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试行).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06721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试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西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试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西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试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山西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试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山西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试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试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试行).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西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试行)前言1、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要求,自2014年起,政府投资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商业开发建设绿色住宅小区。为引导、促进和规范绿色建筑的施工图审查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编制山西省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本审查要点不适用于绿色保障性住房。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2、本审查要点编制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T 50378-201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2013 建筑照

2、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10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41-2013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42-20123、根据施工图审查流程,本审查要点按照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五个专业分别编制,便于相关专业审查人员查阅。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4、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七项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含控制项和评分项。为鼓励

3、绿色建筑的技术创新和提高,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设计评价时,不对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两类指标进行评价。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5、本审查要点内容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与设计评价相关的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五类指标及加分项,未含“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以及以上五类指标中设计评价不参评项。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6、每类指标中控制项是必须满足的指标,不计分值;评分项和加分项是可选的指标,以分值计算。为方便审查,本要点根据一星级要求列出评分项中推荐的达标项。如图纸中推荐达标项全部满足,则可认定满足绿

4、色建筑一星级要求。如本要点中所列推荐达标项未全部满足,则需根据项目情况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剩余评分项中找出同类别相同分值的条文进行替代。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肤。7、施工图文件中应有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具体格式见晋建科字【2015】83号“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绿色建筑设计专篇(居住、公共建筑示范)(试行)的通知”。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杂。1建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类别设计要求得分审查要点节地与室外环境控制项4.1.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查看现状地形图、用地规划许可证。绿色建筑设计专篇中应写明项目原场

5、地的主要用途及场地地形,并写明项目未非法占用及破坏需特殊保护的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农田等)。4.1.2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查看环评报告及土壤氡浓度检测报告。绿色建筑设计专篇中应写明此部分内容。环评报告中应有场地有无自然灾害及危险源威胁的内容,如存在威胁需采取措施满足防洪标准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要求。土壤氡浓度含量应不大于20000Bqm3,否则应采取防氡工程措施。4.1.3 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查看环评报告,审核应对措施的合理性。绿色建筑设计专篇中应明

6、确场地内无超标排放的污染源,如:易产生噪声的运动和营业场所,油烟未达标的厨房、煤气或工业废气超标排放的燃煤锅炉房,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垃圾堆等。如有,应采取相应措施。4.1.4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查看日照分析图,日照分析图应反映本项目不影响周边其他建筑对日照的要求。对于新建项目,应满足周边建筑有关日照标准的要求。对于改造项目,分两种情况,改造前周边建筑满足日照标准的,应保证改造后仍符合相关日照标准的要求;改造前不满足日照标准的,改造后不可再降低原有的日照水平。评分项I土地利用4.2.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1、居住建筑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居住建筑人均

7、居住用地指标A(m2)3层及以下4-6层7-12层13-18层19层及以上35A4123A2622A2420A2211A132、公共建筑的容积率R应1.515分查看规划设计条件书,总平面规划图及相关技术指标,核算相关指标。应选择完整的区域计算各项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当申报建筑为单体时,也应该在整个项目的范围内考核各项技术指标。对于居住建筑,人口按照每户3.2人计算。如不同层数住宅混合建设,可根据各层数类型分别计算建设用地,复核总用地规模是否满足要求。公共建筑如0.5R0.8,得分5分,如0.8R1.5得分10分。差值需在本类别指标中找其他条文进行补充。4.2.2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1、居住建

8、筑应满足:1)住区绿地率:新区建设达到30%,旧区改建达到25%2)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大于1.0m2,旧区大于0.7 m22、公共建筑应满足:1)绿地率应不小于30%。2)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5分(居)查看规划设计条件书,总平面规划图及相关技术指标,根据不同绿地率给出不同分值。应注意核实地下室顶板上覆土深度应满足植树绿化要求。4分(公)4.2.3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居住建筑应满足: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应达到15%以上。4分(居)查看总平面图、地下室平面图,核实地下建筑面积指标。II室外环境4.2.4 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1、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2、

9、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4分查看相关设计文件。1、立面应无大面积玻璃幕墙或抛光金属板装饰外墙等。如采用以上材料,需在建筑设计说明中明确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非玻璃幕,直接得2分。2、室外夜景照明设计图纸中应体现出室外夜景照明设计满足相关规范要求。4.2.5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4分查看环评报告,如环评报告中无场地环境噪声实测值,应查看环境噪声影响测试评估报告。绿色建筑设计专篇中应列出场地环境噪声实测值,明确是否满足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如不满足,应采取相应措施

