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型制玉器第五组作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型制玉器第五组作业.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动物型制玉器,玉猪龙,红山文化 高16厘米 最宽11厘米 内径2.7厘米 厚2.3厘米北京市文物公司藏玉猪龙整体呈C形,口微张,兽首肥大,双耳竖立,吻部前突,鼻尖以阴刻线饰多道皱纹,背部对穿双孔。在出土和传世的此类器物中,绝大部分已发表的同形器高均在15厘米以下。该器对研究和认识红山文化玉器具有重要价值。,玉鸡心佩,汉代(前206-公元220)长10.2厘米 宽8.3厘米崇文区永外关厢市运输公司十二工地出土鸡心佩是韘的俗称,最初为射箭时用来护指的工具。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逐步演变成多种多样的韘形玉佩。汉代玉韘作为佩饰得到很大发展。,玉凤形佩,商代(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长13.2厘米 宽7
2、.4厘米佩玉质白润,经浸蚀局部泛黄褐色晕斑。用丝锯镂空线刻,呈回首长尾夔凤形,周边为齿状,有四个单面钻成的小孔。两面纹饰相同,精巧写实。,青玉龟巢荷叶佩,金代(1115-1234)长10厘米 宽7厘米 厚1.3厘米北京丰台乌古论窝论墓出土佩为青玉质,温润细腻。一块玉料对剖制成。以浮雕、透雕技法琢出荷叶、茨菰及水草纹,单阴刻线示叶脉,纹理清晰。荷叶中心各凸琢一只伸头相向爬行小龟,以双阴刻线琢出六角形甲纹。背面仅以粗犷的刀工琢刻出枝梗。古代将这种纹饰称为龟游,寓祥瑞之意。这对玉佩构思严谨,造型生动,镂刻精细,抛光极好。据墓志知墓主为乌古论窝论,葬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距今有八百余年。这是北
3、京地区首次发掘的有明确纪年的女真族贵族墓,它是研究金朝历史和玉器发展史极难得的珍贵,青白玉双孔雀图饰,北宋(960-1127)长6.8厘米 宽8厘米玉饰青白玉质,细润无瑕。采用浮雕和透雕技法琢磨三层纹饰。正面是双孔雀,上下交错依附在山石旁。以单阴刻线琢孔雀羽毛、尾翎。背面光素,但有琢磨遗痕及四组对穿孔,可缀系。,白玉鸳鸯柄圆盒,宋代(960-1279)通高9.5厘米 直径7厘米1962年北京密云县清代乾隆墓出土圆盒白玉质,润洁细腻,局部有浸蚀后的黄色绺纹。盒上立雕一对鸳鸯,口、胸部相连。以均匀的细阴刻线琢出冠、眼、羽毛。盒为子母口,鸳鸯却是平剖为二,打开时分为两对鸳鸯。出土后仍光亮鉴人。,白玉
4、绶带鸟衔花佩,金代(1115-1234)直径6厘米 厚约0.5厘米北京丰台乌古论窝论墓出土佩为白玉质,润洁细腻。镂空雕琢出五瓣形花朵、花蕾、枝叶,叶脉清晰,叶齿整齐。单阴刻格子纹示丰满的羽毛。背面碾琢粗犷,光素。器物造型新颖,琢刻碾磨精细,抛光甚佳,青白玉鹭鸶衔莲荷叶形卣,清代(1644-1911)通高21厘米 宽12.5厘米卣为青白玉质,温润光亮,用镂雕、浮雕技法琢制,以一片硕大肥厚的荷叶翻卷成卣身,周围饰以荷叶、花蕾、莲蓬,盘曲的粗茎及藕节巧作成底,卣盖作成向下翻卷的荷叶,盖钮雕成一只衔荷花的鹭鸶,以一条活链相连。,青白玉龙首螭纹带钩,明代(1368-1644)长14.5厘米 宽3.1厘米
