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紧缺人才课题开题报告.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05594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0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技能型紧缺人才课题开题报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技能型紧缺人才课题开题报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技能型紧缺人才课题开题报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技能型紧缺人才课题开题报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技能型紧缺人才课题开题报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技能型紧缺人才课题开题报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能型紧缺人才课题开题报告.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技能型紧缺人才形成机理与对策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议2013年8月24日 襄阳,课题名称:技能型紧缺人才形成机理与对 策研究研究单位: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成员:王文义 明金山 章毅 彭金玲 高坤 熊漳平 郑莉立项文号:鄂教职研20137号课题编号:G2013C023,一、选题的缘由及课题研究的背景,本课题的选择是基于以下的一些主要因素:(1)加快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是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的任务,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建立以技能人才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人力资源结构是关键。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承和创新是现代企业的基因。(3)适应新时期教育

2、对象的新特点,研究新时期技能型紧缺人才形成机理与对策,探寻新时期技能的积累、传承和创新的新路径,是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4)现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少老师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还停留在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的层面上,存在着与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和职业教育规律不相适应的地方。,一、选题的缘由及课题研究的背景,本课题是职业教育界的传统课题,也是崭新的课题,相关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这些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可行的借鉴。本课题着力于从技能型人才的内部结构入手,由里到外,由学校到社会,分层推进,力争达到探寻规律,提出路径的目的。,二、本课题核心概念,1、技能型人才、紧缺人才

3、:技能型人才是指具有某种岗位专业操作技能或者具有某项专业工作技能的人才。紧缺人才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急需的人才。2、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本课题中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是指在一定环境下,对技能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成长路径、形成机理,技能获得、保持、迁移过程的认识和概括。3、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为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方式和运行模式。,三、本课题的基本假设,1、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中,考虑技能构成要素或结构、技能的形成过程。2、技能型人才成长过程是知识积累过程、技能训练过程,有规律可循。可以通过教与学获得技能,实现从初学者到熟练

4、者的转变。3、技能型人才成长受到客观的外部因素和自身的内部因素影响,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制约或促进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进程。,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1、关于技能、技能型人才、紧缺人才的研究2、技能型人才的特点或特征3、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4、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5、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技能”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不同的理论研究视角:即技术哲学、心理学、职业教育学和行为学。高岩(2008)认为:无论是从哪一个研究视角来探讨技能的内涵和特性,对技能的基本特征及形成过程方面的认识基本上是趋同的:即技能由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构成,技能的形成是由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相互作用共同作用

5、促成的。,1、关于技能、技能型人才、紧缺人才的研究,1、关于技能、技能型人才、紧缺人才的研究,目前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定义不一。大多数学者认为技能型人才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1、关于技能、技能型人才、紧缺人才的研究,国内学者认为技能型紧缺人才,指在中国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具备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未来需求数量巨大、就业前景广阔且目前社会上人才储备非常少的人才。宁波市对紧缺人才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紧缺人才指数”概念,并构建了紧缺人才指数标准体系。,2、技能型人才的特点或特征,因研

6、究的角度(个体、行为特征、认知结构、获得过程等)的不同,对技能型人才的特点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2009)认为,高技能人才具有以下基本特点:较强的实操性、较强的技能专用性和职业依从性、人才成长通常具有较长的周期、人才人力资本投资具有较强的外部性、较高的智能性。高岩(2008)则从群体和个体两个维度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群体具有高超的技艺性及较强的适应性、类型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动态性、成长的渐进性和岗位的针对性、素质的全面性和突出的创造性的职业特征;个体具有接受已有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运用实践知识的能力、知识系统的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个体

7、认知和社会认知能力的特征。,3、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在研究人才成长影响因素这一学术领域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方面。针对“三因素论”忽视了实践活动过程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的不足,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提出了人才成长“综合效应论”的观点,即“人才成长是以创造实践为中介的内外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应”。在此基础上高岩(2008)认为影响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高技能人才的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需求与行业需求以及学习工作与生活环境等。,4、技能型

8、人才成长的规律,我们知道,孔子曾提出学习过程包括“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个阶段。技能型人才自身技能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岗位一线训练学习,实践锻炼,循序渐进,必须要在工作的实践中逐步积累,不断提高,日渐成熟,必须经历从“生手”“熟手”“巧手”“能手”“高手”“大师”的渐次提升过程。,4、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徐小洲(2012)等认为实现从潜在素质到现实的创新型人才的转化,需要经历习得、体验、反思和建构四个阶段。刘玉斌(2008)则从人才价值实现过程进行分析,提出高技能人才参与隐性人力资本创造、固化、识别和价值实现四个过程。邢辉(2011)则认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开放的系统工程,行业企业

9、是主体,职业院校是基础,校企合作是纽带。,5、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企业培养”模式等。,5、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学者分别从教学过程、人才成长条件等方面构建了不同模式。李兴旺(2007)提出科学构建课程方案,推行“双纲导教”、“双师执教”、“双堂施教”、“双向考核”、“双证就业”的“五双制”人才培养模式。张建(2006)则提出构建了专业设置重实际,课程建设重实用,师资队伍重实践,教学活动重实训,质量评价重实效的“五实”模

