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05010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279.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温病条辨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景源,清代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一书,刊刻于1813年,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这部书问世迄今已经有二百年,因其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指导意义,所以一经刊行,就传播到大江南北,被广大医家所称誉、效法。至今,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被视为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文献。,但是因为它体例独特,内容纵横交织,初学者往往难于掌握要领。笔者谨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这部书及其作者的学术思想进行简要评介,以供同道参考。,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及 成书的时代背景,温病条辨的作者吴瑭,字配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生于公元1758183

2、6(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在他19岁时,由于父親病故,因而“愧恨难名,哀痛欲绝,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于天地间”,于是就立志攻读医书。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深受张氏思想的启迪,于是“慨然弃举子业,专事方术”。四年之后,他的侄子患温病,请了不,少医生诊治,多用辛温发散药物,终因治不得法而夭亡。吴鞠通当时因初学医,“未敢妄赞一词,然于是证,亦未得其要领”。由此,更激励他深入研究关于温病辨证论治的问题。又过了三年,他来到北京,在检校四库全书的过程中,看到了明末吴又可所著的温疫论一书。他认为吴又可“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然而“细察其法,亦不免支离,驳杂,大抵功过两不相掩,盖用心良苦,而学术

3、未精也”。于是他“又遍考晋、唐以来诸贤议论”,认为“非不珠壁琳琅”,但“求一美备者,盖不得”。对于晋、唐以来,直至当时温病学说未能得到大发展的原因,他认为“其故皆由不能脱却伤寒论兰本”。也就是说,是由于未能摆脱伤寒论的框框所致。他赞赏王履、吴又可大胆突破伤寒论的束缚,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所做出的,努力,但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他说:“至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吴又可力为卸却伤寒,单论温病,惜其立论不精,立法不纯,又不可从。”他非常拥戴叶天士,认为叶氏“持论平和,立法精细”,但也指出了缺憾:“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

4、不深究。”由他这些话可以看出,在吴氏,所处的时代,经过历代医学家的努力,温病学派已经逐渐脱离伤寒论的框框而向前发展。但是当时并没有一部系统研究温病学的专著,温病学说也还未被广大医家所接受。叶天士在温病学方面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没有得到推广,当时医界的多数人还是沿袭伤寒法治温病,因此用药杂乱,收效甚微,这也就促使吴鞠通下定了发愤著书的决心。,他说:“癸丑岁(1793年),都下温疫大行。诸友强起瑭治之,大抵已成坏病,幸存活数十人,其死于世俗者,不可胜数。呜呼!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因有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间附已

5、意,以及考验,合成一书,名曰温病条辨。”这部书完成于1798年,刊刻于1813年。可以说,吴鞠通是由于,不满于当时医界沿袭伤寒法治疗温病的时弊而潜心攻读历代名家著作,吸取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才写成了温病条辨这部温病学专著的。从某种意义来讲,可以说它是一部愤世之作,也是一部温病学的集大成之书。吴鞠通平生著作除温病条辨外,现在所能见到的还有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从他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在中医学理论上有相当高深的造诣,临床经验也非常丰富。他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都曾做过深入的研究,而且有很多独到的精辟见解,对后世诸多名家的著作也涉猎极广。他既能吸

6、取前人的长处加以发挥,又不盲从,对前人错误观点的批评有很多地方是恰中要害的。,关于吴鞠通的治学态度和为人品格,他的友人曾有所评述。汪瑟庵说他“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稀古人,虚心而师百氏”(温病条辨汪序)。征保说他“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乎仲景。其临证也,虽遇危疾,不避嫌怨。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其用药也,随其证而轻重之,而功若桴鼓”(温病条辨征序)。,这些评价,虽然难免有溢美之辞,但与吴鞠通本人著作的内容对照来看,确实也反映出他学识渊博,学有所宗,临床经验丰富和性情刚正,不人云亦云的品格。吴鞠通之所以能著成温病条辨这部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除了

7、他本人的勤奋努力之外,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环境来看,吴氏生活在清代中期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即所谓“康乾盛世”。这个时期,清帝国的政权相对稳定,比较重视发展文化,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定,这就为文人、学者读书学习,致力于研究工作和著书立说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卷帙浩繁的丛书相继问世。吴鞠通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机会“来遊京师,检校四库全书”,能够从中看到历代医,家的著述。这不能不说对开阔他的视野,奠定他进一步深造的基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学术氛围来看,在中医学的学术上,自金、元、明代直至清初,经过刘完素、王履、

