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文稿前言雄奇博大的黄土高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古老文明,唐尧时代的农师周族始祖弃,喜好农业,精通 耕种,他的后裔发展农耕于夏代。不窜将中原原始农耕文化带到了庆阳,并予以大力发展,开创了我 国黄土高原农耕文化的先河。传统文化,根植于农业。农耕文化除了农业生产本身的规律和技术,还包括由此而产生出来的民 间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民俗文化等。它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 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和推动民俗民风建设仍具有一 定的现实意义。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曾经让我们为之骄傲的传统农耕在现代文明之光照耀下逐渐暗淡,周祖农 耕文化
2、裹挟着历史的风霜步入尘封的记忆,成为年轮线谱上颗颗沉睡的音符,但其精神实质依旧光耀 千秋。“周祖农耕文化展览馆”的落成,旨在勾勒庆阳在周祖农耕文化滋养下的发展轨迹,昭示人们 传承农耕文明,弘扬民俗文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区域发展的责任和使命。第一篇周人兴起概述从后稷受封于邰到武王灭商得天下,周人在建立邦国千年之后终于兴起。在此其间,不窜迁徙庆 城之后,周人脱离夏王朝,开始独立发展,在兴起的道路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不窜之孙公刘,“复 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周人的农耕技术得到传承,周人的文化得以继续发展。不窜十一世孙 古公亶父自豳地迁徙岐山之下,周人进入关中千里沃野,开始向黄河流域中心
3、地区挺进。不窜十三世孙文王姬昌,“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周人的兴起已经不可 逆转,诗经大雅文王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诗句。周王朝兴盛八百年,周人遍布于神州各 地,周文化因此传承数千年而不衰。(一)不窜不窜姓姬,后稷之子。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弃为儿时,屹 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 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封弃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后稷 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窜立。不窜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窜以 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4、。(史记周本记)(二)周人迁徙路线(配地图)学者推断:不窜迁徙从汾河流域开始。先沿汾河南下到达黄河,再顺黄河南下进入渭河,随后溯 渭河而上至武功一带。在武功停留之后,逆泾河、马莲河而上再到庆城。从不窜到公叔祖类,十一代 周先祖都生活在豳,也就是今天的庆阳及其周边地区。古公亶父从豳迁徙岐山之下。(三)周人在豳(1)豳地溯源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刘“自漆、沮度渭,取材用。“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朱熹诗 经集注云:“豳,国名,在禹贡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公刘相土地之宜,而立国于豳之谷焉。” “沮、漆,二水名,在豳。”史记正义云:“公刘从漆县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为用也。”括地志云:“豳州
5、新平 县即汉漆县也。漆水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沮水一名石川水,源出雍州富平县,东入 栋阳县南。”庆阳在豳的北部,庆阳古城与不窜故城几乎在同一地址,因此嘉靖庆阳府志沿用“庆阳禹贡 雍州之地,周之先不窜所居,亦曰北豳”的说法。(2)鞠陶史记周本纪记载:“不窜卒,子鞠立。”史书关于鞠的记载较少。相传,不窜为政时,鞠主持 修建窑洞土室,人称鞠陶。鞠陶主政时年事已高,后人称周老王。(3)公刘公刘,不窜之孙,鞠陶之子。“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 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 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
