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针灸治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疼痛的针灸治疗.ppt(1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疼痛的针灸治疗,疼痛是一种人人都有过的感觉和体验,作为报警信号,它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保护功能;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是临床医师最常听到的就诊患者的主诉和陈述,作为困扰数以万计的人群的严重症状,它又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医生对疼痛并不陌生然而对疼痛原因做出正确的判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疼痛的治疗常常更加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害刺激作用于人体伤害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作用于大脑皮层,通过复杂的分析综合过程,产生疼病感觉。,疼痛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疼痛是种主观的感觉。,疼痛包括以下含义:,疼痛是一种感觉 疼痛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
2、复杂的感觉,是一种主观感觉体验。这种难以描述、难以表达、难以名状、痛苦的感觉,现代医学谓之痛觉。疼痛是一种症状 疼痛是一种症状,为许多种疾病所共有。在人们的观念中,疼痛和疾病是密切关联的。故现代医学认为,疼痛是疾病反映在外的一种症状。祖国医学认为,疼痛常因人体脏腑功能、经络功能、气血功能以及津液功能失调而引起,如头痛、腰痛、胸痛、胃脘痛、胁痛等等。,疼痛是一种生理反应 个体对疼痛的感觉谓之痛觉,而痛觉有生理、病理之分。当你给受试者刺激时所产生的疼痛,属于生理性痛觉。属干正常的生理反应。疼痛是一种病理反映 疼痛是某些疾病表现在外的一种症状。临床所见,患了某种疾病,就会见到某些部位的疼痛。相反,治
3、愈了某些疾病,某些部位的疼痛也就消失了。说明疼痛是一种病理反映。,疼痛包括以下含义,疼痛是种心理反应 痛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及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功能。疼痛的这种生理反应,由于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亦属于一种心理反应。中医“七情之由作心痛”“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论点,皆为情志致痛之例。“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论点。,疼痛生物学意义,疼痛是机体对周围环境保护性反应疼痛避免危险、做出防御性保护反射(无痛儿 因缺乏疼痛警报系统,多因外伤夭亡)剧烈疼痛引发休克 慢性疼痛“恶性循环”,常可使病人痛不欲生,是致病、致残、致死的原因(患者看医生,医生诊断疾病),疼痛的机理,疼痛
4、是由疼痛感受器、传导神经和疼痛中枢共同参与完成的一种生理防御机制。,疼痛的机理,疼痛是由痛觉感受器,传导神经和疼痛中枢共同参与完成的一种生理防御机制,痛觉感受器,表层痛感受器:分布在皮肤及粘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平均密度100200个/CM2。深层痛感受器 分布于肌膜、关节囊、韧带、肌腱、肌肉、脉管壁等处,密度低于表层。内脏痛感受器 内脏感觉神经的游离裸露末梢。分布于被膜、腔壁、组织间,密度较低。,痛觉,痛觉是包括性质、强度和程度各不相同的多种感觉的复合,并往往与自主神经系统改变、运动反应、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在一起。,急慢性疼痛的差异 对急性疼痛来说,疼痛只是疾病的一种症状;慢性疼痛,其疼痛本身就
5、是疾病。急性疼痛具有生物学价值,它是一种信号,使得机体避免遭受损伤和有害刺激;而慢性疼痛对患者没有任何价值。,疼痛与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脑内拮抗吗啡镇痛;脊髓内参与发挥镇痛效应。多巴胺:具有抗镇痛作用。5-HT:外周围致痛剂,脑内具有镇痛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内5-HT能系统功能,可增强吗啡镇痛效应组织胺:脑血管内含量增高致头痛,为致痛物质。前列腺素:可增强组胺、5-HT、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作用,引 起痛觉过敏,称之为疼痛放大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阿片肽及P物质。,阿片肽 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调节因子,它们的释放受应激的影响,提示阿片肽可能是应激引起的免疫调节的介质。P物质 是广泛分布于细神