10、降低噪声干扰。应查阅相关设计图纸,审核应对措施的合理性。4.2.7 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1、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遮阴措施的面积达到20%。2、超过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0.4。4分查看景观施工图、相关计算书等文件。1、乔木遮阴面积按照成年乔木的树冠正投影面积计算,构筑物遮阴面积按照构筑物正投影面积计算。2、核对道路路面、建筑屋面材料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及面积。III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4.2.8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2、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

11、通站点。6分查阅公共交通线路图,审核周边公共交通配置情况,根据条文给出相应分值。总平面规划中应重视场地与公共交通站点的便捷联系,合理设置出入口,总平面图上应标明场地周边公交站点及与场地入口的距离。第2条,包括:建筑外的平台直接通过天桥与公交站点相连,建筑的部分空间与地面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直接连通,为减少到达公交站点的绕行距离设置专门的人行通道,地下空间与地铁站点直接相连等。4.2.9 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3分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场地内无障碍设计应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如建筑场地外存在无障碍通道,场地内无障碍通道必须与之联系才能得分。4.2.10 合理设置停车场所。1、自行车停车设施

12、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得3分;2、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至少2项,得3分: 1)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2) 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6分查阅总平面规划图等相关设计文件,根据条文要求给出相应分值。1、自行车停车场所应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符合使用者出行习惯。2、机动车停车应符合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地面停车位应适度设置,并科学管理、合理组织交通流线,不应对人行、活动场所产生干扰。4.2.11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1、居住建筑满足:1)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2)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

13、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3)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4)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2、公共建筑满足:1) 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2) 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6分(居)查阅相关设计文件,根据条文要求给出相应分值。应附有项目周边关系图,标出项目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及距本项目的距离。配套辅助设施设备是指建筑或建筑群的车库、锅炉房或空调机房、监控室、食堂等可以共用的辅助性设施设备。3分(公)4.2.13 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超过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

14、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得3分;2、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3分。6分查阅场地雨水综合利用方案或雨水专项规划设计、总平面规划图、铺装图及相关计算书等文件。超过10hm2的场地应提供雨水专项规划设计。4.2.15 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1、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并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3分查阅种植施工图、苗木表等相关文件。应在建筑设计说明中提出对景观设计的要求如下:绿化物种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构成乔、灌、草及层间植物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节能与能源利用控制项5.

15、1.1 建筑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按照常规节能审查内容审查。评分项I建筑与围护结构5.2.1 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6分查阅总平面图、节能设计等相关文件。本条优化设计包括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1、体形简单、朝向接近正南正北、楼间距、窗墙比也满足标准要求,可视为设计合理,直接判定得分。2、体形等复杂时,应对体形、朝向、楼距等进行综合性优化,对于公共建筑,如经过优化后窗墙比都低于0.5,直接得分。5.2.2外窗、玻璃幕墙的可开启部分能使建筑获得良好的通风。1、设玻璃幕墙且不设外窗的建筑,其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

16、积比例达到5%。2、设外窗且不设玻璃幕墙的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达到30%。3、设玻璃幕墙和外窗的建筑,各部分开启面积均需满足上述两条要求。4分1、不参评条件:1)有严格室内温湿度要求,不宜进行自然通风的建筑或房间。2)建筑层数大于18层时,18层以上部分不参评。2、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及相关计算书。1)主要功能房间外窗及幕墙应设可开启部分以促进通风,立面图或门窗详图中应表明外窗和幕墙开启位置及方式。2)应提供开启面积比例计算书。5.2.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比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提高幅度达到5%。5分查阅相关节能设计文件及计算书。要求外墙、屋面、外窗、幕墙等围护结构主要部位的传热系数

17、K和遮阳系数SC进一步降低,比标准要求的限值降低5%。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控制项7.1.1不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查阅设计文件,对照国家和当地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限制、禁止使用的建材和制品目录,对设计选用的建筑材料进行核查。7.1.3 建筑造型要素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查阅建筑效果图、立面图、造价书等相关文件。1.立面、剖面图中应标明纯装饰性构件及屋顶女儿墙高度。2.有大量装饰性构件或女儿墙高度超过3.0米,需提供装饰性构件造价占工程总造价比例计算书,证明其造价小于工程总造价的0.5%(公共建筑)或2%(居住建筑)。评分项I节材设计7.2.3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