8、吴又可、叶天士等医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倡导,温病学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逐步脱离伤寒论的束缚而有自成体系的趋势。特别是叶天士的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的问世,对温病条辨的成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正如吴氏自己在温病条辨凡例中所说:“瑭故历取诸贤精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为是编之作。诸贤如木工钻眼,已至九分,瑭特透此一分,做园满会耳。”从临床机遇来看,由温病条辨和吴鞠通医案中也可以看出,吴氏一生治疗过大量的温病患者,因此他有机会在临床观察中深入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情况,总结温病的辨证论治规律,这也为他著书立说提供了,可靠的实践依据。由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吴鞠通是一位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在实践中探索的

9、伟大医学家。他在当时有利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了前人的理论和经验,但又不落窠臼,能结合自己的丰富实践经验而有所创见。他花费了数十年的精力,终于著成了温病条辨这部集温病学之大成的专著,从而丰富了中医学宝库的内容,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财富。,二、温病条辨的体例及 编写特点,1.温病条辨的体例全书分为七卷(1)卷首原病篇(引经十九条)。“历引经文为纲,分注为目,原温病之始”。(2)卷一上焦篇(法五十八条,方四十六首)。“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3)卷二中焦篇(法一百零二条,方八十八首,外附三方)。“凡温病之属中焦者系之”。(4)卷三下焦篇(法七十八条,方六十四,首,图一首)。“凡温病之属下焦者系之”

10、。三焦篇共二百三十八法,一百九十八方。(5)卷四杂说。“杂说、救逆、病后调治”,收入短文18篇。(6)卷五解产难。“专论产后调治与产后惊风”,收入短文17篇。(7)卷六解儿难。“专论小儿急、慢惊风,痘证”,收入短文24篇。卷四、卷五、卷六共收入短文59篇。,2.温病条辨的编写特点(1)是书仿效张仲景伤寒论作法,以条文分证,使读者便于记诵,故名曰“条辨”。又于条文后自加分注,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并免后人妄注,曲解原意。(2)是书“往往义详于前而略于后,详于后而略于前”,阅读时须“前后互参”,才能全面深入理解。,(3)是书主要内容在三焦篇。其结构特点是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六经辨证与卫气营

11、血辨证穿插于三焦各病之中。下面把这四者在书中的作用分别一一介绍。,三焦辨证在温病条辨中的作用 书中的三焦篇以三焦辨证为“纲”,纵贯全文。实质上是以三焦来划分病变部位,作为定位诊断:上焦心、肺病变;中焦脾、胃、大肠病变;下焦肝、肾病变,从而按温病侵袭人体的部位分为上焦温病、中焦温病、下焦温病三类不同的证候群。每一类证候群中,都包含了多种不同的证候。,三类证候之间,又有由上至下、由浅入深传变的内在联系。正如吴氏在“中焦篇”第1条分注中所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关于三焦温病的治则,吴氏在“卷四 杂说 治病法论”中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

12、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这就明确地指出:病在上焦,用轻宣药物治疗,以举邪外出;病在中焦,治法虽有多种,但总的原则不外祛除邪气,调整脏腑升降功能的平衡;病在下焦,肝血肾精受损,往往见虚风内动之证,治疗要用质重潜镇的药物,以息虚风。这段文字虽然简洁,却为治疗三焦温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病名分类在温病条辨中的作用 在三焦篇中,吴氏以病名为“目”,把各种温病分门论述。实质上是依据各种温病的病因有别,治法有异,把它们按照病变的性质归纳为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作为定性诊断。凡因温热邪气致病的,都属温热病范畴;凡因湿热邪气致病的,都属湿热病范畴。,风温、温热(春温)、温疫、温毒

13、、冬温五个病为一门。这五个病的病因都属温热邪气,所以都属温热病范畴。暑温、伏暑为一门,病因有温热邪气与湿热邪气两种。因为其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及治法也都有所区别。感受暑热邪气而发病的称为暑热病,属温热病范畴;感受暑湿邪气而发病的称为暑湿病,属湿热病范畴。,吴氏在“上焦篇”第35条中说:“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吴氏这段话的用意在于强调暑病应当分为暑热病与暑湿病两类,二者不可混同。在“上焦篇”中,暑温与伏暑虽然分为两门,但吴氏在伏暑病名下加了按语,,“按: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治法须前后

