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物流解码.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032601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PT 页数:133 大小:4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应链/物流解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供应链/物流解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供应链/物流解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供应链/物流解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供应链/物流解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供应链/物流解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应链/物流解码.ppt(1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07供应链物流解码,计国君厦门大学管理学院,21世纪供应链物流走势,2000重新定义物流.COM 2001经济变革中的战略伙伴关系 2002规则在改变 2003改变游戏,保持热情 2004远见、速度、价值 2005追赶供应链浪潮 2006技术与生态亮剑 2007转型的应变,规则的修炼 2008-2009危机与内外化的争夺 2010苏醒后的调适,供应链管理内容的变迁,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CC),2000年初,由Gartner Group 公司提出:“协同商务强调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产品交货、财务处理、甚至是最后的成效评估等,都通过电子集市,使交易各

2、方能够同步作业”2,2 AMT协同商务研究小组编译,三言两语协同商务,2003/22/21,协同产品商务(Collaborative Produce Commerce-CPC),1999年10月,由著名咨询公司Aberdeen Group 提出:“使用Internet技术的软件和服务,它能让用户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协同工作、制造和管理产品”1。,1 Aberdeen Group Inc,Collaborative Product Commerce:Delivering Product Innovation sat Internet Speed,Market Viewpoint,1999.10.

3、7.,协同(产品)商务的两层含义:协同商务的理念,实施协同商务的技术支持。,协同产品商务,体现在协同预测市场、协同产品设计、协同采购、协同制造方面。,CPC平台的层次构架,协同商务平台立足于比“系统集成”更高的“信息集成”的层次上,它通过对供应链上各伙伴数据的整合、信息系统的集成,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能释放存储在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使制造商、伙伴供应商以及市场用户,都能从单一的渠道访问其所需的个性化信息。,要形成这种良好的协同商务环境,信息的集成是关键。失真的信息通过智能化的系统处理,将会产生呈级数放大的“牛鞭效应”协同商务的最大障碍之一。,要消除技术实施中的障碍,首先要在合作伙伴间达成统一的

4、协同商务理念的价值观,并在技术应用之前产生协同商务的行为,使亲密的伙伴上升为亲密的战略伙伴关系。而这一切首先取决于链主企业的行为。链主企业首先要学会进行知识管理,集成伙伴的知识能力,邀请伙伴共同预测市场,释放他们从市场观察到的各种知识信息。通过群体知识信息的集成和知识能力的发挥,预测未来的市场走向,协同制造商进行产品市场定位,提出产品改进的方向。,内容对象商务协作,目标 降低成本 拓展市场机会,产品目录预定的交易伙伴买、卖交换单据,丰富的信息整个网络市场协同业务过程交换知识资产,电子商务 CPC,CPC对电子商务内涵的拓展,一次典型的协同商务活动过程,接触开始,分析市场机会,No,Yes,Ye

5、s,No,获得市场信息,市场机会?,Yes,No,自我竞争能力评价,市场战略与要求设计,供应链背景分析,伙伴合作意向?,搜索潜在伙伴,初选潜在伙伴,考核伙伴能力,优化及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确定联盟模式,潜在伙伴需求?,制定合作协议,CPC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创新比较,协同商务为供应链协同管理提供了新的理念,提供了一整套前沿技术,提升了制造商进行跨企业合作的能力,使其能有效地管理当今错综复杂的供应链生态系统,帮助制造商与其战略型合作伙伴共享业务流程、决策、作业程序和数据,共同开发产品、市场和服务,提高供应链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使合作伙伴从协同过程中共享相应的收益。协同商务就是要“推倒横亘在企业之间

6、的高墙”1。,1 王依容等,协同商务ERP之后的新宠,太平洋电脑网,http:/,2003/11/28。,要成功实施协同商务战略,链主企业要创建相应的实施机制,引导合作伙伴制定共同的供应链系统发展目标,形成团队领导,建立公正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形成宽容和谐的团队氛围,创造良好的供应链协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的供应链管理 e-Supply Chain Management(或称E-运作:e-Operations)eFulfillment 电子实现指将通过因特网完成订货或购买的产品/服务送到企业或最终消费者手中的过程。eIntelligence 电子情报鉴别、收集和使用内部和外部数