5、宣武区右安门外明代万通墓出土明清时期玉带钩的用途由实用的腰带扣,演变为装饰性的玩赏之物。造型趋于统一,以龙首玉带钩为主流。工艺上明代较粗宽,清代较细腻,光亮度高。特别是清代还出现了较多的翡翠龙钩。此件带钩青白玉质,带土沁,为苍龙教子图纹样,龙首为钩,钩背上浮雕一子螭,阴刻细毛发飘拂,圆钮上附一金别子。墓主万通是万贵的弟弟,万贵的长女为明宪宗宠妃,正因为这种戚族关系,万贵及其兄弟辈都封官加爵,显赫一时。,青白玉花鸟纹嵌饰,元代(1271-1368)长8厘米 宽6.7厘米嵌饰为青白玉质,润泽洁净。镂雕三层交错的花梗、凌霄花、花蕾及凤鸟纹,细部用阴刻线装饰。,白玉鹌鹑盒,清代(1644-1911)高
6、6.5厘米 长7.5厘米 宽4.5厘米,白玉螭龙纹带扣,明代(1368-1644)通长13厘米 扣直径6.5厘米1962年密云清代乾隆皇子墓出土带扣白玉质,细润光亮,纹饰中有土锈,用整块玉套雕而成,分子扣和母扣。正面镂雕两只盘螭,中心宝珠上螭绕珠而行,宝珠背面凸起一圆柱为钮,方形玉扣上浮雕一兽,并把两扣相连,开合自如。带扣琢刻精细,出土后仍有极好的光泽。,玉卧羊形砚滴,玉卧羊形砚滴,汉,长7cm,高5.6cm,口径1.6cm。清宫旧藏。此羊形砚滴青玉质,通身有褐色沁斑,头部尤为严重,被沁蚀成深褐色。羊为立体圆雕,呈跪卧式,昂首挺胸,二圆目平视前方。面部呈三角形,双角回卷,贴于头部两侧。身躯丰满
7、,四肢屈于腹下。胸前、眼下部、面颊及腿弯处皆饰阴刻线,线条细短,排列整齐。玉羊背部有一圆形凹洞,洞上置双兽形圆柱纽盖。此玉羊背上的凹洞及双兽形纽盖和中空的腹部均似明代的制作风格,故此物可能是明代人以汉代玉羊改制而成的砚滴。汉代玉羊多饰有以手工刻出的阴线,线条细短、排列整齐且弯曲有度,一般刻于颈下、身体两侧、腿弯处,这些特征可作为识别汉代玉兽的重要标志和断代的依据。,玉辟邪,玉辟邪,汉,长13.2cm,宽4.8cm,高8.6cm。玉料青褐色,圆雕异兽,卧状,圆目,张口,头顶有角,身有翼,长尾。汉代,造型艺术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动物、人物题材的作品形象生动,取材广泛。其中尤以各种不同形式的异兽最引人
8、注目。这些异兽被赋予了超自然的特性,造型上有很强的气势。目前,在汉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已发现了数件此类玉制作品,传世玉器中也有少量遗存。这件玉异兽形状劲健雄伟,神态凶猛,造型表现力与工艺都有很高的水平,是此类作品中的典型。此物有一定的重量且重心低,可做玉镇使用。,玉卧羊,玉卧羊,汉,高3.1cm,长5cm,宽2.2cm。清宫旧藏。玉羊为圆雕,玉料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羊卧姿,昂首目视前方,眼睛以阴线刻成圆形,外圈加弧线。双角弯曲盘于头后方两侧,颈下及身体两侧以平行的短线饰作羊毛。前足一跪一起,后足贴卧于腹下。玉羊的造型自商代即已出现,汉代时圆雕玉羊的造型已十分准确,多为静态卧形,身体肥硕,背部
