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原文注释.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022098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23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原文注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孟子》原文注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孟子》原文注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孟子》原文注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孟子》原文注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原文注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原文注释.ppt(8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课:求仁自可得,恻 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注释:恻:c 恻 隐之心:同情心铄:shu 强加,熏染,译文:孟子说:“同情心就是仁;羞耻心就是义;恭敬心就是礼;是非心就是智。(可见)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界强加给我的,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不去思考这些罢了。所以说,探求就能得到它们,放弃就会失掉它们。”链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y)。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

2、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告子曰:“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

3、,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注释:信:确实 搏:拍打 颡:sng 额头,译文:告子说:“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孟子说:“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第二课:良知、良能,孟子曰:“人之所不学 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注释:亲:父母。及:

4、等到。长:长大。亲:爱。长:兄长。达:通达。,译文:孟子说:“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孩童没有不知道爱自己父母的;等到长大了没有不知道要敬重自己兄长的。爱父母就是仁,敬兄长就是义,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仁和义)是通行于天下的。”,思则得之,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注释:钧:钧通均 同样

5、。从:随 蔽:蒙蔽。此:这 与:赋予 大者:主要,译文:公都子问道:“同样是人,有的成为君子,有的成为小人,为什么?”孟子说:“顺从大体的人成为君子,顺从小体的人成为小人。”公都子说:“同样是人,有的顺从大体,有的顺从小体,为什么?”孟子说:“耳朵、眼睛的官能是不会思考的,所以容易被外物蒙蔽,它们与外在事物相接触时即被诱惑。心的官能是思考,思考便有所得,不思考便无所得。这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先确立主要的东西,次要的东西就无法与它争夺了。之所以成为君子仅此而已。”,第三课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

6、所不能。注释:降大任:使其担任大事。于:给 是:这 苦:使受苦 空乏:使穷困缺乏 拂:拂逆不顺 曾通增,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做事时拂逆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以此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穷达不失志,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注释:嚣嚣:悠然自得的样子。达:显达。得己:已得,自得。泽:福泽,恩泽。见:通现,译文:崇尚德,爱好义,就能

7、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第四课,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译文:距:通拒 反对。诐行:b 偏颇的行为。放淫辞:驳斥荒诞的言论。三圣:大禹 周公 孔子。,译文:我也要端正人心,消灭邪说,反对偏颇的行为,驳斥荒诞的言论,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这难道是喜好辩论的吗?我是不得已才这么做的。,四过不足为,从流下而

8、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注释:反:通返 返回。从:顺从。从兽:沉迷打猎。厌:满足。酒:喝酒。,译文:顺流而下地玩乐而忘了返回叫做流;逆流而上地玩乐忘了返回叫做连;沉迷于打猎不知疲倦叫做荒;不知节制地喝酒叫做亡。先王既无流连之乐,也无荒亡之行。,第五课 风过草必偃,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注释:好:ho 爱好。甚:更加。尚:通“上”。偃:伏倒,译文:在上位的人爱好什么,下面的人 就更加爱好什么。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吹过草的上面,草一定会顺风倒伏。,仁者能正君,

9、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注释:大人:极有品德的人。格:纠正。非:错误。一:一旦。,译文:只有极有德行的人才能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君主仁德,没有人不仁德;君主行义,没有人不义;君主端正,没有人不端正。一旦君主自身端正了,国家也就安定了。,第六课 祸福源于己,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注释:般(pn):大也。敖:通遨 出游。永:长。违:躲避。活:逃走。,译文:如今国家太平安乐,在这样的时候,如果只顾享乐,游玩不止,这等于为

10、自己寻求祸害。灾难和祸害都是自己招来的。诗经说:“永远配合天命而行,自然求得多福。”太甲说:“天降祸灾还可以躲避,自己作孽就没了活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爱心人人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注释:不忍人之心:仁心行:施行。运之掌上:极其容易。,译文:每个人都有仁爱之心。先王有仁爱之心,这才有仁爱百姓的政治。用仁爱之心,施行仁爱的政治,那么治理天下就会像在手掌中转动它那么容易。,第七课 智者避危墙,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注释:是故:因此。岩墙:马上要倾毁的墙。桎(zh)梏(

11、g):拘禁犯人 的刑具。,译文:因此懂得命运的人不会站在马上就要倾毁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而死的。,自毁人毁之,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注释:自侮:自取侮辱。自伐:自找讨伐。,译文:一个人一定是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会侮辱他;一个家一定是先有自取毁灭的因素,之后别人才毁灭它;一个国家一定是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之后别人才会讨伐它。太甲说:上天降灾,还可以躲避,自己作孽,逃也逃不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第八课 秽人人恶之,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