7、据支持电子采购的活动。eBuying 电子采购通过因特网自动下达订单。,eProcurement 电子化采办通过因特网采购和办理产品和服务的活动。eMarketplace 电子集市通过因特网把具有共享采购成本和联合采购能力目标的企业组合起来。Employee-centric portal 员工中心门户能够从一个集中的地方获取为企业员工使用的所有工具、信息和资源。,ePayment 电子化支付通过因特网支付产品或服务的费用。eManufacturing 电子化制造利用因特网和企业内部网实现制造过程集成以及和外部供应链的集成。eContracting 电子合同直接通过Web辨别供应来源和签定合同。

8、,eDesign 电子化设计基于因特网和企业内部网(Intranet)的产品设计的集成和协作。eAuctioning 电子拍卖借助因特网,通过竞标以获得产品和服务的电子采购技术。eRequisitioning 电子指令通过因特网发出的订货指令。,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关注特点:,以客户为中心 强调伙伴间的合作与共享 强调一体化的精细管理 注重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注重供应链的动态优化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研究方位,网链式管理的复杂性 多层次结构管理的复杂性 开放系统动态管理的复杂性 行为管理的复杂性,Internationalization Supply Chain国际化供应链,全球经济愈来愈把材

9、料供应商、物流系统、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相互联系在一起。Internet、交互式Web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出现,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商业方式,也将改变现有供应链的结构,传统意义的经销商将消失,其功能将被全球网络电子商务所取代。传统多层的供应链将转变为基于Internet的开放式的全球网络供应链。,基于Internet 的全球网络供应链,3.1The power to drive the global Net supply chain(推动全球网络供应链的动力),全球化带来的商业机会,首先,全球市场化提供了获得原材料和零部件这些战略资源(甚至是廉价资源)的重要机会。其次,利用发展中国家当地的制造和配送业

10、可以很容易的得到重要的劳动力优势。第三,在一些特殊的国家,有利的税率可以促使价值增值。,全球化物流的四种主要差异第一,完成周期长,和国内运作相比,从订单到交付的时间间隔较长。第二,所有政府团体法律和规则?的供给,商务处理必需的文件(单证)极为复杂。第三,全球化物流运作必须根据作业习惯和地方运作环境做多样性设计。第四,对消费者需求产品和服务方式的文化差异的适应性调整是成功物流运作的实质。,全球性挑战虽然供应链集成的物流原理和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是相同的,但全球市场经营环境更为复杂和昂贵。全球物流成本每年超过5万亿美元。如此的支出证明了潜在市场的扩张和运作效率。然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资本风险明

11、显存在,物流体系需要集成运作战略和战术。用4D来概括全球性挑战:距离(Distance)、单证(Documentation)、文化差异(Diversity in culture)、顾客需求(Demands of customers),Global Logistics viewpoint(全球物流观点)Export/Import:A National Perspective(进口与出口:国家观念)国家观念从三方面影响物流决策:第一,供源和资源的选择基于人为限制至上。如政府强制的使用限制(Use restriction)和价格附加费(Price surcharges)第二,国与国不同的观念增加了物

12、流计划的复杂性。第三,国家观念试图扩展国内的物流系统,并在全球范围内经营其业务。简化了政策层,增加了经营的复杂性。,The Stateless Enterprise(无国别企业)亦称“公司主义”(Companyism),于国家观念下的经营形成鲜明对照。无国别概念流行在商业周刊的文章中,用于描述那些实际执行的决策与国界无关的企业。无国别企业的物流活动含义:经理们可以识别和评价可选择的战略方案,并有权实施;(识别和评价需要时间和精力,加之异地生产环境使成本,风险增加)发展和实施灵活的系统和程序。(“数据仓库”)成功的企业:ABB公司(新西兰)、Dow化学制品公司(美国)、ICI公司(英国)、Hoe

