有三种情形:第一,当谬误的产生是由于脱离了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时,如果恢复了原有的对象,谬误性的论

25、断就可以转化为真理。第二,当谬误的产生是由于超出了真理所适用的范围时,重新回到其适用范围,谬误也就转化成为真理。第三,当谬误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真理作了以偏概全的运用时,纠正这种以偏概全的错误,也能使谬误转化为真理。,续前,这说明,真理总是具体的,只有具体真理,没有抽象真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做好各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谬误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在认识上犯了错误。只要认真地分析和找出犯错误的原因并努力地消除这些原因,人们就能有效地克服错误,不断地从错误或谬误走向真理。,8.3.3 真理的检验标准,历史上一些哲学家曾探讨过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以是否合乎“圣人”或“权威”的意

26、见作为标准以大多数人是否同意为标准以是否合乎“人类的理性”为标准以是否清楚明白为标准以是否令人满意为标准,等等。所有这些真理标准论的共同点就是主观标准此外,也有人宣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干脆公开否认任何真理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就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相符合。作为一种有目的地探

27、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的、感性的物质活动,作为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能够使一定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理论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被实践证实了的正确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第一,正确的理论一般也有它特定的适用范围。第二,即使是那些适用范围极其广泛的普遍真理,其所反映的也只是事物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而不可能穷尽事物的各种特殊规定性。,逻辑证明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逻辑证明在人们探索和论证真理的过程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现代逻辑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今天,这一点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是,逻

28、辑证明(这里仅指传统的和现代的演绎逻辑,因为并没有人主张归纳逻辑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同样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一,逻辑推理所展现的仅仅是命题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它并不涉及命题的内容。逻辑推理所证明的仅仅是前提和结论在思维的形式结构方面的蕴涵关系,即如果肯定了前提就必然肯定结论。至于前提和结论是不是与某种客观对象相符合、是不是真理,逻辑是不能证明的,那是只有实践才能回答的问题。,续前,第二,逻辑推理的规则本身的正确性也是逻辑所不能证明的。因为如果要用逻辑去证明逻辑推理的规则,一开始就不能不运用这些规则,这就把待证明的东西当成了已证明的东西,等于没有证明。事实上,逻辑

29、推理规则的正确性也只能通过实践来证明。,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即使有些认识不能为当前的实践所检验,但将来的实践终究能够检验出它是否具有真理性。第二,凡是被实践证实为真理的认识,它与其反映的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就不会被将来的任何情况所改变。,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具体的实践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必然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而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的一切认识。第二,当具体的实践证实某种认识是真理的时候,往往也只是从总体上证实了这种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相符合。至于这种认识与客观事物在多大的范围内

30、和多大的程度上相符合,真理的有效界限在哪里,任何具体的实践都不可能绝对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定。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所确定的真理的界限可能时而扩大,时而缩小。,必须反对错误倾向,正确地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防止和反对否认实践标准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防止和反对把被某一具体实践证实过的认识绝对化的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8.3.4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所谓价值,就是客体的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或者说,价值的实质就在于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各种具体的价值,如利、善、美等等,都是如此。而且,一

31、个客体对主体的有用程度越高,满足主体需要的范围越广,其价值也就愈大。,如何理解价值的本质,必须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对于价值的具体分析,一讲到价值,就必然涉及到两个方面,即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其中,客体的属性是价值的基础和载体,没有它价值就失去了依托,也就根本无所谓价值;主体的需要是价值的现实构造因素,它将客体的可能意义予以肯定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价值形态,没有主体需要的肯定和转化作用,

32、同样也无所谓价值。,续前,可见,虽然价值既不单纯是客体的规定也不单纯是主体的内部状态,但它却既依赖于客体又依赖于主体,只有当主体产生了某种需要,而客体又具有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属性时,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才能形成,客体对于主体来说也才是有价值的。,续前,第二,哲学的价值范畴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抽象,其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这样一种价值范畴,在现实中具有极其多样化的形式:从客体方面来划分,大体上有物质价值、精神文化价值、人的价值等三种基本类型;,续前,从主体方面来划分,又有多种角度,如有依主体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而区分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科学认识价值,有依主体(被满足者)层次不

33、同而区分的个人价值、群体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类价值,还有依客体在主体活动中的地位的不同而区分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认识价值和实践价值等。,续前,上述各种价值形态又都可以按照不同标准区分为: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真实价值和虚假价值、瞬时价值和恒久价值以及正价值、负价值和零价值,等等。,必须遵行的两大基本尺度,即物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真理与价值各自有着不同的规定性。真理所体现的是主体认识与客体的实在状态之间的符合关系,价值所体现的是客体属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满足或效用关系,它们实际上体现了人类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活动所必须遵行的两大基本尺度。,续前,所谓物的尺度,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遵从物的