6、经纤维内的一种神经肽。当神经受刺激后,P物质可在中枢端和外周端末梢释放,与NK1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在中枢端末梢释放的P物质与痛觉传递有关,其C-末端参与痛觉的传递,N-末端则有能被纳洛酮翻转的镇痛作用。,中医有关疼痛的认识,脑为疼痛的感受中枢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明代李时珍提出脑与精神有关,谓之“脑为元神之府”。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提出“人之记性,皆在恼中”。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胸;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小儿周岁脑渐今,舌能言一字。”这些认识,把记忆、视、听、嗅、言等感官功能皆归于脑。古人的这些论述,由于历史的原因,虽未言明脑
7、为人体的痛觉感受个枢,但从以卜的论述中,也包括了这一含义,与现代医学痛觉由神经中枢产生的认识是一致的。,髓为脑的物质基础 髓有骨髓、脊髓、脑髓之分。这二者皆属于肾中精气所化生。脑既然是精髓和神明的高度汇聚之处,人的各种感觉都是由于脑的作用产生的,那么髓就是脑的物质基础。而髓的生成,又靠肾中精气化生,肾中精气充盈,脊髓才能有源,脑才能得到滋养,脑的发育才能健全,大脑的各种功能才能正常,才能产生包括痛觉在内的各种感觉。,经络为痛觉传导的通路 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组成。络脉、由十五别络、孙络、浮络组成。经脉有一定的循行路线,而终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络系统把人
8、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经络系统是痛觉传导的通路。这是因为经络系统有感应传导功能,这种感传功能的表现,就是针刺中所说的“得气”与“行气”现象。,循经感传现象的特征是:(1)感传路线;感传路线与灵枢经脉所载的经络路线基本一致,但亦有偏离、变异、串经现象。(2)感传速度:经绍感传的速度较神经感传速度明显为慢。(3)宽度和深度:多数的感传宽度为线状、绳索状(粗细约25毫米之间),部分为横径13厘米的带状。一般四肢远端部较窄,近端和躯干部较宽。感传的深度:一般肌肉瘦薄处较浅,肌肉丰富处较深。躯干部,有的深行于体腔内,有的浅行于皮厂体壁层。经络的这种感传功能与
9、感传路线的特征,虽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所指的神经传导和冲经传导路线,但与现代医学所指的神经的传导功能和传导路线是相似的。可以这样讲,中医所称的经络系统是痛觉的传导通路。,(四)痛觉感受器为孙络和浮络,痛觉感受器的分布与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相似。痛觉,即疼痛的感觉,它可以遍布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痛觉就是通过身体各个部位的痈觉感受器感受的。现代医学认为,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的神经末梢即皮肤的痛觉感受器在皮肤的皮层,深部捅觉感受器仍是游离神经末梢,内脏痛觉感受器也是无髓鞘的游离神经未悄。现代医学还认为,分布于体表的痛觉感受器是呈点状分布的,称为痛感觉点。痛觉感受器的分布,现代医学认为在皮肤、粘膜、关节、骨膜及
10、内脏,与中医十二经筋的分布(多结聚于关节和骨胳附近)、有感应传导功能,这种感传功能的表现,就是针刺中所说的“得气”与“行气”现象。,现代医学认为,当机体受到某种伤害性刺激时,组织细胞破裂并得放出细胞内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将激活伤害感受器,而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则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并迅速将冲动传入神经中枢产生痛觉。中医认为,当机体受到某种伤害性刺激(包括外伤、六淫、疠气、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倦、内寒、内风、内热(火)及继发于其它疾病等)时机体受伤害局部的孙络和浮络将此种感觉经传导通路经络系统传入大脑而产生痛觉。,疼痛的伴随症状,生理性症状 1.严重疼痛 恶心、呕吐、心慌、头昏、四肢逆
11、冷、冷汗、血压下降甚至休克。2.慢性疼痛 失眠、便秘、食欲不振。3.顽固性疼痛 肢体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形成痛性残疾。心理变化 顽固性及恶性疼痛伴忧郁恐惧、焦躁不安、易怒、绝望。行为异常 1.多见于慢性疼痛的患者。2.不停地叙说疼痛的体验、对其的影响。3.不断抚摸疼痛部位,甚或以暴力锤打。4.坐卧不安、尖叫呻吟、伤人毁物,自杀意念。,疼痛的主要病理,神经损伤:病理性冲动传向 神经中枢,引起脊髓、丘脑、大脑皮层处于过度 兴奋状态。如反射性交感神 经萎缩症、灼性神经痛、带状庖疹后遗痛、幻肢痛等。组织损伤:缺血、炎症等组织损伤致使细胞受损,释放致痛物质。如钾离子、氢离子、组织按、5-羟色胺 缓激肽等,
12、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而产生痛觉信号。理化刺激:酸碱、冷热、电流等,对人体可成为一 种伤害性刺激,经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引起痛觉。也容易 形成疼痛恶性循环造成顽固性疼痛。末梢神经的机械刺激:局部张力的增高及组织炎症水 肿,可使末梢神经因压迫刺激而产生疼痛。,疼痛的分类,急性疼痛,慢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病理生理学角度,疼痛持续时间,病理生理学角度,疼痛的分类,浅表痛 伤害性刺激皮肤粘膜痛。特点为定位明确、呈局限性,多为针刺刀割样锐痛,产生肌肉活动。深部痛 韧带、肌腱、关节、筋膜、胸腹膜、内脏等部位疼痛。多为定位不精确的钝痛,疼痛可放散或出现感觉过敏区。,神经性疼痛 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病