13、chst公司(德国)、雀巢公司(瑞士)、飞利浦公司(荷兰),问题 基于Internet 的全球网络供应链如何管理?,企业将如何管理复杂的供应网链中的物流?,我国物流产业成长路线,物资流通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年物资部门实行统一管理中转供销仓库后,全国商品的物流活动基本上由各级物资储运公司共同承担;物流资源分配和供应按照行政区划进行,物流活动主要目标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实现;物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约束,仅仅停留在制造业内部及传统的仓储、运输、储运部门;物资流通市场处于卖方市场,产业萌芽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的物资管理体制、交通运输体制发生重大变革;国家放宽

14、企业自主经营权,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其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国家允许多种经济成分进入市场,集体、个体物流企业涌现;政府积极兴建铁路、公路、港口、码头等物流基础设施;政府积极推动联合运输、散装运输和集装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商业、物资、外贸等国家流通行政主管部门开始推动国有流通储运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例如年商业部组织了家大型储运企业和家中小型储运与批发企业分别进行物流中心与配送中心试点;传统物资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物流产业开始兴起,企业经营方式比较粗放,产业起步期()市场经济体制年政府提出要把“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一系列物流政策

15、;年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年,我国加入WTO,承诺开放物流市场;“一夜之间”物流企业层出不穷,我国开始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产业,第三方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壮大,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产业腾飞期(至今)全面对外开放年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年国家开始对物流园区建设进行整顿;年年底中国物流业全面对外开放;我国成立了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议,建立了更加合理的管理机制;物流市场进入全面开放时代,物流产业迅速发展,企业竞争与合作的格局进一步明显,物流产业由粗放型向更加集约化方向发展。各类高端物流开始涌现,大物流理念淡出。,我国政府在

16、“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有史以来第一次专门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出了规划和目标:“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系列化运作。培育专业化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物流信息化。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2006年我国物流现状以信息化为例,在我国集中采购、集中库存及大型配送中心的计算机管理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从观念到设施还停留在传统运输和仓储的层面上。既难以满足我国当前关注的高端物流要求乃至大物流体系,更难以达到发达国家近两年的现代物流标准化发

17、展方向。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据对北京货运市场的调查,22家较大的货运市场共有货运企业950家左右,其中只有4家信息化超过30%,采用信息系统的大约130140家,不到17。,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调查,目前我国商业企业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比例不到一半,服务业和运输业的比例更低,分别只有24.3%和18.3%。除了POS和条形码技术外,其他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根据中国物流行业信息化2006年度综合报告,我国物流业信息化表现出了如下四个关键特征:物流业信息化建设与业务相关性很高;物流企业普遍认为信息化的主要作用在于提升运营效率;物流业信息化呈现出三个明显区别的群体;物流业信息

18、化越来越重视公共信息平台的作用。,具体而言,物流业信息化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统物流企业;二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是物流园区(可分为保税物流园区与非保税物流园区)。从物流业信息化需求特征来看,传统物流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主要有如下几点: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整合,并稳定流程与组织结构;基于有限的业务范围,走精细型信息化建设战略;加强前端系统构建,稳定客户关系;立体集成信息系统,消除信息孤岛。,而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需求主要有如下几点:构建综合性企业门户;基于信息技术构造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核心业务系统;加强软/硬件系统整合,提升数据质量;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构造全程订单管理,提高服务粘性;尝试能够大幅度提

19、升运营绩效的新技术应用。包括传统物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内的物流企业群体的IT采购表现出如下特征:IT采购权集中于财务部门与最高决策者;企业的IT硬件产品的采购行为已经相对成熟;传统物流企业倾向于采购易用性较强的小型软件包;物流企业采购IT外包服务的种类主要是硬件维护。根据该报告分析中国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对应的IT市场并不会因为盘整而萎缩,相反更加规范、更具规模的物流园区群体将提出更多的信息化建设需求。2008年中国物流园区整体IT投入规模将达到14,452.88万元人民币,从2006年至2010年,其IT投入规模将累计达到63,937.38万元人民币。,根据我国“十一五”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