10、式。嘹望2004年第18期则指出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为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五、本课题研究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理论意义技能型紧缺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面临严重短缺的尴尬局面,被理论界和学术界所关注。目前,有关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的描述,以及对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原因的分析。而针对技能人才培养中所涉及的有关技能的内涵和本质、技能的获得和形成机理研究并不多;技能人才成长的影响因素不够具体。正是基于对现实状况的深刻认识,深入探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概念及特

11、征、揭示成长的影响因素和一般规律、提出培养体系建构、进而对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五、本课题研究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2、现实意义开展技能型紧缺人才形成机理和对策研究,可以促进实现社会经济从低端制造到高端制造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可以引导职业院校从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能力为本位,具体落实“五个对接”,造就社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对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缓解人才就业结构性矛盾,落实收入倍增计划,进而实现劳动者的个人发展和有尊严的生活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六、本课题的研究目标,遵循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推动职业院校技能

12、人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设计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相适应的成长通道、教学方案,建立一支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七、研究的基本内容,第一层次:在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问题的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技能型人才开发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展开对学术性人才、技术性人才、技能型人才的比较,常规(一般)人才与紧缺人才的比较,认识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内涵及特征;对高技能人才素质培养三个层次(职业技能素质,职场应变素质和专业创新素质),形成技能型紧缺人才职业能力(专业特殊能力、专业通用能力、核心的学习与方法能力)素质结构,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七、研究的基本内容,第二层次:从技能活动的教与学、技能

13、型人才成长过程或形成机理、基于会计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等三个方面,研究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模式。技能活动的教与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过程或形成机理是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内容。前者是教学活动,属于职业教育情境;后者侧重于剖析个体成长过程,更多属于社会情境。前者通过“分解”去进行认识;后者更多地通过“综合”去进行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会计专业的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七、研究的基本内容,第三层次: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三个专题(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国内外技能型人才的启示)进行专题研究。,七、研究的基本内容,第三层次:1、通过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分析以发现目

14、前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技术、经济、管理等)、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2、具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重要保证。高职教育的“高等”与“职业”属性,决定了高职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通过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探求高职教师成长与培养的有效途径。3、通过对国内外技能型人才比较研究,分析各国、各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丰富和完善对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认识,为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可供借鉴的内容。,八、本课题研究中预计创新点,1、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技能型人才定义分析,构建本课题组的技能型

15、人才素质结构模型;2、通过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探讨,揭示技能的内化过程;3、在总结技能型人才成长的一般过程中,把技能的习得过程、学习策略有机结合,提出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九、本课题研究的责任分工、时限要求,时 间 内 容 责任人13.06-14.01 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定义特征素质结构或要素研究 彭金玲13.06-14.08 技能型人才成长过程、培养模式研究 熊漳平13.06-14.06 技能教学活动、学习策略研究 王文义13.06-14.08 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 坤13.06-14.04 技能型人才的成长的外部环境 章 毅13.06-14.0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明金

16、山13.06-14.04 国内外技能型人才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郑 莉,十、本课题的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调查企业职业岗位技能人才标准;分析企业技能型人才个体成长的经验;研究政府、职业学校、企业、个体四者相互作用的机制,以探究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2)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古今、中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就相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归纳和综合,分析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及培养途径。(3)案例分析法。选择特定专业学生,优化教学条件,研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操作模式。(4)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以学院教学、学生实习就业工作经验为基础,采取边研究边改进的办法,旨在

17、探究和改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教学方案。,十一、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1资料准备与申报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2研究框架确定阶段(2013年6月2013年8月):3课题的实施与检查阶段(2013年8月2014年6月):4.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4年11):,十一、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1资料准备与申报阶段(2013年4月-2013年6月):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的研究方向,收集相关资料信息,按照课题的申报要求,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十一、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2研究框架确定阶段(2013年6月2013年8月):主要任务是撰写课题研究方案,拟定研究的实施

18、框架,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在总结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实施方案。,十一、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3课题的实施与检查阶段(2013年8月2014年6月):根据研究的进展情况,调整实施方案;开展中期检查,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整理课题的分项研究成果;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总课题报告材料的搜集、提纲的撰写。,十一、本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4.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4年11):提炼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成果的整理与汇总,召开课题结题现场会。,十二、应注意的关键问题,1、注意课题研究及有关项目责任分工的时间界限;课题研究截止时间 2014年10月30日 相关

19、相目截止时间 参见(九)2、突出关键词,并围绕“创新点”进行研究;“技能型”、“紧缺”成长机理及规律 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策略 教学设计“双师型”教师 专业职业能力与人才素质结构,十二、应注意的关键问题,3、最终成果的内容请及时上报,以便于课题成果汇总;形式必须符合规范;每个项目至少有1-2篇论文,最好是己发表的论文;注意不要涉及知识产权的纠纷;4、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定义特征素质结构或要素研究,技能型人才成长过程、培养模式研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 三个项目为申报时最终成果的必备项目,应为本课题的研究重点;5、请大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为结题资料汇集作好准备(包括参加的会议、学习的相关资料、发表的论文、交流材料等,形式:纸质、电子文档、图片等);6、本课题是大家共同的事情,希望大家团结协作、通力合作,及时沟通,共同完成课题研究。本人愿意为大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