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065002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oc(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91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DD 200402)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DD 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总则包括前言、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基本术语、基本要求、设计书编制、调查内容与要求、调查工作技术方法、地质环境评价、报告书与图件编制及成果验收。1.2 本总则原则上适用于比例尺1500000、1100000和1250000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2 引用标准GB 1232990 岩溶地质术语GB/T 1415793 水文地质术语GB/T 1449893 工程地质术语GB 50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T 157721995 水土保

2、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242001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74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DZ/001791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DZ/T 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 比例尺150000DZ/T 006193 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万120万)ZB/D 14002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SL 19096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TB 1005598 铁路工程地质

3、黄土地区勘测规则原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 省(自治区)地质灾害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至100万)(试行),1992年原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 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比例尺150万)(试行),1996年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200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2001年3 基本术语3.1 地质环境 geologic environment 人类自然环境的一部份,系指与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有相互影响的地质体及地质作用的总和。是一个动态系统,其与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等系统,共同构成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

4、然环境体系。3.2 环境地质 environmental geology 研究地质环境的学科范畴,为地质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各种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目的是为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服务。3.3 生态环境地质 ecologic environmental geology 为生态建设与保护服务的环境地质分支学科,专门研究地质环境与生物界生存、演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着重于前者对后者的不良影响。3.4 环境地质问题 environmental geologic problems指地质环境中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不利或潜在不利影响的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和

5、作用。如斜坡变形、地面沉降、水质污染等问题。3.5 地质灾害 geologic hazards 指由于自然产生或人为诱发的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生活环境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即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地质灾害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缓变性灾害,以较缓慢的作用过程对人类造成危害,如地面沉降等;另一类为突发性灾害,骤然发作成灾,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3.6 基本环境地质条件 basic environmental geologic conditions 指产生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基本环境地质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地质环境的基本要素,如地形地貌、构造、岩性、动力地质

6、作用、水文地质条件等;另一方面是影响自然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包括其方式、规模与强度等。3.7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regional environmental geologic survey 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以一定比例尺的环境地质测绘填图为主要方式,对构成区内地质环境的基本环境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评价,为区域经济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地质环境依据。3.8 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geologic survey 指调查内容与应用对象都是综合性的环境地质调查,即在调查内容上包括各种环境地质

7、问题,在应用对象方面为各种开发建设服务。3.9 专题性环境地质调查 monographic environmental geologic survey专门针对某一种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和为了某一种专门目的或用途进行的环境地质调查。4 基本要求4.1 目的与任务4.1.2 目的:查明工作区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评价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服务。4.1.3 任务:查明工作区环境地质条件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针对有关工程开发和环境建设做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提出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环境的对策,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环境地质依据。4.

8、2 调查的性质和用途,可分为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和专题性环境地质调查。综合性环境地质调查,全面调查区内所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为各种常见的区域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服务,按本总则开展工作。以某种开发建设为主要服务对象时,或在综合性调查中某项问题具有突出重要性时,应开展专题性环境地质调查(如矿山环境地质调查、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和地面沉降环境地质调查等)。其技术要求可在总则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或专门制定。4.3 工作区范围可根据调查目的、任务和实际需要确定。可按国际图幅、自然单元、行政区划或经济开发区、工程建设区、环境保护区等确定范围。4.4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应从地区性

9、常见问题和工程性专有问题两方面考虑确定。4.5 环境地质调查方法,以野外调查为重点,遵循传统地质调查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4.6 调查工作精度,按网点工作量控制,应以查明主要问题为原则,工作量不必平均使用。4.7 调查工作中应加强综合研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研究专题,提高研究水平。研究工作中应注重资料的二次开发与利用。4.8 环境地质调查必须针对相关用途进行地质环境评价。4.9 空间数据库建设按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数字化技术要求执行。4.10 环境地质调查成果应用文字报告(纸介质)成果和数字成果(数据库)两种形式提交。5 设计书编制5.1 根据项目任务书,明确调查工作的目的、任务与要求,按工作区地

10、质环境特点,系统搜集环境地质条件、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现状和防治情况、社会经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防治要求等资料,并有针对性地开展设计前的调查研究或必要的野外踏勘工作,作为编制设计的依据。5.2 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确定重点调查地区和重点调查问题或灾害种类,合理部署工作。5.3 设计书必须做到目的任务明确,依据充分,工作部署合理,方法先进,技术路线可行,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5.4 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各项工作部署合理、技术方法先进可行、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设计书编写提纲及附图要求,详见

