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认知心理与管理.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27226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个体认知心理与管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个体认知心理与管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个体认知心理与管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个体认知心理与管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个体认知心理与管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个体认知心理与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体认知心理与管理.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3章 个体认知心理与管理 3.1 个体感知与认知过程 3.2 影响知觉的因素 3.3 知觉失真与归因理论 3.4 知觉与个体决策,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马新建,2,知觉要览,1、什么是知觉2、影响知觉的因素3、社会知觉 对他人的知觉 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角色知觉4、对他人知觉的理论 归因理论 捷径理论 印象管理,3,图 3-2,4,什么是知觉-2,我们并不是看到现实,而是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作出结论并称它为现实。知觉是对感觉的全面、直接解释 知 看到 觉 解 释 人,5,3.1 个体感知与知觉过程一、个体感知 1.感知 感知:个体通过其感官对客观事物的觉知和认识,包括了所有通过感官产生的感

2、知事物的心理过程。个体的一切心理和行为活动源于其感知活动。感知心理过程 知觉(或认知)过程 人们的感知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所区别。,6,2.感觉与知觉 感觉:事物刺激感觉器官后在大脑中形成的直接反映,是感觉器官传送到大脑的有关刺激源的信息,能够从一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生刺激的事物。感觉形成一般过程:,7,知觉(认知)知觉是大脑对感官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翻译、理解的过程。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知觉是(个体)对环境刺激的选择和组织,这些环境刺激为认知者提供了有意义的经历。,8,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感觉变量是一些单纯性质(如强度、明暗、色彩、温度、气味等)知觉变

3、量则是事物、环境、变动(如空间、时间、运动等)感觉是对事物的局部反映,是大脑对传入的感官刺激形成的直接反映,通常不带有主观的解释和理解(不带有认识意义);知觉是对事物的总体反映,是大脑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传入的感官刺激进行解释和认识,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认识意义)。感觉是知觉的成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之上产生的,它依赖于对感觉信息的选择和组织。,9,二、知觉过程(认知过程)(图3-3),10,三、知觉研究的重要性与社会知觉 1.为什么知觉对于组织行为研究十分重要?人们的行为是以他的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的。有证据表明个体对工作环境的知觉比真正的工作环境更能影响他的

4、生产率。流动率、缺勤率和工作满意度都反映了个体的知觉。2.社会知觉(1)概念 知觉 对物的知觉;对人的知觉;都服从知觉的一般规律。,11,社会知觉: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对社会现象的知觉。它是知觉主体的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影响主体心理活动,调节着主体的社会行为。(2)社会知觉分类 对人的知觉。(对他人外部持续的知觉)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自我知觉。(对自己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自我知觉)角色知觉(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12,3.2 影响知觉的因素,13,一、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知觉者主观因素的不同会导致知觉的个体差异。1.兴趣和爱好。2.需要和动机。3.知识和经验。4.性别、

5、个性特征。5.态度、情感。6.经验、知识。7.期望。虽然知觉主要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属性,但在具体反映形式和结果上,却体现着个体风格(差异性)。,14,认识趋向测试(学习和知识导致的)图3-5,15,二、知觉对象的特征 1.知觉对象的特点影响着人们的知觉内容 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背景、临近、强度和高低、运动状态、新奇性和重复次数等因素,都会影响知觉的结果。如:由颜色引起的知觉差异。由形状引起的知觉差异。形状大、强度好、新奇、熟悉事物易被知觉(其他因素不变)动态事物、重要次数多事物易被知觉(一般情况下)。目标背景关系影响到知觉 人们所看到的内容取决于其如何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16

6、,2.知觉的简明性组织倾向(1)闭锁律。人们能够把分散而有一定联系的知觉对象的反映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2)连续律。在空间、时间上有连续性的对象,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17,3.接近律。在时间、空间上接近的对象,有被知觉为同类的倾向。4.相似律。具有相似性的对象易被知觉为一组。知觉的简明性组织倾向,往往使人们对时空或运动特征上有关联而实质毫不相关的对象之间作出因果的判断,产生错觉。,图3-7,18,三、知觉的情境因素 知觉的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变知觉的效果。1.适应:由于刺激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2.对比:同一感觉器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7、。3.敏感化: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感受性暂时提高的现象。4.感受性降低。感受性降低与适应引起的感受性变化不同,它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图3-8 认识的对照原则,19,3.3 社会知觉重点与归因理论 一、社会知觉失真 社会知觉对人知觉:对他人做出判断 知觉失真与归因理论 判断他人常走的捷径 人们在判断他人活动时常常走很多捷径(经验和技术)来提高效能。这些捷径(技术)一方面可能使人们进行迅速正确知觉,并为预测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另一方面可能使人们陷入误区,带来判断他人时的知觉失真。,20,二、归因理论:认知行为的起因 1.什么是归因理论 用于说明或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理解、预测、控制