34、尺度,就是必须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就是必须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人的内在尺度,就是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遵从人的内在尺度,就是必须按照人自身的需要和要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和创造价值。,续前,因此,无论是就其本质内容来说,还是就其在人类活动中起作用的基础和根据来看,真理和价值都是有根本区别的。无视真理和价值的原则的区别,把真理归结为价值,用人的内在尺度去消融和替代物的尺度,主张“有用即真理”,正是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根本错误所在。,真理与价值相互联系、内在统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真理中包含着价值因素

35、,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续前,有人认为,当真理还仅仅表现为知识和理论、尚未被运用于实践时,它的价值只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这实际上是对真理的价值的非常狭隘的理解,即仅只看到了真理的功利价值。事实上,除了功利价值外,真理还具有认知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只有承认真理本身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人类为了探索和坚持真理曾一次又一次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续前,另一方面,价值中也包含着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作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的特点在于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某种主观的要求上,而必须通过活动的成功体现出来。凡是取得成功的活动,必然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遵循

36、或利用了事物的某种客观本性,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续前,也就是说,某种活动的成功,总是这样那样地以某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作为自己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中总包含着某种真理的成份或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续前,不过,必须指出,所谓价值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仅仅是指那些客观地实现了的价值必然包含着对真理的某种形式的运用,而不是指任何个别主体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要求中都包含有真理的因素。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反动没落阶级的价值要求不但不包含真理的因素,而且是同客观真理背道而驰的,因而从根本上说也是不能实现的。,8.4 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中介,

37、是保证思维活动正确运行的规则和程序。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批判地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深刻地揭示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科学思维方法的正确理论,即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理论。,科学思维方法的作用,首先,它可以提高人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帮助人们获取正确的认识。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其次,它能够帮助我们做好各项实际工作。只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才能在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科学思维方法具有内容丰富的体系,按起作用的范围,可以把思维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哲学思维方法、一般科学的思维方法、具体科学的思维方法。,续

38、前,哲学思维方法即辩证思维方法是思维方法的最高层次,是这一体系中最基本的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一般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适用于各门具体科学的普遍适用的方法;具体科学的思维方法是适用于特定科学部门的特殊的思维方法。,续前,上述三个层次的思维方法之间是一般、特殊和个别的关系,它们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了思维方法的科学体系。,8.4.2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方法。,(1)归纳与演绎的统一,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正常秩序,是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其中,前一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归纳实现的,后一

39、个过程则主要是通过演绎实现的。归纳和演绎的统一,是认识过程中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反映。,续前,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根据其所概括的对象是否完全,归纳又可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续前,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原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它通常是依据某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或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或关系。演绎推理由前提、逻辑规则和结论三个部分构成,其中,前提通常是已知的判断,它是推理的依据和理由;逻辑规则是推理过程所应遵循的程序;结论则是由前提按一定逻辑规则推导出来的判断,它是整个推理的结果。,续前,从形式上看,演绎推理的结论必然蕴涵于前提之中,但

40、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演绎推理没有提供新的知识。演绎推理所得出的结论回答了前提所没有直接回答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同样也使人类由已知进到了未知。,续前,归纳和演绎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的两种运动方向正好相反的思维方法,它们的有效性的客观基础,就在于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着的个别与一般或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正是基于个性与共性的这种辩证关系,人们才能够从个别中引出一般,又从一般中推知个别,并由此不断地由已知进到未知。,归纳和演绎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归纳是认识的基础,但归纳离不开演绎,没有演绎就没有归纳。这是因为:首先,归纳需要演绎作指导,没有演绎,归纳就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其次,归纳所得出的结论还不是

41、充分可靠的,必须靠演绎来补充和修正。,续前,再次,归纳的结论是在概括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的,这种结论即使已经接触到了事物的本质,也还不能帮助人们理解这个本质,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归纳不是万能的,它还需要演绎等思维方法作为补充。,续前,同样,演绎也离不开归纳,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这是因为:首先,作为演绎的前提的一般原理(如公理、定律、假设等)并不是某种先验的东西,它们归根到底是人们从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材料中概括出来的。没有归纳的结论作为前提,任何演绎都是无法进行的。,续前,其次,既然演绎以归纳的结论作为前提,而演绎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又是必然的,即前提的真假与结论的真假必然地联系在一起

42、。那么,当演绎的前提是不完全归纳的结果时,要保证演绎推理结论的正确性,就必须在实践中再运用归纳对其进行验证,并不断地概括新的经验材料,使之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续前,总之,在认识活动中,必须把归纳和演绎辩证地统一起来,以演绎指导和论证归纳,以归纳验证和丰富演绎。如果把归纳和演绎机械地割裂开来,只要归纳不要演绎,或者只有演绎不要归纳,都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历史上的归纳派和演绎派,分析和综合1、分析和综合的含义(1)分析(一)含义:找出基础的、本质的部分(二)矛盾分析法是科学分析的最基本的方法(2)综合(一)含义(二)综合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在思维中再现出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的具体的认识,而不是机械的相