14、互参,故中、下焦篇不另立一门”。湿温为一门,病因是湿热邪气,属湿热病范畴。三焦篇中都载有寒湿病,“上焦篇”与湿温同列为一门,中、下焦篇另列一门,实际上寒湿病并不属于温病的范畴,但是它与湿温病都有湿邪为患,临床表现也有疑似之处,所以附入篇中与湿温对照,以示鉴别。,正如吴氏在“上焦篇”第49条分注中所说:“载寒湿,所以互证湿温也。以见湿寒、湿温不可混也。”另外,“中焦篇”与“下焦篇”湿温门中都有“疟痢疸痹附”,这四种病虽然不是湿温病,但因为多是感受湿热邪气而致病,也属温病的范畴,所以在湿温门后附带提出。又因为前人对这四种病论述较多,所以书中不再详述。温疟为一门,大多属温热病范畴,,其中肺疟属湿热病

15、范畴,因为温疟主要是上焦证候,所以仅在“上焦篇”中列为一门,中、下焦篇不再列出。秋燥为一门,论述温燥病的辨证论治。其病因是燥热邪气,属温热病范畴。“上焦篇”中附有补秋燥胜气论,是讲凉燥为病的,实际上不属温病范畴,但可以与温燥病对照分析。上述内容可以归纳为下表。,温 病 分 类 表,由以上所述及表格中可以看出,吴鞠通把温病按病名分类的用意,是在于强调每个病种各自的临床特点,也就是个性。把这些病种按病变的性质归纳为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可以说是对这两类温病的定性,同时也突出了这两大类温病各自所包含的几种温病的共同特点与共同证候,也就是共性。也可以说是为了执简驭繁,突出辨证论治,并避免了在书中各病种

16、之间相同证候的相互重复。,六经辨证在温病条辨中的作用 在三焦篇各病证中,多处提到六经辨证。目的是以六经统括其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病变所在脏腑的定位诊断。如:太阴温病指病变在上焦手太阴肺或中焦足太阴脾;少阴温病指病变在上焦手少阴心或下焦足少阴肾;厥阴温病指病变在上焦手厥阴心包或下焦足厥阴肝;阳明温病指病变在中焦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卫气营血辨证在温病条辨中的作用 在三焦篇各病证中,也常常穿插卫气营血辨证。其作用是以卫、气、营、血来标明热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传变层次,用来划分病变浅深轻重的四个不同阶段。卫分证,标志邪气在表,邪浅病轻;气分证,标志邪气入里,正邪相争激烈,多见里热炽盛;营分证、血分

17、证,标志邪气深入,消耗血中津液,或耗血动血,病势危重。卫分证与气分证属功能失常的,阶段;营分证与血分证属营养物质损伤的阶段。由书中可以明显看出,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用于辨温热病,而在湿热病中就很少提及。总而言之,温病条辨中的三焦辨证,是用来划分病变部位,把温病分为三类不同的证候群,并标示出温病由上至下传变的内在联系。病名分类的目的,是根据病变的性质,把多种不同名称的温病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别加以定性,同时也便于执简驭繁,,这是一种由杂返约的分类方法。六经辨证,是用来判定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的。可以说,三焦辨证是粗线条、大范畴的定位诊断;而六经辨证则是细线条、具体脏腑经络的定位诊断。卫气营血辨证

18、,是用来划分病变浅深轻重的四个不同阶段的。三焦辨证、病名分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四者相互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特的分类辨证体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正是温病条辨这部著作编排结构的主要特点。,三、温病条辨的主要内容及 其学术思想的核心,温病条辨一书的主要内容在三焦篇。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各种温病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病与湿热病两大类别,分别论述它们的辨证论治,在这里把它的主要内容及学术思想的核心简要地加以概括讲述。,1.温热病 纵观三焦篇有关温热病的全部内容,虽然上、中、下三焦的证候类型繁多,治疗方药有异,但自始至终以温热邪气损伤阴津为主要特点。因此,治疗上始终以泄热存阴为目的。,(

19、1)上焦篇 第3条说:“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本条讲述了太阴温病初起邪袭肺卫的临床特点,并从脉象上与伤寒初起做出鉴别诊断。它是“上焦篇”第1条所说的三焦温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的具体证候,是感邪即发的新感温病的发端。,以下各条,是论述上焦温热病各证候的辨证论治,可以归纳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大类型。温热病初起,温热邪气侵袭太阴卫分,导致卫外失司,肺失宣降,治疗用辛凉轻解法,以清解表热,宣畅肺气。其中以卫外失司,发热,微恶风寒为主症者,用辛凉平剂银翘散;以肺失宣降,但咳为主症者,用辛凉