20、,急需依托信息网络来提高单位成本的运作效率,这使得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显得十分迫切。物流业信息系统是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或实施外包将是我国物流业不得不关注的核心问题。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来看,不断利用Internet及信息技术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益。例如,美国的FE公司开发了一套叫作NetReturn的返回式信息管理系统,依靠因特网获取客户及产品的信息。顾客加入这套系统时仅需给供应商打电话获取一个返回授权即可。FE公司利用因特网的强大功能进行企业经营计划制订、信息收集整理、客户状态追踪等活动。当企业经营计划发生变化的时候,该系统会自动地发出提醒或警告。而UPS全球物流公司(UPS Global

21、 Logistics)与Ryder公司一直致力于技术领先战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而成为该行业的领先者。,一、供应链研究概况,选择了中国期刊网上到目前27900篇与供应链相关中核心刊物113篇,SSCI数据库上的1100多篇有关供应链的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和综述的基础。根据被引用率和随机抽样策略,从这些文献中选出362篇文章。根据被引用率选择,照顾了各个时期最有影响力和最有价值的文章,基本反应了当时供应链的研究概况。对于最近的研究文献,因为还处于被引用的初期阶段,根据被引用率不能很好判断文章的重要性,就采取了随机抽样的策略进行选择。根据对362篇文章的阅读和比较(多数是阅读了摘要和文章框架),针对

22、文献的不同研究视角,做出以下分类:,电子供应链。研究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的关系。供应链中的机制设计。主要是用激励理论研究供应链中最佳合约设计、合理定价等问题。供应链建模和优化。使用数学方法对供应链进行模型化和最优化设计。技术应用、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研究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情况及机理,新技术在物流供应链能力。供应链中的协调与合作问题及借助于“外力”作用,如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其他。包括跨级供应链中的成本研究、绩效评估研究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绿色供应链、逆向供应链、供应链中的信任问题、可持续发展供应链、高端物流、突发事件相关应急物流等。,这是一个粗浅的分类,不一定非常

23、科学,但可以基本反映供应链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历史。图1-1显示了从1995年到2006年期间供应链研究的整体情况。基本上呈三足鼎立的局势电子供应链、供应链中的机制(最优合约)设计以及供应链建模和最优化方法。其他对于设施技术、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供应链协调和合作的研究业占有重要地位。,二、理论研究的的动态发展,从绝对数量来说,无疑在供应链的各个研究领域,文献都在迅速增加。因此这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把目光放在各个研究领域的相对重要性上。图1-2图1-7描述了供应链理论研究的动态发展。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在对电子供应链的研究当中,2003年的研究文献突然增多。这可能和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

24、大潮有关。互联网的大起大落吸引了学者的注意,同时使学者意识到,互联网的发展应该实实在在的应用于产业发展和经济实践。因此对电子供应链的更多的关注也就不足为奇。,3、热点问题研究综述,21 电子供应链的研究进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供应链的发展,应该说,供应链热潮的兴起,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功不可没。技术改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信息的价值与准确性以及商业模式,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供应链,为供应链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根据我们对SSCI上录用供应链类文献的统计,2003年发表的电子供应链文献突然增多,2004年又恢复正常。总而言之,电子供应链是供应链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

25、211 互联网和供应链发展在供应链管理中,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多,对互联网的应用也开始从对新技术的漫无目的的应用转向了有着具体期望和目标的有计划的应用。Lancioni、Smith和Schau(2003)探讨了互联网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模式和具体的应用。象下面提到的高端物流中涉及到的高科技设施。互联网的应用促进了信息流动,从而促进了供应链中商业流程的整合。不仅如此,互联网还促进了市场机制的运用(如拍卖)及行为的结合(如心理因素),促进了价格竞争。Garcia-Dastugue和Lambert.(2003)提供了一个互联网如何发挥作用的分析框架。Lancioni、Schau和.(2003)则介绍了互联

26、网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而Rahman(2004)则使用了印度的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探讨了互联网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过程。,212 信息技术和供应链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供应链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供应链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Subramani,2004)。Premkumar(2000)从信息处理的视角,研究了组织间信息系统和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关系。作者重点论述了组织间信息系统对供应链管理的潜在利益、需要处理的管理事务以及信息系统实施的指导原则。然而,信息技术在不同的供应链中应用情况差别很大。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了呢?Patterson、Grimm和Cor