11、附录B5.5 设计书一经审查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应按照设计要求精心组织、精心施工。若工作中出现与当时设计不尽符合情况时,项目承担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将调整意见报设计审批单位批准。6 调查内容与要求6.1 环境地质条件调查6.1.1 气象与水文调查(1)了解工作区降水、蒸发等气象水文特征,包括长周期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单次最大降水量及持续时间,最大降水强度等。(2)了解流域汇流面积,迳流特征,主要河、湖及其它地表水体(包括湿地、季节性积水洼地)的流量和水位动态,包括最高洪水位和最低枯水位高程及出现日期和持续时间,汛期洪水频率及变幅等。6.1.2 地形地貌调查 查明天然地貌成因类型、分布位置

12、、形态与组合特征、过渡关系与相对时代;查明人工地貌类型、分布位置、形态特征、规模、形成时间和运行现状等。6.1.3 地层岩性调查了解区内地层的层序、地质时代、厚度、产状、成因类型、岩性岩相特征和接触关系等。6.1.4 地质构造调查(1)了解工作区构造轮廓,经历过的构造运动性质和时代,各种构造形迹的特征、主要构造线的展布方向等。(2)查明代表性岩体中原生结构面及构造结构面的产状、规模、形态、性质、密度及其切割组合关系,进行岩体结构类型划分。6.1.5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调查(1)了解不同构造单元和主要构造断裂带在挽近地质时期以来的活动情况。查明全新活动性断裂的规模、性质、产状,确定全新活动断裂等级

13、(见附录A表A1)。(2)分析研究现今活动特征和构造应力场及断层活动规律。(3)了解区内历史地震资料和附近地震台站测震资料。6.1.6 水文地质调查了解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查明地下水类型、水化学及动态特征,开发利用情况。6.1.7 工程地质调查(1)查明岩体工程地质、岩体结构、岩体风化、岩体溶蚀等特征。(2)查明土体成因、岩性类型、土体结构及工程地质等特征,特别注意特殊性土的调查。6.1.8 植被情况调查了解植被生长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背景,植被类型、生长情况和人为利用与破坏情况。6.1.9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调查了解社会经济环境、主要工程类型、工程名称、规模(等级)、建设及运行时间和对地质环境的

14、影响程度。6.2 不同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6.2.1 高原冻土区主要查明以冻胀、冻融为主的冻土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6.2.2 一般山区(含丘陵)主要查明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污染、地方病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6.2.3 岩溶区主要查明石漠化、旱涝灾害、岩溶塌陷、区域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水库渗漏、水质污染和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及与干旱缺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等。 6.2.4 黄土区主要查明黄土湿陷与潜蚀、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崩塌、滑坡、泥(石)流、地方病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及与干旱缺水有关的环境地质

15、问题等。6.2.5 沙漠草原区主要查明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地方病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及与干旱缺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等。6.2.6 平原区 主要查明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土壤潜育化、土地沼泽化、水土污染、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天然水质不良与污染、地方病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及与水患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等。6.2.7 海岸带主要查明海岸侵蚀与淤积、海平面变化、海水入侵、河口港池淤积和水下滑坡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6.3 主要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内容6.3.1 冻土调查(1)冻土基本特征调查。了解冻土区气候特征和地面温度特征、冻土层温度及变化规律

16、;查明冻土类型(见附录A表A2)和分布规律;查明冻土层的岩性、厚度和上下限、结构特征及空间变化规律;查明冻土区主要地下水类型、补径排条件、动态变化以及水化学特征;了解不同岩性冻土的主要物理力学(见表73)和热学性质;划分冻土冻胀性类别(见附录A表A3),并进行冻土融沉分类(见附录A表A4);了解影响冻土冻胀、融沉特征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2)冻胀、融沉特征调查。查明以寒冻风化剥蚀作用和地下水冻胀、冻融作用为主形成的不同类型冻胀、融沉地貌的分布与特征、形成条件、演化规律及发展趋势;查明各种类型融区的分布特征、融冻滑坡、泥石流发育程度、形成条件及发展趋势;查明高寒草地冻融荒漠化现状及其形成条件与