20、轻剂桑菊饮。温燥犯肺,以燥热伤津为主要特点者,治疗用清润宣降法,方用桑杏汤。,太阴卫分热邪未解,内传入太阴气分,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相争,人体功能活动亢奋,以高热恶热,面赤,大汗出,渴喜冷饮,喘急鼻搧,舌红苔黄燥,脉浮洪有力为主症者,治以清热生津,达热出表,方用辛凉重剂白虎汤。如果热邪耗气伤津,热邪仍盛而津气已伤,就要清热与扶正并施,方用白虎加人参汤。如果持续高热,大汗不止,导致津气,欲脱,治疗要益生气津,敛汗固脱,方用生脉散。其余各方,如清燥救肺汤、栀子豉汤、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黄芩黄连方、翘荷汤等,都属清泄气热的方剂。如果气分热邪已解而津液损伤,或发热,或咳,或渴者,应以甘寒清热生津为法

21、,方如沙参麦冬汤、雪梨浆、五汁饮。总的来说,气分证类型虽多,组方虽各有不同,但是都不外乎以清泄气热为法。,热邪深入手少阴营分,消灼血中津液,热邪盛而营阴伤,以身热夜甚,躁扰不寐,口反不甚渴,舌红绛为主症者,治疗用清营养阴,透热转气法,方用清营汤。如果卫营同病,卫有邪阻,营有热逼,使血液瘀于皮肤表面的血络中而发疹者,治疗要清透卫营与凉营养阴并施,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方。如果见气营两燔,治疗要清气与清营并施,,用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热邪内陷手厥阴心包,灼液成痰,痰蒙热扰,以神昏谵语,舌蹇肢厥为主症者,治疗要清营养阴,豁痰开窍,方用清宫汤或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22、热邪深入血分,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往往导致血不循经,溢出脉外而见各部位出血,治疗要凉血散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如果见血从上溢,口、鼻出血,用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如果是气血两燔,血溢脉外,瘀于皮下而发斑,治疗要清气凉血化斑,方用化斑汤。,综观“上焦篇”温热病的条文,可以看出,尽管病情有浅深轻重的区别,温热邪气有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的不同,治疗方法有清解表热、清泄气热、清营透热、清热凉血之分,但是因为都属无形之热,所以总起来说,治疗原则可以统称为清法,清热就可以保津。如果津液耗损较重,可以在清热之中加入甘寒生津之品。清法,是“上焦篇”论述的重点。,(2)中焦篇 第1条说:“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

23、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本条紧接“上焦篇”,引出“中焦篇”的证候,是承上启下之文,论述了上焦太阴气分,热邪不解,传至中焦阳明气分的证治。灵枢经脉说:“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可见手太阴肺与足阳明胃有经脉相联,所以上焦太阴气分的无形热邪不解,势必顺传中焦,导致足阳明胃无形热盛,论其治疗,仍然要清泄气热。因为白虎汤中的主要药物石膏、知母既清肺热,又清胃热,所以仍然要用白虎汤。由此可见,白虎汤是两解太阴、,阳明气分无形热邪,泄热保津

24、的重要方剂。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所以阳明病多属里实热证,临床见一派高热之象。但因为又有热邪在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的区别,所以证治又大不相同。如果肺胃高热不解,大汗不止,津液大伤,导致大肠燥热,传道失司,热邪与糟粕相炼成实形成有形热结,再用白虎汤清热,就无异于扬汤止沸,必须用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从临床表现来看,阳明温病虽然有相同症状,但又有无形热盛与有形热结的不同反映,本条从脉象加以区别,实际上是以脉象论病机。无形热盛,里热蒸腾,气血涌越,所以“脉浮洪躁甚”,治疗用白虎汤清泄气热;有形热结,燥屎内壅,气机阻滞,气血内闭,所以“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治疗用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至

25、于有形热结的证候还应当见腹满痛拒按等症状,以大承气汤之方测其证就可以知道,所以条文中省略未述。简而言之,把本条内容与“上焦篇”联系起来分析,可以概括为:上焦手太阴肺的气分无形热盛用白虎汤中焦足阳明胃的气分无形热盛仍然用白虎汤中焦手阳明大肠的气分有形热结用大承气汤。中焦篇其余各条,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阳明气分热盛波及到其它方面,但还未形成腑实证,治疗也用清法。方剂如:减味竹叶石膏汤、黄连黄芩汤、冬地三黄汤、小陷胸加枳实汤等。如果中焦气分无形热邪深入营分、血分而引起营分证、血分证或气营两燔证、气血两燔证,治法同“上焦篇”,仍然用清营养阴,透热转气法,或凉血散血法,或清气凉营法,或