27、si(2003)指出,企业规模、组织结构、供应链整合战略(与组织战略)、财务业绩、伙伴压力、环境的不确定性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的物理位置问题也值得关注,如是否可以外包?外包后风险有多大?供应链中哪些属于外包范围?,供应链软件的体系架构、具体开发策略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如Chandra、Kumar(2001)做了供应链整合的企业级架构框架分析,Akkermans研究了ERP系统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Doran(2003)则对模块化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意义进行了分析。Holland(1995)通过案例研究研究了组织间信息系统对供应链组织结构和管理的影响。Pant、Sethi和Bh

28、andari(2003)电子供应链系统的选择和实施战略。分析框架。Helo和Szekely(2005)分析了一个能够辅助解决供应链协调问题的物流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对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信息共享当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调查显示,企业视EDI为改善效率而不是促进供应链整合的工具。企业更愿意易迎合客户而不是供应商(Hill、Scudder,2002)。Zeng和Pathak(2005)研究了如何通过B2B ehubs实现信息整合,他针对采购和运输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信息系统在供应链的物理位置问题也值得关注,如是否可以外包?外包后风险有多大?哪些供应链需要内制系统?哪些供应链需要合作研究系统?供应链中

29、哪些信息系统属于外包范围?,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供应链的协调和整合。在整个供应链中,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如何发挥作用呢?Frohlich(2003)发现,供应链中的电子整合对于供应链绩效来说,具有积极意义。文章探讨了电子整合的障碍,指出企业内部的障碍要远远大于企业之间的障碍。边界效应电子的价值并不明显,那么影响边界效应的主导因素是什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市场也开始发展起来。Skjott-Larsen、H.Kotzab和Grieger(2003)研究了互联网驱动的电子市场和供应链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不同的买卖关系需要不同类型的电子市场,同时给出了关系电子市场类型对应表,帮助人们正确选择电子市场

30、战略。另外,不同产品类型不同供应链类型其电子市场战略是否存在差异化?,213 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去的一些障碍因素,如高昂的交易成本、量少而质劣的信息、部门之间以及组织之间的复杂的关系和壁垒等逐渐消除。Johnson和Whang(2003)从电子交易、电子采购和电子协作三个角度出发,针对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影响,展开了研究。电子商务的发展影响着供应链的全球应用,Murillo(2001)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在制度和电子基础设施等外部环境因子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他分析了电子商务的演变历史,并且分析了影响因素(如互补资产和制度)。而国际或全球供应链受到制度乃至文化的影响还是

31、大量存在的,如何刻画这样的影响程度?,人们意识到电子商务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就开始关注电子商务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战略。Cagliano、Caniat和Spina找出4类电子商务战略,并分析了这四类战略与相关影响因素及供应链整合机制的关系。他们在调查发现,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公司与客户、供应商的整合程度密切相关。组织间信息系统的设计和使用会涉及到供应链中强大的参与公司的战略利益以及他们之间的争斗。Webster(1995)利用技术的社会学观点(即技术还是经济和政治问题)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电子交易网络更多的受到竞争环境的影响,而不是流行管理理念的影响。但是,现实中存在的法律规避

32、或免责范围还是有限的,如法国对e-bay的起诉;美国本土对Wal-mart“中国制造”产品的抗议,这些将引发供应链管理哪些问题?,22 供应链中的机制设计问题研究一个市场里可能有多个供应链利益共同体,每个供应链包含着多个经济主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立的利益追求,他们的追求目标是不一样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事实上,局部最优的行为可能并不是全局最优(Whang,1995)。囚徒困境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供应链整合的目的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考虑,最大化全局利益,摆脱传统上各自为战,然而大家的利益都受损害的局面。,从产业的角度,各个供应链实体可以选择合作,也可以选择竞争。这是由市场结构决定的,作为市场主体的