13、损。烧灼样、剧烈弥散持久痛、痛觉过敏、异样疼痛等。心因性疼痛 属精神性,可伴焦虑、忧郁、恐惧等,值得注意。,疼痛的分类,周围神经痛 体神经痛:以快痛为主,多为阵发性锐痛,疼痛及压痛 位置较固定。表浅而界限清晰的局部痛或放散痛。交感神经性疼痛:慢性钝痛为主,持续性难忍的烧灼样 疼痛或压迫性痛。位置深在不固定。精神、情绪状态对 疼痛影响较大。如CRPS、内脏痛、周围血管性疼痛。中枢神经痛 脊髓、脑干、丘脑、大脑皮层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 致 痛觉传导路受损引起的疼痛。临床典型为丘脑痛,主要 因脑血管疾病损害丘脑所致。,疼痛的分类,短暂性疼痛:一过性疼痛发作,由轻微损伤刺激引起,持续时间短暂。急性疼痛
14、:急剧发病,持续时间短,也可呈持续 状态。常有较明显的损伤存在。慢性疼痛:发病缓慢或由急性疼痛转化而来,持续时间长,亦可呈间断发作。很多慢性疼痛查不 出明显的损伤。,急性疼痛到慢性疼痛的转归1,病程,3-6个月,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经常有明显的组织损伤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损伤修复后疼痛消失是机体保护功能,疼痛长达3-6月甚至更久2损伤修复后疼痛仍存在2多不属于保护性机制3机体健康下降3,3个月,疼痛刺激疼痛发作,疼痛表现形式复杂多样,神经系统的原发性损伤或功能障碍所致的疼痛1,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伤害感受性疼痛并存,肌体组织损伤所致的疼痛(肌肉骨骼,皮肤或内脏)2,神经病理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混合
15、性疼痛,+,如:周围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术后神经病变创伤后神经病变坐骨神经痛中枢性卒中后神经痛,如:腰背神经根病所致疼痛颈神经根病癌痛腕管综合征,如:感染所致疼痛骨折后肢体疼痛骨关节炎的关节痛术后内脏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来自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疼痛,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周围神经系统的原发病变或功能失调导致的疼痛,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病变或功能失调导致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见病因,混合性疼痛即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伤害感受性疼痛并存1,例如:合并有神经根病成分的颈椎痛或腰椎痛1:颈椎病、腰椎病、多发性神经根病癌痛2,3
16、:转移、浸润,慢性疼痛综合征可能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成分,神经痛,神经痛是神经科常见症状之一,是指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条件下而感到的疼痛,又称为自发痛。,三叉神经痛的针灸治疗,是指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剧痛。是以眼、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痘的疾病,又称“面风痛”,“面颊痛”。发病率35.1/10万。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女性多见。有原发性、继发性二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部分,即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根据显微外科和电镜观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有关,西医病名:,病因病机:面痛多与外感邪气
17、、情志不调、外伤等因素有关。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经脉,寒性收引,凝滞筋脉,气血痹阻;或因风热毒邪,侵淫面部经脉气血壅滞,运行不畅;外伤或情志不调,或久病成瘀,使气血瘀滞。上述因素皆可导致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产生面痛。,证候特征:主症 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剧烈疼痛,持续数秒到2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痛时面部肌肉抽搐,伴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冷刺激、情绪变化等诱发。,1基本治疗 治法 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足太阳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攒竹 四白 下关 地仓 合谷 风池 配穴 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