6、。”(史记周本纪)(4)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不窜十一世孙,公叔祖类之子。“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 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得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 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经我故战,杀人 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 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 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史记周本纪)(四)周王先祖世表弃(后稷)一一不窜鞠一一公刘一一庆节皇仆一一差弗
7、一一毁喻一一公非一一高圉 亚圉一一公叔祖类一一古公亶父(太王)一一季历(王季)一一昌(文王)(五)文王武王征战(配征战路线图)文王“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 “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 徙都丰。”武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 盟津,诸侯咸会。”“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纣师虽众, 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 于鹿台之
8、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史记周本纪)(六)周文化的兴起和传播(配图)耕作技术、典章制度、礼仪习俗,是周文化的主要内容。周文化自不窜迁徙之后走上独立发展道 路。古公亶父迁往岐山后,从偏居豳地一隅进入关中。之后,随着周人的征战,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武王灭商后,到达黄河下游地区。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子弟功臣,周文化随他们的足迹传播到各地。 其范围东至大海,南抵长江,西连戎狄之域,北尽燕晋之地。第二篇削土筑城概述不窜率领族人到达庆城后,在这里削土筑城,停止迁徙,开始定居生活。周人初到庆城时,处在 戎狄部落的包围之中,环境十分艰险。不窜城建成后,周人能够有效抵御戎狄的进攻,建立了较为巩 固的
9、立足点。此后,周人以此为中心,势力范围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展,为他们的农耕文化复兴创造了 有利的社会条件。在不窜故城所在地,流传着许多关于周先祖不窜、鞠陶、公刘的传奇故事,其中流 传最广的是“周老王斩断龙脉”的故事。不窜城之后,周人相继修建了许多城邑,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丰、镐、洛等。(一)不窜故城括地志云:“不窜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窜在戎狄所居之城也。”唐代弘化县与庆州 同城而治,州治、县治都在庆城。庆城东临柔远河,西临环江,南至两河交汇处。位居南北交通要冲,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修建城池要塞的首选之地。由于年代久远,黄土地貌变化很大,不窜故 城的历史风貌几乎无从考证。不窜之后,汉之
10、郁郅城、宋之庆阳城,或许都修建在不窜故城所在地。(二)周老王斩龙脉的传说周老王鞠陶主政时,城南土龙岭阻拦洪水去路,城邑有被淹没的危险。老王亲自带领五百土工、 五百石匠挖掘山岭,城内百姓和守城将士也来助阵。事情却十分怪异,白天挖掘的豁口,第二天就会 复原如故。百思不得其解的老王无意中听到山岭中两条顽龙说:“若无文笔峰上的马莲草,明天日落之 后我们就能长卧于此。”老王亲自采爬上文笔峰,采回马莲草,斩断龙脉,解除了洪水之患。相传,斩 断龙脉的地方就在庆城南面的崭山湾。(三)周人城邑(1)诗经关于周人修筑城邑的记载诗经大雅绵生活地描写了周人削土筑城的盛大场面:“挟之陛陛,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
11、百堵皆兴,馨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2)周礼关于周人修筑城邑的记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 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这 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周礼地官司徒)“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影,以土地相宅,而建邦国都鄙。”(周礼土方氏)“匠人建国,水地以悬,置木以悬,目氐以影。”(周礼考工记)(3)史记关于周人修筑城邑的记载“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古公亶父迁徙岐山之下,“营筑