33、他们,也可以策略性的做出自己的选择。从具体的一个供应链整体来看,有两种情况需要我们考虑,一种是,在供应链中,各个经济实体利益密切相关,甚至是具有共同的目标,接受统一指挥。另一种情况是,供应链中的经济实体进行分散化决策,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后一种情况将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后一种情况因为利益冲突以及信息不对称,存在着我们所说的“局部最优,全局不最优,从而导致局部也很差”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技术安排,来改善传统做法。如今成千上万个企业构建的供应链(跨层跨级交互式)大都满足上述假设,能力问题、绩效问题、协调问题都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我们面临的最本质的问题是:如何让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做出

34、最优决策?而决策的依据是信息,决策的准则仍然是个体利益最大化。充分的信息能够消除不确定性,增加决策的质量,改善决策者的利益。而如果合理的机制设计可以使个体利益和供应链整体利益,一致起来,那么局部最优就是全局最优,局部最优选择就是全局最优选择。一般情况下,不存在这么一个全局操纵者,但是供应链中的某些成员却有权力设计“游戏规则”,使其他成员根据“游戏规则”选择自己的行动,实现游戏规则设计者的利益最大化。当然,只有成员的利益有了改善,他们才会接受“游戏规则”。这就是机制设计问题。所以说,改善信息质量,改变信息不对称情况,以及设计合理的制度,对于供应链的优化,是非常重要的。,221 供应链中说真话机制

35、设计改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让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获得充分而真实的信息,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实现,如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这在电子供应链部分有比较详细的分析。我们现在主要关注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如合约等)来使拥有信息的成员真实的把信息传达给需要信息进行决策的一方。现实生活中,多数产品需求是波动的,上游厂商和下游厂商需要根据需求信息决定生产多少产品,并保持适当的库存,以降低风险和成本。共享需求信息会给双方带来收益。(Raghunathan,2001)然而,下游厂商为了保证在市场处于乐观情况下保证自己的零部件有充足的供应,容易夸大需求,因为他们并不承担多余零部件的风险和

36、成本。而上游厂商了解下游厂商的策略,就不会完全按照下游厂商预测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从而导致需要的中间产品不能和市场需求很好的吻合,上下游厂商都会因此而受损。,Cachon GP和Lariviere MA(2001)考虑了下游厂商作为决策者时的随机需求情景。除了考虑完全信息情景下的制度设计之外,他们重点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的制度设计,上游厂商根据下游厂商设计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判断下游厂商所面临的真实需求(分离均衡,separating equilibrium)。然而,同样是Cachon GP和Lariviere MA(1999),在一篇供应商选择生产能力和进行商品供应分配(多零售商)的文章中认为,说

37、真话不一定就能够实现社会最优,甚至利益各方的收益反而会因而减少。博弈论中的拍卖理论也被引入到供应链制度设计中,以优化整个供应链效益。(Chen,RR,Roundy,RO,Zhang,RQ,and Janakiraman,GE,2005)运输成本在这样的模型中第一次被考虑进来,通过拍卖机制,采购人员从服务商那儿获得真实信息。,222 供应链中的机制设计更多的情况是,供应链中的决策者不需要知道其他成员所掌握的具体信息,也可改善自己和供应链的收益。一般来说,上游厂商和下游厂商通过价格来交易,因而价格方案的设计也就成了制度设计的核心问题。供应链合约设计除了可以增加供应链的整体收益之外,还可以在供应链伙

38、伴之间分担风险。(Tsay et al.1999)Tsay et在一篇综述文章中,根据决定企业之间关系的条款,找出了以下合约方案:(1)决策权的分配(2)定价(3)最少的商品购买承诺(4)QF(5)回购和退货政策(6)分配规则(7)延迟交付时间(8)数量。,价格折扣用来协调供货商和零售商,以发现最优定购数量。有不同的折扣机制,如总量折扣和增量折扣。(Dolan,1987)事实上,合理的延迟付款期限及合理的回退政策也是协调机制之一。QF模型是用来解决供应链各方面临的需求不确定性问题的。零售商提供预测,并承诺至少购买预测数量中一定比例的商品,供应商则生产超出预测量一定比例的商品。QF体系减少了牛鞭