18、计。1、住宅建筑:全部户数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2、公共建筑:所有部位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10分查阅土建、装修各专业施工图等相关文件。土建设计时需考虑装修设计需求,提前进行孔洞预留及固定件预埋等。对于混合功能的建筑,应分别对其住宅和公共建筑部分进行评价。室内环境质量控制项8.1.1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环评报告或噪声分析报告。8.1.2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应满足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要求。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对照08J931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审核外墙、

19、隔墙、楼板和门窗等构件隔声性能。建筑设计说明中应明确住宅、宾馆、办公类、商业类建筑室内背景噪声级,应满足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 50118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中的低限要求或二级要求;工程做法表中应明确设备机房内隔声、吸声处理的工程做法;8.1.5在室内设计温、湿度条件下,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不得结露。查阅节能设计说明及墙身节点图,保证采取合理的保温隔热措施减少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传热损失。另需提供防结露计算书。1.建筑墙身详图中外墙出挑构件及附墙部件(如:阳台、雨罩、附壁柱、装饰线等)均应采取隔断热桥和保温措施。2. 建筑墙身详图中外窗外侧四周墙面应进行保温处理。3.建筑设计说明中应写明

20、外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堵。4.变型缝内应填满保温材料或采取其他保温措施。评分项I室内声环境8.2.1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低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3分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环评报告或噪声分析报告。8.2.2主要功能房间的隔声性能良好。1、构件及相邻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2、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平均值;6分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对照0

21、8J931建筑隔声与吸声构造,审核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等构件隔声性能。规范中有低限标准和高要求标准限值的按照规范选用,规范中仅有单一标准的,则该数值为低限标准限值,对于隔声性能能,高要求标准限值在此基础上提高5db,对于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高要求标准限值在此基础上降低5db。8.2.3采取减少噪声干扰的措施。1、建筑平面、空间布局合理,没有明显的噪声干扰问题;2分查阅建筑平面图等设计文件,审核建筑布局及空间功能是否合理,有效避免噪声干扰。8.2.4公共建筑的多功能厅、接待大厅、大型会议室和其他有声学要求的重要房间进行专项声学设计,满足相应功能要求。3分本条适用于公共建筑。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多

22、功能厅、接待大厅、大型会议室、讲堂、音乐厅、教室、餐厅和其他有声学要求的重要功能房间的各项声学设计指标应满足有关标准的要求。声学设计目标应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室内光环境与视野8.2.5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1、居住建筑与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超过18m;2、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能通过外窗看到室外自然景观,无明显视线干扰。3分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对于公共建筑,非功能空间包括走廊、核心筒、卫生间、电梯间、特殊功能房间,其余的为功能房间。8.2.6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 50033的要求。1、居住建筑: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达到1/6;6分(居)查阅相关设

23、计文件、计算书。对于居住建筑,需提供窗地比计算书。8.2.7改善建筑室内天然采光效果。1、主要功能房间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措施;6分查阅相关设计文件,需符合建筑采光设计标准4.0.2条规定。IV室内空气质量8.2.10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改善自然通风效果。1、居住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达到5%。10分(居)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需提供通风开口面积比例计算书。2结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类别设计要求得分审查要点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控制项7.1.1不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查阅设计文件,对照国家和当地有关主管部门公布的限制、禁止使用的建材和制品目录,对设

24、计选用的建筑材料进行核查。7.1.2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本条适用于混凝土结构。查阅结构专业设计文件,对设计选用的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强度等级进行核查。评分项I节材设计7.2.1 择优选用建筑形体。建筑形体尽量规则,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相关规定。3分查阅结构专业设计文件,核查建筑形体是否合理。对形体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和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本条不得分。7.2.2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5分查阅结构施工图和地基基础、结构体系、结构构件等优化设计书。1.应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考虑材料的循环