12、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文王“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武王“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4)宫室宗庙(图见布展大纲70页)宫室宗庙是城邑中最庄重严肃的建筑。“乃立冢土,戎丑攸行”,显示出宫室宗庙在周人活动中的 重要地位。考古发掘表明:周人宫室宗庙通常以影壁、门厅、前堂、过廊、后室等位居中轴,门房、 厢房、回廊、庭院等作东西向对称配置,前后形成三进院落。整个建筑布局井然有序,左右对称,结 构严整。(5)凿洞取水周人的城邑大都沿河谷修建。城中居民一般都是在城外从河流中取水,再运往城里。在城邑中修 建供水设施,从城中直接取用河水,这是周人的重大发明。
13、整个供水设施由汲水洞、天井、通道三部 分组成。汲水洞开凿在岩石层上,一端与河流相通,另一端与天井相连。城中居民经通道从天井中取 水。这种设施在城邑被外敌围困时往往能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篇教民稼穑概述庆阳黄土深厚,气候温润,有着发展农业的诸多便利因素。远在20万年前,人类已经繁衍生息, 7000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夏末时期,周先祖不窜、鞠陶、公刘继承前代后稷教民开垦荒地、因地 制宜、种植五谷的传统,带领族人在这里积极发展农业,不断探索,改进农耕技术和生产工具,由牛 耕、“二人抬杠”的犁耕逐步代替了早期的火耕、耜耕,开始精耕细作。历史上的庆阳出现了 “行者有 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史记
14、周本纪)的繁荣景象。一、自然资源1气候条件庆阳是我国最早开始农业生产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被疏松肥沃的黄土覆盖。夏商周时期,这 里的气候一般比现在要温暖,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1. 52.1C,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也使农事的 安排要比今天略早些。庆阳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秋之际暴雨成灾。但是由于黄土疏松 并呈垂直纹理结构,夏秋的雨水可以大量被吸收而储存于地下,在干旱的春季可以通过毛细管输送到 地表层滋润作物的根须,从而保障一些耐旱作物如黍稷等的生长。2黄土地貌远古时代,黄土高原沟谷众多,地面破碎,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除了山地之外,主要的地 形有两种,一是平坦的高地叫作塬,一是低下的
15、阶地称作隰。低湿地区分布着水面宽阔的江河和不计 其数的薮泽,到处都是充满积水的涝洼之地。丘陵地区和低湿之地森林茂盛,蒿莱密布,形成了气候 比现在湿润、植被较为丰富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夏商西周时期,地处黄河中游的庆 阳是最适宜从事农耕的地区,也是农耕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之一。3物产资源4000年前后,庆阳地区地广人稀,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塬面博大,黄土覆盖深厚,土中含有丰富 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因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减少作物晚间呼 吸,适宜农作物生长;平洼地区江河奔流,沼泽密布,水资源相对充沛;森林草地茂密,主要分布在 山岭、丘陵和隰地,诗经载有三十几种
16、树木,其中很多树木已有人工栽植;河泽遍布,利于鱼类繁 殖,水产资源阜盛。二兴修水利1沟洫排水“沟洫”是指在农田中修挖的由排水沟渠组成的农田排水系统。沟渠一般宽23米,深约1米, 一旦旱地遇到水涝,田地中的水就通过沟渠流出。对防止夏秋暴雨成灾、淹没农田、冲毁土地、破坏 农业生产很有作用。周人定居北豳后,为了防止水灾,修筑了大量的沟洫。沟洫的盛行和完善是在西 周时期。夏、商、西周的沟洫制度,不但是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深刻地影响到农业生产技 术的各个方面,如耦耕的盛行就和沟洫的修建有极为密切的关系。2穿井取水早在黄帝之前,已有水井出现。夏商时期,水井在中原地区已经普及。周人由晋入豳时,带来了
17、 凿井技术。周人迁居岐山时,凿井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当时的水井大多呈椭圆形,东西长23米,南 北宽2米,内壁光滑。深度达5米时,打破第一层姜石面,形状由椭圆变为长方形。水井一般位于住 宅旁边,供人们日常生活用水,亦可能浇灌花圃。3陂塘蓄水周人在殷商时期已经利用井水来灌溉农田(至少是用来灌溉蔬菜等园圃作物)。西周时期人工灌溉 有了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注意修筑拦水坝,用坝围成的陂塘,平时可以蓄水,旱时放水灌溉庄稼。 陂塘主要是拦蓄山洼间的流水和雨水,也会拦蓄山间的泉水。春秋时期在园圃中还使用井灌技术。桔 槔就是当时的提水机械,一根竖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细长的杠杆,当中是支点,末端悬挂一个重 物,前段悬