9、丰满,短颈,嘴部似榫凸,羊角雕琢细致,大而夸张,一般向下盘旋弯曲,羊身上多有阴线细纹为饰。此类玉羊用作玉镇或陈设品。,玉蝉,玉蝉,汉,长2.9cm,宽2.1cm,厚0.8cm。清宫旧藏。作品为白玉质,有褐色斑,薄片状。扁腹,腹下有纵向的直线纹。长翅,翅上无翼纹。小头,双目凸出于头两侧。玉蝉的使用历史较长,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其后至汉代的各个时期,蝉都是玉质作品中的重要题材。玉蝉的用途主要有两项,一为佩饰,流行于商之前。汉代玉蝉多为逝者口中的含玉,称为“琀”。在逝者口中置玉是古代的一种入葬习俗。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玉琀为一组小牲畜,汉代墓葬中出土了较多
10、的玉蝉,其上多无穿绳挂系之孔,用蝉作琀有祝愿逝者蜕变再生之意。撰稿人:张广文,玉猪,玉猪,汉,其一长11.2cm,高2.9cm,其一长11.7cm,高2.6cm。两件作品所用皆新疆玉,颜色不同,一件玉呈青绿色,另一件玉呈青白色。圆柱状,底面较平,两端略作切削以呈猪首及猪尾的外形,又以粗阴线界出眼、耳、四肢,雕琢简练朴实。这类玉猪在汉代墓葬中有较多的发现,一般都置于逝者手中,为丧葬使用的玉握。在汉代及稍后时代的丧葬礼俗中,玉猪的使用较为流行,其中的一些作品四肢直立,头、臀部隆起,形象较为真实,青白玉辟邪,青白玉辟邪,汉,长13.5cm,高8.5cm。清宫旧藏。玉料青白,表面有桔黄色及赭色斑。雕一
11、兽伏地,爬行状,兽为扁方头,曲颈。从头形看,似虎,头顶有长角,角端分叉,四肢短粗有力,身侧有翼,为前后两组羽组成。中国古代传说中有许多人们想象中的动物,玉、石器中的这些神异怪兽便是依传说演化而出的。辟邪便是极受人们崇敬、在雕塑作品中出现较多的怪兽,其制造往往受多种动物造型的影响。此件辟邪应是以虎为原型加以兽形变化,仅于局部加翼,无鸟身,造型生动,颇具想象力。,玉镂雕虎形剑璏,玉镂雕虎形剑璏,战国末至西汉初,长6cm,宽2.6cm,高2.8cm。剑璏(音卫)黄玉质,虎首前部有褐糖色,身侧有黄色沁斑。器表抛光精细,有很强的玻璃光泽。此件为改制器,上端为一匍匐前行之虎,下部原有纹饰,部分磨去,并开出
12、矩形孔,变为剑璏。虎面狰狞,张口,瞪眼,呈伺机扑杀猎物之态,足尾劲健有力。绞丝尾,已断残。剑璏矩孔的四角处各饰一只兽面,仅眼部突出,眼下均有浅圆槽痕迹,可能是加工过程中遗留之痕。此器经改制后造型十分独特,器身虽留下较多的加工痕迹,但因虎的形态显得生动活泼,精细的抛光使器物润滑光亮。,玉狮,玉狮,唐,长6cm,宽4.5cm,高1.5cm。清宫旧藏。狮白玉制,略有绺裂。狮圆雕卧式披发,发呈多绺的螺旋状,环眼,阔嘴,四肢伏于地,肘部带有螺旋纹,尾自身后上冲,亦带有螺旋纹。陕西西安法门寺地宫中出土有与此兽形象相同的唐代三彩作品,足证此作品为唐代所制。此作品可使我们了解唐代玉兽造型中肘部饰螺旋纹的状况。
13、撰稿人:张广文,白玉卧虎,白玉卧虎,明,长5.6cm,宽2.2cm,高1.1cm。清宫旧藏。虎用白玉琢制,卧伏形。长尾前伸贴于体侧。用宽深的斜坡线条表示身、尾斑纹的虎形玉雕作品始见于湖北天门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历商、周而不衰,汉、元时期偶见于虎钮印章,其后至明、清均甚为稀少。考古出土的虎形玉雕均较薄小,多用作佩饰。,青玉带皮异兽,明,长8.2cm,高4.1cm。,青玉三阳开泰,青玉三阳开泰,清,高9.5cm,长18.2cm,宽10.5cm。整器圆雕3只羊,青玉质地,玉色青白。羊一大二小,大羊侧卧于地,左前肢支踏于地上,其余三肢曲起收于腹下,抬首转向左侧,口衔竹叶。大羊左侧以竹叶铺地,其上卧伏