12、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注释:西子:西施。恶人:貌丑之人。齐:通 斋 祀:祭祀。,译文:孟子说:“西施如果弄得满身污秽,那么,人们经过她身边的时候都会捂着鼻子。即使有的人面目丑陋,只要真心斋戒沐浴,那么他也可以祭祀上天。”,爱人人爱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注释:恒:常。,译文: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的居心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人们总是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第九课 君子能改过,且古之君子,过则

13、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注释:君子:指在高位者。过:错误。更:改正。,译文:古代的君子,有了过错就改正过来;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就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过来,百姓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不只是得过且过,而且还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知错近于勇,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注释:为都:治理都邑。诵:复述。,译文 另一天,孟子去朝见齐王,说:“大王您治理都邑的长官我认识五位,能够认识自己

14、罪责的,只有孔距心一人。”他为齐王复述了一篇和孔距心谈话的内容。齐王说:“这也是我的罪过啊。”,第十课 非义宜速已,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注释什一:古代十分去一的税法。去:废除。已:停止。日:每天。攘(rng)偷。或:有人。是:这。损:减少。,译文:戴盈之说:“恢复十分之一的税法,废除关市的征税,今年还实行不了,请让我减轻一些,等到明年的时候再废止(当前的征税方式),怎么样啊?”孟子说:“如果有个人每天都偷邻居家的

15、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则说:请让我先减少偷的数量,每月只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停止吧。-假如知道这种做法是不合乎道义的,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罢

16、了,这同样是逃跑呀?”,第十一课 此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注释:淫:使迷乱。移:使改变。屈:使 屈服。谓:称做。,译文:富贵不能使他迷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大丈夫。,取义宁舍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注释:欲:想要。得兼:同时得到。,鱼是我想的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这两者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想保有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就舍弃生命

17、而选择道义。,第十二课 矢志不可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注释:居天下之广居:比喻以仁居心。立天下之正位:比喻以礼立身。行天下之大道:比喻以义行事。,译文: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义)上。能够实现理想时,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能实现理想时,便独自坚守自己的原则。,仁义不可弃,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注释:安宅:可安居的住宅。旷:空,此处指闲置不用。弗:不。由:经由。正路:正大的道路,指义。,译文:仁,是人们最安适的住所,义是人们最正大的道路。

18、空着安适的住所不住,舍弃最正确的道路不走,可悲啊,第十三课 志为气之帅,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 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注释:心:思想。气:意气。夫f 至:到。暴:乱。,译文:告子说:“假如不能在言语上取得胜利,就不要求助于思想;假如不能在思想上取得胜利,就不要求助于意气。”不能在思想上得到胜利,就不要求助于意气,可以;不能在言语上取得胜利,就不去求助于思想,不可以。因为意志是意气感情的统帅,意气感情充贯人体,意志到哪里,意气感情也就在哪里表现出来。所以说:“坚定

19、自己的意志,不要滥用自己的意气感情”,气融义与道,“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注释:浩然:盛大充盈的样子。直:正道。馁:空虚无力。慊:满足。,译文:公孙丑问:“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就难以说得明白了,浩然之气的特点是: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和义与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浩然之气是由正义的积累而产生的,不是由一次突然的正义行为所取得的。自己的行为有愧于心,那气就空虚无力了。

20、”,第十四课 登岱小天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注释:小:以为小。太山:既泰山。澜:水中大波。容光:可以容受光线的小缝隙。科:坎,洼坑。成章:纹理成就斐然可观。达:通达。,译文:孔子登上了东山后看鲁国,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看天下,就觉得天下变小了,观看过大海波澜壮阔的人,就觉得其他的水难以称得上是水了,在圣人门下接受启迪的人,就觉得其他的议论不足观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壮阔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的

21、特性,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文理成就斐然可观的境界就不可能通达。”,一暴十寒,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p)之,十日寒之,未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zhu)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译文:孟子说:“不要诧异大王的不明智。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我和大王相见的时候本来就很少。我退出去后

22、,那些对大王谄媚迷惑的人来到大王的周为了,我如果使他有一点善端萌生出来,有能怎样呢?比如下棋这种技能,是微不足道的技艺;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最擅长弈棋的人,让弈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老是觉得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如何张弓搭箭去射击它。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很明确:当然不是。”,第十五课 介然用之而成路,孟子谓高子(1)曰:“山径之蹊(2)间,介然(3)用之而成路;为间(4)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注释:(1)高子:齐国人,孟子的学生。(