25、利用,节省材料用量。2.新建建筑宜适当提高结构的安全等级、使用年限及耐久性,其中包括荷载设计值及结构抗震等级。3.应通过优化结构体系与设备系统,减少在施工、运行和维护过程中的材料消耗总量。II材料选用7.2.8 现浇混凝土采用预拌混凝土。10分查阅结构设计说明。7.2.10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1、混凝土结构400MPa级及以上受力普通钢筋达到总量的85%。2、钢结构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达到70%。3、混合结构对其混凝土结构部分和钢结构部分,需分别满足上述要求。10分不参评:砌体结构和木结构。查阅结构施工图及高强度材料用量比例计算书。1.混凝土结构中的受力普通钢筋包括

26、梁、柱、墙、板、基础等构件中的纵向受力筋及箍筋。2.混合结构指由钢框架或型钢(钢管)混凝土框架与钢筋混凝土筒体所组成的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高层建筑结构。3给排水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类别设计要求得分审查要点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控制项6.1.1 应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1. 应提交水系统规划方案的文本文件。需判定水系统规划方案内容的完整性及合理性,并核查在相关设计文件中的落实情况。2. 水资源利用方案应包含下列内容:当地政府规定的节水要求、地区水资源状况、气象资料、地质条件及市政设施情况等。项目概况。当项目包含多种建筑类型,如住宅、办公建筑、旅馆、商场、会展建筑等时,可统筹考虑项目内

27、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确定节水用水定额、编制用水量计算表及水量平衡表。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介绍。采用的节水器具、设备和系统的相关说明。非传统水源利用方案。对雨水、再生水等水资源利用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水量平衡计算,确定雨水、再生水等水资源的利用方法、规模、处理工艺流程等。景观水体补水严禁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可采用地表水和非传统水源;取用建筑场地外地表水时,应事先取得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的许可;采用雨水和建筑中水作为水源时,水景规模应根据设计可收集利用的雨水或中水量来确定。6.1.2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查阅单体、总图、景观施工图及相应设计说明。1. 给排水系统的设

28、计应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相关规定。2. 给水水压稳定、可靠,各给水系统应保证以足够的水量和水压向所有用户不间断地供应符合要求的用水。供水充分利用市政压力;给水系统分区合理,每区供水压力不大于0.45MPa;合理采取减压限流的节水措施。3. 根据用水要求的不同,给水水质应达到国家、地方或行业标准规定的要求。4.使用非传统水源时,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且不得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用水安全保障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非传统水源应采用独立供水系统。非传统水源与市政自来水供水系统不得以任何方式连接;要求工程验收时应逐段进行检查,防止误接。非传统水源供水管道、附件及配水设备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当

29、设有取水口时应设带锁装置。绿化采用再生水供水时,不得采用喷灌方式。非传统水源回用时,水质应满足不同用途的要求。非传统水源一般用于生活杂用水,包括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水景补水、冲厕、冷却塔补水等,不同使用用途的用水应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如:用于冲厕、绿化灌溉、洗车、道路浇洒应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的要求,用于景观用水应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8921-2002的要求。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在储存、输配等过程中要有足够的消毒杀菌能力,且水质不会被污染,以保障水质安全;供水系统应设有备用水源、溢流装置及相关切换设施等,以保障水量

30、安全;雨水、再生水在处理、储存、输配等环节中要采取安全防护和监(检)测控制措施,要符合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5、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 50336及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以保证雨水、再生水在处理、储存、输配和使用过程中的卫生安全。5. 选择热水供应系统时,热水用水量较小且用水点分散时,宜采用局部热水供应系统;热水用水量较大、用水点比较集中时,应采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并应设置完善的热水循环系统。住宅设集中热水供应时,应设干、立管循环;医院、旅馆等公共建筑用水点出水温度达到45的放水时间不应大于10秒。设置集中生活热水系统时,应确保冷热水系统压

31、力平衡,或设置混水器、恒温阀、压差控制装置等。6.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不应对供水造成二次污染。7. 加压系统选用节能高效的设备,如采用变频供水、高效水泵、叠压供水设备等。8. 设置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和排放等设施。9应根据当地气候、地形、地貌等特点合理规划雨水排放或利用,保证排水渠道畅通,减少雨水受污染的几率以及尽可能的合理利用雨水资源。10有自建再生水或雨水回用系统时,应提供处理工艺流程及机房平面图。6.1.3 应采用节水器具。查阅单体施工图设计说明。应根据用水场合的不同,合理选用节水器具和设备。卫生器具应满足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及节水型产品技术条件与管理通则G