26、清气凉血法。,另一种类型是,阳阴腑实,有形热结,治疗用下法,这部分内容是“中焦篇”论述的重点。书中根据有形热结的轻重缓急程度,分别论述了苦寒急下的大、小、调胃承气汤三个方剂的运用。在这个基础上,又根据有形热结的各种兼症、变症的不同情况,讲述了六个新组制的通下方剂的具体运用。一是下后邪气未尽,阴津耗损,邪气复聚,又成腑实,用护胃承气汤滋阴清热通下。,一是应当用下法而未及时攻下,迁延时日,以致实邪未去而气阴大伤,用新加黄龙汤攻补兼施。一是阳明腑实又兼痰热壅肺,肺与大肠同病,用宣白承气汤宣肺化痰与攻下热结并施。一是阳明腑实又兼小肠热盛,大、小肠同病,用导赤承气汤清泄小肠与攻下热结并施。一是阳明腑实又

27、兼痰热蒙蔽心包,用牛黄承气汤清心豁痰开窍与攻下热结并施。一是阴津亏损,液枯肠燥,,“无水舟停”,用增液汤滋阴润下,如无效,再用增液承气汤滋阴与攻下并施。以上六个方剂是吴鞠通在伤寒论三个承气汤的基础上,针对温病的不同情况,对下法的灵活运用,也是对伤寒论下法的一大发展。另外还讲述了阳阴腑实兼痰热结胸证用承气合小陷胸汤治疗,以攻下与清化并施。阳明热结发黄证用茵陈蒿汤治疗,以通利大、小便,泄热降火。这类方剂也属下法范畴。,再一种类型是,使用攻下法之后,阳明有形热结已去而无形热邪仍存,或津液未复的善后治疗。方剂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银翘汤、清燥汤、栀子豉汤、益胃汤、雪梨浆、玉竹麦门冬汤、牛乳饮等。如

28、果见下后疹续出,是腑实已去,气血宣畅,已被逼入营分的热邪外达的反映,治疗要清透与凉营养阴并施,方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大青叶元参丹皮汤。,综观“中焦篇”温热病的条文,可以看出,温热邪气在中焦气分,属无形热盛的,用清泄气热法,以清热保津;属有形热结的,用下法,以急下存阴。下法,是“中焦篇”论述的重点。,(3)下焦篇 第1条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本条紧接“中焦篇”,引出“下焦篇”的证候,是承上启下之文,论述了中焦阳明气分有形热结之证不解,深入下焦,,

29、吸灼真阴,土燥水竭,必然导致肝血肾精大亏的真阴耗损证。中焦阳明气分有形热结证与下焦真阴耗损证,二者虽然都有燥热与阴伤的表现,但虚实却判然有别,本条是以热型与脉象作为鉴别的标准。中焦阳明气分有形热结的腑实证,是以燥热为主,症见高热而“脉沉实”,无论是否用过下法,都必须用下法以急下存阴。而下焦真阴耗损证,则症见“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脉虚大,是指轻取浮大而重按空虚,是因为真阴亏损而致心阴虚,脉中阴津不足,阴不敛阳,阳气虚浮所致,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也是阴虚内热的表现。所以必须用加减复脉汤以滋阴复脉,兼清虚热,这是“下焦篇”的首方,篇中有7条都是讲这个方剂的适应证。篇中的救逆汤、一甲复脉汤

30、、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方,都是由这个方剂加减化裁而来的,统称为“复脉辈”。,“下焦篇”还有小定风珠方,也属同类方剂。这类方剂都是由大队滋补之品组成,纯属滋阴法,必须以真阴耗损为主症者才可以使用,如果热邪仍盛者切不可滥用,以防闭门留寇。正如吴氏在本篇第17条所说:“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以上的证候与方剂是“下焦篇”论述的重点。“下焦篇”其余各条,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真阴耗损而热邪犹存,治疗要清热与滋阴并施。方剂如:黄连阿胶汤、青蒿鳖甲汤、竹叶玉女煎、连梅汤。另一种类型是,热邪深入下焦与血互结,形成瘀血停蓄的证候。这类证候多属实证,治疗要泄热行瘀。方剂如

31、: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加减桃仁承气汤等。,再一种类型是,下焦温热病治疗后,邪气退而未尽,或邪气已退,但阴液已伤,或阳气已伤,或气阴两伤各证候的善后调理法。方剂如:桃花汤、桃花粥、护阳和阴汤、加减复脉汤仍用参方、半夏汤、桂枝汤、小建中汤、五汁饮、牛乳饮、益胃汤、三才汤、专翕大生膏等。,综观“下焦篇”温热病的条文,可以看出,论述的重点是温热邪气深入下焦肝肾,导致真阴耗损,治疗用滋阴法。滋阴法,是“下焦篇”论述的重点。总而言之,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讲述的温热病,沿上、中、下三焦传变,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入深发展,在传变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温热伤阴这一特点。,在治疗上,上焦用清法,