18、;上颌部痛者,加颧髎、迎香;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内庭;风寒证者,加列缺:风热证者,加曲池、尺泽;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方义 攒竹、四白、下关、地仓,疏通面部经络、含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面口合谷收”,与风池相配可祛风、通络、止痛。,2其他治疗(1)耳针法 选面颊、颌、额、神门。毫针刺法,或用埋针法。(2)刺络拔罐法 选颊车、地仓、颧髎用三棱针点刺、行闪罐法,隔日1次。(3)皮肤针法 在面部寻找扳机点,将揿针刺入,外以胶布同定,埋藏23天撤针。,现代研究,近部取穴目的是激发经气直达病所。现代医学认为直接刺激局部神经干,并将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到它所支配的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可达到镇
19、痛目的。下关穴为足少阳与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位于三叉神经总干分支处。听宫穴为手足少阳与手太阳小肠经之交会穴,局部布有面神经及三叉神经第支的耳颞神经。本病多由心火内蕴,腠理开泄,风邪乘虚侵袭三阳经络而致,故独取听宫穴以内泄小肠之热、外解太阳之表。翳风穴深部为耳大神经,是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故取翳风双针重刺激,用于疾病初起以疏通经络、重泻其邪。根据疼痛部位选用耳周三穴,上颌支及额支疼痛者取听宫、听会,下颌支疼痛者取翳风、听会。在辨证的基础上针刺治疗,主穴取患侧下关,配穴:三叉神经第支取攒竹、鱼腰,第支取四白、迎香,第支取颊车、夹承浆。以牵正穴为主穴,第支痛配太阳、阳白、攒竹,第支痛配下关、颧髎、
20、迎香,第支痛配颊车、地仓、承浆。,远部取穴即“病在上,取之下”的远道刺法。根据阳明之脉曲折于口鼻颐颊之间、其经气以下行为顺的理论,取胃之原冲阳和肾之原太溪相配,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满意。,远近配穴,近取下关为主穴,第支痛加鱼腰、攒竹、丝竹空,第支痛加迎香、四白、颧、巨、角孙,第支痛加听会、颊车、翳风、天容;远端配穴 以对侧的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行间、中渚、液门、昆仑,痛甚者取双穴。,局部选穴第支痛取太阳,第支痛取四白,第支痛取夹承浆、下关透颊车、颊车透地仓;远端配以对侧合谷和患侧内庭。以远端的外关或足临泣为主穴,局部配穴第支,取耳门、太阳、丝竹空,第支取听宫、颧、下关,第支取听会、颊车、
21、地仓。,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上取阳白、头维、下关、阿是穴 下取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共奏清泻阳明、滋阴降火、舒络止痛、扶助正气之功效。,全息取穴,第二掌骨桡侧全息针法“头”穴和相关之“胃”穴,腕踝针上肢腕踝针第4、6区,眼针运用眼针原理选取双侧上焦区,1,2,3,4,5,1,2,3,上脘,中脘,建里,下脘上,下脘,水分,阴都,石关,商曲,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上风上点,上风湿点,上风外点,神阙,腹泻,阴交,气海,石门,止泻,关元,关元下,中极,曲骨,中极下,中注,气旁,四满,气穴,大赫,横骨,膏俞,气外,下风内点,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大横,下风湿点,下风下点,1,2,
22、3,4,5,三叉神经痛急性发作天地针、双滑肉门、上风湿点、患侧阴都、中脘上。,三叉神经痛天地针、双滑肉门、双气穴、双上风湿点。,耳针取神门、皮质下、面颊、肝。,头部运动区及感觉区的下2/5,水针以下关、合谷穴为主,眼支病者配攒竹,上颌支病者配四白,下颌支病者配承浆。进针得气后,将当归注射液2ml,654-2注射液510mg及维生素B120.5mg的混合液分别注入上述穴位,每穴12ml,每日1次。,穴位埋线,取穴:患侧风池、大椎、曲池、下关以及阿是穴,第支加太阳,第支加颧,第支加颊车;据“缪刺”“巨刺”的理论,在患支局部取穴基础上配合对侧合谷、内庭;均以肠线埋线治疗。,穴位贴敷,取川芎、白芷、石
23、膏各等量,细辛量减半,研成细末,取10g用温开水或白酒调成糊状,敷于患侧下关穴(第支痛者加太阳穴)。每日贴1416h,间隔68h后换药再贴。,中药离子导入,用川芎20g、红花35g、没药25g、木香20g、冰片15g、血竭15g与75%酒精1000ml及适量老陈醋密封浸泡7天的过滤溶液,浸湿10cm6cm衬垫两块,接电极板,置于病变部位;衬垫各放于一块铅板,通直流电,使局部产生刺麻感,输出量以患者能耐受为最佳治疗量,通电20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穴位阻滞,据病情选取取四白、颧髎、下关及地仓穴之12穴配合阿是穴。其中四白穴以25mm毫针直刺;颧穴以40mm毫针向同侧目内眦斜刺;下关
24、穴以50mm毫针沿下颌骨下颌支内缘斜刺;地仓穴以25mm毫针直刺;寻找到放电感后换用注射器注入0.51ml无水酒精。,神经性头痛,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原因繁多,其中有些是严重的致命疾患,但病因诊断常引起困难。头痛是因头颈部痛觉末稍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部所致。,是因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或痰浊瘀血阻滞经气上逆或肝阳上亢上扰清空,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虚脑海失荣等所致慢性反复发作且经久不愈的头部头痛。发病率9852/10万.,症候特点:自觉头部包括前额、额颞、顶枕部位疼痛为特征。病因:内因-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饮食不节,或忧愁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跌仆损伤,瘀阻脑络;肝肾阴虚,肝
