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理》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5097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9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液生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血液生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血液生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血液生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血液生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血液生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生理》课件.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血液生理,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第四节 血液凝固第五节 免疫系统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人体科学,第一节 概 述,一、体液与内环境体液:动物细胞内、外液体统称为体液.内环境:构成了机体细胞生存的细胞外液称内环境,以区别机体生存的外环境。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通过神经和体液对影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各种因素进行调节,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总是在一定生理范围内变动,这种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意义: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二、血量机体中血液的总量称为血量,是血浆量和血细胞的总和。血量约占78%,男性56L;女性4.55.5L血量的相对稳定是

2、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血量相对稳定的维持主要与毛细血管的滤过和重吸收相对平衡有关。,三、血液的主要生理功能运输功能:血液的运输是机体物质运输的主要手段维持稳态: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含大量酸碱缓冲对)防御机能:含有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 细胞、各种免疫抗体和补体系统。止血机能:含有凝血因子,损伤出血能激活止血机制,第二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血浆55%一、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99%血细胞45%白细胞 1%血小板,水:91.5%蛋白质:7%盐糖脂氨基酸:1.5%,血液 血细胞(45%):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55%),二、血液的物理特性,1、颜色:不透明的粘稠液体,颜色取决于红

3、细胞及其所携带氧气的多少。2、密度:一般在1.0501.060之间。与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有关。红细胞的血液密度约1.115,白细胞约1.070。3、粘滞性:是指液体流动阻力的大小。其高低主要取决于血液中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的成分。通常其值是水的3.55.5倍.4、红细胞沉降率:把掺有一定抗凝剂的血液,静置于一根细长玻璃棒中,观察一定时间内红细胞在血浆中的沉降距离,即为红细胞沉降率(ESR).男为:28mm/h,女为:210mm/h。它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三、血浆:淡黄色液体。1、化学成分:由90%的水和100多种溶质(蛋白质、脂类、糖类、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气体、激素、各种细胞

4、代谢产物和电解质)组成。血浆溶质与PH和渗透压的维持有关 2、血浆的酸碱平衡: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平均为7.40缓冲对由一种弱酸和这种弱酸的强碱盐组成,在一定范围内既能抗酸,又能抗碱具有快速缓冲血浆中酸碱变化的能力。,H2CO3/NaHCO3;Na2HPO4/NaH2PO4;K2HPO4/KH2PO4;KHCO3/H2CO3血红蛋白K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K盐/氧合血红蛋白HL(乳酸)+NaHCO3 NaL+H2CO3H2CO3 H2O+CO2Na2CO3+H2CO3 2NaHCO3,3、血浆渗透压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中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目有关而与大小无关血浆晶体渗透压:

5、是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决定的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在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机能方面起重要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是由有血浆蛋白产生一小部分血浆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直接影响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水交换,对维持正常血量具有重要作用。,第三节 血细胞生理,一、红细胞二、白细胞三、血小板,一、红细胞1.形态、数量和机能没有细胞核及细胞器,呈中央双凹的圆盘状正常男性:450万550万个/mm3,平均为500万个/mm3 正常女性:380万460万个/mm3,平均为420万个/mm3。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Hb(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2、红细胞脆性和溶性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的渗透压与其周围血浆

6、的渗透压相等渗透性溶血:置于低渗溶液中的红细胞,水分会过多的进入红细胞,引起红细胞膨胀;当进一步降低盐溶液的浓度时,部分红细胞膜将由于过度膨胀而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溶血.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具有的抵抗低渗溶液的特性.脆性大,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小,反之抵抗能力大.,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胚胎早期卵黄囊造血,后期骨髓造血,成人红骨髓造血1、红细胞的生成过程:造血干细胞髓样干细胞红细胞系祖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成红细胞晚幼成红细胞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 2、生成红细胞所需原料: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维生素B12的吸收与内因子有关;叶酸直接参与DNA的合

7、成 3、红细胞的破坏与生成的调节:红C寿命120天,少量衰老红细胞直接发生溶血,绝大部分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影响生成的因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此外还有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素、白细胞和血小板等。EPO是肾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直接刺激骨髓干细胞的分裂、分化和成熟。,二、白细胞1.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类无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比重比红细胞小.一般成年人白细胞约400010000个/mm3分类:粒细胞60%(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25-33%、单核细胞57%。2.白细胞的功能:机体防御和保护机能。主要是能做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并有免疫机能。,3.白细胞

8、的生成和调节:白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首先分化成髓样干细胞和淋巴干细胞,前者进一步分化成红C系、单核C系、粒C系和巨核C系,后者则发育各种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其生成过程包括三个发育阶段:原始阶段幼稚阶段成熟阶段。白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受多种血细胞生成素调节。包括白细胞生成素和红细胞生成素。,三、血小板1.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机能是骨髓巨核C裂解后脱落下来的细胞碎片,形状不规则,无核,直径约24um,体积仅相当于红细胞的1/31/4,是血液中最小的有形成分。正常成人约15万45万/mm3。机能:参与血液凝固。另外,它能融入血管内皮细胞,对内皮细胞的修复具有一定作用。2.血小板的生理调节