32、B/T18870的要求。评分项I节水系统6.2.2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1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2 室外埋地管道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2分查阅相关设计文件。1. 给水系统中使用的管材、管件应符合现行产品标准的要求。当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时,应符合经备案的企业标准的要求。管道和管件的工作压力不得大于产品标准标称的允许工作压力,管件与管道宜配套提供。2. 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高性能阀门、零泄漏阀门。3. 室外埋地管道应选择适宜的管道敷设及基础处理方式,控制管道埋深。4. 合理设计供水压力,避免供水压力过高或压力骤变。5. 水池、水箱溢流报警和进水阀门

33、自动联动关闭。6.2.3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大于0.20MPa,且不小于用水器具要求的最低工作压力。8分查阅单体施工图。给水系统设计时应采取措施控制超压出流现象,应合理进行压力分区,并适当地采取减压措施。施工图中应注明供水压力、减压阀后压力等。6.2.4 设置用水计量装置:1按使用用途,对厨房、卫生间、绿化、空调系统、游泳池、景观等用水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2按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统计用水量。6分查阅相关设计施工图。1. 公共建筑按不同的使用功能设置用水计量装置。2. 非传统水源回用系统应设计量装置。3热水计量时供回水均需计量。4. 冷却塔补充

34、水总管上应设计量装置。5.景观水体的补水管应单独设置水表。II节水器具与设备6.2.6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达到三级。5分查阅单体设计说明。1. 在设计文件中要注明对卫生器具的节水要求和相应的参数或标准。当存在不同用水效率等级的的卫生器具时,按满足最低等级的要求得分。2. 卫生器具有用水效率相关标准的应全部采用,方可认定达标。3. 用水器具的用水效率满足相关标准,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5501-2010、坐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5502-2010,小便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8377-2012、淋浴器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

35、率等级GB 28378-2012、便器冲洗阀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8379-2012等。6.2.7 绿化灌溉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7分查阅绿化灌溉系统施工图及景观设计施工图(含苗木表、当地植物名录等)。1. 所有绿化供水系统均应采用节水浇灌技术。2. 应结合景观设计配置绿化浇灌设施。3. 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4. 当90%以上的绿化面积采用了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或节水控制措施时,可判定达标。5. 采用再生水灌溉时,应避免采用喷灌方式。6.2.8 空调设备或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 1 循环冷却水系统设置水处理措施;采取加大集水盘、设置平衡管或平衡水箱的方式,避

36、免冷却水泵停泵时冷却水溢出。6分查阅相关施工图。1. 不设置空调设备或系统的项目,本条得10分。2. 冷却塔应选用冷效高、能耗小、噪声低、飘水少的产品。3. 循环冷却水的水质稳定处理应结合水质情况合理选择处理方法及设备。4. 采用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得10分。“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水技术”包括采用分体空调、风冷式冷水机组、风冷式多联机、地源热泵、干式运行的闭式冷却塔等。III非传统水源利用6.2.12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景观水体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60%,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1对进入景观水体的雨水采取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4分查阅总图及景观施工图。1不

37、设景观水体的项目,本条得7分,推荐不设景观水体。景观水体的补水没有利用雨水或雨水利用量不满足要求时,本条不得分。2景观水体的设计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合理控制雨水面源污染,在雨水进入景观水体之前设置前置塘、缓冲带等前处理设施,或将屋面和道路雨水接入绿地,经绿地、植草沟等处理后再进入景观水体,有效控制雨水面源污染。3景观水体应设计生态池底及驳岸,采用非硬质池底及生态驳岸,为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条件。并通过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必要时可采取其他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净化,确保水质安全。4景观水体的补水应充分利用场地的雨水资源,不足时再考虑其它非传统水源的使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评分项III照明与电气5.

38、2.12合理选用节能电气设备,评分规则如下:2 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的节能评价要求。2分本条与暖、电专业共同得分。查阅水专业设计说明及图纸。核对本专业采用的水泵等设备是否满足现行国家的节能评价要求。IV能量综合利用5.2.16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用热水比例不低于20%,得4分,每提高10%加1分,最高分为10分;7分查阅相关施工图。推荐采用比例不低于50%。1.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是否有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热水设计图纸,并考察其设计是否合理:2.提供热量专项计算分析报告。3.与暖通专业统筹评价该项总分值。8室内环