25、阳上亢;内伤不足,脑窍失养。外因-感受风寒湿邪,以风邪为主。,病机:外感头痛外邪壅塞经络,络脉不通,头窍被扰 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病位:外感头痛-在表 内伤头痛在肝肾,外感头痛因邪气乘客,经脉阻滞 风寒者阻遏经脉,清窍失宣 络脉气血不畅,外感六淫 风热者邪壅络脉,清空失旷 发为头痛。风湿者上蒙清阴,经脉阻滞,(二)内伤头痛,肝病为多,涉及脾肾肝失疏泄气郁化火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上扰清窍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蒙清阳 中气不足气血亏虚清窍失荣 内伤头痛肾精亏虚髓海空虚清窍失荣 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三)头痛日久,可致瘀阻于络,络脉不通:久痛入络,络脉不通,瘀血停滞 跌仆损伤,脑髓受震,气
26、血运行失畅 瘀阻于络,引起头痛。,病性:外感头痛表实证 内伤头痛 虚证气血亏虚、肾精不足 实证肝阳、痰浊、淤血病势:外感一般多可向痊愈,经久不愈者可伤及气血阴阳,转为内伤。内伤初起多在气血以痰浊瘀血阳亢为多,【诊查要点】,一、诊断要点(一)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二)头痛部位可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或全头部。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头痛发作形式可分为突然发作,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或缓慢起病。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已。(三)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室不节、病
27、后体虚等病史。,三、相关检查应常规作血压、血常规等项检查,必要时可作经颅多普勒、脑电图、脑脊液、颅脑CT、或核磁共振等项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如疑为眼、耳、鼻、鼻窦、牙齿、口腔疾病所导致者,可作五官科相应检查。,辨证要点,一、辨证要点:(一)辨外感、内伤:外感头痛起病急,病程短,或伴表症;内伤头痛,病程较长,头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二)辨虚实:一般而言,外感头痛属实,内伤头痛多虚实夹杂,当审其主次。新病,具有重痛、胀痛、掣痛,跳痛、灼痛、刺痛,痛势剧烈者属实;久病,具有昏痛、隐痛、空痛,疲劳易发者,多属虚证。(三)辨轻重:内伤而发者,其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外感所致者,痛势较重。,重坠或胀痛
28、者,因于痰湿;跳痛者,因于肝火;(四)辨性质:冷感而刺痛者,因于寒厥;隐痛或空痛者,因于气虚、血虚或肝肾 阴虚;刺痛不移者,因于瘀血。全头作痛者,多因气血亏虚或肝肾阴虚;(五)辨部位:痛在枕部,连及颈肌,多因外感;痛在巅顶,多因寒厥;痛在两颞,多因肝火。前额及眉棱痛,为邪犯阳明经;(六)辨经络:巅顶痛,连及眼目,为邪犯厥阴经;后枕痛,下连及项,为邪犯太阳经;两颞痛,连及耳部,为邪犯少阳经。,外感头痛,外感风寒主症:头痛或有拘急收紧感,痛连项背。兼症:恶风畏寒,遇风受寒尤剧,常喜棉巾裹头,口不渴,或鼻塞流清涕。苔脉:苔薄白,脉浮或浮紧。(2)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巅顶,凝滞经脉。外感风热主症:
29、头痛如灼,甚则如裂 兼症:发热恶风,面红目赤,鼻流浊涕,口渴欲饮,便秘溲黄,苔脉:舌红苔黄、脉浮数。(2)证机概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外感风湿症状:主症:头痛如裹兼症: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舌脉:苔白腻,脉濡(2)证机概要:风湿之邪,上蒙头窍,困遏中焦。,治法 祛风通络,止痛。以督脉及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为主。主穴 列缺 百会 太阳 风池配穴 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风寒头痛者,加风门;风热头痛者,加曲池、大推;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方义 百会、太阳可疏导头部经气。
30、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肝阳上亢 主症:头痛而眩,甚或两侧跳痛,常波及巅顶。兼症: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部升火,目赤,口干苦苔脉:苔薄干或黄、舌质红,脉弦有力。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治则:平肝熄风,滋水涵木。处方:百会、风池。,肾虚头痛主症:头痛且空,眩晕兼症: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苔脉:舌红少苔,脉细无力。证机概要: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治则:平肝熄风、滋水涵木。处方:百会、风池、太冲、太溪。,气血不足主症:头痛目花,时时昏晕,痛势隐隐,午后或遇劳则甚;兼症:神疲乏力,心悸怔忡,食欲不振