23、2)径:山路。溪(x):人行处。山径之蹊泛指很窄的山间小路。(3)介然:本指意志专一而不旁骛,这里是经常不断的意思。(4)为间(jin):即“有间”,短时,为时不久。,译文:孟子对高子说:“山上的小道,经常行走就成为路;隔一段时间不行走,就会生出茅草堵塞道路了。现在茅草堵塞了你的心。”,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译文: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高兴。禹,听到善言,就拜谢。伟大的舜又超过了他们,好品德愿

24、和别人共有,抛弃缺点,学人长处,乐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舜从当农夫、陶工、渔夫,直到成为天子,没有哪一点长处不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吸取众人的长处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这又有助于别人培养品德。所以,君子没有比帮助别人培养好品德更好的了。”,第十六课 君子有三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注释:王(wng)天下:称王。不与(y)存焉:不包括在内。故:事故,指灾患病丧。怍:(zu,):惭愧。,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趣,称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兄弟没有灾难,这是第一乐;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人,

25、是第二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而教导,这是第三种快乐。,教人要大度,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注释:中:具有中正之道的人,品质好的人。养:教导培养。不肖:不贤。不能以寸:不能用寸来衡量,形容差别很大。,译文:孟子说:“品德好的人教育品德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那些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们都喜欢有贤良的父兄。如果品质好的人鄙弃品质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鄙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好与不好的人之间的距离就不能用寸来计量了。”,第十七课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

26、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注释:时雨:及时之雨。达:通达。财:通“材”。淑:拾取。艾(yi):同“刈”,取。,译文:孟子说:“君子用以教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 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以让他人学习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教育人的 方式。”,善能服天下,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注释:服:使心服。养:教育感化。,译文:单凭善就想使人心服,是不能使人心服的;用善来教育感化人,然后才能使天下人心服。,第十八课:人当有五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

27、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注释:道:存在规则。逸居:居住得安逸。有:通“又”人伦:人际间的关系准则。,译文:人有自身的生存规则,吃得饱、穿得暖、住的安逸,如果没有受到教育,则接近于禽兽了。圣人对此感到忧虑,让契担任司徒之官,用人伦之道教化人民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法之义,夫妇之间有主从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申之以孝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释:谨:严,重视。庠(xing)序:古代学校的名称。申:反复叮咛。颁白:头发花白。负:以背背物。戴:以头顶物。,译文:恭谨地进行学校教育,反复

28、用孝悌的道理来开导他们,老人就不会背负、头顶东西在路上行走了,老年人能穿上保暖的衣服,吃上可口的饭菜,百姓不再饥饿不再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百姓拥戴而称王天下,那是从来没有的。,第十九课 为人要真诚,孟子曰:“阳货欲见孔子而恶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亦,而往拜之。当时是,阳货先,岂得不见?”注释:见:使来见。瞰(kn):看,偷窥。亡:不在家。馈:赠与。蒸豚:蒸熟的小猪。,译文:孟子说:“阳货想要孔子来见他,又不愿自己失礼。按礼节,大夫如果对士有所赏赐,而士外出没能在家里接受,那么就要亲自去大夫家拜谢。阳货探听到孔子不在家的时候,

29、就送给孔子一头蒸熟的小猪。孔子也探听到阳货不在家的时候,亲自去拜谢。当时,如果阳货不耍花招,先去拜访孔子,孔子怎么不会去见他呢?”,诚乃天之道,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注释:思诚:追求诚。动:使感动。,译文:所以,诚是上天的道理;追求诚,是做人的道理。极为诚心而不能使人感动,是不会有的事;不诚心,不可能使人感动。,第二十课 虽善言不受,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注释:恶(w)恶():厌恶坏人坏事。望望然:不高兴的样子。浼(mi):污染。不屑:认为不值

30、得。,译文:把这种厌恶坏人坏事的心情扩展开去,如果自己同乡下人站在一起,看那个人帽子没有戴正,就会不高兴地走开,好像自己会被污染一样。所以,当时各国诸侯虽然有好的言辞、好的职位来相请,也不能接受。之所以不接受,是不屑于 去接受罢了。,陈相见孟子,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癝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注释:道:述,说.虽然:即使这样,然而。并耕:一起耕作。饔(yng)飧(sn):早饭叫做饔,晚饭叫做飧,指代吃饭。厉:伤害。恶(w):怎么。,译文:陈相见到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文公确实是一位贤君,即便这样,他还是不懂得(治国安邦)的道理。贤者同老百姓一起耕作来养活自己,自己烧火做饭并且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堆满粮食钱物的仓库,这是侵害百姓来供养自己,怎么能说是贤明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