17、类型。(3)了解冻胀、融沉危害,分析其发展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了解冻胀、融沉防治现状,提出防治对策建议。6.3.2 黄土湿陷与潜蚀调查(1)黄土区基本特征调查。了解地貌类型及微地貌特征;了解黄土地层的岩性特征、厚度、成因与其它地层的接触关系、年代及分布;了解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对黄土湿陷与潜蚀发育的影响。(2)黄土湿陷与潜蚀特征调查。查明湿陷与潜蚀形态特征、发育部位、可能影响的深度等;查明黄土自然湿陷、引水渠道湿陷、建筑地基湿陷、城市和工矿地面湿陷变形等现象的湿陷特征、分布和产生原因;查明黄土的湿陷性质和变化规律,湿陷性黄土的厚度,确定黄土的湿陷性和湿陷性等级(见附录A表A 5

18、和表A 6);对潜蚀发育程度作出定性评价。(3)了解黄土湿陷与潜蚀的危害,预测其发展趋势。(4)了解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筑经验,黄土湿陷与潜蚀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出防治建议。6.3.3 水土流失(岩土侵蚀)调查(1)了解前人调查研究成果,查明不同侵蚀类型(水力侵蚀、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分布面积、位置与侵蚀特征。()了解土壤平均侵蚀模数和平均流失厚度,确定土壤侵蚀强度。其分级按附录A表A 7执行,并据此推算调查区的年均侵蚀总量。()分析控制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通过各类型区的水文站泥沙观测资料对比分析,研究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主要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完整的中、小流域为单元

19、,了解流域内因人类活动而新增的水土流失量。()了解水土流失对当地降低土壤肥力、破坏耕地、减少平地面积和下游地区泥沙淤塞水库、塘坝、农田、河道、湖泊、港口等的危害。()了解水土保持现状,提出水土保持建议。6.3.4 土地沙漠化调查()沙漠化基本特征调查。了解沙漠化地区地貌类型;查明沙漠化土地的范围、裸沙分布面积、沙层厚度、植被覆盖度,确定沙漠化程度 (见附录A表A 8 ),进行沙漠化程度分区;查明沙地特征,确定沙地类型(见附录A表A 9);了解沙尘暴发生时间、范围和频率、主要风向、风速与起沙风速;了解沙漠化地区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特征、开发利用状况和标志性植物及植被覆盖程度。()分析控制土地沙漠

20、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主要了解沙性土的分布、气候条件、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植被特征等自然因素,和不合理农垦活动、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水资源开发、工矿交通建设等人为因素对土地沙漠化形成的影响与程度。()了解沙漠化形成和发展历史,确定土地沙化进程,分析土地沙漠化发展趋势。()了解土地沙漠化的各种危害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当地防治土地沙漠化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防沙治沙建议。6.3.5 石漠化调查 ()石漠化基本特征调查。查明石漠化的分布范围、高程、面积与展布特征;了解石漠化发展速率和变化规律;查明石漠化的发育程度,划分出石漠化发育程度等级(见附录A表A 10),分析发展趋势。(

21、)石漠化地区地表堆积物特征调查。查明地表堆积物的赋存状态、分布特征、厚度及变化,土壤的成分、母岩岩性,主要植(作)物种类及生长情况。()分析控制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了解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条件,气象、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植被类型与分布,植被覆盖率及其历史上的变化,露裸岩层的分布及形状、岩性、厚度和岩溶发育、破碎与风化特征等与石漠化形成、发展和发育程度的关系;了解矿业活动、城镇基本建设等人为因素与石漠化形成、发展和发育程度的关系。()石漠化危害的调查。了解石漠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类生存与发展造成的危害与损失,并分析其发展趋势。()了解石漠化防治规划与实施现状、治理的

22、典型实例与效果,提出防治建议。6.3.6 土地盐渍化调查()土地盐渍化基本特征调查。了解盐渍化土壤的区域类型,查明盐渍化土壤的分布范围、面积;查明不同类型盐渍化土壤母质的岩性成分、结构特征,表层土壤粒度组成、渗透性、含盐量及其组分;查明包气带及潜水含水层有关的岩土水理性质,重点是潜水的埋藏条件、分布特征、补径排条件,潜水水化学成分与性质和土壤溶液的酸碱度;确定土地盐渍化性质与程度(见附录A表A 11),并分析其发展趋势。()分析控制土壤盐渍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了解气象、水文、地貌、地质、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以及农田灌溉、水库渗漏等人为因素在土壤盐渍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土地盐渍化的危害