43、加。,2、分析和综合的客观基础:客观世界中存在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多样性的统一3、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1)分析和综合相互依赖:“庖丁解牛”(2)分析和综合相互转化(3)反对把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抽象和具体1、抽象和具体的含义(1)抽象,(一)抽象的含义(二)抽象是事物某一方面的规定性的反映。既是思维的成果又是思维方法(2)具体(一)具体的含义(二)感性具体和理性具体2、具体抽象具体(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1)从具体到抽象(从肯定到否定)(一)含义:从感性的具体达到抽象的规定,(二)方法:分析方法(2)从抽象到具体(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一)含义:从抽象的规定达到思维中的具体

44、(二)方法:综合方法。,(3)具体抽象具体,认识开始于对客观现实的直观即感性的具体,通过抽象,最后再达到思维的具体,这是认识的实际过程。适应这一认识过程的科学方法就是:从感性的具体出发,通过分析,由感性的具体达到抽象的规定;然后,再通过综合,由抽象的规定达到思维的具体。这是一个“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三)必须注意的问题:关键要掌握好抽象的“度”第一、作为出发点的抽象,必须是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抽象。第二,必须是事物的最基本的本质抽象。第三、这种最本质的抽象,又是包含着具体的多样性的抽象。具体的多样性,最初还只是以胚胎的形式隐藏在抽象之中。最后,作为逻辑终点的理性具体,应当是事物的诸

45、多本质规定性的有机统一的整体。真理是具体的。认识所获得的是具体真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1、历史的东西(1)客观现实本身发展的历史过程(2)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2、逻辑的东西:逻辑范畴之间的次序、层次、关系等等。3、逻辑和历史的统一(1)含义及其客观根据(2)逻辑的东西与客观现实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统一,(3)逻辑的东西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统一(个人认识发展的逻辑过程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也基本相一致)(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有差别的统一。在历史发展的典型形态上进行考察。4、逻辑与历史的有差别的统一,决定了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之间的有差别的统一。(1)历史的方法(2)逻辑的方法,(3)历

46、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的关系: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历史的方法离不开逻辑的方法(二)逻辑的方法需要历史的方法的补充(三)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空洞抽象的教条主义,本章小结(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论,主张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区别于唯心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就在于它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本章小结(2),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包含着两次能动的飞跃,即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人们要获得关于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在认识过程中,情感、意志等非理

47、性因素也具有重要作用。,本章小结(3),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它虽然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在内容上却是客观的。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并且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逻辑证明在探索和论证真理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真理与价值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事物、把握真理和改造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思维工具。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认识工具。,阅读书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48、.2版.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3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分析与思考(1),人类对热本质的探索,很古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人们只能根据摩擦生热,冷暖转化等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直观地对热的本质作些朴素的猜测,如古希腊人认为热是由于物体运动而获得的。随着实践的发展,根据大量摩擦和碰撞生热的实践经验,人们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英国的培根认为“热本身,热的本质精髓就是运动而不是别的。”法国的笛

49、卡尔认为,热就是物质粒子的旋转运动。波义尔认为热就是由微小物质粒子的急速运动而产生。,分析与思考(2),18世纪,人们对热现象的认识,走上了一条曲折的道路。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提出了系统的“热质说”,认为热就是一种没有重量,不可称量,不生不变,存在于一切物体之中的可以自由流动的特殊物质,物体的冷热是由热质的多少决定的。热的传导,如同流水由高到低流动着热质,热膨胀是热质注入所致,太阳光透镜聚焦生热,也是由于热质集中等,这种观点统治了上百年,甚至在1789年,拉瓦锡仍把热摆在化学元素表中,属气体元素。,分析与思考(3),越来越深入的实践,推动着人们对热本质的认识。1797年,英国工程师伦福德,通过生

50、产炮筒的实践,揭露了“热质说”的非科学性,证实了“热动说”的正确性,他发现了筒子屑温度升高,产生大量的热。认识到热是物质运动的表现,是机械功产生的热。这种转化是等效的。他还测定了当量关系的近似值。1799年,戴维在伦福德的启示下,进行实验:使两块冰在真空中摩擦,而且使周围的温度低于实验设备和冰块的温度。结果,冰块溶化为水。这样,实践再次以事实驳斥了“热质说”。,分析与思考(4),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使“热动说”进一步完善,“热质说”终于破产。1842年,德国医生迈尔,经过对前人实践成果的研究和亲自实践,提出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思想。资料来源:哲学趣例300题,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