32、清热以保津;中焦无形热盛仍用清法,有形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以滋阴法为主。三焦温热病的治疗,都以泄热存阴为原则。可以说,温热伤阴与泄热存阴,是吴鞠通对温热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核心。温热病传变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治疗原则可以归纳为下面的简表。,温热病传变规律与治疗原则简表,另外,吴鞠通对温热病的治疗禁忌也很重视,他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忌辛温发汗。如“上焦篇”第4条银翘散方论中说:“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上焦篇”第16条也说:“太阴温病,不可发汗。”一是忌淡渗利尿。如“中焦篇”第30条说:“温病小便不利,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一是慎用苦寒药。如“中焦篇”第31条说

33、:“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从这些方面,也充分体现出了吴氏治疗温热病处处注意保护津液的学术思想。,2.湿热病 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暑温、伏暑中属于暑湿病的证候与湿温病一同归入湿热病范畴。因为其病因是湿热邪气,湿热熏蒸,弥漫表里,初起卫分与气分的界限并不明显,在湿热未化燥的阶段,一般又不入营分、血分,往往始终留连气分,所以用卫气营血辨证很难标示湿热病的传变发展规律。而湿是重浊,之邪,有自上流下的特性,三焦辨证恰恰能清楚地标明湿热邪气由上至下的传变途径,所以书中论述湿热病很少用卫气营血辨证,而是以三焦辨证为纲领。综观三焦篇中湿热病的内容,始终突出湿邪弥漫,阻滞气

34、机这一特点,治疗上则强调祛除湿浊,宣畅气机,湿祛则热不独存。,(1)上焦篇 第43条说:“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三仁汤主之。”本条讲述了湿热邪气在上焦的临床表现及治法。湿邪困阻上焦,肺气失宣,表气不畅,则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湿阻脾胃,升降失司,所以见胸闷,不饥。,临床见症虽多,但都是因为湿邪困阻,肺气失宣所致,所以治疗用轻宣肺气,化湿泄浊法。正如吴氏在本条分注中所说:“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其它如新加香蕾饮、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方等,也都属这类方剂。如果属热重于湿者

35、,则以清热为主,兼以祛湿,方剂如白虎加苍术汤。,(2)中焦篇、下焦篇 湿热邪气在中、下焦,主要临床特点是湿困脾胃,升降失司,三焦气滞,小便不利,治疗要以辛开苦降,宣畅气机,健脾开胃,淡渗利湿为组方遣药的原则。就是吴氏在“中焦篇”第59条分注中所说的“以升降中枢为要”,以及在“中焦篇”第63条分注中所说的“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腑通而热自清矣”。,因为湿热病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区别,所以在药物配伍上也有不同变化。治疗湿重于热,用辛温、苦温、淡渗三类药物相配,以祛湿为主,从湿中泄热。方剂如:茯苓皮汤、一加减正气散、二加减正气散、三加减正气散、小半夏加茯苓汤、二金汤、

36、厚朴草果汤、滑石藿香汤、宣清导浊汤等。治疗湿热并重,用辛温、苦温、,苦寒、辛寒、淡渗药物相配,祛湿与清热并重。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杏仁滑石汤、人参泻心汤、黄芩滑石汤、宣痹汤、薏苡竹叶散、加减木防已汤、茵陈五苓散、草果知母汤等。治疗热重于湿,要以清热为主,佐以祛湿之品。方剂如: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三石汤、杏仁石膏汤、加味白头翁汤等。,总而言之,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讲述的湿热病,在沿三焦传变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湿邪弥漫,阻滞气机这一特点。在治疗上,上焦用轻宣肺气,化湿泄浊法;中焦用辛开苦降,宣畅气机,健脾开胃法;下焦用淡渗利湿法。三焦湿热病的治疗,都以祛除湿浊,宣畅气机为

37、原则。吴氏对上、中、下三焦湿热病的治法,可以用开上、畅中、渗下六个字来概括。,也可以说,这是吴鞠通对湿热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核心。另外,因为湿热邪气有弥漫三焦的特点,所以治上焦要兼顾中、下焦,治中焦,要兼顾上、下焦,治下焦也要兼顾上、中焦。综合剖析书中治疗湿热病各方剂的配伍,可以明显看出处处兼顾三焦的特点,而且以用杏仁、滑石、通草三味药相配,通利三焦水道为用药特长。,湿热病传变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治疗原则可以归纳为下面的简表。湿热病传变规律与治疗原则简表,另外,吴鞠通对湿热病的治疗禁忌也很重视,他在“上焦篇”第43条中明确地提出了治疗湿温的三禁。一是忌辛温大发汗,以防鼓动湿邪,内蒙心包,上蒙清窍。