23、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其发展趋势。()了解土地盐渍化的防治现状与效果,提出防治措施与建议。6.3.7 土地沼泽化调查()土地沼泽化基本特征调查。查明沼泽化土地的分布范围、面积与历史变化;查明泥炭沼泽地泥炭层和潜育沼泽地土层的特征及潜育化发育情况;了解括植物、农作物的种类与生长情况和优势动物种群。()查明沼泽水的输入、输出、水位与水深、水质、水流方式、淹水持续时间和淹水频率等水文条件与地下水主要赋存层位、补径排条件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等水文地质特征;根据沼泽的形成条件,确定沼泽的成因类型(见附录A表A 12)。()分析沼泽化的演化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正负效应。()了解沼泽和沼泽化土地利

24、用现状和保护现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6.3.8 冷浸田调查()冷浸田基本特征调查。查明冷浸田分布范围、面积与历史变化;查明冷浸田土体构成剖面中的潜育层特性、冷浸田土壤质地;查明潜水的埋深和补径排条件。()了解冷浸田形成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质地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因素和土地垦殖、围湖造田、渠道渗水、废水排放等人为因素对冷浸田形成的影响;确定冷浸田的基本类型(见附录A表A13)。()了解冷浸田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了解冷浸田改造治理措施和治理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造治理对策与建议。6.3.9 崩塌(含危岩体)调查()崩塌区基本特征调查。了解崩塌区地形地貌、地

25、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特征;了解崩塌变形发育史;查明人为因素的强度、周期,了解它们对崩塌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确定崩塌类型,见附录A表A14 。()先期崩塌体特征调查。查明产出位置的微地貌及岩体组构特征、崩塌过程及崩塌体特征、崩积体自身的稳定性;了解已发生的崩塌灾害损失,分析崩塌体再次活动的可能性与危害性。()潜在崩塌体(危岩体)特征调查。查明危岩体及其开裂缝特征;分析评价危岩体稳定性和诱发因素;了解崩塌后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与危害。()了解崩塌灾害的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6.3.10 滑坡调查()查明滑坡地质条件。调查滑坡所处的地貌部位、变形形态、地面坡度、相对高度

26、、沟谷发育情况、河岸冲刷、堆积物及地表水汇聚情况及植被发育状况,滑坡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基本查明滑坡体特征,包括:滑坡体形态和规模、边界特征、表部特征、滑面特征、内部特征;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确定是初发性滑坡或复活滑坡,目前活动状态及其变形阶段,滑动的方向,分析滑坡的滑动方式和力学机制;确定滑坡类型(见附录A表A 15)。()基本查明滑坡诱发因素。包括滑坡发生发展与地震、降雨、侵蚀、崩坡积加载等自然动力因素的关系,森林植被破坏、

27、不合理开垦、地面、地下工程开挖、堆土或建筑物加载、爆破振动、废水排放、渠道渗漏、水库蓄水等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滑坡发生与发展的影响。对重大滑坡体进行稳定性初步评价。()了解滑坡危害及成灾情况。包括历史灾情情况和近期活动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防治措施及效果。对今后滑坡灾害可能成灾范围及危害性,进行预测分析,提出防治对策建议。6.3.11 泥石流调查()泥石流沟流域调查。查明流域形态特征和流域面积,确定泥石流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范围;了解流域内泥石流固体物质(含固体废弃物)的性状及分布情况;了解沟域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震活动、土地类型、植被覆盖程度等。,确定泥石流的类型

28、;()泥石流特征调查。综合判别沟域形成泥石流的条件,确定泥石流的类型(见附录A表A 16);调查泥石流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调查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调查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调查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

29、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调查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泥石流危害调查。了解泥石流危害的对象、危害形式,圈定泥石流可能危害的地区,并对其危害程度及趋势进行分析。()了解泥石流的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生物治理措施等防治现状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6.3.12 岩溶塌陷调查()岩溶塌陷区调查。了解地貌成因类型与形态特征(重点是岩溶地貌形态的成因类型和形态组合类型及其特征)、碳酸盐岩及其它可溶岩和其上覆第四系松散复盖层的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岩溶塌陷特征调查。查明岩溶塌陷的发育与分布特征,确定塌陷类型(土层塌陷或基岩塌陷)及发育强

