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许行》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22093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1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许行》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孟子·许行》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孟子·许行》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孟子·许行》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孟子·许行》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许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许行》课件.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子许行,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结构古今不同用法,史记列传曰: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孟子简介: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国

2、、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宋孙奭sh疏。东汉赵岐孟子章句。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朱熹孟子集注 黄宗羲孟子师说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二、讲析课文:(一)释詞:1褐,說文衣部:“編枲袜。一曰

3、粗衣。從衣曷聲。”枲x:大麻的雄株,只开雄花,不结果实,称“枲麻”。2氓,說文民部:“氓,民也。”又“民,衆萌也。”二字爲轉注。3處,說文几部:“處,止也。得几而止,從几,從夊su。處或從虍聲。”象人戴虎皮冠依几之形。,4陶,說文阜部:“再成丘也。在濟陰。匋聲。”後爲地名,今山東定陶。陶器之陶,象人作陶器之形。後陶行匋廢。5率,說文率部:“捕鸟毕也。”以網捕鳥亦爲率。張衡東京賦:“悉率百禽。”假借爲率領之率。6登,說文癶部:“上車也。從癶豆,象登車形。”按另有豋。說文豆部:“禮器也。從廾持肉在豆上。”五穀豐登,當是此豋。,7.冶,說文仌部:“銷也。”8.藝,說文 部:“埶y,種也。”後作藝。9

4、.難,說文鳥部:“鳥也。”後作難,借作困難之難。10.則,說文刀部:“等畫物也。從刀從貝。”但金文則象以刀刻鼎形。當爲在鼎上刻畫文字,即刑鼎,故有法則義。(或說爲宰之本字郭沫若),(二)文字方面1异体字:“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煖暖,暖和。2古今字:“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偪逼,威胁。“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贾价,价格。,“昔者,孔子没。”没殁,死。“子贡反,筑室于场。”反返,返回。“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暴(p)曝,晒。,3通假字:“圣人有忧之,使契(xi)为司徒。”有又。“劳之来之,匡之正之。”来徕,招徕。“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

5、子也。”“师死而遂倍之。”倍背,背叛。“皜(ho)皜乎不可尚已!”尚上,超过。已矣,句末语气词。“或相什伯,或相千万。”伯佰,百倍。,(三)辨析:1“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虽然:表让步连词“虽”(相当于现代汉语和连词“虽然”)与代词“然”搭配使用,意为“虽然这样”,其作用相当于表让步复句的一个分句。2“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句中“陶冶”指从事陶冶的匠人。又“且许子何不为陶冶?”句中“陶冶”指陶冶这类工作。陶冶:词组。陶,烧制陶器。冶,冶炼铁器。可用作名词,指烧制陶器、制作铁器的匠人或工作。,3“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

6、且为与?”然则:代词“然”与表顺承的连词“则”的搭配使用,“然”承接上文,“则”表示在此情况下据事理应推出的下文。“然则”连用,意为“这样的话,那么”。4“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荡荡:叠音联绵词,广大辽阔的样子。5“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巍巍:叠音联绵词,高大的样子。6“皜皜乎不可尚已!”皜皜:叠音联绵词,光明洁白的样子。,(四)多义词的词义辨析:“与”动词,给予。“文公与之处。”“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动词,参与。“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介词,同,和。“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7、,带有推测的意味。“自织之与?”“自为之与?”“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五)语法方面 1词类活用现象:(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踵”,原指足踵,脚后跟,活用作动词,带宾语“门”,意思是走到门前。(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衣”,名词用作动词,穿。(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饔”“飧”本指早饭、晚饭,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做饭,用连词“而”连接,作动词“治”的状语。(4)“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衣”、“冠”皆活用为动词,意为穿衣戴帽,在句中作谓语,有的还带上宾语。,(5)“

8、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劳”,使劳。“匡”,使正。“直”,使直。皆为使动用法。“翼”,名词用作动词,意为庇护,带宾语“之”。(6)“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德”,本指恩德,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施加恩惠。(7)“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名”,用作动词,指用语言称赞形容,前面受状语“无能”修饰。(8)“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位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学”,表示“向北方”。,2宾语前置句式:(1)“奚冠?”疑问代词“奚”充当动词“冠”的宾语而前置。(2)“许子奚为不自织?”疑问代词“奚”充当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即“为什么”。(3)“北方之学者,未能或