38、他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一是忌苦寒峻下,以防损伤脾阳。他说:“下之则洞泄。”一是忌滋腻壅补,以防阴柔敛邪助湿。他说:“润之则病深不解。”,综上所述,温病条辨以三焦为纲,标明了多种温病的各类证候。以条文形式论述了各类证候的辨证论治,并在条文后自加分注、方论,以分析病机及方药配伍原则。该书理、法、方、药条分缕析,是一部在理论上与临床实践上都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温病学著作。它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四、温病条辨一书中 存在的几个问题,温病条辨一书是一部理法方药系统完整的温病学著作。但是,它毕竟成书于十八世纪末,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受当时学术发展水平和作者学识所限,书中难免存在

39、一些缺点、错误。能够对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对深入研究这部书会有很大帮助。,1.三焦辨证、病名分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四者交错运用的得失 温病条辨的重点内容在三焦篇,它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穿插于三焦各病之中。三焦辨证、病名分类、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四者相互结合,交错运用,构成了一个独特、完整的分类辨,证体系,这是温病条辨在结构编排上的主要特点。但是,吴鞠通对这四者交错运用的各自作用与内在联系却未做明确交待。另外,书中虽然有以卫气营血辨证辨温热病,以三焦辨证辨湿热病的倾向,但也没有明确提出,这些都不能不说是书中存在的缺点。对这样纵横交错的分类辨证体系,纷繁

40、庞杂的内容,如果不反复研讨,深入探究,,是很难掌握其学术特点的。所以不少初学者往往致力于背诵条文,其结果多是虽能全篇背诵,但所获知识凌乱纷杂,仅局限于一证一方之得,而对其学术体系却未必能够得出完整的概念。因而不少人对这部著作做出编排混乱的评论,这种说法虽然有失公正,但却也不无道理。,2.“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的偏差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2条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吴氏在本条分注中说:“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这种说法,不能说全无道理,但是却失于片面。吴氏这句话是从叶天士温热论中“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句话脱化,而来。叶氏原意是说温热邪气侵袭人体,自

41、口、鼻而入,因为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上通于口、鼻,所以温热邪气由口、鼻内侵脏腑,必然首先犯肺。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上受”二字,明确指出了是新感温热邪气致病,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而吴氏的话,从字面上看似乎与叶氏相仿,但是却出现了偏差。这句话之所以不确切,,就在于“凡病温者”的“凡”字。因为温病从发病类型上看,分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两类。新感温病的特点是感而即发,这种类型虽然多“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但也有其它情况。比如暑温就可以不始于手太阴肺而直接侵入足阳明胃或手少阴心。伏气温病的特点是伏而后发,邪气侵袭人体的当时并不发病,而是潜伏于体内,遇适当时机自内而发,,这种类型更未必始于上焦手太阴肺。所以

42、说,“凡病温者”都“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的说法是片面的。正如王孟英对这句话的按语所说:“伏气自内而发,则病起于下者有之。胃为藏垢纳污之所,湿温、疫毒,病起于中者有之。暑邪夹湿者,亦犯中焦。又,暑属火而心为火脏,同气相求,邪极易犯,虽始上焦,亦不能必其在手太阴一经也。”,3.以桂枝汤为全书一方的问题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条说:“太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病是温热邪气致病,如果用辛温药物治疗,势如抱薪投火,必然助热而劫阴,反而会使病情加剧。古人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可见桂枝剂尤其不能用于温病。,关于把桂枝汤作为全书第一方

43、,而且在方中桂枝用量达六钱之多,比伤寒论原方增加了一倍的理由,吴鞠通自己在温病条辨卷四杂说本论起银翘论中说:“本论第一方用桂枝汤者,以初春余寒之气未消,虽曰风温(系少阳之气),少阳紧承厥阴,厥阴根乎寒水,初起恶寒之证尚多,故仍以桂枝为首,犹时文之领上文来脉也。”,这种说法实质上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是“初春余寒之气未消”、“初起恶寒之证尚多”,就属伤寒的范畴,不是温病。如果说是风温,就是感受风热邪气而发病,治疗应当用辛凉轻解法,而桂枝汤断不可用。吴鞠通把桂枝汤列为温病条辨第一方,并加这段说明,并不是他不懂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也并非真的主张用桂枝汤治疗温病,而是违心之说,其中有难言之隐。,在当时的历史