30、度与频度;查明岩溶塌陷的发育过程及伴生现象。()岩溶塌陷成因调查,了解上覆荷载、地震、暴雨或洪水等自然因素和抽、排水、水库蓄水与渗漏、地面加载、振动等人为因素与岩溶塌陷的相关关系,确定岩溶塌陷的主要成因类型(见附录A表A 17)。()了解岩溶塌陷对地面工程设施、农田和生态环境及各种资源开发的危害与影响;圈定塌陷危险区范围,分析其发展趋势。()了解岩溶塌陷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包括塌陷区土地复垦)等防治现状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6.3.13 地面沉降调查()基本查明地面沉降地质环境背景。包括地形地貌、基底构造;第四纪沉积环境、年代、地层结构;各土体(重点是软弱压缩层)工程地质特征;各含水层、

31、弱透水层组的特征。()查明地面沉降现状与发生发展历史。包括地面沉降区分布范围、形状、面积及累计沉降量,沉降发生时间、历年变化与沉降速率等。()基本查明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包括地下水、油气矿产开采工程的分布、类型、开采量、开采层位、开采时间、地下水位降低及影响范围等;工程建筑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区域性构造沉降等。()了解地面沉降危害。包括地面沉降引起的海水倒灌,港口、码头或堤岸失效,桥梁净空减少,城市排水不畅,河流泄洪能力降低,建筑物破坏等,造成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分析预测沉降发展趋势及可能的成灾范围,并对危害程度进行分析预测。()了解地面沉降勘查、监测和防治现状(人工回灌、控制地下水开采量等措施

32、)及效果,提出预防与控制地面沉降的建议。6.3.14 地裂缝调查()地裂缝特征调查。查明地裂缝几何与活动特征,确定地裂缝类型(见附录A表A 18)。()地裂缝成因调查。了解地裂缝发生区的地貌及微地貌单元、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与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了解地裂缝与区域地质构造格架和地震活动、气象水文和与人为活动的关系;分析确定地裂缝的主要成因。()地裂缝危害调查。了解地裂缝对建筑物的破坏过程、破坏程度、经济损失,圈定地裂缝危害的范围,并对其发展与危害进行趋势分析。()了解地裂缝灾害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6.3.15 河湖塌岸调查()塌岸发育特征调查。查明岸坡的坡形、坡高、

33、坡度及变化;查明构成岸坡的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组合类型及分布;查明重大塌岸的时间、范围、岸高、规模、崩塌的物质成份和崩塌的方式及地表水水位及水流特征,同时应注意调查尚未崩塌、但已开裂地段的分布、数量、长度、宽度及下沉量;了解塌岸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地表水体与水文地质特征调查。了解地表水体类型、水位高程、流速、流量及季节变化,河道态势、主泓位置及变迁,水流运动规律、波浪的掏蚀作用,季风、潮汐或冰凌的作用及岸滩的变迁;查明岸坡及岸坡地带主要含水岩组及特征、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情况、地下水位及其与地表水位季节变化(包括人工调度)的关系。()综合分析岸坡地形、地质结构、地表水、地

34、下水、降雨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岸边建筑物与采砂、修路、切坡等)对塌岸的影响,分析塌岸的发展趋势。()了解塌岸对大堤、农田、道路、房屋、航运的危害程度。()了解崩塌岸坡已有的工程防护措施及其效果,提出防治建议。6.3.16 海岸侵蚀与淤积调查()基本查明海岸带地表形态变化,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特征、变化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基本查明海岸带地质背景,包括地貌形态、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类型和年代、沉积环境的演变,确定海岸类型(基岩海岸、砂砾海岸、泥质海岸)。()基本查明海岸带侵蚀状况,包括海岸侵蚀后退和海堤浪蚀情况、海岸侵蚀原因。()基本查明入海河口、港湾淤积情况及影响因素。