9、之先也。”否定句中代词“之”充当动词“先”的宾语而前置。“或”为肯定性无定代词,意为“有人”“有的”。这句意为:还没有人能超过他。,(4)“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江汉”、“秋阳”分别充当介词“以”的前置宾语。应理解为:以江汉濯之,以秋阳暴之。(5)“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戎狄”、“荆舒”分别是动词“膺”(膺:打击)、“惩”(惩:因受打击而知戒止)的宾语,用代词“是”复指而前置。(6)“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是”为动词“学”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而前置。(7)“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之”是代词,因为充当否定句中的动词宾语而前置。“或”为语气词,无义。,宾

10、语前置的规律可用以下三句话表述:(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3)宾语前置,其后用代词(或称助词)“是”或“之”复指。这三句话简明易懂,记住它并能给每句话找到两三个典型的例句则宾语前置这一古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就算基本上掌握了。,3被动句式:(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前句为主动句,后句为被动句,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人”的被动句式,应理解为:被人治理。(2)“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治于人”、“食于人”都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食于人”意为被人食(供养)。“食人”为主动句式,意为供养人。(3)“吾闻用夏变夷者,未

11、闻变于夷者也。”“变于夷”是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夷”的被动句式,意为被夷所改变(同化)。,4主谓倒置句:(1)“大哉,尧之为君!”“尧之为君”是用连词“之”置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其独立性后形成的名词性词组,在本句中为主语。谓语“大”由于被强调,而放到了主语的前面,形成倒装句。(2)“君哉,舜也!”“舜”为主语,“君”为谓语。本句同样也是为了强调谓语而倒装。,5习惯句式:(1)“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三句皆为“以为”的习惯句式。是介词“以”和动词“为”的搭配使用,意为“把作为”。(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以为”即

12、“以为”的习惯句式,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可理解为“把这个作为谋生的手段”。,(六)古代文化:古代平民於城邑中可占一廛宅地。周禮地官遂人“上地,夫一廛,田百畝,萊五十畝,餘夫亦如之。”注:“萊爲休不耕者。”“願受一廛而爲氓。”廛,一般百姓的住宅。周禮地官載師鄭玄注引鄭司農云:“廛,市中空地未有肆,城中空地未有宅者。”此注甚確。此“廛”即爲“城中空地未有宅者”。非謂許行向滕文公索要現成之住宅(實際上也並沒有這種現成供外來人口用的住宅),他只是要一塊建房空地。,(七)古注讨论:1捆履織席以爲食。东汉趙岐注:“捆猶叩椓也。織屨欲使堅,故叩之也。”椓zhu:击也。2盡棄其學而學焉。趙岐注:“棄陳良

13、之儒道,更學許行神農之道也。”3饔飧而治。趙岐注:“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4許子衣褐。趙岐注:“以毳織之,若今馬衣也。或曰褐,枲x衣也。一曰,粗布衣也。”毳cu,兽细毛也。说文,5且許子何不爲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趙岐注:“舍者,止也。止不肯皆自取之其宮宅中而用之。”章炳麟新方言釋詞說:“說文:曾,詞之舒也。余,語之舒也。故余亦訓何,通借作舍。孟子滕文公篇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猶言何物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也。”“舍”即今通言“什麽”,“舍”爲其切音,俗作“啥”。6是率天下而路也。趙岐注:“是率導天下人以羸li困之路也。”王念孫雜志:“路亦與露同,露,敗也。”,7后稷教民稼嗇,樹藝五穀。

14、趙岐注:“棄爲后稷也。樹,種;藝,殖也。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8放勳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趙岐注:“放勳,堯號也。遭水災、恐其小民放僻邪侈,故勞來之,匡正直其曲心,使自得其本善性,然後又從而振其羸窮。德,恩惠之德也。”王彥坤謂“勞之來之”三句,“勞、來”,“匡、直”,“輔、翼”兩兩同義,“勞來”義爲勸勉,詳見王念孫廣雅疏證卷四。,楊白雲亦有此說,引集韻曰:“答其勤曰勞,撫其至曰來。”其例又有後漢書原涉傳:“從賓客往至喪家,以爲棺斂,勞徠毕葬。”顔師古注:“勞徠,謂慰勉賓客也。”按,廣雅疏證卷四:“爾雅:勞,來,勤也。大雅下武篇:昭茲來許。鄭箋曰:來,勤也