18、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是灌溉技术上的一大成就。三播植百谷周祖来到庆阳,教民稼穑,推广五谷,善种黍稷。关于“五谷,历来解释不一,最主要的有两种: 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 麻无稻。实际上,“五谷”只是几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代名词。夏、商和西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主要有黍、 稷、粟、麦、稻、菽、麻等。1粟古称稷。脱壳制成的粮食,因其粒小,直径2毫米左右,又名小米。原产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 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粟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 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
19、其茎、叶较坚硬,可以作饲料,一般 只有牛能消化。粟在中国北方俗称谷子。2高粱亦称蜀黍、蜀秫,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杆直立,叶片似玉米,厚而较窄,圆锥花序,穗形有 扫帚状和锤状两类,颖果呈褐、橙、白或淡黄色。种子卵圆形,微扁,质黏或不黏。按性状及用途可 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类。性喜温暖,抗旱,耐涝,我国南北都有种植,以东北各地 种植最多。商周时期,高粱也是人们的粮食之一,其地位不如其他谷物。3麦商周时期的粮食作物之一。夏小正中巳有“祈麦实”、“树麦”等记载,说明夏代已种植小麦。 甲骨文有“麦”、“来”、“舞”等字,并有“来麦”、“受麦”、“田麦”、“食麦”等卜辞,说明商代对小 麦很
20、重视,种植已有相当规模。到了春秋时期获得较大发展,诗经卫风载驰:“我行其野,忒忒 其麦。”春秋末期,由于石磨的发明和普及,小麦优越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出来,种植得到大面积推广。4菽即大豆,原产地为我国东北地区。目前有关大豆的较早考古发现多在东北地区。中原地区出土最 早的是河南洛阳皂角树二里头文化遗址中的大豆。诗经中有6处提到“菽”,2处提到“荏菽”,仅 次于黍、稷、麦,而多于麻和稻。大雅生民中追述周人先祖后稷从小就喜欢种植“荏菽”,说明 商周之际大豆传入中原地区,已成为中原民众的粮食和蔬菜。战国时期菽得到很快发展,与粟并驾齐 驱而成为主粮之一。5麻桑科一年生草本作物,为雌雄异株植物,雄株古代称为棠
21、,纤维细柔,可作纺织原料,雌株称苴, 籽实可以食用,因此古代曾被列入“五谷”之中。东汉郑玄在注周礼“五谷”时说是“麻黍稷麦豆”, 王逸在注楚辞的“五谷”时说是“稻稷麦豆麻”。果实麻籽也是商代的粮食之一。诗经中虽然 有7处提到麻,但大多是指作为纤维作物的雄麻,麻籽在商周粮食中所占的比重不大。6稻原产于长江流域,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传播到淮河流域,考古工作者在淮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阳县 贾湖遗址和淮河下游的江苏省高邮县龙虬庄遗址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稻谷遗存。至少在四五千年前的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就已种植水稻,因此夏商西周时期水稻的种植也有一定的规模。史 记夏本纪:“禹令伯益于众庶稻。”说明大
22、禹治水之后在北方发展水稻生产。尽管如此,水稻在当 时黄河流域种植面积不会很大,在民众日常粮食中不占主要地位。四瓜瓠蔬菜古人对蔬菜和果树的栽培非常重视,周礼将园圃列为仅次于粮食种植之后、排在林业和畜牧之 前的位置。早期的园圃是场圃结合,春夏之时种植蔬菜,秋冬收获蔬菜之后,筑平做为打谷场,用以 堆积禾谷和脱粒。即诗经豳风七月中所说的“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早期的场圃不只是 种植蔬菜瓜果,有时也还种植粮食作物。蔬菜园圃中种植的蔬菜主要有韭、蒜、葱、姜、瓜、瓠、芸、 葑、菲、荠、葵、薇、芹、笋、蒲、荷等。1韭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而扁,夏秋间开小白花,叶和花嫩时可食,种子可入药,简称“韭,夏 小正
23、正月:“囿有见韭。”韭菹是用韭菜制作的腌菜,鲜韭和腌韭既可供人们日常食用,又可作为祭 品,故夏商周甚受重视,是最早被人工栽培的蔬菜之一。o兰2蒜蒜分为大蒜、小蒜两种。中国原产有小蒜,蒜瓣较小。大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最早在古埃 及、古罗马、古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栽培,汉代由张骞从西域引入中国陕西关中地区,后遍及全国。 夏小正十有二月“纳卵蒜。” “卵蒜”即小蒜,系原产于我国的“大蒜”。“纳卵蒜”即收藏大蒜。 大蒜的种植历史也很古老。3葱一种很普遍的调味品或蔬菜,草本植物,叶子圆筒形,中间空,青色。周人习惯于在炒菜 前将它和姜切碎一起下油锅,炒至金黄后,再将其他蔬菜倒入锅中炒。管子戒记载齐桓公