35、()了解海岸侵蚀或淤积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的危害,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已有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出今后防治的对策建议。6.3.17 海平面变化调查()了解地貌与第四纪地质特征,主要包括:障壁岛泻湖、沿岸堤沿海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的相序,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基本查明古海面指示物(泥炭、贝壳、海滩岩、树木、淤泥和粘土)沉积特征,分析古海平面的变化规律。()了解现代海平面升降情况。搜集沿海验潮站和地形标高零点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海平面变化与变化速率和变化的主要原因。()了解海平面升降对海岸带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6.3.18 海水入侵调查()了解海水入侵的地质环境背景

36、。包括区域地貌形态、岩性结构及组合、地质构造、海岸性质、海滨与入海河口变迁、地表水文、潮汐和气候气象特点等。()查明咸、淡水层的岩性结构,含水介质及其特征,地下水水质咸化程度(Cl-、Br-和矿化度等)及其特征,地下水位动态变化,以及潮汐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咸水体的空间分布范围(距海岸带的距离、面积)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地下水、地表水与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补排关系和海水入侵通道。()分析控制海水入侵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了解海平面上升、潮汐等自然因素和抽、排地下水等人为因素与海水入侵的关系。()查明海水入侵的途径,了解海水入侵的历史及变化规律。根据水化学分析成果,进行海水入侵程度分区,

37、分析海水入侵发展趋势。()了解海水入侵对土地资源、地下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的危害及趋势。()了解海水入侵的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6.3.19 地下水天然水质不良与污染调查 ()查明地下水水质现状,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85)和地下水水质标准(GB/T 1484893)评价地下水质量,并分析其发展趋势。()查明地下水天然水质不良地段的分布、含水层位及其特征,主要超标物质成份、含量及时空分布,并研究分析其形成原因。()查明地下水污染地段的分布、含水层位及其特征,主要超标物质成份、含量及时空分布;查明污染源及污染途径;了解与地下水污染有关的地面水污染情况,并按地面

38、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确定其水质分级。()了解地下水天然水质不良与污染带来的危害,目前的防治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对策。6.3.20 土壤污染调查()查明土壤污染现状,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或按土壤环境背景值进行评价。()基本查明土地利用情况与土壤特征;了解当地植物与农作物、经济作物种类、分布及生长情况与土壤质量的关系。()查明工业、农业、污水灌溉等污染源类型、分布、数量和污染途径。()分析土壤污染发展趋势,了解污染带来的危害,目前的防治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建议。6.3.21 地方病调查()地方病基本情况调查。了解地方病的种类、分布范围、主要

39、病症、严重程度、发病历史、防治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地方病的地质环境背景调查。了解地方病区的地貌部位、微地貌特征、地层岩性和水文地质特征,饮用水源的类型及基本情况,水、岩、土化学特征及异常,分析研究地方病与某种地质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了解地方病区主要食物(粮食、蔬菜等)来源和饮食习惯。()提出地方病防治对策措施。6.3.22 水患环境地质调查()水患基本情况调查。了解重大水患灾害的发生次数、时间、当时的降雨量(包括上游补给区)及持续降雨时间,河湖最高洪水位高程,淹没范围和灾情等。()基本查明与水患形成有关的地面沉降、河湖泥沙淤积、堤防管涌、岸坡崩塌、堤基隐伏岩溶等环境地质问题的特征与危害。

40、()了解围湖围滩造田、堤防工程、分蓄洪工程、裁弯取直工程等人为活动对水患形成的影响以及对防洪治水的正、负面效应。()从地学角度提出科学合理的防洪减灾对策建议。6.3.23 干旱缺水地区环境地质调查()干旱缺水基本情况调查了解干旱缺水区的分布范围、高程、面积,干旱发生的气候条件及历史变化,年干旱缺水时间、造成的危害与损失(包括缺水的居民点、人口、农田、牲畜等基本数据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岩溶石山干旱缺水区调查基本查明岩溶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查明与干旱缺水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有关的岩溶环境地质问题(如石漠化、旱涝灾害、岩溶塌陷、区域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水质污染等)的基本特征与危害。对岩溶地下水资源

41、潜力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评价。()沙漠草原、黄土等干旱缺水区调查查明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的赋存特征、补径排条件与水质特征;了解干旱缺水和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土地沙化、牧场、草地与绿洲萎缩、河水断流、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地方病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基本特征与危害;对地下水资源潜力和开发利用条件作出评价。()了解干旱缺水形成的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了解其历史演变,分析其发展趋势。()了解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建议。6.4 工程建设与开发的环境地质调查内容6.4.1 城市及交通建设()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了解区域地质构造和300km