39、效应(bullwhip effect)。(Tsay和Lovejoy,1999)Backup协议与QF合同有些类似,零售企业承诺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制造商则保留一定比例()的承诺商品,并交付其余商品。观察到需求后,零售商可以以同样价格购买备份数量的商品,但是如果不买就要对每一单位未购买的备份商品付一定的罚金(b)。这一协议帮助零售企业减少需求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Eppen和Iyer(1997)研究了备份协议下的一个随机动态规划模型。他们分析了单位罚金和罚金(b)对零售商利润的影响。单位罚金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利用备份协议的降低,而的增加则会导致更多的利用备份协议。,在退货政策下,零售商可以把未销售的

40、商品退给供货商。这类协议比较适合流行商品。制造商的生产延迟时间较长,而销售时间很短。零售商决定定购数量,制造商决定批发价格和回购价格。Emmons和Gilbert(1998)研究了退货政策对双方利润的影响。通过实行回购未销售商品,双方的收益都得到了增加。现实中,退货政策对客户满意度影响最大,特别是在二级市场不成熟条件下。Cachon和Lariviere(2000)提出了RS(利润共享)合约,并研究了这一合约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模型被刻划为(,),供货商向零售商索要产品成本的比例,而分享零售商销售商品收益的比例。Giannoccaro 和 Pontrandolfo对利益分享方案作了进一步研究,并

41、建立了三层次模型,分析最优的收入分享方案(2004)。,Taylor(2002)提出了制造商奖励给零售商的两种回扣方式:线性回扣和目标回扣。前者是指零售商每销售1单位的商品都会得到制造商给予的响应回扣,后者是指只有在零售商销售额度超过某个数额的时候才能获得这种奖励。他同时还分析了何种情况利用何种方式方能实现最优。Cachon(2001)论述了竞争与合作的选择问题。文章构造了一个1供应商N零售商的模型。在模型中,成本包含库存持有成本和退货成本。竞争性的解决方案是一个NASH均衡解。要决定的变量是订货点。Cachon讨论了三个合作战略:改变激励(change incentives)、改变均衡(ch

42、ange equilibrium)、改变控制(change control)。作者提供了一系列合同安排,改变企业的激励,但并不能保证实现最有。均衡点的改变能够改善绩效但不一定实现最优绩效;改变控制的方式,如供应商控制订货点(VMI的重要部分),会实现供应链绩效最优化。,供应链合作不但要保证合作各方的当期利益,还要考虑长期利益,因而供应链中的创新就显得非常重要。上游企业可以通过战略性价格承诺,来激励下游企业的产品创新。(Gilbert和Cvsa,2003)。但现实中,功能性产品创新与创新型产品创新要求差异很大,如何刻画其中关系?供应商可以通过两种渠道销售自己的产品:直销和零售商渠道。那么,这两种

43、渠道可不可以并存呢?事实上,可以构造了一个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价格设定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直销渠道并不总是对零售商有害的。(Chiang,Chhajed和 Hess,2003)在机制设计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转移支付。就是说,总是可以通过合理的转移支付方式,使各个成员的选择和社会最优达成一致,使总体利益得到改善的同时,使各个成员的利益都得到改善,或者至少没有损害。Gjerdrum、Shah和Papageorgiou(2001)利用纳什博弈模型,辅之以混合整形非线性规划,通过转移支付手段,解决了供应链整体最优的问题。,在一般的对供应链研究当中,多是关注一条供应链,没有考虑到统一市场中多

44、条供应链的竞争。Boyaci和Gallego(2004)则构建了一个具有两个供应链的市场。三种场景:合作、竞争和混合。作者讨论了均衡服务战略、响应的库存策略以及每种场景下的利润,并进行了比较。结论表明合作是占优均衡,但是此时双方陷入了囚徒困境,景况反而恶化。而多条乃至交互供应链,上述结果是否会有所好转呢?,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是一个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那么什么时候VMI是管理库存的有效安排呢?Kraiselburd、Narayanan和Raman(2004)对此进行了研究。在消费者会购买同一零售店的替代产品时,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断货成本是不同的。制造商的损失并不意味着零售商的损失。因此,这种