14、两只小羊,一小羊居前,侧头转向大羊,右前肢踏地,似欲从大羊口中取食,另一小羊紧伏于大羊身后。三羊皆有角,角上有节。以三羊为饰,寓意“三阳开泰”。,白玉卧羊,白玉卧羊,清,高5.8cm,长10.2cm。此羊白玉质,玉质上佳,无杂质,莹润如凝脂。羊呈卧形,昂首望天,口紧闭,耳下垂,双角向后弯曲。腮下、耳后及尾部边缘有细刀琢刻的短阴线,以示羊毛。羊身其余部分光素无纹饰。清代玉羊与前代风格略有区别,着重于动态的表现,且比前代更加写实,造型准确,骨骼、肌肉加以突出的表现。此白玉羊造型简洁明快,刀工精湛,打磨润泽,更因其质地洁白无瑕,使羊之温顺的性情与肥美的体态得以极好的展现。,青玉异兽砚滴,青玉异兽砚滴
15、,清,高9.3cm,长16.5cm。清宫旧藏。砚滴青玉质,利用玉斑圆雕作异兽形,兽背上驮有一水注,为贮水口,圆形水注上又雕饰小兽。此器造型别致而又不失工整,为清宫造办处玉,白玉双蟹,白玉双蟹,清,高3.6cm,长16.8cm,宽11cm。以白玉圆雕相对的二蟹,双鳌各夹持芦花、芦穗一枝。背甲玉色略青。二夹传芦谐音“二甲传胪”,意寓科举及第。据史记索引,上传语告下为胪。科举时,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唱名叫传胪。传胪之制始于宋代,进士在集英殿宣唱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唱,由閤门承接,转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皆齐声传名而高呼,称为传胪。至明代,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至清则专称二甲第一名为传胪。
16、除玉器外,二甲传胪之装饰题材还见于明、清时期砚墨、镇纸等文房用品及瓷器、竹木牙雕等器物之上。,田黄石卧虎,田黄石卧虎,清,杨玉璇雕刻,通高3.6cm,长6.7cm,宽3.5cm。虎用田黄石雕琢,卧伏形,弓身,目视前方,似有蓄势待发之意。周身刻画细阴线表示毛发。耳后近背部有阴刻行楷“玉璇”二字款。田黄为寿山石之一种,产自水田,色黄,故名。以柑橘黄、金黄为上品,枇杷黄、桂花黄次之。田黄与芙蓉石、鸡血石号称中国“三大印石”。杨玉璇是明末清初著名工匠,他善雕寿山石,刀工精湛,清代康熙年间曾供职清宫造办处。,青玉双猴,青玉双猴,清,长12.9cm,宽11cm,高10.2cm。,玛瑙卧莲鸳鸯,玛瑙卧莲鸳鸯,清,高8.5cm,长15.2cm,宽10.7cm。作品为白、褐双色玛瑙质。运用镂雕、巧作等技法将料中的白、褐两色分别进行圆雕,形成两只鸳鸯衔莲嬉戏的喜庆图案。下配荷叶形红木座。巧作,也称俏色,主要是利用材料本身的不同颜色进行加工。玉俏色最早见于商代,如安阳小屯商代遗址曾出土两件俏色玉龟。唐代以后,特别是清代,巧作技艺更加成熟。由于玛瑙自身具有丰富的纹理和色彩,施以巧作,魅力更显独特,所以历代留下不少玛瑙巧作的作品,如唐代用缠丝玛瑙雕成的牛首杯、明代红白玛瑙李白像以及清代的本件作品,均展示了玛瑙俏色作品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