42、范围内地震历史、分布、烈度区划、活断层观测、全新世地层的测年等资料,推算地壳上升或下沉速率;各种人类活动诱发地震的震级、震中深度和地面烈度分布,分析形成的构造条件。参照附录A表A 19进行区域地壳稳定性分级。()区域地面稳定性调查查明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冻土冻融等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发育程度、诱发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分析地面变形的发展趋势,分区评价地面稳定性,提出防治建议。()地基及深基坑稳定性调查地基稳定性,了解主要持力层和特殊性岩土体的分布、岩性、厚度、埋藏条件、物理力学性质。基坑稳定性,了解开挖基坑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已出现过的坑壁及坑底变形与危害情

43、况,所采取的防护措施及效果。评价地基及深基坑稳定性,提出防治建议。()边坡稳定性调查查明边坡的成因类型、形态、规模和边界条件、坡体的结构类型与岩性组合特征,确定控制边坡稳定性的主要结构面;分析判断边坡失稳的诱发因素和不同地段发生崩塌、滑坡等变形破坏的可能性、危险性及影响范围,分区评价边坡稳定性。查明边坡已有变形破坏状况和造成的危害,分析其发展趋势。了解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建议。()地下工程环境地质调查了解工程的类型(隧道、地下硐室等)、规模,构成工程围岩的岩土体特征,地下水的类型、埋深、静水压力,施工中涌水量、突水、管涌、流土,工程设计要求与施工技术方法。了解工程

44、开挖引起的硐室变形和对环境的影响,防治措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建议。()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调查重点是调查城市“三废”排放造成的地下水与土壤污染情况。其要求同6.3.19和6.3.20条。()放射性异常调查了解航空能谱测量和区域化探扫面资料,分析研究城市地区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含量值与分布规律。查明基岩区238U、232Th、226Ra、40K的丰度,土壤中Rn的浓度值,地下水和地下热水中Rn、Ra、U、总、40K的浓度值,编制放射性地球化学图,圈定出异常区,研究其分布规律。了解地质环境中Rn的浓度水平及其对空气中Rn浓度水平的影响程度。综合分析区内放射性异常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

45、活动、地热活动以及人为活动的关系,评价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提出防治对策建议。()垃圾处理环境地质调查了解城市垃圾处理现状;查明垃圾场地对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的影响和垃圾场自身的边坡稳定性等;对已建垃圾堆放场的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针对垃圾处理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6.4.2 矿产开发()矿山基本情况调查了解矿山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矿山运行情况;开采的矿种及赋存的地层与岩性;矿区水文地质类型、工程地质类型和地质环境类型;矿山采掘工程类型;“三废”排放与处置情况等。()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地面环境问题与灾害主要调查: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崩塌、山体开

46、裂、地裂缝、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污染、放射性异常等。水环境问题与灾害主要调查:区域水均衡破坏、海水入侵、水质污染等。采场环境问题与灾害主要调查:突水、溃泥、煤与瓦斯突出、坑道变形、岩爆与煤爆、热害、露天采坑边坡失稳等。调查各类环境地质问题与灾害的环境地质条件、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分析发展趋势及危害,了解各种防治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对策建议。6.4.3 水利工程()堤防工程调查堤防工程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主要调查堤身隐患、渗透变形、堤基沉降变形、堤岸崩塌等发育、分布特征与危害,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程度,了解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及效果,提出防治措施建议。()水库(坝)工程调查水

47、库工程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主要调查水库浸没、渗漏、渗透变形、库岸再造、淤积、诱发地震等环境问题与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与危害,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程度,提出防治措施建议。()闸、泵站工程调查闸泵站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主要调查渗透变形、淤积、塌岸、地基土体压缩变形和不均匀沉陷的位置、范围、规模、发展速度及规律、造成的经济损失,分析研究已有变形破坏的工程处理措施、效果和经验教训,提出治理建议。()调水工程调查水源区调查,查明引水水库蓄水对水源区及下游河段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地表水量减少所造成的地下水资源量减少问题,分析沿岸城镇生活、工业、农业灌溉用水供需平衡问题。输水工程沿线调查,查明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和地基及洞室围岩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