24、 “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春秋时期被引进中原,商周前已广泛种植。也称“生姜”,根茎鲜品或干品可以作为调味品。论语乡党:“不撤姜食。”注曰:“姜辛而不臭, 故不去。”墨子天志下也记载普通人家的园圃中有瓜姜等蔬菜,估计姜的种植当在春秋以前。姜 属于调味蔬菜类。5瓜人工栽培蔬菜,除了生吃熟食外,还可腌制。诗经大雅生民:“麻麦蠓蠓,瓜瓞唪唪。”意 为麻麦满地密密幪幪,大瓜小瓜累累唪唪。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 菹。”其意是萝卜长在田中,菜瓜长在田埂,将它剥皮腌渍。6瓠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壶”即瓠,与瓜一样是很古老的葫芦科植物。 其嫩瓜可做菜吃,其嫩
25、叶也可烹食。瓠长老后外壳坚硬,可以作为容器和涉水工具,用途十分广泛。7芸“芸”即现在的油菜。二月开花,花呈黄色。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和西安半坡遗址都发现过新 石器时代的油菜籽,说明夏商时期周人已经种植。吕氏春秋本味说:“菜之美者,阳华之芸。”芸 菜是先秦时期的主要蔬菜之一。8葑即现在的蔓菁。又名芜菁,俗称大头菜,又叫九英菘、合掌菜、结头菜。诗经邶风谷风: “采彗采菲,无以下体。”其根茎质嫩甘美可食。9菲尔雅注:“即土瓜也。”诗邶风谷风:“采彗采菲。”“菲”就是现在的萝卜。萝卜 栽培于春秋时期或者更早。10荠诗经邶风谷风中歌咏道:“谁谓荼苦,其甘如莠。”毛传和尔雅都释荼为苦菜,苦菜 为野菜,其味
26、甚苦,与之相对其味甘甜的莠菜当为人工栽培的蔬菜。11葵即后来的蕲菜、冬寒菜,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蔬菜。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葵可 以腌制酸菜,称为葵菹。葵菹是祭祀时的重要食品。管子轻重甲说:“去市三百步不得树葵菜。” 春秋时期,葵菜种植相当普及。12笋禾本科多年生木质化植物。食用部分为初生、嫩肥、短状的芽或鞭。夏商时期周人作为陆生食用 蔬菜。诗经大雅韩奕:“其簌维何?维笋及蒲。”毛传及尔雅均释:“笋,竹萌也。”即竹子 所萌生者为笋。13薇又名“大巢菜”。一种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花呈紫红色,结寸许长扁荚,中有种子五六粒,可 吃。又名“野豌豆”。薇菜是种在水边潮湿地带的蔬菜。诗经小雅采薇
27、:“采薇采薇,薇亦作止。”14芹属伞形科。有水芹、旱芹两种,功能相近,药用以旱芹为佳。旱芹香气较浓,又名香芹,亦称 药芹气芹菜是高纤维食物,常吃芹菜,尤其是吃芹菜叶,对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都十分有益,并 有辅助治疗作用。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郑玄注释说:“芹,水菜也。”15荼周人采食的一种野菜。七月:“九月菽苴,采荼新樗,食我农夫。”邶风谷风:“谁谓荼苦, 其甘如莠。”荼,就是苦菜,后世也称为苦荼。五园林苗圃诗经提到的树木有30多种。当时还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工造林、育林的林业。殷商时期, 由于发展农耕和焚林狩猎,森林资源减少,统治者开始注意对林木的保护,设立了一些官职加强
28、管理。 西周以后,树木种植开始受到重视。当时的植树,首先是种植经济林木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其 次是祭祀和政治上的需要,如社树和行道树、边界林的种植。1桑黄帝时期,黄帝就命令元妃西陵氏嫘祖栽桑养蚕。嫘祖教人民大量栽桑,教人养蚕纺丝、织帛。 桑树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林木之一,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养蚕。中国是世界蚕业的起源地,最初可能 是采集野生桑叶喂蚕,后来随着蚕业的发展而过渡到人工种桑。当时桑树的分布相当广泛。2漆漆树分布在黄河流域,主要在今天的陕北、甘南、晋东南、山东及豫西一带。至少在西周晚期或 春秋早期,人工种植漆树已经较为普遍。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树”为 “树艺”之意
29、,即人工栽培。当时漆林的保护和培育及割漆的技术巳有相当水平。3桃原产于西北,当时已在黄河北岸种植。夏小正中已有桃的记载。诗经魏风园有桃、左 传都提到“桃园”。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说明人工栽培桃树已经很普遍了。4李周人栽培的果树。诗经王风丘中有麻:“丘中有麻。”“丘中有麦。” “丘中有李。”李树和 麻、麦等粮食作物同在丘中,麻、麦是栽培的作物,李树是栽植的果树。桃李是中国古代种植最普遍、 影响最为广泛的两种果树。5枣夏小正和诗经豳风七月都有“八月剥枣”的记载。诗经七月提到:“七月亨葵 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菽就是大豆,剥枣、亨菽和获稻并提,枣应该是 人