15、。史記周紀:日夜勞來,定我西土。墨子尚賢篇: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勞來。皆謂勤也。”,詩小雅大東:“東人之子,職勞不來;西人之子,粲粲衣服。”毛傳:“來,勤也。”鄭玄箋;“東人勞苦而不見謂勤。”後作勑。墨子尚賢孫詒讓閒詁:“說文力部云:勑,勞勑也。勞來即勞勑。”禮記中庸:“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來百工也。”王引之經義述聞:“來謂勞來之來,謂勤勉之也。來字本作勑。”,9惟天爲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趙岐注:“天道蕩蕩乎大,無私,生萬物而不知其所由來。堯法天,故民無能名堯德者也。”10今也,南蠻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趙岐注:“今此許行乃南楚蠻夷,其舌之惡,如鴂鳥耳。鴂,博勞鳥也。詩云:七月鳴鴂

16、。”11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趙岐注:“詩魯頌閟宮之篇也。膺,擊也;懲,艾也。周家時擊戎狄之不善者,懲止荊舒之人,使不敢侵陵也。”,12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履小履同賈,人豈爲之哉?趙岐注:“孟子曰:萬物好醜異價,精粗異功,其不齊同,乃物之情性也。蓰,五倍也;什,十倍也。至於千萬相倍,譬若和氏之璧,雖與凡玉之璧尺寸厚薄適等,其價豈可同哉?子以大小相比而同之,則使天下有爭亂之道也。巨,粗屨也;小,細屨也。如使同價而賣之,人豈皆作其細者哉!”,13“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注:“厲,病。厲民,使人民困苦。”莊榮貞謂

17、“厲”爲“虐害,剝削”義。按,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夢大厲,被發及地。”杜預注:“厲,鬼也。”玉篇廠部:“厲,虐也。”“厲”的“虐害”義大概從“惡鬼”義引申而來。“病”亦有“損害”義,如戰國策東周策:“君若欲害之,不若一爲下水,以病其所種。”所以,以“病”釋“厲”是可以的。論語子張:“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爲厲己也。”何晏集解引王肅曰:“厲,病也。”但似不必認爲是使動用法。,14“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注:“指洪水退了,才可以耕種並收穫糧食。”時永樂謂“食”古有耕種義。爾雅釋地:“可食者曰原。”郝懿行義疏:“凡可耕種通謂之原。”墨子非攻

18、下:“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若使此四國者得意於天下,此皆十倍其國之衆,而未能食其地也。”,孫詒讓閒詁:“食,謂治田以耕者。”吳毓江校注:“食,謂垦耕。”周禮地官遂師:“經牧其田野,辨其可食者。”孫詒讓正義:“可食即謂可耕之地。”禮記檀弓上:“我死,則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鄭玄注:“不食,謂不垦耕。”孟子下文言:“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食、耕”變文以免重復也。,15“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邸宏香謂“亦”字失注。裴學海古書虛字集釋訓此“亦”爲“惟”,即“只,只是,僅僅,只不過”。“亦不用於耕”意即“唯不用於耕”。韓非於難二:“亦有君

19、之不能耳,士無弊者。孟子粱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唐杜甫兼葭:“江湖後搖落,亦恐歲蹉跎。”史記魏世家:“子擊因問曰: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皆“亦”用爲“唯”義的例證,俱見裴書所引。,16“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注:“出於幽谷,遷於喬木,是用詩經小雅伐木的話。”孟子滕文公上原文爲“吾聞出於幽谷,遷于喬木者”,小雅伐木原文爲“出自幽谷,遷于喬木”(據中華書局本十三經注疏)。17“夫以百畝之不易爲己憂者,農夫也。”注:“易,治。”“易”訓“治”之例,尚有詩小雅甫田:“禾易長畝,終善且有。”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司空以時平易道路。”毛傳、杜預並注曰:

20、“易,治也。”,小结:许行是战国时期农家的代表人物,其生卒年代已不可考,大约相当于公元前390至公元前315年之间,与孟子时代相当。许行的事迹与主张仅见于孟子滕文公上。他“自楚之滕”,孟子称他“南蛮鹊舌之人”,可见许行是楚国人。他有门徒几十个,都穿着粗麻织成的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为生。许行带领门徒来到滕国,不求高官厚禄,仅希望得到一片土地,一间房屋,定居下来,从事耕种。当时许行的主张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甚至儒家陈良的门徒陈相、陈辛兄弟二人也弃儒学而拜许行为师。,许行的主张,主要有两点:“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及“市贾不二,国中无伪。”孟子反对农家许行的学说,尤其驳斥许行“君臣并耕”的说法,进而歌颂尧、舜、周公、孔子之道。为了宣扬儒家学说,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所谓“天下之通义”。认为劳心者对劳力者的统治是合理的现象。此外,孟子选用“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的譬喻,说明学术思想应该进步,而不应后退,以斥责农家学说。最后指出,“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恶能治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