9、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生成受血小板生成素的调节,它能促进骨髓巨核细胞增殖。,第四节 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二、抗凝系统的作用三、纤维蛋白的溶解,一、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一)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加血凝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正常以无活性状态存在于血浆中.,(二)凝血过程的三个阶段 1.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因子X的激活):由多种凝血因子经过一系列化学反映形成的。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途径不同,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2.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因子II的激活):凝血酶的作用是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3.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在凝

10、血酶、钙离子和因子X111的催化下形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二、抗凝系统的作用,1、抗凝物质:抗凝血酶:属于-球蛋白,是血浆中重要的抗凝血物质,可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凝血因子2,7,9,X,12的活性部位均含丝氨酸残基,属丝氨酸蛋白酶。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存在于肥大C、嗜碱性C的分泌颗粒中,可与抗凝血酶等因子结合,导致凝学酶迅速失活。蛋白质C:由肝合成的具有抗凝作用的血浆蛋白,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活化的蛋白质C能抑制凝血过程。2、阻止血液凝固的体外因素:物理因素(降温)、化学因素(血凝的许多过程都需钙,除Ca+阻碍血凝)、生物制剂(维生素K能促进凝血因子2,7,9,X与钙的结合)。,

11、三、纤维蛋白的溶解,当损伤处的创口逐渐愈合后,凝血时形成的纤维蛋白网被溶解,一部分不必要的血栓被清除,血管变得畅通,此过程称为纤维蛋白的溶解。基本过程分二步:1.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2.纤维酶促使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使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溶解。,第五节 免疫系统,一、免疫防御机能二、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三、B细胞的功能四、T细胞的功能,1.非特异性免疫:即先天性免疫,自然免疫防御系统由皮肤、黏膜等外部防御部分,以及巨噬细胞和血清蛋白等内部防御部分组成,能对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迅速作出应答,由于这种应答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无特异性,因而叫非特异性免疫。吞噬作用

12、炎症反应2.特异性免疫: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外界物质接触后产生的,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具有特异性,所以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一、免疫防御机能,二、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1.主动免疫:血液中的抗体浓度在初始反应几天后达到一个高峰,并在几个星期内逐渐下降,在这个过程中被激活的淋巴细胞能够连续分裂并产生一个特异性克隆,这成为主动免疫。是机体在抵御病原微生物过程中,自然获得的强有力的保护机体的能力。2.被动免疫:是一种免疫保护,它是将机体免疫应答产生的活性物质,如血清或抗体传输给非免疫的个体,以达到抵御同一抗原的作用。,三、B细胞的功能,(一)产生抗体: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速增殖和

13、分化,形成浆细胞并分泌抗体-免疫球蛋白。它可分为5个 亚型:IgG、IgA、IgM、IgD和IgE。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基本相同:两条相同的轻链和两条相同的重链组成,4 条肽链分别通过二硫键连接构成“Y”型结构。有两个变区(与抗原结合)和一个恒区抗体的多样性:机体存在109种,人一生中估计能接触到数千种抗原,因此存在巨大的抗体贮备,以适应外界抗原种类的变化.,(二)补体系统:1.补体是广泛参与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类血浆蛋白。正常情况下,补体以非活化的的前体形式存在于血浆中。2.生物合成:补体多为糖蛋白,机体中许多组织细胞都能合成并分泌补体,以单核细胞为主。3.补体系统的组成:识别部分、活化

14、部分、膜攻击部分4.激活途径:经典途径和替换途径,C3b结合到靶C膜上后,激活了膜攻击复合体(MAC)后者插入到C膜中,形成开放孔道使C溶解。,四、T细胞的分类和功能,细胞毒T细胞:又叫杀伤T细胞,它是免疫反应的效应细胞,也是T细胞中唯一具有直接攻击和杀伤其它细胞能力的细胞,具有破坏靶细胞的独特功能。也参与排斥反应和恶性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辅助T细胞(Th):是免疫调节细胞,能直接刺激已经结合抗原的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抑制性T细胞(Ts):Ts是与Th作用相拮抗的免疫调节细胞,Ts释放的淋巴因子能够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因而Ts的作用是抑制性的。,第六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一、人类的血型二

15、、ABO血型三、Rh血型四、输血的原则和意义,一、人类的血型,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分为ABO血型和 Rh 血型凝集原:人类红细胞膜上存在不同的特异糖蛋白抗原,称为凝集原。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着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发生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凝集:将含有不同凝集原的血混合,将会发生红细胞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二、ABO血型,1.ABO血型系统由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A和凝集原B决定A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AB型:红细胞膜上只含凝集原BAB型:红细胞膜上同时存在A和B两种凝集原O型:红细胞膜上既没有凝集原A也没有凝集原B2.检测方法:根据有无凝集现象检测,三、Rh血型,定义:根据红细胞膜上Rh因子建立的血型系统称为Rh血型。Rh因子:大部分人的红细胞膜上存在具有与恒河猴红细胞膜上相同的抗原,称为Rh因子。类型:目前发现8种不同类型的Rh因子,其中C、D、E因子普遍存在,在Rh因子中,D因子的抗原性最强,红C膜上有D抗原者为Rh阳性,反之则为 Rh阴性,四、输血的原则和意义,输血原则:供血者的红细胞中的凝集原和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能否相互作用而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一般以输同型血为原则。意义:补充血量,恢复正常血压,并能反射性地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心血管的活动和改善机体的新陈代谢。临床上对于象急性大失血等病输血是重要的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