30、工栽培的枣树。6栗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叶子可喂柞蚕。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定之 方中,作于楚宫。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发琴瑟。”栗树所结的果实板栗营养丰富、味美可口, 当时与枣子同被视为可以充饥的果实,故周人喜欢种植。7梅夏小正中已有梅树开花和“煮梅”的记载,诗经中多处提到梅,曹风鸬鸠:“鸬鸠 在桑,其子在梅。”召南檬有梅:“檬有梅,顷筐壑之。”梅在古代不但是果实,而且也是制作调味 品的主要材料之一。8桑葚又叫桑果、桑枣,味甜汁多,是人们常食的水果之一。诗经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 泮林。食我桑腿,怀我好音。”“桑腿”即是桑椹,为桑树的果实,酸甜可口。当时除了养蚕大力植桑
31、之外,也会因人们的需要而培育水果型的桑椹。9木瓜落叶灌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素有“百益果王”之称。诗 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当时木瓜是珍贵的水果。10建筑用材商周时期的建筑和交通工具都需要大量的木材。建筑宗庙和造船需要木质坚硬的松柏;制作船桨、 船橹需要材质坚实通直的桧;制造车轴和车轮需要木质坚硬,纹理细密光滑的檀。松柏是否人工栽植, 尚无确切文献记载,但是人工种植檀树已经见于诗经。此外,制作乐器需要椅、桐、梓、漆,也是 人工种植的树木。由于制造车辆和乐器对材料有特殊的要求,野生的林木已不易获得,只有进行人工 种植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
32、11社坛植树公羊传哀公四年中有“社者,封也。”注曰:“封土为社。”史记封禅书中有“自禹兴 而兴社祀。”社是祭祀土神的场所,要筑起封土堆,传说夏代就有祭祀土神的神社。在社前要植树,称 为社木。当时的社因有大小级别之分,所种的社木也有数量不等、种类不同之差,不能随便砍伐。各 代在社前所种树木不同,夏后氏为松,殷人为柏,周人为栗。12封界植树诸侯、方国林立的商周,王畿归君王直接统治,周围是分封诸侯的领地,四外还有众多的方国。 各邦国之间的边界,要挖掘壕沟,将土翻上沟边筑成土埂,埂上种植树木,以保护土埂不被雨水冲刷毁 坏。周代设立“封人”一职来管理这种工作。周礼地官封人:“掌诏王之社谴,为畿封而树之。
33、”13行道植树我国很早就有在道路两旁种植树木的制度,叫做“列树以表道”。种植树木作为标志以指明道路, 实际上也有保护道路的作用。各地在道路两旁所种的树种也不尽相同,如郑国就喜欢种植栗树。国 语周语记载,周定王派大臣单襄公去聘问宋国,路过陈国,看到陈国境内“道无列树”、农田荒芜 等残败景象,断定“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六农耕工具周人在稍早于太王时代已处于比较发达的青铜文化历史阶段。在陕西长武县碾子坡等遗址中,重 复见到多种不同功用的青铜工具、用具,如属于武器的铜镞、缝纫使用的铜锥。先周时期豳地的农业 生产工具有整地农具、中耕农具、收获农具、加工农具等。1耒、耜耒、耜是两种最重要的挖土工具。耒的
34、下端是尖锥式,耜的下端为平叶式。耒是从采集经济时期 挖掘植物的尖木棍发展而来的。早期的耒就是一根尖木棍,以后在下端安一横木,便于脚踏,入土容 易,再后来单尖演变为双尖,称为双尖耒。单尖木耒的刃部发展成为扁平的板状刃,就成为木耜,它 的挖土功效比耒大,但制作也比耒复杂,需要用石斧将整段木材劈削成圆棍形的柄和板状的刃,即所 谓神农“斫木为耜”。2铲直插式整地农具。铲和耜是同类农具,在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中并无明显的区别。各地出土的商 周石铲、骨铲和铜铲都应该是耜。现在一般将器身较宽而扁平、刃部平直或微呈弧形的称为铲,而将 器身较狭长、刃部较尖锐的称为耜。3耰碎土工具。说文解字:“耰,摩田器也。”实际
35、上就是敲碎土块的木榔头,用耒耜翻耕农田之后, 需用耰将田中的土块敲碎,便于播种。耰在古代也叫做椎,是农夫的必备的农具之一。耰为木质农具, 很难保存下来,至今尚未见有商周春秋时期的木耰出土,不明其具体形状。4锸直插式挖土工具。最早的镭是木镭,与木耜差不多。在木耜的刃端加上金属套刃可减少磨损和增 强挖土功能。镭在古代写作“甫”,东汉的尔雅释名解释:“击,插也,插地起土也。”韩非子五 蠹说夏禹“身执耒击,以为民先。”“耒击”即耒耜。夏禹用它挖掘沟洫。目前出土的商周铜镭都是 金属套刃部分,主要有长方形和凹字形两种。5锄、攫横斫式挖土工具。其装柄方法与铲、镭明显不同,柄向与刃向垂直,使用时都是向下掘地向
36、后翻 土。锄的挖土部件较宽,攫的挖土部件狭长,上端都有銎,可安装横捆。大型的锄可用于掘土,小型 的锄则是用于中耕除草。攫是深掘土地的得力工具,多用于开垦荒地或深挖沟洫。商周农器除了盛行 石锄、石镬之外,已经出现青铜攫,6犁动力牵引的耕地工具,也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整地农具。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在中原和江南 都已出现一种原始的石犁,是用石板打制成三角形的犁铧,上面凿钻圆孔,可装在木柄上使用,用人 力牵引。商周时期仍然在使用石犁,南北各地都有实物出土。大约在商代晚期,开始出现青铜犁铧, 它的出现为以后铁犁的诞生开辟了道路,在我国农耕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7钱锄草农具。说文解字:“钱,铫也,古农器。”