44、条件下,医家多推崇伤寒论,治疗温病也多用伤寒法,温病学派做为不同于伤寒学派的一个新体系而出现,在当时还没有被广泛接受。所以,吴鞠通迫于医界偏见的压力,在倡导温病学说的时候,也不得不借推尊伤寒学派之名,行标新立异之实。究其本心,吴氏对太阴温病初起的治疗,是力斥辛温发汗,而主张用辛凉之剂的。他在银翘散方论中明确指出:“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盖病在手经,徒伤足太阳无益;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而且他在“本论起银翘散论”中也明确指出:“本论方法之始,实始于银翘散。”可见,温病条辨第一方用桂枝汤是假,而用辛凉平剂银翘散是真。,综观全书,前后对照,反复推敲,就可以看出他的本意。

45、虽然如此,但对初学者来说,对吴氏的用心是很难一目了然的,往往容易被他迷惑,因而误人非浅,这不能不说是温病条辨中的一大缺憾。伤寒论第6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吴氏在本条按语开头就说“按:仲景伤寒论原文:太阳病,,但恶热,不恶寒而渴者,名曰温病,桂枝汤主之”。吴氏所引的既不是伤寒论原文,更在文中多加了“桂枝汤主之”一句话,对吴氏这种篡改经文的作法,叶霖说他“售奸欺世,莫此为极”,这种评价虽然未免过于刻苛,但也确实指出了问题的实质。,4.个别条文中治疗方药与证情不符的 错误 温病条辨的条文中所述的证候与方剂绝大多数在临床中都有效验,对临床实践有重大指导意义。但是个别条文中也存在

46、治疗方药与证情不相符的错误。如温病条辨中焦篇第56条说:“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从本条证情来看,“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是属湿重于热,以湿邪为主的证候。神识昏迷,是湿浊蒙蔽心包所致,治疗要辛宣芳化,祛湿开窍,以用温开的苏合香丸,为宜,而吴氏却提出用凉开的“安宫牛黄丸”,应当说是不可原谅的错误。“舌白”却用大寒的药物,必然导致湿邪冰伏而变证丛生。推究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吴鞠通对这个证候并无治愈经验可谈。因为作者受条件所

47、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温病纷繁复杂的各类证候,他未必都有亲身治疗经验。在著述过程中,为了求得系统、全面,在某些方面必然要参照、,引用前人经验。由于没有经过亲身实践的检验,又没有进行深入分析,盲目照搬,就难免出现纰漏。叶霖在温病条辨中焦篇第54条后对其湿温门的各条加以评论说:“此篇湿温,全抄叶氏湿门医案十余条,并未剪裁,惟捏撰方名而已。临证指南一书,本非香岩先生手笔,乃门诊底薄,为诸门人分类刊刻,其获效偾事,不得而知,安能便为不磨之矜式哉?”,这段评论,虽然对吴鞠通有否定过分之处,但对吴氏书中所出现的错误发生的根源,确实分析得合情合理。另外,吴氏所说“先宜芳香通神利窍”,“继用淡渗分消浊湿”的

48、方法也不可取。因为窍闭是湿邪蒙蔽所致,湿不去则窍不能开,所以本证的治疗方法,应当是芳香开窍与淡渗利湿同时并用,才能使湿去而窍开。临床应用,以茯苓皮汤送服苏合香丸为宜。,5.书中个别地方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由于作者的认识水平所限,致使书中个别地方存在着某些唯心主义的成分。如温病条辨下焦篇第11条分注中说:“前人训鸡子黄,佥谓鸡为巽木,得心之母气,色赤入心,虚则补母而已,理虽至当,殆未尽其妙。盖鸡子黄有地球之象,为血肉有情,生生不已,乃奠安中焦之圣品,有甘草之功能,而灵于甘草。其正中有孔,,故能上通心气,下达肾气,居中以达两头,”。在这段话中,所引述前人对鸡子黄药理作用牵强比附的解释,已属唯心,吴氏又进一步说它“有地球之象”,“其正中有孔,故能上通心气,下达肾气,居中以达两头”,就更属无稽之谈了。类似这样唯心主义的内容,书中虽然并不多见,但也有必要指出来,通过分析,加以扬弃,剔除了其中的糟粕,会使这部著作的,科学性更为严密。总而言之,温病条辨是成书于二百年前的著作,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是我们今天对它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分析、批判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产生这样一部对温病学的发展具重大贡献的著作,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不能因为一些问题的存在而否定它在温病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