31、,面色少华或萎黄;苔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2)证机概要:气血不足,营血亏虚,头窍失荣。治则:益气养血、活络止痛。处方: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痰浊头痛主症:头痛昏蒙,头痛而重,如物裹首兼症:时有目眩,胸脘痞闷,恶心泛泛,甚则呕吐痰涎,纳呆苔脉: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2)证机概要: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治则:健脾涤痰,降逆止痛。处方:头维、太阳、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主症:头痛屡发,经久不愈,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兼症:或有头部外伤史苔脉:舌质紫或有瘀斑,脉细或细涩。,证机概要:跌仆外伤,瘀血阻窍,不通则痛。治则:活血通窍、行气止痛。处方:阿是穴、合谷、膈俞、
32、太冲、三阴交。,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曹操的故事,曹操的“头风”,偏头痛,Hippocrates(460-370 BC),Thomas Willis(1621-1675),1.发病率高,年龄(岁),男性,女性,10 20 30 40 50 60 70 80,2.危害大,发病率%,3.损失惨重,每年$170亿,每年9.73亿,每年 10.7亿,WHO,最丧失劳动力的疾病之一!,“你有止痛药吗?”,饮食环境,生活方式,情绪变化,起源部位,x,血管扩张,x,1.源于脑组织深部,以扩散抑制方式扩展;,2.三叉神经血管系统激活,血管扩张及周围组织炎症;,3.痛觉信号传入中枢,感知
33、疼痛。,发病机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畏光,畏声,Time,视觉症状感觉症状言语困难,Mild,Moderateto Severe,Adapted from Cady RK.Clin Cornerstone 1999;1(6):21-32.,前驱期先兆期头痛期后驱期,发作自然过程,激惹,抑郁厌食/饕餮嗜睡/活跃,头痛特点,1.单侧性2.搏动性3.活动后加剧,病史 头痛日记,诊断,偏头痛常在青春期发病,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多因劳累、情绪因素、经期等诱发。典型者(眼型偏头痛)头痛发作前先有眼部先兆,如闪辉、黑朦、雾视、偏盲等,也可有面、舌、肢体麻木等,与颅内血管痉挛有关。约10-20分钟后,继以颅外血
34、管扩张,出现一侧或双侧剧烈搏动性痛或胀痛,多伴有面色苍白、肢冷、嗜睡等,并可有情绪和行为等改变;头痛至高峰后恶心、呕吐、持续数小时至一天恢复。发作频率不等。无上述先兆者称“普通型偏头痛”。较为常见,发作长者可达数日。少数头痛反复发作后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者称“眼肌麻痹型偏头痛”,但发病久后眼肌麻痹不再恢复。,本病发病机制复杂,近年倾向于认为,诱发因素作用于中枢神经后,经单胺能通路产生神经递质变化,继之激活血小板引起5-HT和血栓素A2(TX A2)的释放和耗竭,相继产生颅内外血管的收缩及扩张,扩张管壁由于吸附5-HT产生血管过敏,加之组织胺、缓激肽等参与,发生头痛及其神经性血管性反应。,消炎
35、镇痛药 阿司匹林 布洛芬 萘普生 消炎痛 慎用中枢镇痛药,非特异性药物治疗,莫把止痛药当饭吃!,2、操作步骤(1)腧穴定位阿是穴,(2)针刺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以龙胆紫标出阿是穴。使用0.30mm直径,长40mm的不锈钢毫针。,若痛点在颞部,以1015度的角度,进针后,缓慢边捻转边从丝竹空穴向阿是穴透刺;若痛点在眉棱部,以相同角度从拈竹穴横透至阿是穴。毫针针尖必须在阿是穴这一点上得气。若未得气,应耐心仔细在周围搜寻,切忌大幅度提插捻转以求得气,以免出血。,得气后,向右轻轻捻转针柄180360度,使软组织轻轻缠绕针尖,此时,患者针感会增强,然后行250500次/分的震颤法1分钟,轻轻回转针
36、柄180360度,留针5分钟;如此反复操作5次后出针。出针时应在针下空松时缓慢出针,然后按压针孔1分钟以防出血。3、治疗时间及疗程每次治疗时间为30分钟,头痛严重者可延长至60分钟。,穴位注射治疗,取双侧太阳穴、风池穴,用天麻素注射液2mL穴位注射,取风池、太阳,用维生素B12注射液穴位注射,每穴0.5mL。取风池穴,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2mL、利多卡因2mL混合后穴位注射。用丹参注射液2mL、维生素B12注射液1mL混匀,注射阳陵泉。治疗后全部有效。,电针疗法,主穴取双侧C1-T4夹脊穴,患侧耳门太阳、头维、丝竹空、率谷、风池。太阳透率谷、丝竹空透率谷、头维透率谷、耳门穴直刺,得气后用捻转泻法