37、形制短小轻巧,和站立用双手执握翻土的耜、铲、 锸等整地农具不同,可能是单手执柄贴地平铲。因此各地出土的一些刃宽在五六厘米以内的小铲就是 中耕锄草的钱,这种小铲至今还在西北地区的农村使用,农民就是手执小铲蹲行在麦田里锄草松土。8镈古代除草农具。镭、耨为同一种农具,是柄长一尺、头宽6寸的小锄头。尔雅释名:“镭,迫 也,迫地去草也。”“镭亦锄类。”广雅也说:“镭,锄也。”镭是和锄相类似的锄草农具。9刀、石器时代,古人类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 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 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
38、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刀不仅用作劳动工具,也是一种防身自卫的武器, 亦是一种佩饰。10铚割取谷穗的收获农具。说文解字:“铚,获禾短镰也。”铚是从原始农业收获工具石刀、蚌刀发 展而来的,早期的铚保留石刀、蚌刀的形态。夏、商、西周时期盛行的石刀、陶刀和蚌刀,就是铚。11艾收获农具,也就是镰刀。目前各地出土的夏、商、西周的镰刀绝大多数是石镰和蚌镰。12连枷脱粒农具。甲骨文中的“熟”“料”和金文中的“黎”字就像一手抓住麦穗,一手持棍敲打使之脱 粒的情形。这种打谷棍进一步发展,就成了连枷。早期的连枷是在长木棍的一端系上一根短木棍,利 用短木棍的回转,连续扑打谷穗使之脱粒。13斧先周时期重要生产工具之一,
39、主要用于砍伐树木。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新。以伐远扬,猗 彼女桑。”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新。” “新”,音枪,斧头柄孔圆的叫斧,方的叫新。14杵臼原始农业中的加工农具,主要是石磨盘和杵臼。但是至今在中原地区极少发现商周的石磨盘,可 能当时已不大使用。商周时期主要是使用杵臼来加工谷物,因而各地出土的石臼、陶臼不少,如山西、 辽宁、山东、河南、河北、甘肃、江苏等地都发现夏、商、西周时期的石杵或石臼。七耕作技术1刀耕火种商周时期耕作技术的进步是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对于大片荒野土地的开发,往往采取火耕方式, 实行的是撂荒制。商代就经常采用“焚林而田”的方法进行狩猎活动,同时又是开发土地的方法。西
40、周初期,火耕也是开辟荒地的主要方式。休闲过的农田,地里长满莱草,重新耕种之前,要借助火将 它们烧掉,才好进行整地、播种。2协作治田“协”字是用耒来开挖田间沟洫的意思。修治沟渠是商代农田基本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工作。这项工 作非单家独户所能完成,必须动员、组织很多人进行协作,所以国王“大令”众人去“协田”。农闲时 间,协田治田,劳动组合是多人一组并肩挖土开沟,随着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工具的改进,逐渐演变为 三人一组并肩挖土的劳动方式。3耦耕技术随着生产知识的积累、劳动技能的进步以及农业工具的改进,劳动效率日益提高,三人一组的协 田就逐渐演变为二人一组耦耕。甲骨文中已有耦字,说明商代晚期已有耦耕,耦耕取代
41、协田成为主要 的耕作方式。耦耕在春秋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作为一种耕作方法,却在一些地区长期流传。4始作牛耕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已经出现了犁耕农业。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 说明先周豳地的耕作技术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一般来说,犁耕早于牛耕,诗经七月有“三之日 于耜”之句,“于耜”即整修农具,这里所说的“耜”是犁的一种。5轮作休田商周时期,耕地的需求日益迫切,轮作休田应运而生。这种休闲耕作制主要包括蓄、新、畲三 个阶段。种植过的耕地休闲一年不耕长满杂草的,叫做蓄。休闲第二年植物群落滋生蕃衍已长出小灌 木的,叫做新。第三年因地力已经恢复,可以翻耕种植叫做畲。西周时期的耕作制
42、度是种植一年休耕 两年的休闲制。6平田整地夏代对田亩的整治有一定的要求。西周时期,田亩的整治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当时开垦农田已经 注意到向阳、水源及其流向等问题,开垦农田必须在田中挖成一条条的沟(畎)和一条条的垄(亩)。 战国以后,很多文献提到的“深耕、疾耰”已成为整地技术中的普遍要求。7修治田垄垄在商周时期称为亩,沟称为畎。大约到西周时期,由于沟洫制度的形成,畎亩也随之日益发展。 诗经有“南东其亩”的诗句,意思就是将田垄整治成东南向。田垄修治的方向是根据地形的具体 情况而定的,还要考虑水流和阳光照射的方向。如南北向的“南亩”或东南向的“南东其亩”接受阳 光照射的时间较长,可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土