45、差异影响双方的合约和代理成本,合约则决定着均衡库存水平和补充率。作者构造了一个一阶段的供应链,该供应链由单厂商当零售商组成。并讨论了三种情景:一体化、零售商做决策、供应商做决策。经过比较,得出在供应商努力是消费者需求驱动力的情况下VMI是有效的方式。但当供应商努力无关紧要或者替代非常严重时,VMI会恶化渠道的效率。,23 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牛鞭效应Lee HL,Padmanabhan V,Whang(1997)根据前人的文献,解释了“牛鞭效应”的存在,然后对“牛鞭效应”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四个原因:需求信息处理(demand signal processing)、理性博弈(ra

46、tioning game)、批量订单(order batching)和价格变动(price variations),并进行了论证。作者最后根据提出的“牛鞭效应”出现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些对策。不同于以前文献的地方是,作者建立了供应链的数学模型,用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对“牛鞭效应”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论证。Chen、Drezner和Ryan(2000)对牛鞭效应进行了数量验证。模型包含了需求预测和订单延迟两个因素。作者指出,牛鞭效应可以被减少,但是并不能通过中央命令信息消除。随着全球化推进,牛鞭效应涉及因素越发复杂,策略上的诸如召回、回收等逆向活动;技术上的RFID都会造成影响,影响到底多大?

47、,信息共享的价值人们在开始采取共享信息的举措,Lee HL、和Tang(2000)对共享信息的举措带来的收益提供了一个衡量方法,并辨别了带来这些收益的驱动力。作者设定了一个非静止终端需求的两层供应链模型。他们通过分析得出,信息共享的价值非常高,尤其是当需求和时间高度相关时。Yu ZX,Yan H,Cheng也指出,增加信息共享程度会产生整个供应链的Pareto改进(分散供应链)。而Cachon和Fisher(2000)则构造了一个确定的随机需求模型,包含1个供应商和n个零售商。作者比较了共享信息和不共享信息两种情景,得出前者的供应链成本要比后者低2.2%和12.1%。作者还通过调查验证了高快和

48、更低廉的订单处理会导致更短的提前期和更小的批量,延迟时间减少接近一半,会平均减少21的成本,批量减少一半会平卷减少22的成本。,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Tang(2001)就与以前的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Tang认为POS数据的共享能显著使制造商受益。作者认为并不显著。(使用AR方法)Jung等人(2005)研究了信息共享在VMI时的情况,并使用模拟方法,得出信息共享会增加收益的结论。,24 最优化与模型构建Beamon(1998)在一篇供应链评述文章当中,根据输入数据特性和研究的目标,把建模方法分为4种:确定模型、随机模型、经济模型和模拟模型。Ishii开发了一个确定性模型,来确定最低库存水平

49、和最优延迟时间,以最小化运作成本,同时保证不会出现断货的情况,并最小化过时库存。Cohen和Lee描述了一个确定、混合整型、非线性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基于经济定购数量(EOQ)技术,形成了一个“全球资源配置”政策。模型中的目标函数最大化了税后总利润。,Gupta 和Maranas(2000)考虑了需求不确定情景下的库存管理,他构造了一个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以实现客户满意度和生产成本的平衡。Tsiakis、Shah 和Pantelides(2001)等人设计了一个需求不确定性时的供应链网络,其中需要决定的变量有:数量、位置仓库和陪送中心的容量、运输线路以及物料的流动和生产。需求具有不确定性,然而

50、却需要提前做出决策,进行定购和生产。Gupta和Maranas(2003)利用随机规划模型方法们,对运作成本和客户满意度进行了平衡。,还有文献研究跨国公司如何通过转移定价和运输成本的分配,实现全球化协调,获取最大化全球税后利润。Vidal和Goetschalckx(2001)用线性规划模型解决了这一问题。Nagurney、Dong和Zhang(2002)给出了一个供应链均衡网络模型。首先他们识别出网络结构,然后给出均衡条件,根据均衡条件可以得出均衡。,25 其他研究领域及最新研究方向关于对供应链进行再设计,以实现更平稳、更迅速的反应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Berry等对用来改善供应链绩效的基于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