37、,然后在各穴接上G6805型电针治疗仪,用疏密波,头针疗法,头针疗法是针刺头皮一定刺激区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新疗法。方法 用捻转法,频率90180次min,每5min捻针1次,并使其产生针感,留针15min。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适应证 各种脑血管病、偏瘫、失语、顽固性神经性头痛、头晕、焦虑症、抑郁症、失眠多梦及神经衰弱等症。,刺络拔罐疗法(放血),取穴 神经性头痛:前额头痛刺太阳、印堂,偏头痛刺太阳(双),头顶及后头痛刺大椎或百会。其他疾病根据病情、病因、病种辨证选穴。方法 先在选定穴位处寻找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在痛点处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快速刺入,出针后再加拔火罐,每次放出少许血液,起
38、罐后多数病人当即头痛轻松,精神放松,症状迅速缓解。症状较重者或头痛甚者可同时在太阳穴处刺络放血,,梅花针疗法,取穴及方法(1)重点部位:头部压痛较明显处。(2)以前发际为起点、后发际为止点、正中线为轴心,从前向后两侧各刺激56遍。(3)颈外侧部。(4)胸腰部。(5)颈背部夹脊穴。以上部位梅花针刺激后可适当拔火罐。适应证 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耳穴压迫疗法,取穴 神经性头痛:一侧耳部的脑、太阳、耳尖、肾上腺穴,另一侧耳部的上、中、下耳背穴。方法 将生王不留行籽置于0.5cm0.5cm的胶布上,贴至耳部穴位,隔日更换1次,两耳前后交替贴压,换压10次为1个疗程。,刮痧疗法,在病人颈背部及夹脊穴刮
39、痧可起到镇静安神,调整神经系统功能,缓解肌肉紧张痉挛的作用。适应证,各种顽固性神经性头痛,穴位注射和封闭疗法,临床常用当归注射液和维生素B12分别注射于风池和安眠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可在风池穴(枕大神经痛)、眶上切迹(眶上神经痛)等处用2%利多卡因25ml封闭;也可口服卡马西平(0.1g,3次/d)或苯妥英钠(0.1g,3次/d)治疗。,腹针治疗,用腹针结合体针治疗偏头痛40例。取穴以腹针配合辨证取穴,主穴为中脘、阴都(患侧)或阴都三星刺,外关(患侧),足临泣(患侧)。,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
40、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由腰5骶3神经根组成。按病损部位分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种,前者多见根性坐骨神经痛病变位于椎管内,病因以腰椎间盘突出最多见,其次有椎管内肿瘤、腰椎结核、腰骶神经根炎等。干性坐骨神经痛的病变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经行程上,病因有骶骼关节炎、盆腔内肿瘤、妊娠子宫压迫、臀部外伤、梨状肌综合征、臀肌注射不当以及糖尿病等。,至阳穴埋元利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技术,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群集小水疱沿神经走向分布,伴明显神经痛为特征,多见于成人,中医称为缠腰火丹。,概 述,本病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该病毒具有噬神经和皮肤的特性。病毒经呼吸道黏膜侵入体内,通过血行
41、传播,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潜伏于脊神经后根或神经结的神经元内。,病因及发病机制,当宿主在某种外因如:恶性肿瘤、外伤、疲劳等作用下免疫功能下降,潜伏的病毒可再次激活、增殖,使受侵犯的神经结发生炎症或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沿神经纤维传播到皮肤,产生群集的水疱。愈后可获终身免疫。,1、一般情况 带状疱疹典型的症状发生之前常有轻度的全身症状。2、自觉症状 在即将出现皮疹的部位皮肤不适,神经痛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可在皮疹发生前或伴随皮疹出现,部分患者在皮损消退之后疼痛可持续数月或更久。,临 床 表 现,3、好发部位 好发于肋间神经或三叉神经第一分支区,亦可见于腰部、四肢及耳部等。4、皮损形态 在
42、出现前驱症状14天后,皮肤出现群集的小水疱或丘疱疹。疱液澄清或血疱,沿神经走向呈带状排列,基底常饶以红晕。一般不超过躯干中线。局属淋巴结也常有肿痛。,临 床 表 现,5、合并症或特殊表现 头面部皮疹可累及眼角膜,引起病毒性角膜炎。累及膝状神经结可出现面瘫、耳痛、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RamsayHunt综合征。严重病例可伴高热、肺炎、病毒性脑炎等。6、病程及预后 儿童及青年人一般为23周,老年人约34周。,临 床 表 现,带状疱疹根据群集小水疱,沿神经走向,单侧分布,有明显的神经痛,一般不难诊断。但应与单纯疱疹、脓疱疮鉴别。,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一般患者,以消炎止痛、缩短病程和防止继发感染为原则
43、。,治 疗,1、内用药物治疗(1)抗病毒药物:可采用阿昔洛韦口服或静滴;也可应用阿糖腺苷治疗。此外尚可应用法昔洛韦或万乃洛韦,疗程710日。(2)糖皮质激素:在无严重并发症或禁忌症情况下,早期短程应用,最好在起病5 7 日内应用。,治 疗,(3)止痛剂 可选用去痛片、阿司匹林、卡马西平、颅痛定、消炎痛、扶他林等。神经营养剂可采用维生素B1、B2、B12 等。(4)免疫调节剂 转移因子或胸腺肽等。,2、外用药物治疗 以干燥、消炎为主。疱疹未破时外搽炉甘石洗剂,或阿昔洛韦软膏、喷昔洛韦软膏。若疱疹已破溃,酌情以3%硼酸溶液或0.5%新霉素溶液湿敷,或外搽 0.5%新霉素软膏。,治 疗,3、物理治疗