43、温,有利于庄稼的生长。8种黍树麦夏小正五月提到“种黍”,夏小正九月提到“树麦”。当时的种植方法,可能是采取撒 播的方式。商代播种作物时已有株行距的要求,即实行点播和条播。西周时期,播种技术有了更大的 进步。首先是初步认识到播种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其次是已初步认识选种的重要性;再次是有了“良 种”的概念,这是当时育种、选种方面的一大成就。八田间管理1、施粪肥田周族已经懂得用人畜粪便增加土地的肥力。西周时期施肥技术又有进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已能因地制宜地使用粪肥,二是使用绿肥。畜粪和绿肥的使用,大大地增强了土壤的肥力,部分 良田不需要休闲几年才种植,而是每年都可以耕垦种植。春秋时期,连年种
44、植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连年种植制,在我国耕作制度史上是个巨大的进步。2、间苗整枝间苗又称疏苗。为保证足 够的出苗率,播种 量都大大超过留苗量,造成幼苗拥 挤,为保证 幼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应及时疏苗,使苗间 空气流通、日照充足。间定苗时,要疏 弱留壮,并按计划的株距留足苗数。摘除植株部分枝叶、侧 芽、顶芽、花、果等,以保证植株健 壮发育生长,有时也用压蔓来代替。间苗、整枝、压蔓是人们在作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所采取的一项增 产措施,为田间管理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间苗、整枝、压蔓的技术措施,历史悠久,应用广 泛,经验丰富。3、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是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传统
45、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的一大特色。中耕是指作物生 育期中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采用手锄、中耕犁、齿耙和各种耕耘器等工具作业。中耕可疏松表 土,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地温,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原始农业没有这个 环节,夏商以后人们才开始重视中耕技术。周族已认识到除草培土对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当时田间 的杂草主要是莠和稂。4、防治虫害商代人们对蝗虫危害庄稼的现象已经非常关心,甲骨文中有“螽”字,说文解字:“螽,蝗也。” 就是今天的蝗虫。商代对付蝗虫的办法大概只有水火两项。水是盼望降雨,火是用烟火驱杀。诗经小 雅大田有“去其螟塍,及其蟊贼,无害我田樨。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的诗句,说的
46、是消灭害虫 的情况。利用火光来诱杀害虫,是周人应对虫害的主要方法。西周时期,人们对害虫的认识比以前更 为深刻,已能初步区分出四种危害情况不同的害虫。5、防御霜冻殷周时期,易经中就记有“坤卦初六履霜坚冰至”、“履霜坚冰阴始凝也”。因“严霜杀物”令 “百工休”,所以早已受到关注。古时有不少预报霜冻的经验:如汜胜之述记载“植禾夏至后八十 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周人防霜:“常预于园中贮恶草生 粪”,以此在霜冻之前“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这是今熏烟防霜;“秋霜被地而蔽者不伤”, 这是覆盖防霜;面积较大的作物,采用浇水法;较贵重的植物,用包扎法。6、镇压禾
47、田镇压土地,是传统耕作管理方法之一。黄河流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对农作 物的生长不很有利。黍、菽播种于春季,玉米的秸秆还田会造成土壤松弛,小麦播种后易造成失墙。 为了保证作物、蔬菜收成好,周人采用田地镇压技术以保墙。镇压禾田的方法主要有重物碾压、人畜 践踏等。“压”即通过碾压将“耕”、“耙”、“锄”而造成的疏松田地压实。明宋应星北盖种图列 有碾压农具。镇压的工具有石磙、耱,镇压时节一般在冬春初。九收割贮藏1收割庄稼周人收获粮食的方法是只割取禾穗,而将秸秆留在田里,需要时再来割取。诗经中有许多诗篇 描写收获的情形,有的场面非常热闹,如:“恒之柜嵇,是获是亩。恒之糜芑,是任是负。”大雅生 民)收割农具有钱、镩、艾等,打碾农具主要是连枷。1收割打碾周人收获粮食的方法是只割取禾穗,而将秸秆留在田里,需要时再来割取。诗经中有许多诗篇 描写收获的情形,有的场面非常热闹,如:“恒之柜嵇,是获是亩。恒之糜芑,是任是负。”大雅生 民)收割农具有钱、镩、绖、艾等,打碾农具主要是连枷。2、打碾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