39、境质量8.2评分项I室内声环境8.2.3采取减少噪声干扰的措施。采用同层排水或其他降低排水噪声的有效措施,使用率不小于50%。2分查阅相关施工图。1.采用同层排水技术。2.排水管材采用超静音管等。4暖通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类别设计要求得分审查要点节能与能源利用控制项5.1.2不用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空调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查阅暖通专业说明及图纸。5.1.3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应进行独立分项计量查阅暖通专业说明,图纸,暖通专业热计量表,均按要求设置。评分项II 供暖通风与空调5.2.4供暖空调的系统冷热源机组能效等级均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

40、规定。6分查阅暖通专业说明及图纸。空调系统冷源机组能效等级对比省标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41-2013和国标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要求。按冷热源方式要求达到提高的相应比率。锅炉热效率:燃煤锅炉热效率比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高3个百分点,燃气锅炉高2个百分点对于市政热源,不对其热源机组能效进行评价。5.2.5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和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41-2013 的规定。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比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功能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41、范GB 50736的规定值低20%。6分查阅暖通专业计算书及相关说明图纸。1、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耗电输热比满足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41-2013 的要求。(对于采用集中供热热交换站的采暖系统,可默认达标)2、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满足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41-2013 的要求。3、空调冷热水循环泵耗电输热比需要比国标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省标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04-241-2013 的要求低20%。5.2.6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系统

42、能耗降低幅度达到5%,得3分;达到10%,得7分;达到15%,得10分。3分查阅相关设计文件,专项计算分析报告。根据现有的国家和行业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统一设定参考系统的冷热源能效,输配系统和末端形式,计算并统计不同负荷率下的负荷情况,根据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降低幅度,判断得分。此项应对空调系统设计提供方案比选并达到优化设计,设计需提供相关优化设计的比对说明,并由图审机构对设计合理性的判断,建议满足审图要求设计基本合理即可5.2.7采取措施降低过渡季节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6分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对于有大空间适合使用全空气系统的空调系统,应积极采用。空调系统不仅要考虑到设计工况,而且要考虑全年

43、运行工况。对全空气系统,过渡季节可充分利用室外新风供冷,对于有大空间的空调系统,应积极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且在过渡季可采用增大新风比或全新风运行方式,按要求认真考虑新风口及新风管截面积满足要求并妥善考虑排风量与新风量匹配。5.2.8采取措施降低部分符合,部分空间使用下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能耗。评分规则如下:1、区分房间的朝向,细分空调区域,对系统进行分区控制,得3分2、合理选配空调冷热源机组台数与容量,制定根据负荷变化调节制冷(热)量的控制策略,且空调冷源的部分性能符合国家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的规定,得3分。3、水系统,风系统采用变频技术,且采取相应的水力平衡措施,

44、得3分。6分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说明及图纸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系统分区,水泵变频,变风量,变水量等技术。采取合理的水力平衡措施。对于采用分体空调和多联机空调方式的建筑,判定自动满足第1,3条,第二条根据设计判定。对于供暖系统的建筑,根据供暖系统合理性判定。分体空调及多联机只要满足能效比要求并合理配置,直接达标;一般工程只要做到合理化要求及控制,空调冷机部分负荷下机组选型的能效值负荷现行国家标准要求就可以,采暖(空调)冷热源形式上、规格、数量;并对系统合理性进行阐述说明(包括系统是否设置变频等节能措施,气候补偿器的设置等)。对于集中供热项目,可不考察热源状况。III照明与电气5.2.12合理选用节

45、能电气设备,评分规则如下:2 水泵,风机等设备,及其他电气装置满足相关现行国家的节能评价要求。2分本条与水、电专业共同得分。查阅暖通专业设计说明及图纸。核对本专业采用的水泵,风机等设备是否满足现行国家的节能评价要求。IV能量综合利用5.2.13排风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合理并运行可靠。3分查阅暖通专业设计说明及图纸对采用集中空调系统的建筑,利用排风对新风进行预热(冷)处理,减低新风负荷,且热回收装置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低于60%采用带热回收的新风和排风双向换气装置,且双向换气装置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低于55%新风和排风温差不大于15度或无独立新风及其他不宜采用排风能量回收系统的建筑本条不参评室内环境质量控制项8.1.4采用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查阅暖通专业说明及计算书,房间的室内参数应满足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中的有关规定。8.1.6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应满足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要求查阅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说明。围护结构满足现行节能标准直接判定达标。评分项III室内热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