44、 可应用氦氖激光、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照射等可缓解疼痛、提高疗效。4、中医中药 针刺疗法有止痛效果,根据不同的发病部位取不同的穴位。,辨证论治,(1)内治肝经郁热证候: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治法:清泄肝火,解毒止痛。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板蓝根、野菊花;有血疱者,加水牛角粉、紫草、牡丹皮;疼痛明显者,加玄胡索、制乳香、制没药。,脾虚湿蕴证候: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发于下肢者,加牛
45、膝、黄柏;水疱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薢、车前草。,气滞血瘀证候: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细。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心烦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蛎、山栀子、酸枣仁;疼痛剧烈者,加玄胡索、制乳香、制没药、蜈蚣等。,技术适应症,1符合带状疱疹诊断标准。2其证候分类属于肝经郁热(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或以肝经郁热证为主。3疼痛为中度痛、持续1小时以上。4疱疹及疼痛发生在颈项、躯干及四肢者。,禁忌症,1至阳穴处有
46、皮损者。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精神病患者。3妊娠期患者。4糖尿病的患者。5皮肤对橡皮膏过敏者。,技术特色,本技术操作简单、方便,疗程短,见效快,又无副作用,适合于广泛推广应用。,治疗方法,1器械准备 采用元利针,针身长50mm,针柄长35mm,直径0.8mm,针尖圆滑。,2操作方法 令患者端坐,双手放于腹前,露出背部,于后正中线,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肩胛骨下角相平)取至阳穴,做常规消毒,而后术者以左手提起至阳穴皮肤,右手持针,针尖向下,针体于脊柱呈现150角向下平刺刺入皮下,而后于脊柱平行向下送针至针柄处止,针柄用少许棉花包住,再用橡皮膏将针柄固定以防滑出。3治疗时
47、间及疗程 留针7天取出。留针期间在患者非睡眠的状态下,每隔23小时用手掌以患者能耐受的适当力量拍击埋针处1020次,增强刺激量,直到取出针为止。,技术关键环节,1针具的选用应符合标准。2取穴宜准确。3针尖向下平刺,将针身完全埋于皮下。由于至阳穴位所处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处,相当于第5胸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上腹、下胸与胸5脊髓节段相联系,因此针刺方向采用针尖向下,以更有效发挥其止痛作用。,注意事项,1本方法与治疗带状疱疹原发病的其他治疗方法可协同应用。2对于颜面部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尚缺乏可靠性的资料。3治疗过程中注意埋针后的固定,以免针具滑脱影响治疗,同时预防针具滑脱对患者造成伤害。,不良事件及处
48、理方法,在临床实践及临床研究中,本技术具有很大的安全性,但可能出现与本技术没有直接相关性的晕针、感染及皮肤对橡皮膏过敏现象。如出现晕针,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取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若出现感染,如埋针处的感染,应立即将针取出。每日在感染局部用碘伏涂擦2次。如出现过敏,对橡皮膏过敏的患者应立即取下橡皮膏及针具,局部给予皮炎平外擦,对于出现局部水疱者对症处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皮肤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皮损治愈
49、后的慢性疼痛综合征,是急性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定义,目前,关于PHN定义仍无统一的意见。1是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2是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其受累皮肤出现疼痛或持续性疼痛达3个月以上。目前,多数学者把疱疹消失后疼痛持续达3个月以上者作为诊断PHN的标准。,其他疗法,现代医学对PHN的治疗还包括经皮电刺激神经法,脊髓电刺激疗法,脑部电刺激疗法,外科手术治疗及基因治疗等,可供临床灵活选择。PHN是皮肤科的一项顽症,疼痛剧烈,缠绵难愈,因此,在治疗带状疱疹患者时,了解其危险因素并进行干预,预防其发生就显得尤其重要。,针灸治疗,主穴外关、阳陵泉,支沟,根据发病部位配穴,发于头者加
50、用合谷、太冲;病在颈部加风池、天柱;胸背部加肺俞、肝俞、相应段夹脊穴腰部加刺肾俞、夹脊,均取双侧。发于上肢加曲池;发于下肢加足三里,穴位注射取相应神经节段夹脊穴,头项痛配风池;肩背胸腹痛加肩贞、秉风;腰腹痛加肾俞、天枢。用维生素B12 ml,B1205ml混合液,选3穴5穴,耳针取双侧耳部肝、肺、神门。用05寸短柄毫针,捻转强刺激,留针20min30 min。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头针治疗,选病损对侧感觉区和足运感区进行治疗。选28号7 cm毫针,对准进针点快速刺入皮下,再沿刺激区快速推进至该区深度,以每分钟200次左右的速度持续捻转1 min2 m