8、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的行为。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1)关于人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包括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即内因行为和外因行为);(2)社会推论问题,即根据行为及其结果,来推论行为者的心理特征、素质和个性差异;(3)期望与预测,即从过去的行为及其结果,预测在一定情况下会发生的行为。,21,2.归因理论要点A、内容:内因行为与外因行为B、过程:观察 解释 归因区别性:被知觉人在不同情况下行为的区别度,一致性:相同情况下,被知觉人与他人行为的一致性一贯性:被知觉人在相同情况的其他场合保持同样行为的程度 C、错误:【基本归因错误】对别人的失误高估内因、低估外因。【自我服务偏见】把自己的成功归为

9、内部努力,把失败归为外因。,22,观察 解释 归因图3-9 归因过程,23,3.常见归因分类 成功与失败归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不同的归因对个体的持续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4.归因理论的作用 不同的归因对个体的持续行为有不同的影响 归因失真影响,24,三、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 1.选择性知觉。任何人、物、事的突出特点都会提高人们对它知觉的可能性。在环境中参与者所感知的方面与其所承担的活动和目标有明显关系。选择性知觉使人能“快速阅读”他人,但同时也有信息失真的风险。2.晕轮效应。人们以个体的某一特征或外貌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个总体印象,以至掩盖了对其它特点和性质的认识。晕轮效应最可能出现情形。3.对比效应

10、。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常常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情况的影响。“不要跟在孩子和动物之后演出你的节目”。,25,4.投射(投影)。将自身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投射使人倾向于按已特性来知觉他人,而不是按被观察者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觉。5.刻板印象(成见或定型效应)仅根据某人被归入的类别而(概括化地)认为他应具有某些属性。简化了复杂世界并承认人们之间保持着的一致性,但往往不准确不真实或不相关。7.期待效应。先前的期待导致人们对人、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偏见程度。期待某些事情发生会大大影响认知者行为 8.首因效应与 近因效应。,26,四、社会知觉在组织中的应用1、自我实现预言(皮革马利翁效应)注意人们

11、的期望决定人们的行为2、知觉与决策 知觉影响决策、特别是直觉决策3、知觉与创造性 在解释事物时,提倡曲线思维、异向思维、横向思维、反(逆)向思维。聘用面试 绩效期望 绩效评估 员工努力 员工忠诚,五、印象管理,【印象管理】人们有意或无意识是对自己行为进行控制,以影响他人对自己印象的有目标指向的行为,是影响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手段。【印象管理过程】印象管理的动机a.印象与个人目标的相关性;b.目标的价值;c.期望留给他人印象与自认为已留给他人印象之间的差距。2.印象建构 选择要穿达的印象类型;决定如何去做,27,【个体印象管理策略】,1.降级防御策略 1)解释;2)道歉;3)置身事外2.促进提升策

12、略 1)争取名分;2)宣扬;3)揭示困难;4)联合【组织印象管理】有目的进行设计,运用一定的信息和行为影响受众的知觉,以建立、保护和提高自身声誉。研讨:如何进行组织印象管理?,28,29,3-4 知觉与个体决策 一、知觉与个体决策之间的关系 1.什么是决策 2.个体决策、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 3.知觉与个体决策的联系 决策是对于问题的反应,对问题存在和决策需要的认识是一个知觉问题 个体在行动之前先进行思考和评估,任何决策都需要对信息进行解释与评估,因而决策者的知觉过程对决策结果有重大影响 了解个体决策规律有助于解释和预测人们的行为,30,二、最优化决策模型 最优化模型:个体为了获得最佳结果的决策

13、模型适用:问题简单明了,搜寻/评估备选方案代价低时。1.最优化决策模型的步骤(1)弄清决策需要(4)开发备选方案(2)确定决策标准(5)评估备选方案(3)给标准分配权重(6)选择最佳方案2.最优化模型假设(1)目标选项(4)偏好稳定(2)所有选项已知(5)最终选择结果最佳(3)偏好明确,31,图2-10 最优化模型,32,三、其它决策模型,图2-11 满意解决模型,有限理性假设 实质:复杂问题易于理解水平,1.满意解决模型,33,2.隐含偏爱模型(L122)3.直觉模型四、个体应如何做出恰当决策 1.理性决策模型 2.在决策中提高创造性 3.适应和正确运用在组织中做出实际决策的规则,避免常见的偏见和错误。4.正确把握决策中的道德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